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1 我们总是低估了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 黑天鹅效应:谁也逃不掉的“黑色风暴” 2 头昏脑涨时尽量不要拍板, 选择疲劳症:选择过多而导致决策受阻 3 不是选择难,是你选择了“难” 选择恐惧症:没选择不痛苦,有选择才痛苦 4 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适合的选择 布里丹毛驴效应:选择可能出错,不选择代价更高 5 为什么我们越自以为精明,做事越离谱 过度自信幻觉:我绝不是一个平庸之辈 6 为什么好端端的你总是“疑神疑鬼” 自我参照效应:“自我”蒙蔽了自己的心 7 你为什么会给自己制造麻烦 自我妨碍陷阱: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8 为什么你对越反感的东西记得越深刻 睡眠者效应:脑白金广告如何导致产品热销 9 为什么你不是答案,就是问题 不作为偏误:不做可能出错,做了错误更大 10 如果情况不明,请不要采取任何行动 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11 你是否成了眼高手低的“地球人” 计划谬误:想得非常好,做得很糟糕 12 如果不知道怎么做,最好先别做, 目标盲目症: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13 为什么新年时下的决心很难实现 拖延症:明日复明日,明日永远不嫌多 14 你不妨和大家唱“对台戏” 群体思维陷阱:异口同声背后的貌合神离 15 及时扔出“烫手山芋”,别当最大笨蛋 最大笨蛋理论: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的傻子 16 你不是太勤奋,就是太懒惰 蔡加尼克记忆效应:总为未完成的事牵肠挂肚 17 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等于没选择 霍布森选择效应:看似选择机会多,实则无选择 18 你为什么不要相信证人的“振振有词” 目击证人的记忆谬误:证人的记忆是经加过工的 19 控制好你的胃口,谨防成为他人的“盘中餐” 钓鱼效应:想要钓到鱼,就要像鱼一样思考 20 请不要将一条经验用十年 阿瑟的路径锁定效应:人生只走单行道 21 如果可以简单,你为什么要选择复杂 奥卡姆剃刀定律:用最简单的方法做好的事情 22 由因可推出结果,由结果不一定推出因 结果偏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23 为什么越是你深信不疑的事,你越是多些怀疑 内省错觉: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24 不可轻易抛弃直觉,但也不可轻易相信直觉 直觉错误:你的直觉有时可能只是错觉 25 除了证明确实如此,别忘了证明否则怎样 证实性偏见:只证“真”,不证“伪” 26 你以为的有利,会给你带来不利 有利证据陷阱:只关注“支持”自己决定的观点 27 变化的世界里,任何事情都没有恒久的定义 框架思维陷阱:用一个框架解决所有难题 28 凡事过犹不及,谨慎也不例外 过分谨慎陷阱:冒险有风险,千万要谨慎 29 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 表述方式谬误:“我的天才方案又被领导否了” 30 变,还是不变?这是个问题 维持现状陷阱:偏于一隅、抱残守缺的认知偏见 31 决策需要避免一叶障目 隧道视野效应:闭塞的环境导致视野的闭塞 32 长期持有不等于“按股不动” 长期投资谬误:猎豹和斑马的长途赛跑 33 谨防“千金散尽不复来” 投资分散化谬误:农妇打碎鸡蛋的毒鸡汤 34 “内幕消息”并不能让你赚到钱 小道消息偏误:把小道消息当作灵丹妙药 35 出售赢利股票并不总是理性的 趋向性效应:寻求自豪、避免懊悔的心理倾向 36 投资好公司的股票不一定是好的投资 代表性思维陷阱:精神病人理所当然地行为表现失常 37 你要明白,“群众的眼睛并不总是雪亮的” 羊群效应: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 38 过多投资熟悉的股票是高风险行为 熟悉性思维陷阱:所谓的“生意不熟不做” 39 你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隐私透露给爱人 信息不对称陷阱:“好车”为何被迫退出市场 40 为什么消费中每次挨宰的总是你 逆向选择陷阱:买的没有卖的精 41 你所知道的和并不是你想知道的 信息不完全陷阱:误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42 在没确定羽绒服里是鸡毛还是鸭绒前不要购买 信息甄别谬误:辨别不出信息的真假 43 好消息和坏消息,先公布哪一个 信息披露规则:信息公布背后的暗箱操作 44 你最后得到的信息不是最初的信息 信息传递谬误:从哈雷彗星到哈雷彗星将军 45 转行的前途吉凶难测,你想好了吗 自我选择效应:在错的方向选择了错的人生 46 你为什么不该按实际业绩给员工加薪 过度理由效应:奖励过度等于没有奖励 47 “懒”未必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懒蚂蚁效应:懒于杂务,才能勤于动脑 48 把自己的摊子照顾周全,否则不要铺得过大 艾奇布恩定理:小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难处 49 如果大家都去当高管,还有谁来当员工 苛希纳定律:吃闲饭的比干实事的多 50 逃离红海一定能让你避开竞争吗 蓝海战略陷阱:你的蓝海正是别人的红海 51 管多不如管少,管少不如管好 横山法则:自治比他治更有效 52 市场定位准确是品牌成功的关键 定位陷阱:茅台啤酒为何不闻名 53 只有20%的人成功,你 精彩页 1 我们总是低估了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 黑天鹅效应:谁也逃不掉的“黑色风暴” 2001年9月11日,所有亲历此情景的人都永生难忘,所有在场的人都目睹了这恐怖的一幕——“9·11”事件。 当第一架飞机划破9月的天空,一头扎向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大厦时,仅有一架电视摄像机捕捉到了这一幕。随后,世贸大厦便处于一片火海之中,各类有线和无线报警声此起彼伏。有人打开电子眼,不知道接下来还将发生什么事情。当第二架飞机袭来,不计其数的人看到了这架飞机,目睹了整个爆炸过程。霎时,浓烟滚滚,玻璃和钢筋漫天飞舞。眼前的一幕如此清晰,近在咫尺,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简直就像人们坐在家中,透过客厅窗户观看一出惊心动魄的露天演出。 那些没有亲眼看见事件的人很快也通过各种渠道看到了这一幕。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从伦敦到莫斯科和东京,从安第斯山脉到马达加斯加森林和澳大利亚沙漠,这一幕在世界各地被不断重播。地球上拥有现代通信条件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地区,甚至每一个村庄里的人们都目睹了这一人间惨剧。人类发展史上还从未有一件事情引起过全人类如此深刻的关注。 在这起事件中,约有3000人丧生,数十万人因此失去了亲人和朋友。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讲,“9·11”事件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大的个人伤害,对于世界人民来讲,就更不值一提。第二天,9月12日,人们像往常一样恢复了生活的节奏。但是,在所难免的是,有些事情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 “9·11”事件揭示了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个现象——黑天鹅效应。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着一切。 黑天鹅效应是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反应甚至颠覆。 一般来说,“黑天鹅”事件是指满足以下两个特点的事件:它具有意外性;它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都逃不过它的控制。 在金融领域,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依据历史数据建立了复杂的定量模型,并认为新兴市场利率将降低,发达国家的利率走向相反,于是大量买入新兴市场债券,同时抛空美国国债。出乎所有人的预料,1998年8月,俄罗斯宣布卢布贬值延迟三个月偿还外债,俄罗斯国债大幅贬值并完全丧失流动性。从5月俄罗斯金融风暴到9月全面溃败,这家声名显赫的对冲基金在短短150余天内资产净值下降90%,出现43亿美元巨额亏损,仅剩5亿美元,濒临破产。俄罗斯国债的大幅贬值就是一只无人能预见的黑天鹅,它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对于不可预计的突发事件的发生,金融市场是没有准备的。 谁都知道金融危机不会轻易过去,但谁都没想到,另一只黑天鹅是欧债,它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出现危机。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分别下调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由此引发一系列“蝴蝶效应”:“欧洲五国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的信用评级全部被调低,时隔两年,欧债危机向欧洲核心国家法国、德国等国蔓延,政府的紧缩政策遭到国民游行抗议,经济社会的矛盾全面爆发。在陷入债务危机的欧洲五国中,意大利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它的债务数量庞大,且在欧元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当欧债危机的战火最终烧至意大利时,无论是海外市场,还是A股市场,都迅速做出了反应。而在基金经理眼里,这无疑大大增加了A股反弹行情的不确定性,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政策‘微调’带来的A股反弹,其力度主要取决于政策放松的程度,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微调’力度小于市场的期望;而且,尽管流动性的紧张局面有所缓解,但从A股近期的成交来看,也尚未传递至A股市场。所以,多数投资者对A股此轮反弹的期望值并不高,在这种时候,如果意大利债务危机升级而引发全球市场动荡,会很容易激发投资者获利了结的想法。”某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欧债危机发展至意大利,其变数已经大幅度增加,未来‘黑天鹅’事件还有可能频频出现,这个时候,投资者需要更多一份警惕。” 一位业内人士则用“深水炸弹”来形容欧债危机可能的新阶段。他指出,希腊债务违约的潜在可能,已经引发了海外市场不断剧烈动荡,而无论是从债务数量,还是欧元区的地位而言,意大利远不是希腊可比。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海外市场可能会围绕意大利债务危机产生更加剧烈的波动。 黑天鹅现象的特征就是发生的可能性小,但影响非常大。但是,我们偏偏对于事件发生可能性越低的事件,估计的错误就越大。《黑天鹅》一 导语 为什么选择越多,效果却越差?为什么没选择不痛苦,有选择才痛苦?为什么选择可能出错,不选择代价更高?为什么不做可能出错,做了错误更大?为什么你以为的有利会给你带来不利?为什么我们自以为很精明,做事却很离谱?……光思考还不够,从思考到行动,你还会犯下一大堆错误! 叶舟著的《行为的艺术:真正厉害的人都在绕开的55个思维陷阱》用耳目一新的观点、打破常规的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教你打破思维的陷阱,克服决策的障碍,走出执行的误区,学会理智地决策,明智地行动,高屋建瓴作决策,举重若轻解难题,将损失化为收益,将风险化为机会,成为人生中的大赢家。 序言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 ,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做出无法准确计数的大大 小小的决策,实施目标和意图各不相同的行为。小 到生活的鸡毛蒜皮,例如早上几点起床、穿什么衣 服出门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等,大到人生的价值和 前程命运,例如选择什么专业、从事哪一行业、该 不该跳槽、投资什么股票能赚钱等。 不论是在决策之初,还是在具体的执行决策的 过程中,我们总是一心向着最好的结果去努力,期 望能够一帆风顺地实现预期的愿景。然而,在行动 的过程中,我们却总是不断地遭遇一个又一个失误 和麻烦,似乎陷入了无数的陷阱之中,以致我们的 行为背离了最初的决策宗旨,在错误的方向上做出 了错误的努力,劳心伤神不算,还让我们付出了沉 重的代价。 为什么我们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和无效的行动呢 ——有时即使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做得更好,或是明 明知道这样做会出问题? 深究其中原因,有外在环境干扰、旁人言语诱 导、内在决策偏差三个因素在“作祟”。而有外在 环境干扰、旁人言语诱导都不是根本性的原因,因 为假使我们大脑清醒、意志坚定,不为外在的世界 所影响、诱导、蛊惑,外在环境、旁人言语又能对 我们怎样呢? 归根结底,让我们出错的正是我们自己,自己 才是事情成败的决定因素。我们常常自诩自己为理 性的人,然而可笑的是,即使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 决定已经经过深思熟虑,但为什么还是反复做出错 误的行为呢?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做的决策和行为都是 不理性的,都是率性的、片面的,意志的薄弱、思 维的简单、认知的肤浅、知识的匮乏,都会让我们 的决策和选择变得不明智、不清醒,让我们的行为 步入一个又一个误区,走进一个又一个陷阱。 生活处处需要我们做出决定,做出选择,做出 行动。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一旦决策错误,执行就会出错,行动 就会失误。因不慎重的决策造成的错误会涉及我们 生活的各个层面,让我们蒙受挫折和损失,有时甚 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如何避免做出错误 的决策和行为,必将影响我们生活的轨迹与成功的 路径,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回避、必须慎重对 待、认真思考并努力解决的严肃的人生难题。 本书用耳目一新的观点、打破常规的看待世界 和人生的方式,教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决策的 障碍,走出执行的误区,学会理智地决策,明智地 行动,高效地解决各种问题,从而传达给读者这样 一个重要的理念——行为是一门需要学习并且可以 习得的艺术。 全书小中见大,包罗万象,以显微镜般的观察 聚焦人们行为中常犯的错误,书中列举了55种典型 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和执行思维的陷阱,涉及 情绪、心理、人际、爱情、投资、传播、管理等各 个领域,生动形象而又具体雄辩地指出我们决策和 执行错误的根源,并且给出了纠正的办法,让读者 避开决策和执行中的各种陷阱,矫正自己的行为, 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提高生活质量与工作 效能。 决策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打破决策的瓶 颈,突破执行误区,提升行为艺术,做迷茫时代的 明白人!
内容推荐 生活处处需要我们做出决策,做出选择,做出行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决策错误,执行就会出错,行动就会失误。一个不慎重的决策造成的错误,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让我们蒙受挫折和损失,有时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如何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必将影响我们生活的轨迹与成功的路径,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回避,都必须慎重对待、认真思考并努力解决的严肃的人生难题。 叶舟著的《行为的艺术:真正厉害的人都在绕开的55个思维陷阱》中列举了55种典型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和执行思维陷阱,涉及情绪、心理、人际、爱情、投资、传播、管理等各个领域,生动形象而又具体雄辩地指出我们决策和执行错误的根源,并且给出了纠正的办法,让读者避开决策和执行中的各种陷阱,矫正自己的行为,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提高生活与工作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