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时代乡贤/乡村振兴系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何慧丽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何慧丽主编的《新时代乡贤/乡村振兴系列丛书》一书,由温铁军先生作序,由乡建一线的专家学者作理论指导。本书从乡土文化、民艺传承、大众教育、乡村复兴、生态家园五个维度,分析了乡贤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张书岩(乡土博物馆)、裴体文(芦山花灯)、马新兰(女童教育)、胡诗泽(次滩再造)、运建立(河流保护)等27位新时代乡贤的实践案例,树立起新乡村建设的典范人物,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标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他们,或保护古村落、城市老街区,或创办农耕文化博物馆,或传承乡土工艺,或执着乡土教育、践行农村社区建设与环境保护,或为文化遗产的保护鼓与呼……他们,曾得益于传统农耕文化的滋润,又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在连接传统与未来的历史传承使命中,扎根乡土,保育着乡村文化的根;他们,正是这个时代的“新乡贤”!在以他们为代表的成千上万中国人民之中,蕴含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重要文化基因。 目录 序 乡村振兴:从爱故乡到新时代的乡贤 导论 乡贤与家国理性:新时代爱故乡的力 01 乡土文化篇 重识乡土,文化自觉 秦秀英:用自然笔记为自己代言,谱写农民心灵史 李宗汉:痴心编撰《上堡乡志》,守望客家乡土文化/ 赵伟平:呕心沥血撰浩卷,甘为平顺谱春秋/47 张书岩:创办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打造闽东“民间故宫” 培田三老:保护培田古村落,老骥伏枥志千里 拾穗者:甘当文化义工十余载,守望故乡民间文化 02 民艺传承篇 以艺润心,扎根社会 苗春生:痴迷泥塑三十年,一把黄土捏“关中” 裴体文:芦山花灯五十载,彩楼青衣舞千年 张满堂:振兴马街书会,守护草根艺人之家 卢岳鹏:工匠精神铸乡土,百工之首传技艺 张翰敏:兴办‘蓝续”社会企业,创新白族扎染文化 刘红权及太行盲艺人宣传队:行走太行八十年,瞽盲心亮向天歌 03 大众教育篇 有教无类,崇德育贤 王英杰:敦复书院弘大道,传统文化沃中原 周鸣鸣:传承卢作孚精神,弘扬兼善文化 马新兰:潜心开展妇女扫盲,力推回族女童教育 王小平:倾心汇聚天下溪,乡土教材进课堂 陈永松:绿色文化化大众,环保教育育新篇 04 生态家园篇 和谐生态,家园永在 运建立:搏命汉江环保事,守护家园母亲河 殷玉珍:宁肯种树累死,不叫沙欺负死 杨正熙:生态物种得保护,古法农耕焕生机 任华章:护林为基守家园,生态为本谋发展 杨德禄:当洼里遇见鸟巢,生态田园综合体点亮首都 05 乡村经济篇 经世济民,融合发展 丁汗平:荆楚家学转风气,筑巢引凤哺家乡 陈涛家庭:文化建设聚人心,文化经济富周庄 谭胜民:慢城里的鲍旗寨,艺术家的普罗旺斯 张承永:知青互助新养老,城乡融合大平安 胡诗泽:返乡大学生兴次滩,再造魅力新故乡 弘农人:“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弘农事业 附录 2014-2017年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 后记 序言 乡市寸振兴:从爱故乡到新时代的乡贤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传统社会和 传统文化是帮助中国度过城市载体的现代化资本危 机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 、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理解,这是对 乡村治理指导思想和政策研究方向做出的重大调整 。《新时代乡贤》一书,呼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 村振兴战略,深入发掘了新乡贤们在“三治合一” 框架下体现德治、推动乡村良性治理和综合发展的 优秀经验,感召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 人才建功乡村振兴。 一、关于爱故乡 我要先说说我们乡村建设团队这几年在全国发 起的爱故乡公益活动的重大意义。 爱故乡,作为城乡社会中下层广泛参与的复兴 乡土文化的运动,与城乡融合是一体两面。她本身 是中国人寻根的运动,无论在思想上、在文化上, 甚至在人类文明上,无论对于美丽中国、生态文明 ,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这代人,被称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大多数 都经历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层工农兵生活的 历练。因为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复杂性,很多人一 生到过很多地方,有很多不同的故乡。我自己就在 很多地方都长待过。无论到哪儿工作生活,都会爱 上那个地方,不仅是爱那个地方的山和水,而且爱 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所以,爱故乡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就不是简 单地表达某个人爱自己出生的家乡,而是蕴含着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一致的、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更广泛的“家国天 下”的概念。《礼记·大同篇》中述及“仁爱天下 ”的情怀,正是我们乡建团队发起和推进爱故乡活 动的指导思想。 爱故乡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理念,更应该 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我们所有参与到乡建工作中 的人,都应该以积极心态入世有为,使自己曾经作 为故乡的地方,使天下人的故乡,尽可能地保留原 来在地化特征方面的那些风土人情,那些风光地貌 ,那些本来就可持续的父老乡亲们的质朴生活。只 有这些都在,我们的爱故乡才不是某一个人的淡淡 乡愁,而更多的是一个真实的、把自己融入故乡历 史的文化过程。 能够做到这些的乡建人,就是新时代的乡贤。 这本书里涉及爱故乡乡土文化、民艺传承、大众教 育、生态家园、乡村经济五大方面的28个案例,有 的我都非常熟悉,他们将其生命融入了保护故乡的 历史文化过程中,他们是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乡贤的 典型代表。 二、乡贤产生的时代条件:城市化与中等收入 群体的“去城市化” 中国在21世纪初,完成了银行资本的市场化改 制,随即内在地遵循了金融资本推进虚拟经济的规 律,进入了一个金融业和地产业紧密结合的城市资 本化高速扩张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城市化加快进程 ,成就了地方普遍认可的政策指导思想。 君不见短短十年里,海内外大地产商不仅把无 数的钢筋水泥堆满了各个城市的有限空间,造就了 一大片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使所有身处其中者都 因必须“仰视”摩天大楼而倍感压抑!而且,为了 利用中央保护耕地的“占补平衡”政策来获取“土 地指标”,还堂而皇之“一刀切”地消灭了成千上 万的自然村社,使尽失膏腴之地的乡亲被逼上楼… …在这个“资本以资源为盛宴、巨贾以人性为饕餮 ”的过程里,我们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属性随着资源 破坏而被剥夺或被扭曲:房奴、车奴、蜗居与“穷 得只剩下钱”,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与生产者不得不持续加大高污染化肥和有害饲料的 使用……这在本质上是同一类问题。 追求短期的眼前利益是个多么容易的事。只要 甩掉所有的成本,包括环境的、资源的、人文的、 社会的,包括我们所珍爱的一切,就可以短期内暴 富。这就是所谓的制度成本。那么,人类恶性发展 的制度成本甩给谁了呢?最终甩给了大自然,甩给 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甩给了国家的农耕历史, 甩给了中国人的多样性文明。这就是恶性循环—— 强势群体把成本甩给了最没有承载能力的弱势群体 ,反过来就会惩罚我们所有人。 习近平总书记最早把“留住乡愁”与“两山” 理念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到2018年全国两会 上又提出:城市化不能以乡村衰败为代价。城市化 与逆城市化相辅相成,这是具有现实意义地重新确 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城市化、特别是大 城市化,主要是满足明显过剩的金融资本和地产资 本相结合的获利需求。但这个过程已经让我们过去 那种不自觉的时代付出了极大代价!包括生命健康 、资源环境的代价的同时,也让乡土社会遭到严重 破坏。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已经因教训 沉重而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在城市病的挤压下, 很多人产生“去城市化”的愿望。这个潮流,欧洲 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世界上已经有了三四十 年的逆城市化进程。 同时,进入21世纪我国最大的社会结构变化, 就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所谓思乡、留住乡愁, 也主要是伴随着中等收入群体而出现的一种去城市 化趋势;当然,也伴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社会责任感 的增强。如今,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财富和文化崛 起,“乡土感念”从过去比较边缘的小资情调中的 “一缕乡愁”、或农民打工者返乡过年的“难舍亲 情”,愈益演化为一种主导社会变迁的“去城市化 ”群体行动,也形成了对乡土资源景观和农事文旅 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 三、新时代乡贤,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担当者 新时代乡贤,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我 们认为,他们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担当者,他们正是 用故乡之爱“润物细无声”地改变这种被城市化、 工业化,被所谓的发展主义现代化所导向歧路的困 境;他们所默默担当的,正是我们乡村生活中鲜活 地保存着的对中国多元文化的历史传承。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些提法容易有“见物不 见人”的误区。人们忘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精 英创造历史,也不是有话语能力的知识分子创造历 史,而是人民创造历史,是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在 基层做出贡献的这些人创造了最鲜活的丰富多彩的 历史。 从1999年开始,中央政策层面上明确提出“以 人为本”。据此可以认为,“人是第一可宝贵的” 作为政策思想可能回归主流社会。接着,2001年“ 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理论界和决策层正式引用的术 语,2003年中央强调“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习 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时强调 ,要传承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保留田园风光。习 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村改革 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 貌,留住田园乡愁,不要把乡情美景都弄没了,不 要把乡村传统文化都搞丢了。 可见爱故乡活动真正贯彻的就是“以人为本” ,把人作为爱故乡的中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 调的“不忘初心”,要接近底层、接近人民!我们 每年的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民 间的英雄、乡贤发掘出来。这些新乡贤们没有雄厚 资本,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凭着自己的良心和热血 来感动这个世界、推动社会各界的内在变化! 同时,给这些新时代乡贤们以掌声和赞美不是 目的,更重要的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不让这 些在底层社会默默无闻、仍然为乡土文明奋斗着的 人们被主流社会忽略!如果大家把他们忘记了,则 意味着巨大的代价转嫁到基层的时候,几乎没有人 再能站得出来。 真正的伟力在民间,这个世界将会因这些基层 乡贤们的努力,因为世界范围内正向的交流,而逐 渐改变在过去的工业时代和现在的金融时代所造成 的负面后果。如果没有无数基层的乡贤们这么不计 任何代价、不追求GDP的努力工作,我们的乡村文明 以至于中华文化根基被破坏的速度,会远比现在快 得多。 新时代乡贤是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人格化身, 也是中华文化在21世纪必将复兴从而造福全球的最 先行的担当者。尽管我们身处其中的生态环境和社 会生态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今天的中国,正 处在一个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新时代,相信只要我们 继续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方向,外部条件就会 逐渐改观。须知,生态文明的内涵就具有中华文化 的精髓,这个精髓就是多样性,就是包容,就是要 对各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及多种形式的文化表达都表 示理解和尊重。新时代乡贤,在千差万别的不同地 方所进行的多样性的探索实践,都和其“十里不同 风”的风光地貌、风土人情高度相关,也就都有存 在的合理性。只要不再用工业化时代那种标准化思 维来当作评判依据,各地乡贤们的创新空间就是无 限的! 乡村振兴,需要成千上万“一懂两爱”的人才 。希望通过政策等各种手段,更多地调动城市里那 些还保留有乡愁的人——那些情感相对比较敏感的 文化人、音乐人、诗人——的参与。把成千上万的 乡贤们发掘出来,唤起社会各界更多人热爱故乡、 建设家乡的力量,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让人与 自然之间更和谐!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 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温铁军 导语 何慧丽主编的《新时代乡贤/乡村振兴系列丛书》记录平凡人的爱乡故事,传递守护家园的故乡力量,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本书所呈现的是长期以来以个人或团队的力量推进乡村振兴的爱乡勇士们的生命故事。涵盖乡土文化、民艺传承、大众教育、生态家园、乡村经济五大类。 后记 2001年,伴随着“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中央 文件,以“三农”专家温铁军为代表推动的官民互 动的当代新乡村建设试验正式启动。从生态农业、 环保农村,到城乡互助、公平贸易,再到市民下乡 、农业进城,直至20J2年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列 入五个基础建设之一,这十二年的探索,可谓“筚 路蓝缕、柳暗花明”。 2012年,被喻为现代性“乡愁”元年。此前, 《新周刊》曾于2009年、2011年、2012年先后推出 了三期专刊,主题分别为“都是农民!——30年来 城市与农民的纠葛”“故乡——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逆城市化——返乡或重 建乡村的可能”;2012年10月,中国文联副主席、 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我国的 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10 年消逝了90万个自然村,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 概有80个到100个…… “爱故乡计划”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于 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 合发起,旨在以“故乡情怀”唤起人们发现乡村价 值、推动家乡建设的热情与自觉行动,重建良性的 城乡关系。从2013年的“发现故乡之美”到2014年 启动的“爱故乡年度人物”,从文化(物)到乡贤 (人),从“乡愁”到“乡建”,爱故乡开始在中 华大地上坚韧地成长,而“以人为本”,则是其中 的核心。正如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 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 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 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乡村振兴战 略”,特别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 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 伍。”爱故乡,可谓上呼国策、下应民声。 这本书是用无数人的鲜活生命历程铸就的,而 不只是用笔写成的。自从爱故乡团队于2014年提出 “寻找新乡贤”,至2017年,连续组织了四届“爱 故乡年度人物”征集活动。为了寻找这些爱故乡候 选人,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团队黄志友、史淑 俏、王超、口皓、张斌、赵文娟、李苗苗、崔国辉 等,先后走访了全国24省100多县近200个城乡项目 点,并最终征集到172位候选人,涵盖民艺传承、村 史乡志、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活化、乡土博物馆 、乡土教育、中医中药、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村 镇建设10个领域,共有63人荣获“爱故乡年度人物 ”奖。 这些优秀乡贤代表,他们有教师、农民、企业 家、工人、村官、老知青、媒体人,还有地方干部 等,职业不同,但都在躬身亲为,以一颗朴实的心 建设家乡。他们坚守乡村,克服重重困难,几十年 如一日,为复兴乡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突 出贡献,创造并改变着地方历史。 他们挖掘本地文化、守护祖先智慧、滋润社会 根本的“初心”,从自身技艺专长出发、踏实贴地 践行的“工匠精神”,将乡土文化传承与家乡建设 结合起来的“大爱”,正是这个时代的“良心”和 “脊梁”! 本书所呈现的,正是这些长期以来以个人或团 队的力量推进乡村振兴的爱乡勇士们的生命故事。 因为篇幅及内容限制,我们最终在难以取舍的情况 下,从63个中挑出28个爱故乡年度人物案例作为本 书的主体内容,其中男15个,女9个,团队4个,涉 及汉、白、回、侗四个民族,涵盖乡土文化、民艺 传承、大众教育、生态家园、乡村经济五大类。 作为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的当代乡村建设大众 实践活动,爱故乡发起至今,一直得到“三农”问 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温铁军教 授,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北京爱故乡文 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张孝德教授在发展方向与策略、 具体工作开展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何慧丽教授也亲自指导项目 的实施,连续四年来承担“爱故乡年度人物”的评 委工作。中国农业出版社编辑孙鸣凤女士首先找到 了爱故乡团队并参与了本书的策划,何慧丽主持了 编写方案的讨论并整理了全书的结构和篇章目录, 承担了理论综述(导论)工作;她带领的9位研究生 分别承担了5个分篇的理论梳理和撰写工作。28个主 人公提供了实践案例,爱故乡团队的张斌、赵文娟 、崔国辉、李苗苗等参与了案例校稿。全书由黄志 友、口皓统稿,何慧丽定稿。在此,对所有为本书 出版付出心血和辛劳的参与者,深致谢意! 此外,本书也是“爱故乡年度人物”项目的成 果,该项目先后得到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中国 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施永青农村发展专项基金 的大力支持,得到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 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 乡村文明研究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 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深度参与,特此致谢。在此 ,我们还要向不辞辛劳、在百忙中悉心指导和支持 “爱故乡年度人物”项目的顾问、评委表示 书评(媒体评论) 鲁迅早就说过:“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 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 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 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本书中的乡贤就是鲁迅 所说的“为民请命”“埋头苦干”,“拼命硬干” 的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他们也理所当然地应该 成为乡建运动的依靠力量。我相信乡贤和乡民共同 创造历史,他们更应该成为乡村社会的当然主人。 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知识分子,年轻的一代,都应该 是“自己去看地底下”,把生命之根深扎在乡土、 乡土文化和乡贤、乡民之中。 ——北京大学退休教授 钱理群 沧海桑田,人类依土而生的基本事实从未改变 。乡土中国,不仅是我们的前世,亦是我们的今生 。此书探讨和展示的,并非仅仅是今日中国诸多社 会问题的一个截面,而且更是一屏不拘现状的别样 画卷。别样的神采、别样的欢乐、别样的价值。新 乡贤,并非老日子的回返,而是对未来生存的进入 和打开。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 、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戴锦华 乡村振兴的最终标志是人来了。人来了,乡村 就有活力,这是乡村复兴的希望所在。乡村发展最 缺的不是资本,而是爱乡村、爱农民的人。几千年 来,乡贤一直是中国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乡村 文明复兴的路上,最重要、最需要的是乡贤要回来 。新时代乡村振兴也同样需要大量有情怀、有威望 、有能力的新乡贤回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 明部教授、博导 张孝德 新乡贤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优秀 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乡贤文化,是为乡村振兴 注入活力和提供人才保障的有效途径。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朱启 臻 精彩页 重识乡土,文化自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多元文化快速交流、冲撞、更新的时代,全球一体化进程迅速发展,很多地区的传统本土文化都面临被边缘化的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就指出,这是一个面临一体化与多元化矛盾的“文化转型”时代,而加强在文化转型中的自主能力需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传统中国以农立国,先民们以农耕生产方式为主,在这个基础上组建家庭、家族,形成互帮互助的村落社区,演化出错落有致的城镇市井,进而构成井然有序的国家。这种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与源泉。因此,对乡土中国的“文化自觉”,就建立在对乡土文化的记录、保留、品读与重新认识的基础上。 一、“乡土文化”辨析 “乡土”包含有地方性、民间性、人文性在内的意涵:一方面,代表一个人生长于斯的家乡、故土;另一方面,指某一个特定地方的区域概念,有强调其地方特色的意涵。“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出于《易经·贲卦》彖辞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现代语义中,文化(culture)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可见,“文化”不是某种静态的呈现,而是动态变化的、人文的,它通过多元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潜移默化地对人文社会产生影响。本质上来说,“人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世界里,为了适应这个客观世界,人们找出了一套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人所创造的文化”。 “乡土文化”一词具有丰富且独特的内涵。《辞海》对它的界定是“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的总和”。它具有民间性、地域性、人文性、多元性、动态传承性的特征。从外延上来说,“乡土文化”可以表现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态,包括民俗民风、地方史志、传说故事、民歌民谣、建筑古物、名人事迹、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家族祖谱、传统技艺(吃、穿、手工艺)、古树名木、传统仪式、方言等,其在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下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中国“乡土文化”重要的根基和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与“农耕文化”,但是,三者并不完全等同。“乡土文化”包含范围要更广一些,它从“乡土”出发,更强调人文内涵,将乡村与城市的生活文化都囊括其中,并且在强调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同时,还注重强调其地方性、民间性、流变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工业文化”“现代文化”也并不是互相拒斥的关系。“乡土文化”具有动态特征,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传统的,也是现实的,会随着日常生活的变化而包容新的元素。若城市文化可以和中国传统智慧相结合并转向城乡融合,若工业可以和地方需要相结合转向适度规模,那么就都可以成为“乡土文化”包容性生长的新生力量,创造新时代的现代化,从而“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发展。 P21-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