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名臣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中华第一完人修身养性的完美忠告!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在中国近代史和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是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政治、军事、文化方面极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所著的《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从处理人际关系到从政为官之道,从持家劝学到养生之道,从战胜绝境的胆略到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质,从克服人性的弱点到掌握成功的步骤……应有尽有,而且思想深远,意义深刻,读来令人深思。
《曾国藩家书全解(全新升级典藏版)》堪称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智慧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曾国藩家书全解(全新升级典藏版)》收集了曾国藩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之路一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去世为止所写的近300封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前后30多年的为官经历和从武生涯。书中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精要总结。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表现了一代名臣对世道人心的入微体察、一位卓越谋略家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曾国藩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在编辑本书时,我们从修身、治家、为政、劝学、理财、用人、交友、治军、处世等方面,分别对曾国藩家书蕴藏的人生智慧进行了详细解读,并结合曾国藩一生做官、处世、用人等方面的具体事例对其精要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点评。每一封信编者都注有准确的日期和详尽的翻译,并且在每一封信后的“解析”栏目中都结合曾国藩说过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做过的事进行具体分析,可使每一位渴望了解曾国藩的读者从另一个角度走进曾国藩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正确评价这位“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本书堪称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智慧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前次回信内有四弟诗,想已收到。九月家信有送率五诗五首,想已阅过。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①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②,惟小考七次始售③。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当时之不敢怨言,诸弟问父亲、叔父及朱尧阶便知。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弟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廿一日)
【注释】
①美材:有才华。
②顺遂:顺利。
③售:考试得中。
【译文】
四位老弟:
上一次的回信里面有四弟的诗,想必已经收到了。九月的家信里有五首诗送给率五的,应该也已经看过了。我们为学之人,最需要虚心。常常看见朋友中一些天资很不错的人,却往往仗着自己有才能而看不起别人。见到乡墨就骂乡墨不通,见了会墨又骂会墨不通,骂完了房官骂主考,没有进入学院的人则骂学院。平心而论,他们所作的诗文,实在是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不仅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而且还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这都是因为这些人不肯反思,从自己身上找出原因所在,所以认为都是别人的错,既怪罪考官,又怪罪那些一同考试而被先录取的人。傲气一旦生成,最终就很难长进,所以造成了一生潦倒,再也没有一寸长进了。
我生平考科名的时候很是顺利,只有小考的时候是考了七次才考上。然而每次没有考中名次,从不敢说一句怨言,只是深深为自己考场上写的诗文太差劲而感到惭愧,到现在想起来还如芒刺在背。当时连句怨言都不敢说的详细情形,各位弟弟问问父亲、叔父以及朱尧阶就知道了。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只有文章写得不好但是被侥幸录取的人,绝对不会有文章写得非常好却被埋没的人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三房的十四叔并不是读书不够勤奋,只是因为太傲气,自满自足,所以不能够有所成就。
在京城里也有很多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见了他们,只是发一声冷笑而已。也有一些当今名士,他们看不起科举,视科举为粪土,要么喜欢作古诗文,要么喜欢作考据,又或者喜欢谈论理学,嚣张地叫嚣着,以为自己可以压倒一切。但在有见识的人看来,他们所成就的也没多少东西,也只是冷笑一声罢了。所以我们做学问,要努力克服傲气,不能自满,不要成为别人的笑柄,这样才能够有所进步。
各位弟弟平常为人谦虚谨慎,却多年小试不能够考中,我担心因为激愤比较久,会导致骄惰之气,产生懈怠情绪,所以特别写信告诫你们,一定要仔细思索我所说的话而进行一些反省,那就非常庆幸了。国藩手书。(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解析】
南北朝时,南朝梁国有个吏部尚书叫萧子显,他的学问很好,然而自负才气,很少有他看得上的人,平常见到各级的官员,从不答言,只举扇一挥而已。可皇上却非常敬重他。萧子显四十九岁那年不幸染病身亡,简文帝对他评价甚高,下令为他举哀。将要入葬了,萧家请求谥号,简文帝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日‘骄’”。“恃才傲物”这四个字就是梁简文帝对萧子显的评价,主要是赞美他才学之高尚。不过后来这个成语已成了贬义词,用于指自负其才而傲慢。曾国藩这封家书,主要是劝诸弟做学问务必要谦虚谨慎,不能过于自满,万万不可自高自大,恃才傲物,妄加评价和嘲笑别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了使弟弟们明白这个道理,曾国藩在信中结合自己的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诫弟弟们要力除傲气,虚心进学。他说,我们研究学问最要虚心。我常看见朋友中有许多有才华的人,往往倚仗自己的才能傲视一切,动不动就说别人不如自己。平心而论,他们自己所做的诗或文,实在也没有什么超人之处,不仅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而且还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只是因为他不肯反过来检点自己,便觉得别人不行。这样的人当然不能进步,所以只能是潦倒一生。
曾国藩一生的成就得益于他虚心求学的态度,刚进入翰林院时,他结识了一位人生中的贵人唐鉴。唐鉴是曾国藩的湖南同乡,也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唐鉴在从江宁藩司调京任太常寺卿的时候,道光皇帝曾经在乾清门接见他,当时身为翰林院检讨的曾国藩,就侍奉在道光皇帝的旁边。道光皇帝对唐鉴治朱子之学的成就极为赞赏,对他能按“圣学”的教导努力躬行尤其称道,说他是朝廷官员的楷模。因此,曾国藩对唐鉴非常羡慕和敬佩,于是以弟子的身份主动到唐鉴家拜访,恭恭敬敬地当面向他请教读书修身之道。当时的唐鉴已经年过花甲,看到曾国藩这位同乡后辈能够如此谦恭好学,很是高兴。他对曾国藩更是一见如故,悉心指教,曾国藩因此受益匪浅。
历史上大多博学之士都是十分谦虚的,齐白石在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巴金也曾经说过“我不会写作”这类的话。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就像大圆的圆周比小圆的圆周大,掌握知识较多的人比知识较少的人所接触到的无知范围要大,所以知识越多的人越会感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也就越虚心。
孔子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直白地去理解就是,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身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儒家创始人,尚且如此虚心好学,正是拥有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才拥有了无人企及的智慧,也才拥有了后世对他的异常尊敬。P13-14
曾国藩,晚清重臣,著名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湘军创立者和统率者,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由于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事业,他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作为叱咤于清朝末年的风云人物,他打败太平天国,是清王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作为为官、治军、治家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为官之道参深悟透,在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治军有方,认为“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用封建伦理观念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使士兵或下级易于遵从官长的命令;他是结交、培养、推荐和使用人才的高手,他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最著名的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虽资质一般,但志向远大、意志超强、勤学好问,待上、待下、待同僚谦恕自抑、豁达大度,朋友极多;他自始至终坚持个人道德修养,克己复礼,更有传世家书成为家教样板,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他是中国传统持家教子的典范,其家族一百多年来没有纨绔子弟,代代有英才……其门生故吏颂之日:“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一代名臣、名将、名相。”晚清政府旌表他:“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梁启超称赞道:“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蔡锷将军对其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在其逝世后,经后人整理,他的著述文字总计超过1500万,包括了书信、奏稿、诗文、日记、案牍、散文、书札等多种文体。其中尤以成功心法《挺经》、传世良言《家书》、识人秘要《冰鉴》、治家方略《家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而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则要数《曾国藩家书》。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指出:“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这部《曾国藩家书全解》收集了曾国藩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之路一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去世为止所写的近300封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前后30多年的翰苑经历和从武生涯。书中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精要总结。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表现了一位伟大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入微体察、一位卓越谋略家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曾国藩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在编辑本书时,我们从修身、治家、为政、劝学、理财、用人、交友、治军、处世等方面,分别对曾国藩家书蕴藏的人生智慧进行了详细解读,并结合曾国藩一生做官、处世、用人等方面的具体事例对其精要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点评。每一封信编者都注有准确的日期和详尽的翻译,并且在每一封信后的“解析”栏目中都结合曾国藩说过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做过的事进行具体分析,可使每一位渴望了解曾国藩的读者从另一个角度走进曾国藩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正确评价这位“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本书堪称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智慧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粱启超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
——南怀瑾
《曾国藩家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著名学者唐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