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钱穆最敬重的恩师,易中天引用最多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对于中国政治的研究。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三十六章讲述中国历朝历代的盛衰变迁史,作者用洗练而精准的文笔深刻剖析了历朝历代更迭的根源。第二部分为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则是以独到的眼光将历代的政治思想给以了明辨和精析,第一次使人从纷繁的诸子思想以及历代政治主张中理出头绪来,对中国政治思想有了真正的认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吕思勉讲中国政治/吕思勉讲史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吕思勉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钱穆最敬重的恩师,易中天引用最多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对于中国政治的研究。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三十六章讲述中国历朝历代的盛衰变迁史,作者用洗练而精准的文笔深刻剖析了历朝历代更迭的根源。第二部分为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则是以独到的眼光将历代的政治思想给以了明辨和精析,第一次使人从纷繁的诸子思想以及历代政治主张中理出头绪来,对中国政治思想有了真正的认识。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中国政治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两个部分。 《中国政治史》原为吕先生抗战时期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为一年级学生的中国通史必修课所准备的讲义的第二部分,在1945年由开明书店作为《中国通史》(下册)出版。根据吕先生的说法,此《中国通史》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依据时代,略叙我们这一个民族国家几千年来盛衰的大略”,而“叙述历代的盛衰,此即向来所谓政治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原是1935年吕思勉先生在上海光华大学的演讲,当时由吕先生之女吕翼仁先生记录,刊登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四卷第五期至第五卷第四期,1935.12—1936.12),刊出时署名为“吕思勉讲,吕翼仁记”。20世纪80年代,吕翼仁先生曾做过一些校对和整理工作。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章 中国式的年代 第三章 古代的开化 第四章 商殷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六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七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九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十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十一章 前汉的衰亡 第十二章 新室的兴亡 第十三章 后汉的盛衰 第十四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十五章 晋初的形势 第十六章 五胡之乱(上) 第十七章 五胡之乱(下) 第十八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十九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二十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二十一章 唐朝的中衰 第二十二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二十三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二十四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卡五章北宋的积弱 第二十六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二十七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二十八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二十九章 明朝的盛衰 第三十章 明清的兴亡 第三十一章 清代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三十三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三十四章 清朝的衰乱 第三十五章 清朝的覆亡 第三十六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试读章节 第六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中国民族,以同化力的伟大闻于天下,究竟我们对于异族的同化,是怎样一回事呢?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着眼于中国的地理。亚洲的东部,在世界上,是自成其为一个文化区域的。这一个区域,以黄河、长江两流域为其文化的中心。其北为蒙古高原,便于游牧民族的住居。其南的粤江、闽江两流域,则地势崎岖,气候炎热,开化虽甚早,进步却较迟。黄河、长江两流域,也不是没有山地的,但其下流,则包括淮水流域,以古地理言之,则江、河之间,包括淮、济二水。今黄河下流,为古济水入海之道,黄河则在今天津入海。扩展为一大平原,地味腴沃,气候适宜,这便是中国民族的文化最初函毓之处。汉族,很早的就是个农耕民族,惯居于平地。其所遇见的民族,就其所居之地言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住在山地的,古代称为“山戎”,多数似亦以农为业,但其农业不及中国的进步。一种是住在平地,大约是广大的草原上,而以畜牧为业的,古人称为“骑寇”。春秋以前,我族所遇的,以山戎为多,战国以后,才开始和骑寇接触。 夷、蛮、戎、狄,是按着方位分别之辞,并不能代表民族,但亦可见得一个大概。在古代,和中国民族争斗较烈的,似乎是戎狄。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就北逐獯粥,未知确否。如《史记》此说是正确的。则当时的獯粥,决不在后来的獯粥所在之地。到周朝初年,则和所谓獯粥或称为猃狁,犬戎或称为昆夷、串夷的,争斗甚烈,猃狁亦作酽狁,犬戎亦作畎戎,戎又作夷。此犬或畎字乃译音,非贱视诋毁之辞,昆夷亦作混夷、绲夷,夷亦可作戎,和串夷亦都是犬字的异译,说见《诗经‘皇矣正义》。而后来周朝卒亡于犬戎。犬戎在今陕西的中部,甘肃的东部,泾、渭二水流域间,东周以后,大约逐渐为秦人所征服。在其东方的,《春秋》所载,初但称狄,后分为赤狄、白狄。白狄在今陕西境内,向东蔓延到中山。赤狄在今山西、河北境内,大部为晋所并。据《左传》和杜预《注》,赤狄种类凡六:曰东山皋落氏,在今山西昔阳县。曰唐咎如,在今山西乐平县。日潞氏,在今山西潞城县。曰甲氏,在今河北鸡泽县。曰甲吁,在今山西屯留县。日铎辰,在今山西长治县。白狄种类凡三:日鲜虞,即战国时的中山。日肥,在今河北藁城县。日鼓,在今河北晋县。又晋国吕相绝秦,说“白狄及君同州”,则白狄亦有在陕西的。在周朝的西面的,主要的是后世的氐、羌。氐人在今嘉陵江流域,即古所谓巴。羌人,汉时在今黄河、大通河流域。大通河,古湟水。据《后汉书》所载,其初本在黄河之东,后来为秦人所攘斥,才逃到黄河以西去的。据《书经·牧誓》,羌人曾从武王伐纣。又《尚书大传》说:武王伐纣的兵,前歌后舞,《后汉书》说这就是汉时所谓巴氐的兵。这话大约是对的,因为汉世还有一种出于巴氐的巴渝舞,有事实为证。然则这两族,其初必不在今四川、甘肃境内,大约因汉族的开拓,而向西南方走去的。和巴连称的蜀,则和后世的贲字是一音之转,亦即近世之所谓暹。据《牧誓》,亦曾从武王伐纣。战国时,还在今汉中之境,南跨成都。后因和巴人相攻,为秦国所并。 在东北方的民族,古称为貉。此族在后世,蔓衍于今朝鲜半岛之地,其文明程度是很高的,但《诗经》已说王锡韩侯,其追其貉。《韩奕》。追不可考。《周官》亦有貉隶,可见此族本在内地,箕子所封的朝鲜,决不在今朝鲜半岛境内,怕还在山海关以内呢!在后世,东北之族,还有肃慎,即今满洲人的祖宗。《左传》昭公九年,周朝人对晋国人说:“自武王克商以来,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此燕当即南燕,毫疑即汤所居之鄣,则肃慎亦在内地,后乃随中国的拓展而东北徙。《国语。晋语》说:成王会诸侯于岐阳,楚与鲜卑守燎,则鲜卑本是南族,后来不知如何,也迁向东北了。据《后汉书》说:鲜卑和乌丸,都是东胡之后。此二族风俗极相象,其本系一个部落,毫无可疑。东胡的风俗,虽少可考,然汉代历史,传者已较详,汉人说它是乌丸、鲜卑所自出,其说该不至误。南族断发,鲜卑婚姻时尚先髡头,即其源出南族之证。然则东胡也是从内地迁徙出去的了。 在南方的有黎族,此即后世所谓俚。古称三苗为九黎之君,三苗系姜姓之国,九黎则系黎民。见《礼记·缁衣》《疏》引《书经·吕刑》郑《注》。此即汉时之长沙武陵蛮,为南蛮的正宗。近世所云苗族,乃蛮字的转音,和古代的三苗之国无涉,有人将二者牵合为一,就错了。《史记》说三苗在江、淮、荆州,《史记·五帝本纪》。《战国·魏策》,吴起说三苗之国,在洞庭、彭蠡之间,《史记·吴起列传》同,又见《韩诗外传》。则古代长江流域之地,主要的是为黎族所占据,楚国达到长江流域后,所开辟的,大约是这一族的居地。在沿海一带的,古称为越,亦作粤。此即现在的马来人,分布在亚洲大陆的沿岸和南洋群岛,地理学上称为亚洲大陆的真沿边的。此族有断发文身和食人两种风俗,在后世犹然,古代沿海一带,亦到处有这风俗,可知其为同族。吴、越的初期,都是和此族杂居的。即淮水流域的淮夷、徐戎,山东半岛的莱夷,亦必和此族相杂。《礼记·王制》说:“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此被字为髭字之假借字,即断发,可见蛮夷之俗相同。《左传》僖公十九年,“宋公使邾文公用郛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可见东夷亦有食人之俗。《续汉书’郡国志》:“临沂有丛亭。”《注》引《博物志》日:“县东界次雎,有大丛社,民谓之食人社,即次睢之社。”临沂今山东临沂县。随着吴、越等国的进步,此族亦渐进于文明了。西南的大族为濮,此即现在的倮锣。其居地,本在今河南、湖北两省间。《国语·郑语》韦《注》:濮为南阳之国。楚国从河南的西南部,发展向今湖北省的西部,所开辟的,大约是此族的居地。此族又从今湖北的西南境,向贵州、云南分布。战国时,楚国的庄跻,循胖舸江而上,直达滇国,今云南昆明县。所经的,也是这一族之地。庄趼到滇国之后,楚国的巴、黔中郡,巴郡,今四川江北县。黔中郡,今湖南沅陵县。为秦国所夺,庄趼不能来,就在滇国做了一个王。其地虽未正式收入中国的版图,亦已戴汉人为君了。和现在西南土司,以汉人为酋长的一样了。 《礼记·王制》说:古代的疆域,“北不尽恒山”,此所谓恒山,当在今河北正定县附近,即汉朝恒山郡之地。后避文帝讳改常山。自此以南的平地,为汉族所居,这一带山地,则山戎所处,必得把它开拓了,才会和北方骑寇相接,所以汉族和骑寇的接触,必在太原、中山和战国时北燕之地开辟以后。做这件事业的,就是燕、赵两国。赵武灵王开辟云中、雁门、代郡,燕国则开辟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云中,今山西大同县。雁门,今山西右玉县。代郡,今山西代县。上谷,今察哈尔怀来县。渔阳,今河北密云县。右北平,今河北卢龙县。辽西,今河北抚宁县。辽东,今辽宁辽阳县。把现在热、察、绥、辽宁四省,一举而收人版图。 综观以上所述,汉族因其文化之高,把附近的民族,逐渐同化,而汉族的疆域,亦即随之拓展。和汉族接近的民族,当汉族开拓时,自然也有散向四方,即汉族的版图以外去的,然亦多少带了些中原的文化以俱去,这又是中国的文化扩展的路径。这便是在古代中国同化异民族的真相。 P28-31 序言 吕思勉(1884—1957),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字诚之,江苏武进人。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吕先生被称为“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其历史著作深受读者欢迎,这从各种“吕著”通史、断代史不断再版的情形中就可以见出。现在,我们把吕先生的一些著作加以汇编,以《吕思勉讲三国》、《吕思勉讲中国文化》、《吕思勉讲中国政治》等专题的形式出版,让读者通过这些名作,更好地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更真切地感受吕先生史学的博大精深之处。 《吕思勉讲中国政治》包括《中国政治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两个部分。 《中国政治史》原为吕先生抗战时期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为一年级学生的中国通史必修课所准备的讲义的第二部分,在1945年由开明书店作为《中国通史》(下册)出版。根据吕先生的说法,此《中国通史》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依据时代,略叙我们这一个民族国家几千年来盛衰的大略”,而“叙述历代的盛衰,此即向来所谓政治史”。因此,我们把这部分讲义以《中国政治史》为名收入本书。 吕先生当年的通史讲义,由开明书店以《中国通史》(上下册)为名出版,上册讲文化史共十八章,下册讲政治史共三十六章;因上下册的章序是相接编排的,故下册是从第十九章开始。此次将(《中国通史》(下册)编入《吕思勉讲中国政治》,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一本独立的著作来编排章序,即把原第十九章作为第一章开始。 为了让读者了解吕先生对中国历代政治思想的评述,我们还把吕先生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收入本书。《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原是1935年吕思勉先生在上海光华大学的演讲,当时由吕先生之女吕翼仁先生记录,刊登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四卷第五期至第五卷第四期,1935.12—1936.12),刊出时署名为“吕思勉讲,吕翼仁记”。20世纪80年代,吕翼仁先生曾做过一些校对和整理工作。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已经出版的吕思勉著作的多种版本,在此表示感谢。 九州出版社 2008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生肆业府中三年余,……而治学则受吕思勉诚之先生影响最大。诚之先生为校中最年轻教师,任历史与地理两课,时有鸿议创论,同学争相推敬,而对于先生深为奖掖。先生成名后,仍常与诚之先生作学术切磋,互相欣赏,互有补益。 ——著名史学家 严耕望 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实和流畅的笔调料写通史,方为通史的写作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俺时代略述政治大事,叙述中兼有议论,纯从社会科学的立场上,批评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 ——著名史学家 顾颉刚 “当时常州府中学诸师长尤为余毕生难忘者,有吕思勉诚之师。” ——国学大师 钱穆 我认为,这些讲义是弥足珍贵的寿世之作,把他们成批整理出版,嘉惠学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著名学者 李羡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