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骑兵军(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伊萨克·巴别尔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1920年,二十六岁的伊萨克·巴别尔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三个月。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几年之后,他根据这次征战经历,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作品,有战地速写,也有军旅故事,这就是《骑兵军》。这曲曾经震撼过世界、畅销欧美的苏波战争的绝唱,既是一个带眼镜的犹太书生有关文明与暴力、征服与反抗的记录,也是一部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将士的列传。 作者简介 伊萨克·巴别尔(1849~1940),前苏联著名短篇小说家,1986年意大利《欧洲人》杂志评选百位世界小说家,巴别尔荣登榜首。代表作《骑兵军》《奥萨德的故事》。 目录 译序 自传 泅渡兹勃鲁契河 诺沃格拉德的天主教堂 家书 战马后备处主任 潘·阿波廖克 意大利的太阳 基大利 我的第一只鹅 拉比 通往布罗德之路 机枪车学 多尔古绍夫之死 二旅旅长 萨什卡·耶稣 马特韦·罗季奥内奇·巴甫利钦柯传略 科齐纳的墓葬地 普里绍帕 一匹马的故事 政委康金 小城别列斯捷奇科 盐 夜 阿弗尼卡·比达 在圣瓦伦廷教堂 骑兵连长特隆诺夫 两个叫伊凡的人 一匹马的故事续篇 寡妇 札莫希奇市 叛变 契斯尼基村 战斗之后 歌谣 拉比之子 千里马 吻 序言 星星重又升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个苏联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团 长是位大名鼎鼎的作家。苏美作家座谈时,有位美国作家 问这位团长,何以长久不见巴别尔发表新作,也不见有关 他的报道,他怎么了?团长回答说,巴别尔挺好,我此次 访美前夕,还在菰联作协见到他,交谈了好一会儿,他正 在埋头写一部长篇小说。美国作家见团长如此回答,便把 话题转到别的事上去了,因为他风闻巴别尔早已不在人世 ,死于肃反运动。这位大名鼎鼎的苏联作家所编造的这个 活灵活现的谎言成了笑柄,不仅在美国,更在后来的苏联 。 1953年斯大林撒手人寰后,苏联政府恢复了巴别尔的 名誉,世人方渐渐得知巴别尔于1937年或1938年被捕,罪 名是“积极参与反苏的托洛茨基组织的活动”,并充当“ 法国和奥地利政府的间谍”,在严刑拷打下,巴别尔违心 地承认了对他的莫须有的指控,但他在最后的陈述词中申 诉自己无罪。他说:“我是无辜的,我从未做过间谍。我 对任何反苏行动一直持反对态度……我只请求一件事,让 我完成我的作品。” 这个请求是天真的。他于1940年(爱伦堡在其回忆录 中说是1941年)1月27日凌晨在苏联内务部卢布扬诺夫监狱 (一说是西伯利亚监狱)中被枪决。终年四十七岁。 巴别尔于1938年发表了一篇对高尔基的简短颂文后, 就此在苏联文坛销声匿迹。他入狱后,他的作品包括他的 名字在苏联被全部、彻底地封杀。后人大都已不知道世上 曾有过一位名叫伊萨克·埃曼努依洛维奇·巴别尔的犹太 作家以及他的作品了。 然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巴别尔在苏联 是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他之所以引人注目,首先因为他的两个短篇小说集《 红色骑兵军》《敖德萨的故事》以及其他短篇小说,无论 就内容和形式而言,都有鲜明的个性,用爱伦堡的话说: “巴别尔不与任何人类似,任何人也无法类似于他。他永 远按自己的方式写自己的东西。”众所周知,当时的苏联 作品往往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独独巴别尔把作家的观察力 投注到具体的树木上。他以最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手法 (他的小说中有不少真人真事,甚至连姓名都是原封未动 的)描绘战争中的士兵;不但写他们把献身革命事业作为 一切的前提,而且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他们身上人性的一面 ,而这种人性有时是被残酷的战争环境扭曲和病态化了的 ,他还杂以抒情的笔触,描写他们在长年累月饥肠辘辘的 行军途中对幸福、和平与爱情的渴望。所以他笔下的主人 公不是公式化的人物,而是瑕瑜互见的活生生的人,真实 的人。 其次,巴别尔的文体朴质无华,而又鲜活无比,用巴 别尔自己的话说,他的作品的语言“必须像战况公报或银 行支票一样准确无误”。他的作品洗练、简洁,没有浮泛 之笔,寥寥数句便勾勒出了一个形神兼备的人物,塑造出 了一个色彩鲜明的性格。他只需两三页的篇幅就可写出别 人需要一本书来写的东西。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作家,不少 人认为除海明威外,恐怕只有巴别尔了。海明威读过巴别 尔的作品,1936年他在一封信中说:“自从巴别尔的第一 篇小说译成法语起,我便知道了巴别尔,读过他的《红色 骑兵军》,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喜欢他作品的还有马 雅可夫斯基、爱伦堡和高尔基。高尔基于1926年对法国作 家安德烈。马尔罗说,巴别尔是俄罗斯当代最卓越的作家 。 由此可见,他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文坛的“一颗 耀眼的明星”(约翰·厄普代克语)。 巴别尔是个有春潮般旺盛活力的人,然而他又生性爱 静,“竭力回避过于纠缠他的崇拜者”,“闭户不出,过 着鼹鼠般的生活”(爱伦堡语),然而这个“离群索居” 的人还是陷入了三十年代后期苏联政治生活中出现的肃反 扩大化的噩梦。这颗明星就此陨落了,但是他的作品却有 巨大的生命力。1957年,他的《红色骑兵军》及其他作品 重新在苏联出版,并译成了二十多种文字,在苏联及国外 广为流传,折服着越来越多的读者。 1986年,意大利《欧洲人》杂志选出一百位世界最佳 小说家,巴别尔名列第一。 2001年11月,美国诺顿出版公司出版了由巴别尔的女 儿娜塔莉娅经长年不懈的努力编辑而成的《伊萨克·巴别 尔全集》。这个集子汇集了巴别尔所写的全部短篇小说、 两个剧本、日记、新闻报道及其他文稿,厚达一千页。 《伊萨克·巴别尔全集》震动了欧美国家的读书界。 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给予他的《红色骑兵军》以五颗星的 最高评价,仅一家书店便销售了六十六万九千二百八十一 册。约翰·厄普代克在2001年11月5日的《纽约客》杂志上 撰文详介巴别尔的生平、创作道路及艺术特色,称他的小 说为“雄文”,“如闪电,如一眼不眨的目击者”。 二十世纪的一代文豪博尔赫斯盛赞巴别尔,说他的短 篇小说《盐》写得很优美,享有散文难以企及、好像只留 给诗的荣耀。 美国评论家辛西娅·奥捷克在为《伊萨克·巴别尔全 集》所写的《导言》中说:“人们现在应该将巴别尔和卡 夫卡这两位思想敏锐的犹太作家放在一起考察……两人可 被视为二十世纪欧洲具有同等地位的作家。” 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巴别尔小说在世界文坛 的地位牢牢确立了。巴别尔这颗陨落的明星重又升起,或 者更确切地说是破云而出,持久地发出晶莹、清幽的光。 戴骢 导语 《骑兵军》是俄罗斯著名作家伊萨克·巴别尔的一部名作,是一部流传了八十年的奇书,也是用青春的铁和花锻打成的文学瑰宝。 全书以三十五篇散记的形式,记录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波战争期间,在波兰的苏联骑兵军的故事,以骑兵军士兵献身革命事业为前提,着力刻画了他们身上人性化的一面,真实地再现了布琼尼领导的骑兵军鲜为人知的风貌,揭示了内幕。其中关于残酷的战争场景及普通哥萨克既英勇又消极的真实形象的描写,在原苏联引起极大争议。 书评(媒体评论) 巴别尔的小说如闪电,如一眼不眨的目击者。 ——约翰·厄普代克 巴别尔的一言一行,甚至他的每一次心跳,都显 示他是一个天纵奇才的作家。 ——爱德华·巴格里茨基 精彩页 诺沃格拉德的天主教堂 昨天我拿着报告去见政治委员,他住在一名外逃的天主教教士家里。耶稣会女管家艾丽扎太太在这名教士家的厨房里接待我。她请我用琥珀色的茶和牛奶饼干。她的饼干有一股子耶稣受难十字架的气味。其中还有狡狯的汁水和梵蒂冈香气四溢的狂怒。 宅旁的教堂里钟声乱鸣,打钟人疯了。这是个布满星斗的七月之夜。艾丽扎太太晃动着一头精心梳理过的白发,不停地给我添饼干,我享用着耶稣会的甜食。 这个波兰老妇人称我为“老爷”,厨房门外,笔直地站立着几个灰不溜丢的老头儿,他们的耳朵一色都僵硬了。在蛇一般阴险的暗处,有件修士的长袍像蛇行一般游动。神甫逃跑了,不过把他的助祭罗姆阿里德先生留了下来。 罗姆阿里德是个阉割派教徒,身体肥硕,讲起话来瓮声瓮气,讨好地称我们为“同志”。他用黄不棱登的手指头在地图上比画着波兰毁于战火的地带。他历数着他祖国的创伤,亢奋得连声音都嘶哑了。但愿一过性遗忘症让这个心狠手辣地出卖我们,又叫人随手毙了的罗姆阿里德丧失记忆吧。然而在那个夜晚,他那件紧身的长袍曾在所有的门帘旁飘动,兴冲冲地扫过所有的过道,并且对所有想喝酒的人示以微笑。在那个夜晚,这个修士的影子寸步不离地潜伏在我身后。他,罗姆阿里德先生,原本可以成为一名主教,要是他不当奸细的话。 我和他一起喝着罗姆酒,天主教教士的住宅虽已百孔千疮,形同废墟,可那种见所未见的生活方式的气息仍在其中回荡,而罗姆阿里德谄媚的谀辞则听得我筋骨为之酥软。什么耶稣受难十字架,其作用像交际花的护身符、写有罗马教皇训谕的羊皮纸和藏在女人蓝色丝坎肩内的那些已经霉烂了的信札一样不足道哉!…… 我从这儿看清了你,你是个披着紫袍的不守清规的修士,你的两手是虚肿的,你的心是软弱而又残忍的,就像猫的心,看清了你那个主的伤口,从那儿流出的是精液,是让处女醉倒的芬芳的毒液。 我们喝着罗姆酒,等着政治委员,可他迟迟未从师部回来。罗姆阿里德倒在角落里睡着了。他虽说睡着了,却仍在提心吊胆。而在窗外的果园内,在充满激情的黑森森的果园内,在充满激情的黑森森的天空下,林荫道正在融化。充满渴念的玫瑰在黑暗中颤动。苍穹中燃烧着绿色的闪电。一具被剥光了衣服的尸体横在斜坡下。月光顺着尸体两条掰开来的向上跷起的腿缓缓流动。 瞧,这就是波兰,这就是波兰立陶宛王国桀骜不驯的苦难!我,一个靠暴力闯入的异邦人,在神甫丢弃的圣殿内把一条满是虱子的褥垫铺开,将那本硕大无比的颂书垫在头下,里边颂扬的是无上尊荣的圣明的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 饥寒交迫的大军朝你古老的城市蜂拥而来,啊,波兰,全世界的奴隶团结起来的歌声响彻在你这些城市的上空,你要倒霉了,波兰立陶宛王国,你要倒霉了,昙花一现的拉吉维尔公爵,萨佩基公爵!…… 我的政治委员还没来。我去师部、果园、教堂里找他。教堂的大门大敞四开,我踏进教堂,迎面看到有两块雪白的头盖骨在一口破棺材的盖子上燃烧。吓得我直往地底下,往地下室钻去。地下室内有把橡木梯子通向祭坛。我昂头望去,见到高处,几乎就贴着拱顶,有火光在移动。我看到了政治委员、特务科科长和手里拿着火把的哥萨克们。他们听到了我微弱的呼救声,把我带出了地下室。 头盖骨原来是教堂灵柩台上的雕塑品,这就吓不着我了,我们大家继续搜查,搜查的起因是在那名天主教教士的寓所内发现了一大堆军装。 我们手持蜡烛,搜查这幢发出回音的建筑,彼此压低声音交谈,脚上的马刺碰得嚓嚓直响,翻袖口上绣的马头闪烁着亮光。好几尊嵌有宝石的圣母用她们像老鼠一样淡红色的眼珠注视着我们的行踪,火苗在我们的手指问抖动,把一块块黑影投到圣彼得、圣方济各、圣温采特的塑像上,投到他们红彤彤的面颊上和涂有洋红的卷曲的大胡子上。 我们在各处翻寻。我们的手指揿下了一个又一个骨制的按钮,但见一个又一个圣像分成两半,移动开来,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发了霉的地下室。这座教堂年代久远,有许多秘藏。它金碧辉煌的墙壁内有不少暗道、壁龛和开启时没有一息声音的暗门。 啊,那名天主教教士真是愚不可及,他竞在救世主的钉子上挂满了本堂女教徒的乳褡。我们在圣障后面找到了一箱金币、一羊皮袋纸币和巴黎珠宝匠制作的不少首饰盒,里边全是祖母绿的戒指。 后来我们聚在政治委员的屋里数钱。金币摞成了一根根柱子,纸币堆成了一方方毯子,一阵风朝烛火刮来,艾丽扎太太的眼睛里射出乌鸦般贪婪的疯狂,罗姆阿里德发出声震屋宇的狂笑,发疯了的打钟人罗巴茨基先生狂乱地敲着钟,乱鸣的钟声没有一刻停息过。 “走,”我对自己说,“离开这些个叫大兵诱惑得一个劲儿丢媚眼的圣母……” P4-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