基督教徒一直有意无意地生活在一个宗教多元的世界上。他们在有些地方、有些时期已敏锐地意识到其他宗教传统和他们一道生活和成长。但是,在西方基督教中,这一多元论的意识只有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才完全显露出来。用卡尔·巴特的话说,基督教“是惟一受委任并拥有权威宣教的宗教,即作为一个惟一的真宗教面对世界各宗教,绝对自信地邀请诸宗教并向它们提出挑战,让它们放弃自己的道路,而走向基督教的道路”。这一信念因此一直是本书讨论的核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多名的上帝/跨文化思想者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英)约翰·希克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基督教徒一直有意无意地生活在一个宗教多元的世界上。他们在有些地方、有些时期已敏锐地意识到其他宗教传统和他们一道生活和成长。但是,在西方基督教中,这一多元论的意识只有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才完全显露出来。用卡尔·巴特的话说,基督教“是惟一受委任并拥有权威宣教的宗教,即作为一个惟一的真宗教面对世界各宗教,绝对自信地邀请诸宗教并向它们提出挑战,让它们放弃自己的道路,而走向基督教的道路”。这一信念因此一直是本书讨论的核心。 内容推荐 本书重新考察了道成肉身的教义,断言与上帝的真实关系可以在各大宗教中存在,描绘了基督教对待世界诸宗教的态度的三个不同阶段,并提出其在未来的发展朝向;亦勾勒了一个理论,让人既看到世界各大信仰的相似之处,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最后还对各大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构丰收了一种全球观念,在它们对一个超越的实在的共同肯定上寻求统一。 目录 序言/1 鸣谢/4 第一章 精神之旅/6 第二章 基督教关于其他信仰的观点/19 第三章 多名的上帝/28 第四章 殊途同归/43 第五章 一种全球宗教认识理论概略/58 第六章 走向宗教多元论哲学/65 第七章 基督教信念与信仰间对话/86 索引/102 试读章节 基督徒一直有意无意地生活在一个宗教多元的世界上。他们在有些地方、有些时期已敏锐地意识到其他宗教传统和他们一道生活和成长。但是,在西方基督教中,这一多元论的意识只有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才完全显露出来。在此之前,诸如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普遍被视为异教的奇怪的和黑暗的残余,完全低劣于基督教,是教会热心传教的合适对象。然而,如今我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我们的基督教历史是许多不同的宗教生活支流之一,每一个支流都有它自己独特形式的经验、思想和灵性。因此,我们已开始承认需要重新理解我们自己的信仰,不是把我们的信仰理解为惟一的,而是理解为若干个信仰中的一个。 在某种程度上,这样一种观点的转变不一定很难。例如,美国基督徒可以无需提出什么神学难题而把普遍的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原则扩展到其他宗教的人那里,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原则是一个公认的文化理念,在美国宪法中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但是,基督教还在更深层次上作出了回应,在这一层次必然出现发人深思的神学问题。当前,我们传统占主导地位的自我理解认为,我们的传统具有一种使自身具有优越于所有其他传统的独一性和最终性。实际上,它的优越性已经被设想为这样,以至于用卡尔·巴特的话说,基督教“是惟一受委任并拥有权威宣教的宗教,即作为一个惟一的真宗教面对世界各宗教,绝对自信地邀请诸宗教并向它们提出挑战,让它们放弃自己的道路,而走向基督教的道路”。基督教独一优越性的观念基于这一信念,即基督教道路的奠基人正是上帝道成肉身。这一信念因此一直是本书讨论的核心;它也在《上帝道成肉身的神话》中得到更充分的检验。合适的结论对我而言似乎是这样:“上帝之子”这一特别的人的观念是一个隐喻性观念,属于古代许多文化的想像语言。然而,基督教传统已经把这一诗一般的语言转化成白话,以至于隐喻性的上帝之子成了形而上的上帝圣子、神圣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格;由此导致的独一的神道成肉身的教义长期以来已经破坏了基督徒和犹太教徒、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基督教帝国主义在远东、印度、非洲等地的历史。然而,作为宗教隐喻,道成肉身语言提供了一条熟悉的道路,以表达我们与作为上主(我们努力追随的人)和救主(他已接纳我们,并最终把我们转变成完美的上帝之子)的耶稣的师徒关系。当今,我们的一部分神学任务就是沿着这样的路线重新理解道成肉身教义,从而公平对待基督教的经验,却并不因此蔑视佛教、印度教、犹太教以及其他宗教的经验。 但是,基督教这一重新理解的工作只是更大任务的一部分,即在宗教传统(也包括这些传统之外的世俗生活)之间对各大信仰都以不同方式肯定的超越性实在形成一种全球性关系的观念。这里需要一种理论,该理论容许我们看到世界各大信仰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并容许我们为其所吸引。因此,不可以施压,认为所有宗教都应以相同的方式设想实在者(the Real),或者认为人们对实在者都应作出相同的回应,或者认为对我们今生之后的未来应具有相同的期待。但是,同时又要合乎我们时代的基本意识:在各大传统中,都最大限度地发生着人类从自我中心向实在中心的生存转变;以至于它们可以被视为以不同的塑造人的文化方式体现了对实在者不同的知觉和回应。 书中有几章已开始探讨这种理论的大纲。它们是我近年来主要关切的部分成果,这一关切就是系统而详尽地发展上述理论。这一工作在继续进行,并且我希望,对眼下这本小册子的批评性回应可以让我在更大的著作中对该理论发展得更充分。同时,我要感谢克莱蒙特的同事约翰·科布、阿部正雄(Masao Abe)等,在讨论宗教多元论问题中他们给予了非常宝贵的帮助。如今,宗教多元主义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宗教哲学的核心问题。 感谢我的妻子哈吉尔(Hazel)和我的研究生助手哈罗德·休伊特(Harold Hewitt),他们为我阅读了校样并编了索引。 约翰·希克 于加利福尼亚,克莱蒙特研究院(P1-3) 序言 在中国古代,对于宗教有一个普遍的、很有意思的观念。它截然不同于现代西方有关宗教的观念,后者输出到了世界其他各地,它把诸宗教视为不同的社会一宗教实体,界限明了,彼此相对照而存在。以这种方式来看,每一个宗教都有它自己的组织结构、不变的信念体系、一套独特的仪式,原则上还有它自己的成员清单。不可避免地,它引起这样的争论:它们当中哪一个是真宗教或者最真的宗教?它们每一个都坚持比其他宗教有其独一的优越性。 与此相对照,在中国曾有过这样一个时期,那时儒、佛、道三教和谐共存,人们同时受三教的影响是相当普遍的,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环境使用不同宗教的仪式。各个宗教不是被视为相互竞争的组织,而是彼此有重叠的精神影响的领域。尽管同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成员相排斥的竞争组织是不可能的,但同时生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精神影响的领域却是可能的。 中国这一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是极有价值的,西方人可以从中受益。在此书中,我试图消除西方对宗教严格隔离的做法,使之趋向类似于中国传统观念的那种方式。 我很感谢王志成教授,他使我得以与中国读者一道进行这一尝试。 约翰·希克 书评(媒体评论) 此书以清晰、有力的论证为新的普世工作清除了以往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文化或神学壁垒。 ——《抉译》 此书是希克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论著,应当为学者和各类信徒认真看待。 ——《教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