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龙成名作全球最畅销的人类史读本,在这里,作者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金钥匙交给了我们。
本书通过介绍人类从起源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准备向哪里去的问题。大历史中包含小幽默,调侃中尽显睿智和冷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类的故事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美)房龙 |
出版社 | 鹭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房龙成名作全球最畅销的人类史读本,在这里,作者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金钥匙交给了我们。 本书通过介绍人类从起源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准备向哪里去的问题。大历史中包含小幽默,调侃中尽显睿智和冷静 内容推荐 房龙以磅礴之笔描述人类历史的浩荡长卷,以精细之眼窥探人类文明进程的细枝未节。通过介绍人类从起源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准备向哪里去的问题。大历史中包含小幽默,调侃中尽显睿智和冷静。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人类最早的祖先 第三章 史前人类 第四章 象形文字 第五章 尼罗河流域 第六章 埃及的故事 第七章 美索不达米亚 第八章 苏美尔人 第九章 摩西 第十章 腓尼基人 第十一章 印欧人 第十二章 爱琴海 第十三章 古希腊人 第十四章 古希腊的城市 第十五章 古希腊的自治 第十六章 古希腊人的生活 第十七章 古希腊的戏剧 第十八章 希腊波斯战争 第十九章 雅典与斯巴达的对抗 第二十章 亚历山大大帝 第二十一章 总结 第二十二章 罗马和迦太基 第二十三章 罗马帝国的兴起 第二十四章 罗马帝国 第二十五章 拿撒勒人约书亚 第二十六章 罗马的衰落 第二十七章 教会的兴起 第二十八章 穆罕默德 第二十九章 查理大帝 第三十章 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 第三十一章 封建制度 第三十二章 骑士制度 第三十三章 教皇与皇帝之争 第三十四章 十字军 第三十五章 中世纪的城市 第三十六章 中世纪的自治 第三十七章 中世纪的社会 第三十八章 中世纪的贸易 第三十九章 文艺复兴 第四十章 表现的时代 第四十一章 地理大发现 第四十二章 佛陀和孔夫子 第四十三章 宗教改革 第四十四章 宗教战争 第四十五章 英国革命 第四十六章 权力均衡 第四十三章 宗教改革 第四十四章 宗教战争 第四十五章 英国革命 第四十六章 权力均衡 第四十七章 俄国的兴起 第四十八章 俄国与瑞典之争 第四十九章 普鲁士的崛起 第五十章 重商制度 第五十一章 美国独立战争 第五十二章 法国大革命 第五十三章 拿破仑 第五十四章 神圣同盟 第五十五章 强大的倒退力量 第五十六章 民族独立 第五十七章 机器的时代 第五十八章 伟大的社会变革 第五十九章 人类的解放 第六十章 科学的时代 第六十一章 艺术 第六十二章 殖民地扩张与战争 第六十三章 新世界的出现 第六十四章 应永远如此 第六十五章 七年之后 漫画年表 试读章节 人类产生最晚,但却是最先运用大脑征服自然之力的动物。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优先研究人类而不是猫、狗或马等其他任何动物的原因。尽管就这些动物的本身来说,它们各自的背后也都有非常有趣的历史发展过程。 最初,我们生活的这颗行星(就我们现在所知)是一个由燃烧着的物质形成的巨大的球体,是无边宇宙海洋里的一片小小的烟云。在几百万年的过程中,它的表面渐渐地自然烧毁,并被一层薄薄的岩石所覆盖。这些没有生命的坚硬的岩石上层受到雨水不断的冲刷和磨损,其碎屑被带到了充满蒸气的地球的高耸峭壁之问的山谷里。 最后,阳光穿过云层,照见了这颗小小的星球怎样为一些小水坑覆盖着。这些小水坑随后扩展成了东西两半球的大海洋。 于是,有一天,奇迹发生了,那些已经死亡的东西产生了生命。第一个有生命的细胞漂浮在海洋上面。 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它随波逐流,漫无目的。但是在那期间,它发展了能在这个荒凉地球上顺利生存下来的某些习性。其中某些细胞尤其乐于生活在湖塘中黑暗的深处,植根于从山顶冲刷下来的淤泥中。这些细胞后来形成了植物,而另外的细胞则喜欢游动并长出了奇怪的有节的腿,并像蝎子似的开始在海底的植物和形同水母的淡绿色的物体之间爬行。仍有一些细胞(上面覆盖着鳞片)在觅食时借着游泳动作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它们逐渐形成为海洋中为数众多的鱼类。 同时,植物的数量也大量增加,它们必须寻找新的家园,海底已没有足够的空间提供给它们。它们只好离开水的世界,在沼泽和山脚下的泥岸上定下了新居。海洋一天两次的潮汐用咸水覆盖它们。在其余的时间里,这些植物则不断地适应这个不舒服的环境,努力在笼罩着地球的稀薄空气中存活了下来。经过许多世纪的磨炼,它们学会了如何像过去在水中那样惬意地生活在空气中。它们不断地变大,变成了灌木和丛林。最后它们也学会了怎样生出可爱的鲜花,以此来吸引忙碌的嗡嗡呜叫的蜜蜂和鸟儿的注意,让它们把种子带向广阔的远方,直到整个地球覆以绿色的原野或浓密的森林。 然而某些鱼类也开始离开海洋,它们已经学会了像用鳃一样地用肺呼吸。我们称这些动物为两栖动物,意指它们能相当容易地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从你走过的小径旁跳出的第一只青蛙就能告诉你作为两栖动物的欢乐。 一旦离开水面,这些动物便设法渐渐地越来越习惯于陆地生活。它们有些变成了爬行动物(像蜥蜴一样的爬行动物),与昆虫共享林中的寂静。为了更快地穿越松软的泥土,它们的四肢越来越发达,躯体也在增大,直到整个世界上布满了这些庞然大物(生物手册把它们列为鱼龙、斑龙和雷龙类)——它们可长达30至40英尺。如果它们和大象在一起玩耍,就如同一头老猫和其幼仔在嬉戏。 它们中的一些开始在树顶上生活,当时这些树木的高度常常超过100英尺。原本用来爬行的四肢已用处不大,但为了更快地从一根树枝移到另外一些树枝上,这些器官还是必须的。于是,它们把身体的某部分变成了翅膜,伸展在躯体的两侧与前腿的小脚趾之间。这种翅膜上渐渐长出了羽毛。尾巴也具有舵般的功能,并能在树问飞来飞去,它们进化成了真正的鸟类。 于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在短期内全部灭绝。我们不知那是为什么,可能是气候的突然变化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它们躯体硕大无比,既不能游泳,也不便于行走和飞行。它们只好看着那些高大的蕨类植物和树木却因无法获取而饿死。无论什么原因,存在了数百万年的爬行动物的世界王国从此销声匿迹了。 现代的世界开始被根本各不相同的生物所侵占。它们都是爬行动物的后代,但与其祖先有着极大的区别,因为它们用乳房来哺育孩子,这也是现代科学称其为“哺乳动物”的原因。它们退去了鱼类的鳞片,也没继承鸟类的飞行,而代之以毛发。无论怎样,这些哺乳动物进化了某些使它们种族大大优于其他种族的不同习性,这种动物的雌性把幼体的卵带在体内直至孕育。而那时的所有其他生物却把自己的后代置于冷暖无常的危险之下和野生动物的侵袭之中,哺乳动物则把幼仔保护在身体之内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它们还很弱小而不能击退其敌人。通过这种方式,幼小的哺乳动物则大大增多了存活的机会,同时也从其母亲那里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如果你仔细观察一只猫是怎样教其幼仔照顾自己,怎样洗脸以及怎样捕鼠,你就会明白上述一切。 关于哺乳动物,大家已知甚多,没有必要详加介绍。这种动物到处都是,在家中或街上,它们是你日常生活中的陪伴者。至于你不熟悉的动物,你可以在动物园的铁栏里看到它们。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人类进化过程的分界。人类是什么时候突然问脱离永无休止的生也无声死则已矣的进化过程,开始用理性来决定自己种族命运的呢? 在哺乳动物中,也许有一头在寻找食物和栖息之地方面似乎明显超过其同类的动物,它学会了用前肢捕捉猎物。通过艰辛的实践,进化了像手一般的利爪。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之后,它学会了当身体仅在两条后腿上时怎样保持平衡(这是一个困难的动作,每个孩子现在还需要重新学习,尽管人类做这件事已超过百万年之久)。 这种介于类人猿和猴子之间但却超过两者的动物,成了最成功的猎手,并能随遇而安。为了更为安全,它们总是结队外出活动。它们学会了用特别的吼声来警告其接近危险的幼仔。千百万年之后,它们开始把这种嗓音用于交谈。 尽管你们难以相信,这种动物就是最初的人类祖先。P3-5 序言 汉斯和威廉: 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的那位让我迷上了书籍和图画的伯父,答应带我进行一次难忘的探险。我要跟着他到鹿特丹古老的圣劳伦斯大教堂的塔顶去。 于是,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教堂司事拿着一把如圣彼得的钥匙那么大的钥匙,给我们打开了那扇充满神秘的大门。“等会儿你们返回想出来时,按一下铃就可以了。”他说。然后他吃力地推动那条已锈住了的旧铰链,隔绝了我们同繁华街市的嘈杂的联系,把我们锁进了一个充满新奇经历的世界里。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一种可以听得见的寂静。当我们爬上了第一段楼梯时,我对自然现象的有限知识又增加了一个新发现——可触摸的黑暗现象。点燃的火柴告诉我们从何处继续上去。我们到了第二层后,又上了一层。于是就这样一层又一层地向上爬去,数不清上了多少层之后,又到了另外一层。突然间,眼前呈现出一片光明。这一层和教堂的屋顶相齐,并被用作储藏室。地上的尘土已达几寸厚,四处散放着一些过去被人们奉为虔诚信仰象征、然而却在许多年前已被善良的市民们所抛弃的圣像。这些在我们的先辈们看来意味着生死攸关的圣物,如今却变成了一堆废物和垃圾。勤快的老鼠在雕像间建起了窝。永远警惕的蜘蛛也不甘落后,在一尊仁慈的圣者塑像伸开的双臂之间张网捕食。 我们又上了一层之后才知光亮来自何处。宽敞无物的房子,配着粗铁丝护栏却大开着的窗户,正好成了数以百计的鸽子的栖息之地。清风从窗子的铁栏间吹来,空气中裹着特殊而又怡人的“音乐”。这乐声原本是脚下都市的喧嚣之声,但经过空间的过滤和净化后变成了迷人悦耳的声音。载重马车车轮的辚辚声,砰孚l哞孕清脆的马蹄声,起重机滑轮的辘辘声,还有那代替人力干着千百种工作而不知疲倦的蒸汽机所发出的嘶嘶声,所有这一切声响融合交织成了轻柔的低吟声,构成了鸽子咕咕叫的美妙音乐背景。 楼梯至此为止,随后是爬梯子。上完了第一部梯子(它滑而且旧,上去时必须小心翼翼地一脚一脚地踏实向上爬)之后,我们看到了另一件令我们叹为观止的珍宝——城市的时钟。我们目睹了时间的心脏,听到了每一秒钟急促而凝重的脉搏,1秒、2秒、3秒,直到60秒钟。突然一声震颤,所有的齿轮似乎都停止了转动,不息的时间长河从其中切下这一刻。然而时钟并没有停止,依然不停地走动着,一、二、三,终于发出了轰鸣般的一声预告。许多齿轮一齐摩擦发出雷鸣似的巨响,高高地从我们的头顶上掠过,向人们宣告中午时分的到来。 再上一层是各式各样的时钟。玲珑的小钟和丑陋的钟杂陈其中,正中央立着一口大钟——那口每当夜半报道发生大火或水灾消息的令我因害怕而不知所措的大钟。这口宏伟的大钟,似乎映出了过去600年寂寞岁月以及它同鹿特丹善良居民同甘共苦的经历。在它周围整齐地悬挂着的可爱的小钟,活像老式药店陈列的蓝色圆柱形的大口瓶。它们每周两次为进城赶集做买卖和探听外界新闻的乡民奏一些轻快怡入的乐曲。角落里另有一口大黑钟——别的钟都静静地躲着它——静默而严肃,那便是报道死亡的丧钟。 黑暗又出现了。此后,我们爬过的梯子比以前的更加陡峭、危险。突然间,苍穹下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我们已到达古塔的最高处,头顶苍天,脚踏街市——如玩具般的城市。蚁群般的人们来去匆匆,各人忙着各人的事。在离一堆堆的乱石不远的地方,是一大片开阔的碧绿的原野。 这是我第一次俯瞰广阔无垠的世界。 从那以后,一有机会我就到塔楼顶上去独自欣赏。每次上去确实是件费力的事,但是,尽管辛苦,体力上的损失完全可以补偿回来。 我知道我的回报是什么。我在那里可以看到原野和天空,可以倾听我的朋友——那位慈祥的教堂看守人所讲的故事。他住在一间建在塔楼隐蔽角落的小屋里,照看着大钟,同时也慈父般地看着小钟,报着火警。他享受着空闲时光,抽着烟斗,思其所思。50年前他进过学堂,后来鲜于读书。他生活在他的高塔之巅许多年,他从周围的广袤的世界里汲取了智慧。 他熟悉历史,因为历史对他来说都是活生生的事实。他会指着一段河湾对我说:“在那里,在那里,我的孩子,你看见那些青翠的树林了吗?那就是奥兰治的亲王决堤淹没田地以救莱顿城的地方。”或者告诉我关于古老默兹河的传说,述说这条宽阔的河道是怎样由一个便利的良港变成一条神奇大道的经过,怎样在著名的末次航行中把德·鲁依特和特隆普的船只送走,以及他们为了让海洋向所有人自由开放而献出了生命。 随后他讲述了负有保护作用的教堂及周围的小小村庄。很多年以前,这座教堂是守护圣者之家。我们又看到了远处的德尔夫的斜塔。沉默者威廉就是在高耸的拱塔视域内被暗杀的,格劳秀斯在那里学习过初级拉丁语。更远处则是古达教堂,该教堂曾是一位智者的家。他的智慧被证明胜过许多皇家的军队,他就是曾被当做孤儿收养而后闻名于世的伊拉斯谟。 最后看到的是无边海洋的银色边缘,与之相衬的是近在我脚下由屋顶、烟囱、房舍、花园、医院、学校以及铁路等连成的我们的家园。这座塔楼给我们这个旧的家园以新的曙光。于是那些街道和市场,工厂和车间,所有这些看似无序的状态,变成了人类能力和人生目的的井然有序的表现。尤其是环绕在我们四周的充满光荣历史的视野,增添了我们新的勇气——在我们回到日常工作事务中之后能面对未来出现的问题。 历史是巨大的经验之塔,是时光在过去年代的无数领域中构筑起来的经验之塔。要登上这座古老建筑的峰顶获取全面的教益并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那里没有登高之梯,但是年轻的脚步充满活力,是可以达到目的的。 在这里,我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金钥匙交给了你们。 待到你们硕果累累地返回时,你们就会真正明白我如此热心的原因了。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书评(媒体评论) 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读他书的人,无论大人小孩,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 那天下午,我发了痴似的,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观花地总算看完了。这50年中,我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像《人类的故事》)这么吸引我了。 ——著名历史学家曹聚仁 房龙不是深奥的理论家,但却未必没有自己的体系与思想。他的著述……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支学研究所研究员钱满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