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切只是预演
分类
作者 沈旭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沈旭晖编著的《一切只是预演》内容介绍:《国际政治梦工场》系列的内地版能出版第二集,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虽然这系列在香港已出版五本作品,涵盖了150多部电影,但是要挑选其中篇目编成内地版,还得步步为营。这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还基于内地读者对国际议题的理解,与香港读者有根本差异。例如一些与反恐相关的电影,内地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大国如何在情节当中角力,香港观众则习惯关注个人角色的影响,对非国家个体扮演重要角色较能接受。又如一些与颠覆传统历史观相关的电影,在香港一般不会引起争议,内地则较敏感。假如这本书能向内地朋友介绍港人的国际观,也是尽了血浓于水的责任。

内容推荐

沈旭晖编著的《一切只是预演》内容介绍:不过无可置疑的是,国际关系和电影的互动,放在中国内地的大环境中,比香港更有研究的空间。我们经常以为西方社会很有国际视野,其实那是错觉:以美国为例,除了东岸的精英知识分子圈子,一般美国人的国际知识十分匮乏,不少人会问“香港在日本哪里”,也有不少美国人拒绝申请护照,一生也没有打算出国。相反近年中国的国际研究蓬勃发展,一些以国际新闻为主的媒体异军突起,成为畅销刊物,虽然内容的倾向性十分明显,但毕竟培养了关注国际事务的新一代。问题是这些评论大多偏向现实主义,斗争思想的痕迹较明显,这正提供了读者用电影修订其国际观的空间,因为如何通过话语权、身份认同影响国际政治,正是电影的功能所在,而所谓“建构主义”的传播,恰恰是内地朋友阅读国际关系时普遍忽略的一环。一起来翻阅《一切只是预演》吧!

目录

简体版序

电影挖掘历史隐秘

 国王口吃小事化大的君主立宪制

 《国王的演讲》

 贝隆夫人的盗版与翻版:封建偶像还是人民英雄?

 《贝隆夫人》

 英国人肉派与开膛手的社会科学解读

 《理发师陶德》

 史诗的候选材料,不等于史诗式电影

 《澳大利亚》

 清末民初武师等同排外土霸?

 《霍元甲》

 从晚清暗杀故事,重温香港涉外关系史

 《十月围城》

 谁来重构真正的太平天国?

 《投名状》

电影藏匿人性明暗

 当暴君变成“存在主义哲学家”

 《捕月魔君卡利古拉》[舞台剧]

 存在主义大师小丑的博弈论

 《蝙蝠侠:黑暗骑士

 讲纳粹的童话vs.纳粹讲的童话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恐怖组织的“去妖魔化”实验

 《饥饿》

 以“张爱玲—李安”方法演绎民国四组“色,戒姐妹案”

 《色,戒》

 意大利大师只为塑造国际通用的“末代”形象

 《末代皇帝》

 港产历史电影不能呈现的世界级奇女子

 《川岛芳子》

电影八卦的软实力

 解读罗琳的左翼政治符号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印巴冲突溯源:巴基斯坦人如何看噬甘地传》?

 《甘地传》

 蜡像馆:战前的第四权

 《恐怖蜡像馆》

 阅读“咏舂政治”,可让英雄片更立体化

 《叶问》

 咏春从“私艺”到国际化的阶级分析

 《叶问Ⅱ》

 大事糊涂,小事却不糊涂的名著补漏运动

 《赤壁Ⅱ:决战天下》

 从《让子弹飞》发掘八国联军

 《让子弹飞》

电影浇筑政治壁垒

 葡国流感的隐喻

 《盲流感》[舞台剧]

 戈达尔与法国内战的虚无

 《小兵》

 美国不外如是?大国崛起时的黑暗

 《换子疑云》

 回看梵蒂冈的“尸体政治”

 《天使与魔鬼》

 以埃“仇友”关系颠覆文明冲突论

 《乐队造访》

 商榷金三角夕阳论

 《门徒》

 全球化与去殖民主义的必读普世教材

 《海角七号》

试读章节

事情恶化至此,爱德华的母亲玛丽王后、首相鲍伯、主战领袖丘吉尔、乔治六世的妻子伊莉莎白等不同势力才结合,共同撰写了“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剧本,逼爱德华八世退位。不少观众错过了《国王的演讲》最剧力万钧的一幕,那与口吃完全无关,而是伊莉莎白与辛普森夫人的大斗法。二人仇恨持续了数十年,因为伊莉莎白一直相信,要不是辛普森夫人介入,“连累”他的丈夫接受英国国王位这“苦差”,他就不会积劳成疾,过早身亡。

●乔治六世一度视张伯伦为英雄

丈夫被逼退位后,辛普森夫人恨极了英国人。无论以往是否当过纳粹间谍,她现在对纳粹的感情也会由暗到明,反正爱德华八世已变成“温莎公爵”,她再没有顾忌。就在爱德华八世刚退位的1937年,两口子高调访问德国,并获希特勒亲切接见。二人全程不断行纳粹式敬礼,消息传回英国,令人侧目。有史家认为爱德华八世曾把复位的希望寄托在希特勒身上,这虽属天方夜谭,但希特勒对英国的敌意相对有限,曾打算通过爱德华八世来实现“英德亲善”,消减英国人的抵抗情绪以集中力量对付苏联,则已被历史核实。二战爆发后,敢做敢为的丘吉尔毅然把爱德华八世夫妇流放到加勒比海的殖民地巴哈马群岛当“巴督”,就是赶他们离开欧洲战场,卖国也没有那么方便。二人其后还有种种小动作,不过对大局已无关紧要了。

但说到亲德情结,《国王的演讲》把乔治六世介绍为从一而终的反纳粹战士,说他以国家大义为重,与兄长划清界限,那也不完全是事实。事实上,在战前的英国,亲德风气已弥漫整个社会,除了因为部分人接受右翼思想,也因为民众大都厌战,主流舆论希望尽一切力量以避免新战争发生。乔治六世上台后自信不足,也没有兄长的主见,唯有大力支持首相张伯伦的绥靖政策,相信这可以满足英国人的期望。张伯伦签订被后世全盘否定的《慕尼黑协定》时,乔治六世说他是“最快乐”的英国人之一,更邀请张伯伦站在国王的位置,共同接受民众欢呼,仿佛和平已被缔造。他没有朝这方向再走下去,一来是他尊重虚君的身份,只会听首相意见;二来他的王后伊莉莎白反德决心坚定,也令丈夫得到精神力量。

●已故王太后:希特勒口中“欧洲最危险的女人”

伊莉莎白即现任英女王的母亲,我们习惯称之为王太后,是爱德华八世夫妇以外,同期英国王室中最有性格的人。历史上的她一如电影中的形象,十分精灵,以急才著称。虽然以今天的标准来说,自然是偏向保守,但由于她崇尚自由恋爱,对新思潮态度较开放,也提出让家规人性化,是英国王室现代化的关键人物。相对于丈夫家族里的其他人,伊莉莎自的反德情绪外露,因为她的兄弟在一次大战对德作战时一死一伤,令她自此以“永不要相信德国人”为座右铭。

二战开始后,英国被纳粹狂轰滥炸,王宫也挨了炸弹,但在伊莉莎白的坚持下,王室成员坚守岗位,大大鼓舞了国民士气。希特勒曾称她为“欧洲最危险的女人”,以与丘吉尔这个“欧洲最危险的男人”配对。乔治六世在家人亲德反战、自己自卑口吃的阴霾中走出来,变成战时团结英国的象征,经历了漫长的心理转变,而这过程的医者并非只有那位澳大利亚言语治疗师洛克,更重要的,其实是伊莉莎白。

●君主立宪的角色扮演:丘吉尔不能取代的演说

不少观众认为《国王的演讲》夸大了国王的角色,“战时演说由丘吉尔包办不可以吗?”丘吉尔是演讲大师,技术上自然没问题,但看过上述时代背景,我们就会明白二者在精神上是完全不同的。须知战时演说一类角色是属于国家的,假如也由民选政治家负责包办,他本人政治生涯的高低起伏,就会连累到他为国家贡献的业绩,就像老布什骑劫了海湾战争、小布什骑劫了反恐战争一样。以张伯伦和丘吉尔为例,他们一人主和、一人主战,最后丘吉尔成为英雄,张伯伦成为软弱的代名词,乃至被当作内奸。可是,张伯伦在签署《慕尼黑协定》后、丘吉尔在战胜时,二人都极具民望。乔治六世一视同仁,都邀请他们站在王室的位置,接受群众欢呼。这不是因为二人成了国王,而是这样一来,他们的荣誉与风险已“去个人化”,被国王代表的国家所承担、消化。自此,选民跟他们无拖无欠,对张伯伦固然可以唾弃,甚至在战争未完全结束时,也敢把作风独裁的战争英雄丘吉尔选下台。P20-22

序言

《国际政治梦工场》系列的内地版能出版第二集,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虽然这系列在香港已出版五本作品,涵盖了150多部电影,但是要挑选其中篇目编成内地版,还得步步为营。这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还基于内地读者对国际议题的理解,与香港读者有根本差异。例如一些与反恐相关的电影,内地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大国如何在情节当中角力,香港观众则习惯关注个人角色的影响,对非国家个体扮演重要角色较能接受。又如一些与颠覆传统历史观相关的电影,在香港一般不会引起争议,内地则较敏感。假如这本书能向内地朋友介绍港人的国际观,也是尽了血浓于水的责任。

不过无可置疑的是,国际关系和电影的互动,放在中国内地的大环境中,比香港更有研究的空间。我们经常以为西方社会很有国际视野,其实那是错觉:以美国为例,除了东岸的精英知识分子圈子,一般美国人的国际知识十分匮乏,不少人会问“香港在日本哪里”,也有不少美国人拒绝申请护照,一生也没有打算出国。相反近年中国的国际研究蓬勃发展,一些以国际新闻为主的媒体异军突起,成为畅销刊物,虽然内容的倾向性十分明显,但毕竟培养了关注国际事务的新一代。问题是这些评论大多偏向现实主义,斗争思想的痕迹较明显,这正提供了读者用电影修订其国际观的空间,因为如何通过话语权、身份认同影响国际政治,正是电影的功能所在,而所谓“建构主义”的传播,恰恰是内地朋友阅读国际关系时普遍忽略的一环。

另一个国际关系讨论在内地的特色,则是一般香港人难以理解的。去年笔者在出版社安排下,到北京进行了一些讲座,从内地学界、文化界朋友处得知,国际研究已被视为延伸阅读国内情况的“擦边球”,而通过电影讲国际关系,更是“边球”外的“边球”。这样“擦”过去,说不定擦出作者无心、读者有意的神来之笔。似乎这也是国际研究在内地忽然兴起的核心原因之一。

近年笔者接触的教育工作者很多,不少同事、前辈读过相关文章后,建议将方法论整理成教材,或用教育论文抛砖引玉。通过电影在课堂讲课,自然不算新鲜。但借电影融入国际关系、而成为独立方法论,却应有发展空间。假如有一天,“电影国际政治”能成为专门学科,有其独立教材,也可为我们的本业增添色彩。假如这系列能逐步落实上述目标,抛砖引玉,将会是我们无心插柳的意外收获。

沈旭晖

2011年9月1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