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前言
第1章 云贵少数民族地区典型传统村落调查
1.1 云贵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基本概况
1.2 典型传统村落调研——沧源佤族翁丁村
1.2.1 环境基础条件与原始风貌
1.2.2 传统民居建筑
1.2.3 传统文化特色
1.2.4 传统习俗
1.2.5 民风民情
第2章 云贵少数民族地区典型民居及营建工艺调查
2.1 滇西南佤族、傣族传统民居特点及演变调查
2.1.1 佤族、傣族传统民居典型特征与民族特点
2.1.2 佤族、傣族传统民居演变路径及评价
2.1.3 佤族、傣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的现实困境
2.2 云南大理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艺调查
2.2.1 形构
2.2.2 工匠
2.2.3 材料
2.2.4 工具
2.2.5 工序
2.2.6 工法
2.2.7 装饰
2.2.8 地域性适应技术
2.2.9 调查分析
2.3 调研工作总结及保护与发展工作展望
2.3.1 调研工作总结
2.3.2 保护与发展工作展望
第3章 碗窑村概况与现状评估
3.1 村庄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条件
3.1.3 历史沿革
3.1.4 人口与经济
3.2 综合现状分析及评价
3.2.1 村庄格局与整体风貌
3.2.2 建筑组合
3.2.3 空间节点与景观视廊
3.2.4 绿化水系及植被
3.3 现状主要问题分析
第4章 碗窑村土陶文化挖掘与技术传承
4.1 碗窑村龙窑制作工艺概况
4.1.1 龙窑制陶工艺文化的历史
4.1.2 碗窑村土陶工艺技术集成
4.2 碗窑村土陶文化的内涵与影响
4.2.1 碗窑村土陶文化的内涵
4.2.2 碗窑村土陶文化的影响
4.2.3 碗窑村土陶技艺的价值评价
4.2.4 土陶文化保护与传承措施
4.3 土陶文化展示与利用
4.3.1 整体构建土陶文化展示空间体系
4.3.2 龙窑遗址文化区
4.3.3 土陶文化馆
4.3.4 创意集市广场
4.3.5 手工体验坊
4.3.6 文化街
4.3.7 互联网+土陶产业
4.4 土陶产业发展定位与路径
4.4.1 碗窑村土陶产业发展追溯
4.4.2 产业现状解析
4.4.3 发展定位
4.4.4 发展路径
4.5 案例借鉴
第5章 碗窑村古村公共 空间保护与整治
5.1 划定局部示范区
5.1.1 规划理念
5.1.2 划定依据与原则
5.1.3 示范区范围
5.1.4 示范区涵盖内容
5.2 示范区现状要素分析
5.2.1 现状要素分布
5.2.2 空间要素
5.2.3 自然景观要素
5.2.4 人文景观要素
5.3 示范区空间结构组织
5.3.1 空间结构组织
5.3.2 示范区总平
5.4 示范区空间整治
5.4.1 提升特色节点空间
5.4.2 打造公共开放空间
5.4.3 整治街巷廊道空间
5.4.4 创造舒适邻里空间
5.5 示范区建筑风貌整治
5.5.1 建筑风貌分析
5.5.2 建筑风貌整治分类
5.5.3 建筑风貌整治措施
第6章 碗窑村民居建筑保护整治与风貌引导
6.1 民居建筑现状分析
6.1.1 建设年代
6.1.2 结构与材料
6.1.3 功能布局
6.1.4 室内空间及设施
6.1.5 屋面和外观
6.1.6 构件及细部
6.2 问题分析与改造原则
6.2.1 问题分析
6.2.2 指导思想
6.2.3 改造原则
6.3 民居建筑风貌建设引导
6.3.1 屋顶
6.3.2 墙体
6.3.3 门
6.3.4 窗
6.3.5 阳台栏杆
6.3.6 其他
6.4 新建民居改造实例
6.4.1 民居改造实例
6.4.2 新建民居实例
第7章 碗窑村村庄基础设施改善与环境提升
7.1 给水工程规划
7.1.1 给水系统现状
7.1.2 给水系统问题
7.1.3 规划策略
7.2 排水工程规划
7.2.1 排水系统现状
7.2.2 排水系统问题
7.2.3 规划策略
7.3 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7.3.1 电力系统现状及问题
7.3.2 通信系统现状及问题
7.3.3 规划策略
7.4 能源供应规划
7.4.1 能源利用现状
7.4.2 能源利用问题
7.4.3 能源供应规划
7.5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7.5.1 现状
7.5.2 规划策略
7.6 消防系统规划
7.6.1 现状
7.6.2 规划策略
第8章 碗窑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
8.1 设计原则与思路
8.1.1 设计原则
8.1.2 设计思路
8.2 核心区详细设计
8.2.1 核心区总平面
8.2.2 重要节点设计
8.3 历史要素保护与改造
8.3.1 龙窑
8.3.2 古树
8.3.3 古井
8.3.4 古桥
8.4 绿化景观提升与设计
8.4.1 景观要素引导
8.4.2 绿化景观提升
8.4.3 重要地段景观设计——村口标识与观景平台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