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是作者在多年潜心研究美国空军基础上解读其转型计划撰写的,反映了作者对美国未来空军的基本认识,并试图勾画出美国未来空军的面貌,将其客观地展示给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国未来空军 |
分类 | |
作者 | 闵增富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著作是作者在多年潜心研究美国空军基础上解读其转型计划撰写的,反映了作者对美国未来空军的基本认识,并试图勾画出美国未来空军的面貌,将其客观地展示给读者。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介绍美国空军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蓝图和转型计划。内容包括空军军事理论和作战思想,关键技术和主战武器装备、战场和兵力部署以及体制编制等,具有前瞻性,对了解世界空军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塑造美国未来空军的蓝图 第一节 美国三届政府合力设计美国未来空军 第二节 美国空军转型建设的蓝图 第三节 美国空军转型计划的特点 第四节 美国空军对转型的说明 第二章 美国空军对转型的理解 第一节 转型一21世纪初期美国军队建设中最时髦的军事术语 第二节 美国空军为什么必须转型 第三节 美国空军转型的目标与途径 第三章 美国未来空军的体制编制与力量结构 第一节 美国未来空军的体制编制 第二节 美国未来空军的规模与力量结构 第三节 美国未来空军部队与力量编组方式 第四章 美国未来空军的军事理论与作战方案 第一节 美国未来空军的军事理论 第二节 美国未来空军的作战方案 第五章 美国未来空军的转型能力与关键技术 第一节 信息优势转型能力与关键技术 第二节 航空航天优势转型能力与关键技术 第三节 精确打击转型能力与关键技术 第四节 全球攻击转型能力与关键技术 第五节 全球快速机动转型能力与关键技术 第六节 灵活作战支援转型能力与关键技术 第六章 美国未来空军的主战武器装备 第一节 美国空军发展武器装备的指导原则 第二节 美国未来空军的航空武器装备 第三节 美国未来空军的航天武器装备 第四节 美国未来空军的核武器与战略导弹 第七章 美国未来空军的战场与兵力部署 第一节 美国未来空军的战场 第二节 美国未来空军的兵力部署 第八章 美国空军转型的风险与评估 第一节 美国空军转型的风险 第二节 美国空军转型测评的基本依据 第三节 美国空军转型项目测评的机构与方法 第九章 美国空军转型对我们的启示 第一节 树立科学的空军观 第二节 注重对空军体制进行科学的整体设计 第三节 在空军发展的十字路口注重用超前理念导引 试读章节 四、美国核武器现代化必将引发新一轮核竞赛 对于美国核政策的改变和加速研制第四代核武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国打破了防止核竞赛的国际游戏规则,不但会促进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扩散,而且必将引起新一轮核竞赛。 德国《明镜周刊》指出,美国总统布什访问印度将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在核计划的基础上,不但会促使巴基斯坦发展核武器,而且与美国在核问题上对待伊朗与朝鲜的态度联系起来看,显然美国对待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即只让听话的国家掌握核武器,而不让不听话的国家掌握核武器。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也曾表示,如果美国的这种作法继续下去,国际原子能机构很难继续要求其他无核国家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所规定的义务,更不用说劝说他们在美国强大的核威胁条件下放弃研制核武器的努力会取得实际效果。美国的这种作法定会引起国际社会新一轮核竞赛。 美国的这种作法是一件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拉大美国核力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巩固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另一方面,它也会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与国际社会认识不同的是,美国认为自己的核力量仍然不够强大,特别是在新型核武器方面,离未来需求有很大差距。国际社会认为,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相互对抗的核战略,在这种情形下也形成了一些相互制约的机制(如《反导条约》),但这都是在有强大战略对手的背景下出现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无论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全面下降,这也意味着没有国家能对美国产生制约。虽然冷战结束初期,美俄还在继续削减核军备,但随着俄罗斯国力下降,美国越来越无所顾忌,因此美国一方面挥舞着大棒压制他国发展核武器,另一方面自己在核武器的研发上动作频频,不断模糊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界限,大大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使核武器逐步走向实战化,这同样会使美国更加不安全。因为现实社会中根本不存在绝对安全。美国一味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只能增加世界其他国家的不安全,从而使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政策与作法产生忧虑与误会,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反措施。如俄罗斯不但坚持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军事战略,而且在技术上也加快核武器的现代化,多次宣布研制成功能够突破美国核防御网的“神秘核弹”。有专家指出,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其在核武器战略上的立场,核武器扩散的威胁将长久存在,从而增加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的风险。如果美国试图率先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恐怖组织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大大增加美国遭受大规模杀伤武器袭击的危险。 在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会议上,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曾表示: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害怕核武器的威胁。我认为未来10年内美国成为核打击目标的几率高于50%。一份民意调查显示,超过60%的美国人认为他们现在比10年前更担心美国会遭受核武器袭击。除了本·拉登,车臣分裂分子等众多武装团体也企图让这一毁灭性武器为他们所用。美国情报机构相信,本·拉登曾几次与物理学家会。面。如果恐怖分子拿到了裂变物质,特别是浓缩铀,那么制造核武器的可能性非常大。制造一个类似广岛原子弹的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传播,专家们毫不怀疑恐怖分子拿到浓缩铀后制造简单核武器的能力。 美国目前所拥有的每一枚核弹的威力都是投放在日本广岛那颗的20倍。那么,美国如果要使用这样危险的武器应该依据何种规则?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透露说,一直以来,美国并未依据所谓“不在第一时间启用”的原则,而是可以随时启用核武器,下达命令的只有一个人一美国总统,而打击对象也没有核武器国家和非核武器国家之分,只要与美国的利益有关就足够了。事实上,美国的核武力量足够在遭受一次打击后对敌人发动“无法接受的”打击。这也是美国核威慑原则不变的基础。 在冷战时期,美国战略空军指挥官会24小时随身携带一部秘密电话,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让它离身。与这部电话保持联系的一方是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它设在内布拉斯加州夏安山脉深处的地下掩体里,另一方是美国总统。总统也是惟一拥有发射核武器密码的人,密码放在一个叫做“足球”的公文包里,由陪同总统的军官携带。在随身的电话响铃超过三次前,战略空军指挥官必须接听。如果他被通知敌方已经对美国发射了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这位指挥官拥有2到3分钟的时间判断警告是否真实。让人后怕的是,美国曾接到过多次虚假警告。如果他确定警告属实,将在10分钟内联系到美国总统,建议如何应对。总统也将和几位高级顾问讨论后做出决定。战略空军指挥官收到总统的决定和密码后,会将其立刻传回发射基地。摆在总统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暂不还击,或马上用核弹袭击敌方的军事和工业基地。 这一过程似乎有些让人难以相信,但美国总统确实能够在20分钟内发射最具毁灭性的武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发动战争需要美国国会的批准,但是发动核战却只需要美国总统和他的助手在20分钟内决定。但这就是40多年来美国一直在沿用的程序。据称,直到今天装有核密码的“足球”公文包还陪在美国总统身边。 有军事专家提出,核武器能够在限定的范围使用,也就是说能人为控制它的威力,但大部分核武器专家指出,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完全人为控制核武器的杀伤力,如避免让其伤及平民。而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其目前在核武器战略上的立场,核武器扩散的威胁将长久存在。除已经表示在开发核武器的国家外,日本等国都有能力开发核武器项目,从而增加让核武器落入恐怖分子手中的风险。 正如麦克纳马拉在《灾难迫在眉睫》一书中所言: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的关键阶段,虽然不一定像古巴导弹危机那样充满戏剧性,但却同样关键。布什总统和美国国会从未讨论过取代核武器的可能选择,也没有讨论过使用核武器所牵涉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或是意外启动核武器的危险。这些讨论早就应该进行。麦克纳马拉希望国际社会能达成共识一必须尽快消灭所有的核武器。而如果继续延续过去数十年的核战略不放,这样只会带来一个错误的结果,给全人类带来难以承受的威胁。 美国“先发制人核打击”战略对国际军控与裁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国单极的局面不利于国际社会的平衡和健康发展,当今国际社会更应该是多边和多元化的。美国借着反恐的大旗实行单边主义战略,只会给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更多负面影响。在一个更加不稳定的世界中,美国同样不安全。 美国科学家联盟核信息项目主管汉斯·克里斯特森认为,“安全替代弹头”项目早被提出,虽然它提及核武器现代化和生产新一代核武器,但是还没有得到国会的正式批准。目前在这方面的准备工作也是小范围的,如对W76核弹头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因为该类弹头的数量最多。因此新一代核武器仍然处于设想阶段。不过克里斯特森同时表示,该项目也反映出布什政府的强调核武器作用的方针政策。虽然布什总统多次表示将大量削减美国的核武器,但是,美国政府的核策略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克里斯特森还认为,当前威胁和前美苏“核对峙”的情况完全不同,在规模上远远无法和“冷战”全球范围威胁相比。他指出:在“冷战”结束10多年后,美国政府虽然认识到了威胁的变化,但其旧的“冷战”思维似乎还没有改变,美国不应再继续突出核武器的作用。 P227-230 序言 一提起美国空军,几乎无人不晓,并马上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联系起来。美国空军几乎已经成为现代军队与高技术战争的代名词。那么,美国未来空军到底是什么样的,恐怕也是很多人想了解的,本书就是为了满足有这种想法的人而写的。 在军事强国空军中,美国空军可称得上是大器晚成,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7年,美军才凭借美国国会通过的《1947年国家安全法》法案,在陆军航空兵基础上建立独立空军。这一年,世界上出现的第一支空军一英国空军已经27岁了,即将进入“而立之年”。与英国空军相比,美国空军建立的晚固然称不上是好事,但大器晚成也不一定是坏事,厚积薄发往往使后来者居上。美国空军正是这样一支力量,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一举成为世界空军中的领军者,成就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伟业,开创了战争空中化和独立空中战争时代的先河。 在美国军队中,空军作为最年轻的军种,在较长的时间内,似乎永远是陆军和海军老大哥眼中长不大的小弟弟,离不开老大哥的提携,难以担当独立完成国家战争使命的重担。20世纪80年代,美军经过越南战争失败后10多年的深刻反思,面对比越南军队强大得多的华约集团军事力量,特别是比美军强大的坦克装甲部队,终于将目光投向了空军,对昔日的“小弟弟”重新认识。美国陆军首先提出了“空地一体战”作战理论,将空军第一次摆到了“平等伙伴”的地位,构想通过空中战场对苏军进行战略轰炸与纵深阻滞,割裂苏军一线战场与纵深装甲兵重兵集团的联系,达到粉碎其立体大纵深战役的目的。“空地一体战”拉开了美军新军事变革的序幕。 美国空军似乎对“老大哥”的安排并不满意,在10年后的海湾战争中一举登上了战争舞台的中心,成为高技术战争的主角,几乎独立完成国家的战争使命。就在死抱着传统战争理论的人关于海湾战争中空军尽管打了38天,然而还是最后4天在地面结束战争及海湾战争不具有普遍性的喧嚣中,空中力量进而上演了科索沃战争的独角戏,在地面与海上部队没有参战的情况下,直接达成了北约集团的政治目的。在联合作战成为现代战争基本样式的条件下,科索沃战争式的独立空中战争似乎不可思议。然而,不论这是必然中的偶然,还是偶然中的必然,反正从此以后那些将年轻空军代言人意大利军事家G,杜黑、美国军事家W.米切尔口出狂言写成的《制空权》和《空中国防论》之类,认为空军可以担当战争主角、并被传统军事理论一概斥之为“空军制胜论”或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言论,再也登不上军事理论的大雅之堂。 海湾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美军军事变革的决心。面对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加速发展与战争信息化趋势,在愈演愈烈的新军事变革浪潮中,美国国防部提出了联合作战理论,陆军提出数字化战场、数字化部队,海军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等新理论。对于这些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标志性的新理念,美国空军尽管也很重视,但并不为所动,似乎自己早已经历过这些发展历程。与美国陆军和海军将主要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对现有力量进行整合的做法相比,美国空军除了需要对力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外,最需要做的是拓展活动空间,继续磨炼自己的翅膀,重塑自己的驱体,从大气层空间加速飞向太空,把地球收拢在自己的翅膀下,抢占未来国家斗争的制高点,将斗争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这个角度,如果与用“大器晚成”形容美国空军成长过程相比,那么,用“大音稀声”形容美国空军对军事革命或转型的设想,也就再恰当不过了。因为从1990年美国空军提出军事革命的第一个战略构想开始,到最新版本的美国空军转型路线图,“全球”成为美国空军喊出的惟一标志性话语。从1990年的“全球到达,全球力量”,到1996年的“全球参与”,再到2000年“全球警戒,全球到达,全球力量”,美国空军关注的是美国在全球的重要利益。“全球警戒,全球到达,全球力量”成为美国空军转型计划的基础,并勾画出其由航空型空军向航空航天型空军,继而由航空航天型空军向航天航空型空军发展的路线图。美国空军与众不同的“大器晚成”与“大音稀声”,虽然透出缺乏历史积淀的厚重,显露出天之骄子年轻军种的心高气傲,但是,不得不承认,也表现出美国空军的精明与远见。 最近几年,有关美军转型的文件与文章充斥于各种媒体。打开互联网,搜索军事革命与军事转型的有关内容,军事转型的内容铺天盖地,大有将军事革命淹没之势。对于军事革命与军事转型,有人说二者是一回事,也有人说二者不是一回事,还有人说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不管怎么说,在美军的军事变革词汇中,军事革命已经很少出现在美军官方的文件中,军事转型已经显示出替代军事革命之势,成为最时髦词汇,有点像中国人口中的套话,被到处引用。尽管美国空军对于军事转型仍然存在不同认识,但其转型计划确实勾画出未来空军的建设蓝图。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空军的转型计划已经成为美国未来空军的写真。因此,研究与描述美国未来空军的基本面貌,最主要与直接的依据是关国空军转型计划。其中,美国空军不离口的“全球”二字,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美国未来空军的一条主线。 本著作是作者在多年潜心研究美国空军基础上解读其转型计划撰写的,反映了作者对美国未来空军的基本认识,并试图勾画出美国未来空军的面貌,将其客观地展示给读者。 对于书中值得商榷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闵增富 2006年12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