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拍脑瓜大王的拍脑瓜故事(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励艺夫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励艺夫(1920—1994),浙江省宁波市人。年轻时曾在浙江临海师范学校教书,还担任过小学校长,因业余创作而在当地渐有名气。1952年调到浙江省教育厅编辑《新儿童报》的知识版,后北上天津,在天津美术出版社工作,编辑过《少年儿童画报》和《儿童画册》。励艺夫从20世纪40年代初即开始少儿读物创作,著作有50余种,生前是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一二届理事)。本书《拍脑瓜大王的拍脑瓜故事(典藏版)》收录的就是他所创作的科学童话,共计86个,包括:《企鹅和白熊》、《螳螂和蝗虫》、《谁的爸爸妈妈最能干》、《大海龟还没有讲完》等。

内容推荐

励艺夫编著的《拍脑瓜大王的拍脑瓜故事(典藏版)》中的作品通过生动有趣的谜语故事,故意制造知识性错误,从而让小读者“拍脑瓜”,想一想。

《拍脑瓜大王的拍脑瓜故事(典藏版)》是《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之一,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鼎力推荐。

目录

总序

错误百出的故事

 声明在先

 孔雀姑娘

 小杜鹃

 争巢

 孵鹤

 鸭妈妈和鸡妈妈

 大白鸡的牙齿

 企鹅和白熊

 采蘑菇

 鸟儿取暖

 鱼类运动会

 刺猬和蛇

 讨厌的蛙叫

 蜗牛和鼻涕虫

 蚕蛾出茧

 小猫和蝴蝶

 屎克螂玩粪球

 螳螂和蝗虫

 知了

 蜘蛛和蜘蛛网

 蝙蝠的眼力

 狗的气喘病

 长颈鹿

 野兔妈妈

 谁的爸爸妈妈最能干

 育儿袋

 大象的鼻子

一个故事一个谜

 开头的话

 狮子的捕食

 不同的食性

 大象醉酒

 沙漠之舟

 骆驼耐渴的秘密

 袋鼠怎样耐渴

 河马是个谜

 大海龟还没有讲完

 找鱼胃

 蜥蜴的疑惑

 春雷惊蛰

 娃娃鱼是鱼吗?

 “飞”的含义

 啄木鸟的诀窍

 黄鹤楼的话题

 《松鹤图》的争论

 眼镜蛇闻笛起舞

 斗牛士的红布

 小猪生气了

 小青蛙学唱歌

 两个半条等于两条

 小公鸭练嗓子

 跳河自杀的鸭子

 会浮的石头

 玉和石

 甘蔗和苹果

 不结果的银杏

 为啥大米不能晒

 新茶陈酒

 不同的霉

 小喜鹊的傻话

 吹牛大王游澳大利亚

旧故事,想开去

 举一反三想开去

 称东西的学问

 形形色色的鸡蛋

 黄金的魔力

 舌头的妙用

 鲨鱼之谜

 “涸辙之鲋”与“如鱼得水”

 盲人摸“像”

 “蛇足”的启发

 “移山”的联想

 神秘的笛声

 “鸽异”

智者与愚人

 点题

 年羹尧机警识敌情

 许元称船钉

 刘颇扔陶瓮

 真假父亲

 李惠断巢

 聪明的画师

 棋盘上的麦粒

 讨骂

 木葫芦

 吹牛道士

 独眼岛

 好的本领在后头

联欢会

 联欢会

后记

试读章节

“移山”的联想

《愚公移山》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的了。讲古代有位北山愚公,家门前挡着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愚公带领一家人,要把大山铲平搬开。有个叫智叟的老人,笑他太傻,认为这怎么能成呢。愚公说:“我死后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山可不会再增高了,终有一天会被铲平的。”这番话,感动了天帝,就派了两个神仙,把两座山背走了。

愚公坚强的毅力,不怕困难的精神,激励过千百万人民前仆后继为实现革命理想艰苦奋斗,因此,这是一篇很有魅力,很有积极意义的古代神话。

你听完故事,再从“山”字上想开去,将更有意思了。譬如,有人问你,地球上为什么有山?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能回答吗?

这个问题,粗看也很傻。地球上本来就有山有水;地球上还没有人类时,山就存在了,这没有什么好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地球形成时,未必有山。而今天地理书上讲到的许多名山,都是人类出现后才形成的。愚公说:“山不会再长高了。”这话也不确切,山也在长,只是不太明显罢了。要问山的由来,却是说来话长。

有些很高很大的山,是从海底“冒”出来的。俗话说“沧海桑田”,就是地壳运动的形象描绘——大海可以变成陆地,变成高山。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就是从海底“冒”出来的。大约在四亿年到五千万年前,这一带就是海洋。因为地球上的大陆是会漂移的,南半球大陆缓慢地向北漂移,逐渐靠近北半球大陆,于是碰撞,挤压,这力量是非常巨大的,结果在海底发生褶皱,隆起,拥出高山来。这种地壳的剧烈变动,叫做“造山运动”,是山的成因的一种类型。我国祁连山,南岭山脉就属于这个类型。

有的山,是大陆盆地内部湖泊或河流经过“造山运动”,使湖泊、河流沉积层隆起而形成的,它的规模比海底隆起的山脉要小得多。你一定知道重庆是个美丽的山城。它雄踞长江和嘉陵江之间,俯瞰滔滔江流,气象万千。但有人说,重庆是一座“不是山的山城”,你会觉得奇怪吧!但事实确是如此,最初这里是低凹的山谷,由于两边山峰长年累月受到水流的强烈冲击、切割,销蚀了高高的山峰,使凹陷的山谷高高隆起,成了山。原来的山峰却成了河谷。这种山峰变成河谷,山谷变成高山的现象,叫做“地形倒转”,这又是一种造山的类型。

再一种山的类型,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如我国安徽的黄山、九华山,浙江的雁荡山,福建的武夷山,吉林的长白山,四川的峨眉山,都是与火山熔岩有关的,加上地壳运动,风化销蚀种种复杂原因,使这些名山雄伟、秀丽、奇峰怪石美不胜收。

此外,还有一种更年轻的土山,是河流中沉积的砂泥碎石,经几度冲积而形成小山丘,这类山不大不高,山石与沙砾混杂,几乎没有坚硬的岩石。

上面所说的各类山,都是地球上有了人类之后才出现的。怎能说,地球上从来就有山呢?所以多问、多想,才能长知识。

讲到这里,又想到了另一话题。那就是《愚公移山》的故事结尾——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并不是真的被愚公和子孙们移走,而是被两个神仙背走的。作为神话,是合乎情理的。若没有神力的相助,愚公确实也是无能为力的。你想,这两座大山,挖下来的土石,往哪里放呀?

记得有这样一个笑话:宋朝的王安石想开发耕地,兴修水利。有人建议:把梁山泊的水抽干,可得良田万顷,只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容纳这些水。有个叫刘贡父的说:“好办,挖一个梁山泊,不就解决了蓄水问题了吗?”

这则笑话,意在讽刺那些不切实际,徒劳无益的傻事。但细想起来,如果愚公只管移山,而不考虑把山移到何处,也是不可行的。

因此,历来施工,都有个运筹学的问题。要有一个省工、省时、耗资少、效益大的最佳方案。我再来讲个故事吧!

宋朝真宗年间,皇宫起火,烧毁大片宫室。真宗责成宰相丁谓督办修复工程。丁谓编排了一下施工程序:一要从郊外挖土,运到工地备用;二要将木、石等建筑材料从汴河陆运到宫中;三要将废料瓦砾运出。这样往返搬运,安排不当,就会劳民伤财。丁谓左思右想,终于搞出了一个合理的施工方法:第一,从汴河到宫中,挖通沟渠,就近取土。第二,放汴河水人沟渠,使建筑材料从水上直接运到工地,节省了劳力和调运时间。第三,宫殿竣工之后,利用废砖乱石填平沟渠,回复宫前大道的原貌。就这样达到了较好的效益。现在人们讲“系统工程”这门科学时,还常常提起这一事例。丁谓确实比愚公更有头脑。

从老故事想开去的积极意义也在于此。

P130-132

序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湖北少儿社何龙副社长邀我编纂一个励艺夫先生的选集,受命捧起励老的旧作,不禁感触良多,整理毕书稿之余,谨以下面这些文字纪念励老。

小时候,父母与励老常有往来,只是我那时还小,仅模糊记得励老是位谦和、朴实的好好先生。文革后的80年代初,当我开始业余科普创作后,才与励老渐成忘年之交。

励老是宁波人,年轻时曾在学校教书,因业余创作而在当地渐有名气,1952年便被调到浙江省教育厅编辑《新儿童报》,随后与版画家俞沙丁一起北上来津,在天津美术出版社担任文字编辑。

励老从50年代开始创作“含谜故事”系列,先后出版了《错误百出的故事》、《藏着问题的故事》、《拍脑瓜的故事》、《带答案的童话》、《一个故事一个谜》、《似是而非》、《想下去、想开去》以及《拍脑瓜新篇》等系列作品,作品通过生动有趣的谜语故事,故意制造知识性错误,从而让小读者“拍脑瓜”,想一想。

1982年,我与励老一起参加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烟台举办的科学童话讨论会,励老独树一帜的“拍脑瓜”系列科学童话作品在会上受到一致好评。

谈到自己创作经验时,励老说:“1978年,中国科普作协成立,我是第一批会员。从此把少儿科普创作作为自己努力的定向,而且认定‘倒过来思考’为进一步探索的目标……凡此种种,都是启发读者思考,诱导小读者想下去,想开去,从‘似是而非’中分清是非。从而养成想想自己,又想想别人的关心人的美德;既能知己,又能知彼;在困难时刻能见到光明,知道失败中孕育着成功,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这都是‘倒过来’思考的拍脑瓜精神。”

最后,励老总结道:“我一辈子生活道路是拍着脑瓜闯过来的,拍着脑瓜教书,拍着脑瓜当编辑、搞创作。现在还在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结。”励老虽说得平静,不事张扬,但这段话足以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后来我才知道,励老年轻时生活环境很艰苦,抗战胜利后不久的1946年初,他曾在家乡一所渔村小学教书,但学校穷得薪水都发不出来了,只好离开。后经人介绍,到一所师范学校教语文。只有初中二年级学历的励老要在师范学校站稳脚跟,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励老靠着百折不挠的努力,尤其是靠他“拍脑瓜”,靠创造性思维,不但教学得到学生与校方的肯定与欢迎,还因为业余创作成为当地有名的笔杆子。因为“拍脑瓜”使励老终身受益,所以他便满腔热忱地希望小读者们和他一起“拍脑瓜”,一起做头脑体操,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智力水平。

励老是位童心未泯的科普杂家。他的科普创作喜欢霾辟蹊径,他不在乎文、史、地、数、理、化、天、地、生那些学科分野的界限,常常信手拈来地将各放异彩的五彩珍珠用丝线穿在一起,组成一串串赏心悦目的项链;他的作品又像横穿填鸭式应试教育大背景的清冽泉水,为小读者们提供些许醒脑清心的甘泉。

除了“含谜”系列作品外,勤勉耕耘的励老还先后出版了《诗词中的科学》、《成语中的科学》、《古往今来说地图》、《联欢会》等科学小品集、科学童话集、科学小制作以及大量的连环画作品。

励老是位热心肠的人,尤其对年轻一代的同行,更是倍加关心、爱护。晚年,励老本已疾病缠身,仍然念念不忘自己奋斗了终生的事业。1994年9月23日上午,励老在家里拖着病躯,与三位来访的同行谈创作,讲经验,直至中午客人离去,女儿问励老要不要吃点面条?神情疲惫的励老说不吃了,我睡一会……不料,老人竟就这样带着他毕生的含谜故事安详地去了。

迟方

2011年3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励艺夫的作品题材广泛,有童话、故事、剪纸、木刻、漫画、连环画、小制作等,其中尤以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的“拍脑瓜”系列作品受到小读者的热烈欢迎,励艺夫也因此被小读者敬称为“拍脑瓜爷爷”。

这本书的作者励艺夫同志说:“我没有忘记我是小学教师出身,又教过两年师范。常常想到孩子们的需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有教益的读物,就感到莫大的愉快。”多年来,励艺夫同志为少年儿童写了不少作品。

——著名作家 叶永烈

励老是位童心未泯的科普杂家,他的科普创作喜欢独辟蹊径,他不在乎文、史、地、数、理、化、天、地、生那些学科分野的界限,常常信手拈来地将各放异彩的五彩珍珠用丝线穿在一起,组成一串串赏心悦目的项链;他的作品又像横穿填鸭式应试教育大背景的清冽泉水,为小读者们提供些许醒脑清心的甘泉。

——著名科普作家 迟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