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善于通过描写身处困境的英雄不同寻常的言行表现人的神性与神人关系,其笔下的英雄终生与人类的局限抗争,他们的举止由非凡的习性驱使,其命运也因此习性注定,尽管这有时使他们经历苦难、走向辉煌,但更多的时候则沦落深渊。然而,英雄为自己决断,为决断负责,即使失败,也是别样的成功;就连神也会由此明白人的伟大,并愿与之并肩同行。 古典学家诺克斯钟情索氏的“文法把戏”,像旧时的传道士一样忠于古希腊文本遗产。在本书中,他极具说服力地从对悲剧字句与措辞的分析推进到对诗人精神世界的诠释,以此把握悲剧作家笔下及其心中的“英雄”的真正内涵,展现一位完整见证英雄般的雅典从伟大到衰败的有血有肉的索福克勒斯。 作者简介 伯纳德·M.W.诺克斯(Bernard M.W.Knox, 1914-2010),古典学家。先后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与哈佛大学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获得古典学博士学位后留校执教,20世纪60年代被任命为哈佛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主任,并在这一职位上一直工作至退休。代表作有《俄狄浦斯在忒拜:索福克勒斯悲剧英雄及其时代》(Oedipus at Thebes: Sophocles' Tragic Hero and His Time, 1957),《英雄的习性:索福克勒斯悲剧研究》(The Heroic Temper: Studies in Sophoclean Tragedy, 1964)。他还翻译了《俄狄浦斯王》,编辑了“诺顿古典文学”丛书,并长期在《纽约书评》等刊物上为公众写作。 1992年,诺克斯入选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杰斐逊讲座,这是美国人文学科领域的最高荣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索福克勒斯英雄(一) 第二章 索福克勒斯英雄(二) 第三章 安提戈涅(一) 第四章 安提戈涅(二) 第五章 菲洛克忒忒斯 第六章 俄狄浦斯在克洛诺斯 参考文献 人名与主题索引 书中所涉希腊词索引 译后记 序言 甘阳 吴飞 古典学不是古董学。古 典学的生命力植根于历史文 明的生长中。进入21世纪以 来,中国学界对古典教育与 古典研究的兴趣日增并非偶 然,而是中国学人走向文明 自觉的表现。 西方古典学的学科建设 ,是在19世纪的德国才得到 实现的。但任何一本写西方 古典学历史的书,都不会从 那个时候才开始写,而是至 少从文艺复兴时候开始,甚 至一直追溯到希腊化时代乃 至古典希腊本身。正如维拉 莫威兹所说,西方古典学的 本质和意义,在于面对希腊 罗马文明,为西方文明注入 新的活力。中世纪后期和文 艺复兴对西方古典文明的重 新发现,是西方文明复兴的 前奏。维吉尔之于但丁,罗 马共和之于马基雅维利,亚 里士多德之于博丹,修昔底 德之于霍布斯,希腊科学之 于近代科学,都提供了最根 本的思考之源。对古代哲学 、文学、历史、艺术、科学 的大规模而深入的研究,为 现代西方文明的思想先驱提 供了丰富的资源,使他们获 得了思考的动力。可以说, 那个时期的古典学术,就是 现代西方文明的土壤。数百 年古典学术的积累,是现代 西方文明的命脉所系。19世 纪的古典学科建制,只不过 是这一过程的结果。随着现 代研究性大学和学科规范的 确立,一门规则严谨的古典 学学科应运而生。但我们必 须看到,西方大学古典学学 科的真正基础,乃在于古典 教育在中学的普及,特别是 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曾长期为 欧洲中学必修,才可能为大 学古典学的高深研究源源不 断地提供人才。 19世纪古典学的发展不 仅在德国而且在整个欧洲都 带动了新的一轮文明思考。 例如,梅因的《古代法》、 巴霍芬的《母权论》、古朗 士的《古代城邦》等,都是 从古典文明研究出发,在哲 学、文献、法学、政治学、 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尼采的思考也正是这一潮流 的产物。20世纪以来弗洛伊 德、海德格尔、施特劳斯、 福柯等人的思想,无不与他 们对古典文明的再思考有关 。而20世纪末西方的道德思 考重新返回亚里士多德与古 典美德伦理学,更显示古典 文明始终是现代西方人思考 其自身处境的源头。可以说 ,现代西方文明的每一次自 我修正,都离不开对古典文 明的深入发掘。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古典学绝不仅仅只 是象牙塔中的诸多学科之一 而已。 由此,中国学界发展古 典学的目的,也绝非仅仅只 是为学科而学科,更不是以 顶礼膜拜的幼稚心态去简单 复制一个英美式的古典学科 。晚近十余年来“古典学热” 的深刻意义在于,中国学者 正在克服以往仅从单线发展 的现代性来理解西方文明的 偏颇,而能日益走向考察西 方文明的源头来重新思考古 今中西的复杂问题,更重要 的是,中国学界现在已经超 越了“五四”以来全面反传统 的心态惯习,正在以最大的 敬意重新认识中国文明的古 典源头。对中外古典的重视 意味着现代中国思想界的逐 渐成熟和从容,意味着中国 学者已经能够从更纵深的视 野思考世界文明。正因为如 此,我们在高度重视西方古 典学丰厚成果的同时,也要 看到西方古典学的局限性和 多元性。所谓局限性是指, 英美大学的古典学系传统上 大多只研究古希腊罗马,而 其他古典文明研究例如亚述 学、埃及学、波斯学、印度 学、汉学以及犹太学等,则 都被排除在古典学系以外而 被看作所谓东方学等等。这 样的学科划分绝非天经地义 ,因为法国和意大利等的现 代古典学就与英美有所不同 。例如,著名的西方古典学 重镇,韦尔南创立的法国“ 古代社会比较研究中心”, 不仅是古希腊研究的重镇, 而且广泛包括埃及学、亚述 学、汉学乃至非洲学等各方 面专家,在空间上大大突破 了古希腊罗马的范围。而意 大利的古典学研究,则由于 意大利历史的特殊性,往往 在时间上不完全限于古希腊 罗马的时段,而与中世纪及 文艺复兴研究多有关联(即 使在英美,由于晚近以来所 谓“接受研究”成为古典学的 显学,也使得古典学的研究 边界越来越超出传统的古希 腊罗马时期)。 …… 我们不妨说,汉、宋两 大古典学传统为中国的古典 学研究提供了范例,清人的 古典学成就则确立了中国古 典学的基本规范。中国今日 及今后的古典学研究,自当 首先以自觉继承中国“三次 古典学时代”的传统和成就 为已任,同时汲取现代学术 的成果,并与西方古典学等 参照比较,以期推陈出新。 这里有必要强调,任何把古 典学封闭化甚至神秘化的倾 向都无助于古典学的发展。 古典学固然以“语文 学”(phildbogy)的训练为 基础,但古典学研究的问题 意识、研究路径以及研究方 法等,往往并非来自古典学 内部而是来自外部,晚近数 十年来西方古典学早已被女 性主义等各种外部来的学术 思想和方法所渗透占领,仅 仅是最新的例证而已。历史 地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 所谓考据与义理的张力其实 是古典学的常态甚至是其内 在动力。古典学研究一方面 必须以扎实的语文学训练为 基础,但另一方面,古典学 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提出总是 与时代的大问题相关,总是 指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