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煊,出生于埔里小镇,自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历任杂志、新闻媒体编辑、撰述等职。多年来得遇因缘,写作佛教传记与理念,传达人间美善事迹。著有《人间佛国——佛光山佛陀纪念馆纪事》《看见佛陀在人间——印顺导师传》《慢行听禅——殷琪问法圣严解惑》《证严法师琉璃同心圆》等书。
一屋一田,克勤克俭
一九六五年,二十八岁的证严法师,带着三位弟子借住花莲普明寺侧屋。
孤鸟借巢而居,粗简的木板房子,夏热蚊子多,冬天冷风穿窗刺骨,捡碎布缝成的被子,根本盖不暖。一日三餐靠自己种菜,青黄不接时,就采过猫、刺杏仔、山茼蒿等野菜佐食,境况之窘困,只差没去海边捡泡过海水“有咸味的石头”来配饭。
清贫岁月,身无长物,普明寺后的旱地成为生活寄望。初试耕作,毫无农事经验的大弟子德慈,为了翻整那片荒芜已久的贫瘠硬土,吃足了苦头。推驶犁具,完全生涩,老牛又欺生硬是不肯走。证严法师于是向人讨来一大捆甘蔗尾,抱着走在老牛前面。老牛受甘蔗尾吸引,终于才一点一点前进,拉动犁耙耕地。
村子里的阿两伯,看到这师徒俩别树一帜的耕田风格,笑问:“师父,你们在玩游戏吗?”于是义气相助,“我来帮你们犁!”
旱地收成不敷所需,证严法师的俗家母亲看在眼里,心想:“孩子要自力更生,我就给他一个维生的来源。”因此买下九分水田,让师徒依靠度日。
所有农事比如割稻、打谷、晒谷、拔花生,证严法师都亲身参与。即使在一九六六年慈济功德会成立后,白天要为会员解惑开示,或者早出访查贫户、晚归处理会务,但凡遇到农忙,依然卷起袖子分担农事。
证严法师虽体弱多病但毅力惊人,每次收割稻子,他总是头戴斗笠,脸上围着面巾,露出的双眼清澈明亮,一边脚踏打谷机,一边手摔稻穗,动作明快利落。
一双婴儿鞋,力量起飞
看天吃饭的农事,难以维持基本温饱,师徒为了另觅生计,各种手工副业不曾停息,糊水泥袋、做婴儿鞋……
在慈济功德会成立前两个月,婴儿鞋开始成为生计主力。鞋底、鞋面的缝制,每人各司其职,证严法师专责最难的部分——鞋底周围滚边。他拿起针来沉着定静又快速,一人抵得过所有人的制程,成品也最为漂亮。
行情本是三块半的婴儿鞋,花莲商家感于出家人不受供养、自力更生,因此以四元的好价钱收购。一双四元,师徒六人每人每天缝一双,一天就有二十四元收入。如此一针一线,勉强维持了生活,也织就了慈济功德会诞生前的契机。
而在功德会成立后,为了济贫救苦,师徒六人每人每天必须多做一双婴儿鞋,以此为基础,加上号召三十位家庭主妇每人日存五毛钱,慈善工作就从这每月的一千一百七十元,微小但深刻地开始了…… 从婴儿鞋到静思书轩
自力更生,是一条坚韧的长线,贯串着衣食用度、信念思维;贯串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规;贯串着证严法师出家前的初衷、慈济功德会成立后的坚持;贯串着至今五十年来,绵延久远的“静思家风”。
为了坚持自力更生,从最早师徒六人借住木屋,到现今的静思精舍,前后尝试了数十种工作,维持生活的同时,更从作务中修行。
序 用爱铺路,慈济五十 释证严
第一部 慈善脚步 启发悲心 一九六六—一九七五
为佛教,为众生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五毛钱,能救人
收弟子,有条件
第一手征信
从安生到送死
跨越“心”关卡
爱的小屋
一条毛毯
踏访偏乡暗角
储值希望
医师来了
破除迷思
第二部 艰难建院 扭转花东 一九七六—一九八五
开枝散叶
一念不忍
行脚台湾
建院步步难
爱心如活泉
落地生根地球村
第三部 守护生命 大爱无疆 一九八六—一九九五
生命富翁
抢救生命,刻不容缓
身穿“迷你袈裟”
培育医护摇篮
静思好话
“手护”大地
大爱搭起两岸桥
跨越疆界的关怀行动
开启捐髓风气
化作春泥更护花
第四部 厚实爱心 广布全球 一九九六─二○○五
亲帮亲,邻帮邻
建构媒体新典范
行医全球匮乏处
爱的医疗网
地震岛展生命力
教育不能等
向下扎根,用爱培育
越洋而来的病人
另类家园
不食众生肉
医病医人又医心
来自泰国的“慈济列车”
第五部 静思法脉 慈济宗门 二○○六—二○一六
广结众生缘,直行菩萨道
早起熏法香
晨间课徒,日日恒持
收“资源”不收“垃圾”
牵长情,爱不断
别开生面的法会
研创来自不舍
天下一家亲
证严法师对弟子的期许
潘煊编著的《行愿半世纪(证严法师与慈济)》是关于台湾宗教团体“慈济”发展五十年历程的描述,慈济全称是“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成立于1966年5月,证严法师承袭印顺导师“为佛教,为众生”的理念,秉持“佛法就在生活中”的精神,带领慈济人“走在最前,做到最后”,参与台湾本地乃至全球各地的救灾活动,而且举办教育、医院,如今发展为“四大志业,八大法印”,为全社会付出真善的一面,展现佛教的慈善力量,实践宗教世俗化的理想。
潘煊编著的《行愿半世纪(证严法师与慈济)》通过对享誉全球的慈济与其创始人证严法师的描述,再现了慈济五十年的不平凡的历程,慈济的救灾与救心结合的理念,已超越了宗教的大爱,对普通人的关注,号召每个人的贡献,使她赢得了全世界不分疆域、不分民族和肤色人种的热爱。
本书内容是关于台湾影响巨大的宗教团体“慈济”发展五十年历程的描述。慈济全称是“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成立于1966年5月, 证严法师承袭印顺导师“为佛教, 为众生”的理念, 秉持“佛法就在生活中”的精神, 带领慈济人“走在最前, 做到最后”, 参与台湾本地乃至全球各地的救灾活动, 而且兴办教育、医院, 如今发展为“四大志业, 八大法印”, 为全社会付出真善的一面, 展现佛教的慈善力量, 实践宗教世俗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