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宁军白内障的《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内容介绍:军人的称谓象征着什么?军人应该是永不言败的强者。象征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容背叛的忠诚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每一个从大学校园走入军营的年轻人,都会遇到如何融入军营的严峻考验。大学生与军营的碰撞成为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
一张张年轻的履历,就是勇敢者的证明。他们走进军营所欠缺的,并不是学识,而是意志。青春激荡,似乎与同龄人迷恋的时尚元素无关,与买房买车实现物质需求的个人奋斗无关。与所有的浪漫、放任、轻狂、不羁等色彩无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傅宁军 |
出版社 | 华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傅宁军白内障的《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内容介绍:军人的称谓象征着什么?军人应该是永不言败的强者。象征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容背叛的忠诚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每一个从大学校园走入军营的年轻人,都会遇到如何融入军营的严峻考验。大学生与军营的碰撞成为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 一张张年轻的履历,就是勇敢者的证明。他们走进军营所欠缺的,并不是学识,而是意志。青春激荡,似乎与同龄人迷恋的时尚元素无关,与买房买车实现物质需求的个人奋斗无关。与所有的浪漫、放任、轻狂、不羁等色彩无关。 内容推荐 “如果你希望和平,那就准备战争吧!”这句被无数人引用的军事家名言,为什么至今还没有过时? 今天社会变得如此现实物欲,平头百姓都朝着小康奔,成为军人的大学生又有怎样的得失观? 每一个从校园走入军营的年轻学生,都得面对融八军营的严峻考验,为什么站在猎猎的八一军旗下,他们能朝气蓬勃,焕发新的光彩,书写新的人生?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傅宁军采访数百位各类人物。著成此书,与读者分享当代大学生军人的成长体验。与描写部队科研院所的其它作品不同,作者将热切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最基层的作战部队。以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为参照,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代为背景。折射出新时期军队构成知识化的重大变革,聚焦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人才建设基石。 傅宁军白内障的《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依托于扎实的采访,在高等教育与作战训练的融合中,书写当代大学生军人的群体风貌,既有大学生军官、大学生军嫂,又有大学生士官、大学生士兵,突出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脉络。他们不回避挫折、失败与痛苦,最终得以重塑自我。不辱使命,谱写了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之歌。 《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南京市文联参与前期策划。 目录 引子/001 第一章 抉择 从缓征到瘟征/002 一项破冰之举/011 新新英雄情结/026 人才接轨军营/037 入学就是入伍/051 不回头的利箭/061 第二章 砥砺 “大笨”并不笨/070 跌倒了爬起来/083 坚持就是胜利/093 军人没有例外/103 无情却叉有情/113 缺什么补什么/122 第三章 跨越 赶上变革潮头/136 自信才有自我/145 战场没有第二/155 假如明天打仗/168 心与心有多远/179 只对战争负责/191 第四章 重塑 远行为了靠近/202 两棵并肩的树/210 给他一个后方/217 我家就是兵站/226 梦想遭遇爱情/233 月有明晴残缺/245 第五章 兵魂 足以终生铭记/254 当兵要当枪王/265 岁月激情燃烧/275 根深才能叶茂/285 永远是一个兵/295 勇敢源自使命/306 后记军人不是天生的/317 试读章节 从缓征到应征 如果你是大学生,有人问你,愿意选择色彩单调的绿色军营,携笔从戎献身于国防事业吗?你愿意怎么回答,当然是你的自由。 经历过高考的拼杀换来的大学生身份,意味着今后的人生道路可以有更多选择。大则做一番骄人的事业,在优胜劣汰的疆场成为胜者;小则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过上幸福庸常的小康日子。既然知识改变命运,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然而,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不能没有一支军队。 尽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尽管各有各的追求,别人管不着;尽管有人不从军,也允许有人不选择军营……但是,军人这一行必须有人干,选择一种并不安逸也不平静的另类生活,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疆土与百姓的安宁。 和平的岁月远离炮火硝烟,战争的话题在此时显得太突兀,如同一个有些残酷的不和谐音符,无奈在于,它恰恰是一个真相。 战争不在我们身边,不等于就应该彻底忘却。你可以淡漠,你可以回避,但战争并没有消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万众欢腾,以为战争恶魔从此寿终正寝,事实证明,只是善良人们的良好愿望。60多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小战争接连不断,已经超过2万次之多,枪炮的尖厉呼啸在我们这个星球仍然回响。 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一位资深军事专家的见解一针见血:一个国家出现和平思潮是非常危险的。和平思潮是有威胁的思潮,在当今世界中,容易使人麻痹,使人不清醒,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消磨我们进取的勇气。 这位资深军事专家告诫自己的同胞: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强调危机意识、国防意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参观可以看到,人家的匡l防教育、国防训练都是全民性的。国家越发达,战备意识越强,美国都是这样,我们现在有什么资格搞和平主义呢?所以,领导层、理论界不能倡导这种和平主义。这种东西一旦蔓延开来,变成一种社会思潮,就会削弱人们的危机意识,削弱人们的奋斗精神。 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一句被无数人引用过无数次的名言,至今没有过时:“如果你希望和平,那就准备战争吧!” 因为百年屈辱而渴望富强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渴望和平。无情的悖论说明,为了和平绝不能放松警惕之弦。确实,有军人存在才有和平,而军人存在就是为了防止战争,显然,现在还不到马放南山的时候。 也许有人会说,服兵役不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吗?凭什么高中生参军见怪不怪,大学生参军就值得称道?大学生从军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笔者也是揣着这个问题开始采访的,北上南下,刨根问底,一路追踪大学生从军的源头,一直追到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其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支革命武装,自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之时起,除了高级领导人和部分将领,部队的主体就是贫苦工农。识字不多,敢打敢拼,凭着小米加步枪,与装备精良的敌人浴血奋战,成就了一大批战功显赫的草根英雄。这般传奇的军队结构,贯穿了整个武装斗争的全过程。 即便如此,党与军队的领袖对于提高官兵的文化素质,仍然给予极大的重视。毛泽东的那句名言影响至今: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随着红色根据地的形成,先是有红军大学,后又有抗日军政大学,在作战间隙培养军队指挥人才,一页页学生花名册就是一部部璀璨的名将录。 我曾请教著名军制专家刘岩将军,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投入军队干部工作文献史料整理的浩大工程。主编过军队干部制度沿革的专著。他告诉我,当日本侵略者践踏半壁河山的时候,全国各地奔向延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多达3万多人,其中初中以上占70%,其余也是初小毕业,这在文盲甚多、教育极不普及的旧中国,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他们所体现的,是救亡图存的洪流中,青年学生对于民族独立理想的集体认同。他们用知识服务于党和军队,后来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领导骨干。 1949年10月1日,走过雪山草地、走遍大江南北、走过炮火硝烟的人民解放军官兵,头戴缴获的美式钢盔,身穿黄色棉粗布军装,手持卡宾枪和三八大盖,伴随着军乐队吹奏的嘹亮的雄壮旋律,挺胸大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新中国领导人的检阅。据统计,这支在八一军旗辉映下骁勇善战的军队,初小以下文化程度占80%,有的连队找个写写画画的文书极难,高小或初中生绝对是宝贝疙瘩。 1952年,抗美援朝的纷繁战事还没结束,迅速改变军队指战员文化知识结构的重大决策,已经在中央军委的办公会议上酝酿成熟。1952年6月1日起,全军执行以文化教育为中心的训练任务,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普及工作。随后,一大批战火中提拔的沾满泥土味的中高级军官,陆续进入军事院校深造补课。 新中国诞生后一段时间,大学生何以仍在军中难觅? 我采访了对于兵役法规颇有研究的王书峰博士,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受益于北大“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严谨学风,在他的论文中就有对比悬殊的数字考证:新中国刚成立,军队总员额550万。1950年6月,全军参谋会议推出精简整编方案,规定全军员额精简至400万,当年复员23.9万。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到1951年,全军员额627万,为解放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与之相比,1950年全国普通高校仅193所,在校学生仅13.7万。 显然,新中国在千疮百孔的战争废墟上崛起,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大学生数量远远不够。随着建设蓝图的陆续展开,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首先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军队只能服从大局。 王书峰对我说,当时大学生真是“缓征”的。 我没听说过,缓征?哪一级规定的? 于是,我看到了王博士提供的文字依据。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公告称,从1956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正在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就学的年满十八岁的学生,按照国务院的命令征集或者缓征,正在高等学校就学的学生缓征。” 原来,大学生“缓征”曾是国家的法令。 虽然法令规定对于大学生“缓征”,国防科研战线仍享受特殊政策,高级知识分子直接入伍,甚至直接担任高级职务,并不是个案。客观地说,在军队科研院所,大学生作为业务骨干是不能没有的,任何时候都需要高学历的知识分子。。1963年9月,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正通过的《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明确将“个别征召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作为现役军官平时补充来源之一。 当时的大学是干部的摇篮,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分配到哪里都是干部身份。国防尖端技术领域成为“个别征召”大学生的首选,至于军队主体的基层部队,由于国家培养大学生的数量所限,无法列入“统一分配”的去向。 因此,笔者理解大学生与军队的关系有了一个参照系。大学生的总体“缓征”,使得个别大学生入伍成为例外。可惜的是,知识分子的形象被极左岁月的偏见所裹挟,大老粗因为根正苗红时常受到肯定与赞扬,人们看到了许多放牛娃出身的一代英杰,而大学生这个受人瞩目的群体,似乎与基层官兵渐行渐远。 1977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被“文革”十年中断的高考正式恢复。在那个汗流浃背而又充满希望的炎热夏季,570万考生走进了全国各地的考场。既有生不逢时的“老三届”,也有刚毕业的高中生。同场大考的年龄之悬殊,竞争之激烈,可谓新中国之最。恢复高考是一个风向标,开启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前奏。 当年高校录取人数为27万,录取率4.73%。不难想见,一个大学生所赢得的荣耀,与一次高考淘汰率所意味的难度系数,是成正比的。 此后的中国逐步清理“文革”动乱的危害,改革开放的帷幕艰难地拉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各行各业以重新思考的活力。 高等教育是“文革”的重灾区,当新技术浪潮席卷世界的时候,中国的教育却陷于“政治挂帅”的泥淖不能自拔。恢复高考意味着高等教育不再停滞乃至倒退,饱受摧残后迎来蓬勃生长,它不只是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且给闭关锁国以最后一击。 毫不夸张地说,在“文革”思潮尚未彻底清理的特殊状态下,当时高校最先大胆引入先进的理念与知识,跨进高校大门的学生也确是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勤奋读书的校园氛围积聚着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巨大能量。P2-6 后记 2013年初,我像长途跋涉似的写作已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在以往一天天的采访的日子里,我用我的目光,试图理解当代军人,以及军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知道我打算写大学生军人,关心我写作的朋友问我,今天的军人在军营中日复一日,都在做什么?或者说,他们是什么人组成的,都从哪里来,他们也是最有才华的人吗? 还记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骤然发生,我曾与作家同行奔赴四川灾区采访。在惨不忍睹的一片片废墟上,我时常看到一个个身着迷彩服的身影。同样青春年华,同样血肉之躯,许多人往更安全的地方跑,他们却往最危险的地方去。冒着余震奋不顾身拯救生命的军人,披老百姓含泪叫作“救命恩人”! 也就是在汗水与泪水汇聚的难忘日子里,我在采访救援大军和受灾群众的同时,也采访了许多疲惫而坚毅的军人。记得在没有星光的微寒的夜晚,两边是余震不断哗哗作响的山坡,我挤在一个军用帐篷里,和三天三夜没合眼的大学生连长倾心交谈。他告诉我,他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为他的战士解除内心的恐惧。非战争的军事行动,没有炮火硝烟却仍然险象环生,严峻地考验着每一个军人的灵魂。 在我们国家的大灾大难面前,总会有军人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一旦有战争袭来,他们无疑是一道坚固的屏障。没有任何一个群体像军人那样,以无价的牺牲为存在的基调,随时准备着,为祖国、为民族、为百姓,上! 然而,我们环顾四周,平时和平氛围里的人们忙忙碌碌,大多似乎与军人没有太多关系,也很少关注军人的话题。这也很正常。在这不太平的世界上,许多国家战火不断人民流离失所,而中国民众却有远离战争的幸运。 和平是对军人最好的奖赏。 时光进入2009年,时隔新中国开国大典60周年,长安街上国庆阅兵的电视转播万众瞩目,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令人难忘。与之相匹配,这支军队的军官队伍素质不同凡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如今已是进入军官队伍必备的“通行证”,而少数优秀士兵提干必须进军事院校深造,取得相当的同等学历。 外电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军队的质的飞跃。 英国BBC中文网评价:“通过这次阅兵,外界所能看到的主要是中国军事实力的‘硬件’,在这些高技术、信息化武器的背后,中国军队近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恰恰是‘软件’,也就是军队科研队伍的扩大和官兵素质的提高。据当年公布的统计,目前中国军队干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72.4%,研究生学历的达12. 3%,这些数字明显高于中国一般非军事行业干部的教育水平。” 2011年深秋,我置身于薄雾萦绕的某地山区训练场。直升机盘旋,坦克穿插,装甲运兵车开进,准确命中目标的隆隆炮弹声此起彼伏,一场大规模的“红蓝对抗”的军事演习如火如荼。在伪装网遮蔽的双方指挥车里,各路信息迅速汇集,随着指挥员下达的指令,数字化的指挥系统在高速运转。许多新装备的现代化元素,带着高科技的含量,也带着根本性的变革,注入了近似实战环境的磨炼过程。 演习结束之后,我采访这些戴着贝雷帽汗如雨下的年轻官兵,和大学生军官和80后90后士兵探讨“模拟战争”的感受。没有人怀疑,新式武器装备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军队面貌,新一代军人应对新的挑战充满自信。我更感动的,是他们在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无畏,他们坚定地告诉我,军人,就要准备打仗! 笔者采访的背景,正是中国军队的内在的变革。看起来不动声色,锋芒收敛,却聚集着一旦出击就势不可当的雷霆万钧之力。 然而,不好战、不畏战,并不等于不备战,一天又一天的临战状态毕竟与常人不同。今天的社会变得如此现实,平头百姓都在朝着小康奔走,成为军人的大学生有着怎样的得失观?他们还撑得起军人这个响亮的称谓吗? 我采访覃文强时,他刚从北京回到部队营地。 2011年4月24日晚,“水木清华”百年校庆文艺晚会,清华大学主楼前广场已是沸腾的海洋。来自世界各地的5万校友欢聚清华园,不乏名流荟萃群星闪烁。偌大电子屏幕为背景的舞台上,回荡起清华精神的深情追述:“100年前,这一个在铁蹄和蹂躏下诞生的婴儿。在庚子赔款的余款养育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从出生那天起,她身上挥之不去的国耻的烙印,时刻提醒着她的学子们自强不息a” 这台晚会激起全场感情的一大高潮,也是让所有人最感动的段落,是一个既没有明星也没有炫舞的节目:屏幕上一操参天大树郁郁葱葱,20名“军中清华人”身着戎装,从将军到研究员,从青年校尉到上等兵,精神焕发地站成一排。 一个军礼,一声“向母校报告”! 第17个向前一步的军人,是一个来自野战部队的基层指挥员,他用粗犷的嗓音,动情地向曾经哺育他的清华汇报: “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南京军区某集团军红四连连长,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覃文强,向母校报告!” 与那些声名遐迩的院士校友相比,与身居高位的省部级校友相比,像覃文强这样的“军中清华人”收获了更多的热烈掌声。 我能感觉到,在这些“我愿以身许国”的国防领域校友中间,上尉覃文强并不出众,但他作为一个清华校友,同样感受到了骄傲和自豪。 给母校交出了一份铿锵有力的答卷。 到基层部队采访这些大学生军人,我的情感时常处在兴奋状态。军队所体现的战斗意志与文化特质,不时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丢掉原先的陈旧印象。使军队朝气蓬勃的,是逐步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更是具有高学历的一代军人。 这样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子弟兵,从不起眼的孱弱到没人敢小瞧的强大,曾经有过一次次不畏敌手的辉煌功勋,也曾经有过一次次正视缺憾的重新出发。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汹涌大潮中,中国军队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未来战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改变军人成分,在现代化与知识化的征程上实现自我超越。 然而,今天的社会变得如此现实,百姓都在朝着小康奔走,当代军人仍然在锤炼着英雄的气概,他们仍然无愧于军人这个响亮的称谓。 我的着眼点是新时期以来的入伍大学生,涵盖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的时段:从身兼要职的将军、年富力强的校尉,到80后90后士兵。 其实,大学生与军队之间,既有适应,也有冲突。一方面,是大学生适应军队,摒弃校园里的学生味,为成为一个坚毅军人而“补钙”。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现代知识结构,带着活跃思维和创新意识,也给今天的军队注入了旺盛活力。一位硕士团长真诚地对我说,我提醒自己,也告诉我周围的人,你可能看不惯这些大学生,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是我们落后了,明天会证明他们是对的。 如果我们说,有国才有家,那么还要补一句,有兵才有国。即使是注入了更多的科技含量,陪伴这些军人的,不会是悠闲自在随意逍遥,仍然像一颗待发的子弹,单调而重复地坚守,丝毫不容松懈。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同龄人可以与亲人团聚,而他们却不能享受最简单的幸福,一如既往地驻守在自己岗位上…… 与光荣、威武、阳刚同在,对人民军队有着深切的认同感,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军人精神所在。当中国人在世界上站起来的时候,一支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是结束百年屈辱的重要因素。跟普遍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目标相反,艰苦环境中守护和平保卫国家,军人的付出时常无法用物质衡量。 真正的军人,在和平岁月是低调的。按规定,军人在公众场所大多着便装,他们的操练与勤劳,自然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视线之外。但他们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几乎天天与战争结缘,无形的战争之弦一直紧绷着! 军人与商人并不搭界,而且军人这一行恰恰最不能用钱来衡量,有意思的是,世界上商界成功人士,偏偏就是从军营里走出来的:美国沃尔玛公司山姆。沃尔顿是军人出身,目前在全球开设6000多家商场,员工180万人;美国麦当劳公司创始人雷·克洛克也曾是军人,现有l万多家连锁店,美国肯德基公司创始人哈兰·山德士,更是以上校的形象扬名天下,全球1万多家餐厅,中国就有上千家…… 曾有人对《国外历史名人传》收录的432人做了梳理,其中214人有过军旅生涯,几乎占了50%。在漫漫军旅征战中锻炼和熏陶的,岂止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事家,也有不少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 如果说国际大亨毕竟离我们太远,那么让我们看看靠近我们的佼佼者吧: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以及海尔集团的张瑞敏、中粮集团的宁高宁、三九集团的赵新先、双星集团的汪海、苏泊尔集团的苏增幅,等等,这些董事长或总裁都曾经是一名军人,因此有人说,是军队成就了这些当今中国最顶级的企业家。 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本土企业家队伍中,有军人背景的占30%以上,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则高达60%以上。 当我们看到,分享着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的大学生,有的只知道用一张成绩单向父母交代,并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和社会生存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失恋之后便轻言自杀的,有之;学历一步步地提高,人格却不曾成长,连脏衣服袜子都打包回家的,有之,大学毕业去单位面试,拉着父母陪同,因为不知道如何面对陌生人,也有之。呼唤大学生走出温室,经受更多的挫折教育,事关整个民族的未来。 我的许多感受已经写进了人物故事之中。如果只让我说一句,我要说的是,军人不是天生的。新闻记者已经写得很多了,而我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更关注人物事迹之外的寻常故事,甚至是无法写进事迹材料的边角碎片。我想告诉读者,这些一身戎装的大学生军人,他们是如何从老百姓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的。 采访过程中,文学行家挚友的点拨让笔者感念。我知道,报告文学选题极为重要,写这样一个并不前沿也不猎奇的选题,有它的文学价值吗?《中国作家*杂志萧立军副主编对我的批评向来多于表扬,却对我写大学生军人很感兴趣,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著名评论家朱向前教授热情地鼓励我把这个题目做好,打一口深井。昆仑出版社图书编辑部郭米克主任坦率的直言给了我很多启示。 感谢中国作家协会将此作列入重点扶持作品项目, 感谢《中国作家》杂志2012年7月号头条首发! 感谢我的家乡江苏省作协和南京市文联、作协一如既往的关注。 感谢华艺出版社领导与责编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感谢部队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还要感谢本书所有的采访对象,感谢他们的信任,感谢他们的坦诚,使我得以感受他们与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不同于常人的顽强坚韧。 2013年2月的一个大雪天,我接连写作数日而心烦意乱,干脆拎着手提电脑,躲进金陵古城的一家书吧,换个环境校对这部书稿。周末的书吧人不多,窗外雪花纷飞飘落,屋檐一片洁白。屋内温暖如春,光线柔和,舒缓的乐曲回荡萦绕。桌前一杯清茶,随意无线上网。我知道,我身边的人都很忙,街头的人也都脚步匆匆,这不过是平常的一天,没有诗意的一天,像往日一样有开心有烦恼有向往。 此时此刻,那些不为人知的军营,那些不为人知的军人,在我的笔下又有了别样的意义。已经是分享小康鼓励打拼的和平年代,大学生从军的单个身影更值得敬重。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同龄人的物质环境,肩负着公民的职责,也肩负着国家安危与百姓幸福。大学生群体在军队的成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从老百姓到军人的历程,那些属于个体的甘苦与体验,或许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他们值得一写,军队的尚武的氛围如同一把雕刻刀,对于一个人的重塑是全方位的。充满英雄气概的军人之魂,流淌在他们血液里,足以支撑他们驰骋疆场,也足以使这支军队时时更新,时时准备着,静待祖国的一声号令…… 2012年初夏三稿 2013年早春修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