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交融(苏台交流合作三十周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江苏省台办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多维聚焦 情系苏台
印迹三十年
见证
破冰
以大智慧谱写两岸和平发展大历史
——纪念苏台交流三十年
亲历十二年前两岸“破冰”
尘封三十年的往事
——那些归巢的倦乌
1+1=4
——台湾记者的石城之恋
于情深中更期盼
穿越海峡的声音
情缘相牵共觅血证
——一把日军“百人斩”凶刀的追踪调查
还乡
阔别40年重返故土
台湾高僧了中梦圆
星云回家
——一次载入史册的还乡
寻根
六越海峡探故里祭祖寻根拾乡愁
代母亲喝了碗鲫鱼汤
双合村的守望
一位百岁抗战老人的海峡情
第一个回家的人
我与伯父有个约定
追忆我的伯父——徐岳光先生
一封无法寄出的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饱经忧患始归来
海州故园情
兄弟心连心,两岸一家亲
我为你而活着
——母亲的三封家书
台湾二姐的一百封信
90岁,卖掉房子回家
100岁,家里如此温暖
亡故14年后,台湾老兵魂归故里
从志愿军到台湾兵,家才是最后的宿营地
七十年的找寻,梦里的海峡思恋
诗情
当我写下了《超炫·白蛇传》
锦凤歌
白发海峡(外二首)
泰州旅记组诗
一百岁,一起过七夕
抱一抱你,我的兄弟(外二首)
行走台湾(组诗)
昆山行
项里心运河情
望海潮·回家
执手
故人情谊
昔日对手
今日朋友
我与台湾亚平兄的二三事
一张师生照
跨越海峡六十年的思念
两岸相思地
海峡离恨天
交流使者
江苏率先成立
首家省级台属联谊会
春风十里扬州路
合作之花展新颜
“台湾媳妇”邹韩燕,情系盐城三十载
台湾女婿南京过年
执着
人文作舟胼手胝足摆渡两岸
——台湾媳妇赵丽娜专业从事两岸文化交流
筑梦
苏台交流合作
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海
行至最高处两岸正潮平
至乐为善清兴挥毫
——林锡泉先生侧记
滕川:80后台湾男孩寻梦港城
怀着梦想做“傻”事
——从台湾机械师到江宁“农民”
那一碗好茶叫红乌龙
马景鹏,月光爱恋着海洋
大禹山下创业的台湾人
百名台胞与宿迁一幢急诊大楼的情缘
一位台商和41个昆山孩子
一座城,一家人
——台商谢学焕的淮安情
赤子心故乡情
宝岛归来话情谊
恋恋乡情
——顾氏兄弟的故乡情怀
银杏之乡是我家
精彩页
情暖游子亲人聚
“四十年前,我欲高飞远去,四十年后,我却落叶归根。泰州曾是我父母生命旅途巾的驿站。我把满腔的热泪洒落在你脚下,我永远怀念这可爱的地方。”这是台胞谢承业先生回大陆寻亲,下榻泰州时,所写《归乡》诗中发自肺腑的感叹。
谢先生出生在当时泰州所属姜堰镇上的东板桥。早年外出求学,后来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再后来在一家远洋公司供职,浪迹天涯,几度在海上遇险,又几度死里求生,曾为轰动的海难事件中的新闻人物。
1988年6月15日,谢先生如愿同抵阔别四十年的家乡。心头默念着:亲人,您在何方?去台前,他从最后一封家书中得知全家已迁至泰州城上的坡子街。而四十年后的泰州,已是今非昔比了。谢先生在坡子街上来回多趟,走访数家,都未寻得亲人线索。夜深了,谢先生辗转难眠: “难道亲人都……肯定不可能!”
次日清早,我刚上班,就接待了这位谢先生。得知情况以后,先是安慰了一番。根据他所提供的父母和两个妹妹的名字,立即启动了帮他寻找亲人的工作。去公安局查人口居住卡,去坡子街走访老住户,去电台播放寻人启事,而这一切都没有能让谢先生如愿。后来谢先生又隐约回忆起在扬州、泰县两地曾有过远亲居住的线索。我随即拨通了扬州、泰县两地台胞接待站电话,请求他们帮助。两地同仁立即按线索出访,连夜走街串巷,力争早一点帮助谢先生找到他的亲人。
终于找到了!原来,谢先生一家五十年代初就迁至上海居住,老母还健在。谢先生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即一辆桑塔纳轿车风驰电掣般地驶往上海。我陪着谢先生去与亲人团聚。
真的到家了!车直接开上海市南昌路274号大门。86岁,已患老年痴呆的谢老太太唰地站了起来,静默片刻,方才发出颤抖的声音:“是承业儿吗?”谢先生紧紧抓住老母的手,泪水模糊了双眼,呜咽许久,才喊出,“妈妈一一,我终于回家啦!”老泪纵横的慈母,默默看着儿子,半晌说道:“儿啊,你不是死了吗?我每年都给你烧纸啊!”
站在一旁的亲戚赶忙向谢先生解释道:“早年就听说你所在的海轮已遇难,说你也遭了不幸。想不到啊,你今天回来了。”此时此境,多少离别恨,多少梦断愁,萦绕在这一家人的心头。在场的人都深深地祝福谢家亲人团聚。
后来,这位谢先生给我写了一封信,感谢我帮他寻找故土亲人的情谊。信中这样说道:“在我不得不收起行囊,再去‘浪迹天涯’的时候,我再次感谢您,唐诗有云: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青山绿水,后会有期,我将永远怀念泰州这个可爱的地方。” 相逢一笑泯恩仇
台胞张体鉴,1987年两岸开放时已75岁高龄。居住在台北县新店市中山里溪园路249号的“荣民之家”,并享受终身福利。这位张先生原籍在安徽宿县,曾于1939年至1948年住在泰州,是时任国民党军驻泰某部的营长。在泰州期间曾娶本地葛氏姐妹为妻,并育有一女一男。姐生女儿,妹生儿子。姐姐早年去世,妹妹1949年后也改嫁至安徽马鞍山。
张老先生1949年1月随国民党部队去台后,两个子女均由岳母匡氏抚养。匡氏当时已91岁高龄。张先生为答谢老岳母抚养子女的恩德,于1988年3月6日从台湾回到泰州探亲。抵泰后,随即由女儿陪同去看望老岳母。哪知,刚至岳母门前,即遭到其妻弟葛某的拦截,出言不逊,不让其会面。还扬言要与他算算老母为他抚育一双儿女的账目。并说,由于他去了台湾,一家人都为他背了黑锅,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话语中怨气十足。
张先生甚觉难堪,亦有亲戚劝他不如早点离开泰州算了。但是次日下午,这位张先生来到我们接待站,述说了他的情况,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他忧心忡忡地说道: “在台时,多少人劝他不要回来探亲,说大陆亲戚如何如何……还看到一些人本打算去大陆玩一两个月的,突然几天问就返回了。本来我还不相信这些,这次总算让我碰上了,想不到相隔四十年,世态炎凉,人心似冰水。”说着眼泪直往外流,并决定第二天就返台。
……
P53-55
导语
江苏省台办编著的《交融(苏台交流合作三十周年)》试图从不同层面记录苏台三十年交流合作历史变迁及现实状貌。本书共收录长短文60篇,分为见证、寻根、诗情、执手和筑梦等五个部分,其内容之丰富、文体之多样、意味之隽永,完全可以用“多维聚焦、情系苏台”来概括。这其中,“多维”指的是文体、身份和视角的多维。 文体而言,文集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有包括消息、特写和通讯在内的新闻报道,还有回忆录、口述实录、书信和诗歌等文体。
视角而言,文集里既有基于两岸政治家以人民福祉为依归、建构命运共同体之“破冰”历程的极富宏阔感和历史感的深沉叙述,亦有基于经贸合作与慈善助学、展现两岸企业家由“投石问路”到“深度融合”曲折变迁的生动书写,更有基于文化、传统和家庭等各种要素,深情显现普通民众秉承“两岸一家亲”之理念,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身体力行。这些或写实或诗意的文字,充分显示出大历史的波澜壮阔和小历史的纤毫毕现,以及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的恩怨情愁与旷世悲欢。
序言
江苏与台湾相距千里,但却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
,如今更有着密切的现实联系。六十年风云际会,三
十年合作交流,苏台两地各领域交流合作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人相近、情相亲、
业相融的良好态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史潮流的
积极参与者、有力贡献者和突出受益者,也充分展示
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编辑出版这部
《交融:苏台交流合作三十周年》,初衷正是试图从
不同层面记录苏台三十年交流合作历史变迁及现实状
貌。
这部文集共收录长短文60篇,分为见证、寻根、
诗情、执手和筑梦等五个部分,其内容之丰富、文体
之多样、意味之隽永,完全可以用“多维聚焦、情系
苏台”来概括。这其中,“多维”指的是文体、身份
和视角的多维。就文体而言,文集呈现给读者的不仅
有包括消息、特写和通讯在内的新闻报道,还有回忆
录、口述实录、书信和诗歌等文体;就身份而言,作
者有台湾海基会前官员、企业家、记者、市长、老兵
、教师和台胞接待人员,被描述对象则更为多样,诸
如两岸高层领导、各级台办干部、宗教界人士、企业
家、台属、抗战女兵、大学教师、台湾媳妇或女婿等
等;就视角而言,文集里既有基于两岸政治家以人民
福祉为依归、建构命运共同体之“破冰”历程的极富
宏阔感和历史感的深沉叙述,亦有基于经贸合作与慈
善助学、展现两岸企业家由“投石问路”到“深度融
合”曲折变迁的生动书写,更有基于文化、传统和家
庭等各种要素,深情显现普通民众秉承“两岸一家亲
”之理念,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身体力行。这些或
写实或诗意的文字,充分显示出大历史的波澜壮阔和
小历史的纤毫毕现,以及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的
恩怨情愁与旷世悲欢。而无论何种文体、何种身份、
何种视角,最终都聚焦于海峡两岸,情牵于江苏与台
湾。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江苏与台湾全方位交流
合作的三十年,无疑是这部文集书写的重点。这其中
就有多篇对台湾政要赴江苏交流访问的纪实文字。在
《亲历十二年前两岸“破冰”》一文中,陈曼以一个
记者的视角,生动地记录了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到访南京的
“破冰之旅”。国民党原副主席、海基会原董事长江
丙坤曾在十二年里37次造访江苏省、接待江苏各级领
导专业交流团组88个。他在《以大智慧谱写两岸和平
发展大历史》一文中写下了这样饱含深情的文字:“
江苏不仅和国民党有着密不可分历史渊源。也是我从
事两岸工作的起点之一,有着其他省份所无法比拟的
特殊情感。”《六越海峡探故里祭祖寻根拾乡愁》一
文则详实描述台湾前“行政院长”郝柏村的归乡之路
。从1999到2011年的18年间,郝柏村率子孙先后六次
回江苏盐城家乡祭祖寻根,并修订完成了四大册《苏
北郝氏宗谱》。
苏台三十年合作交流的重头戏在于两地的经济合
作。文集的“筑梦”部分以较多篇幅叙写台湾企业家
来江苏投资兴业、慈善捐助、兴办教育文化和生态环
保事业等,以此描绘两岸经济“交融”的盛景。在《
苏台交流合作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海》的新闻
报道中,江苏省台办原主任杜国玲用两个“史无前例
”来形容苏台经济合作的突出特点。祖籍江阴的台湾
企业家焦佑伦在自述《行至最高处两岸正潮平》中,
追忆了自己与江苏“割舍不断”的情怀。在《怀着梦
想做“傻”事——从台湾机械师到江宁“农民”》一
文里,62岁的台湾企业家林铭田讲述自己到南京江宁
24年,投资开发建设银杏湖风景区的目的是要圆“归
隐梦”,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一位台商
和41个昆山孩子》中叙写的陈桂祥,他的财富不仅仅
是工厂,还有其在近20年时间里资助的41名贫困和优
秀大学生。文集中还写到台湾80后企业家滕川在连云
港开办“遇见台北”音乐餐厅,镇江大禹山下台商许
培峰兄弟接力投资创业,台湾醒吾中学、醒吾技术学
院创办人顾怀祖及其胞弟捐资近千万,帮助家乡盐城
兴办小学、中学和大学等等,诸多感人事例不胜枚举
。某种意义上说,以大批台商台企投资江苏的为标志
的两地经济合作,正是大陆与台湾从对峙到和解再到
合作的一个范例,也是大陆改革开放40年、正在走向
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见证。
海峡两岸、苏台两地,由交往、交流到交融渐进
过程的深厚基础,都在于同为炎黄子孙的同声共气和
血脉同源,正所谓“两岸一家亲”。这部文集每一个
部分的叙述,大多在饱含真情与深情中表达出这样的
高度认同,其中尤以“寻根”和“执手”等部分为最
。在文集里,我们看到多篇最能体现亲密陛与归属感
的两岸家书,有母亲写给儿子的《大陆母亲写给台湾
儿子三封信》,有耄耋姐妹的《来自台北的百封家书
》,还有侄女写给伯父的《一封无法寄出的家书》(
三篇篇名可能有改动,请核实正文,统一)。这样的
文字令人动容,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围绕“家
”做文章的还有抒写台湾老兵回乡寻根的《梦里的海
峡思恋》《老兵的回忆》《我与伯父有个约定》,描
述台湾高僧归故里的《阔别40年重返故土台湾高僧了
中梦圆》,追忆被俘村民和职员返乡的《双合村的守
望》和《落叶归根——百岁台胞施志超的回归之路》
等。此外,文集中还有一些作品专注于对两岸交融“
使者”的叙说,譬如《中华文化人文作舟胼手胝足摆
渡两岸》中第一个专业从事两岸文化交流的“陆配”
——台湾媳妇赵丽娜, 《我与台胞亚平兄二三事》
中追忆与台胞诸亚平来往交情的徐州教师刘尊立,以
及《一张老照片——跨越海峡70年的思念》里回忆与
台湾小学老师师生情深的扬州老人谢建安等。而文集
中“诗情”部分所收录的苏台两地诗人的诗歌作品,
则以最为文学化的形式,以充满激情和深情的语言,
表达对两岸及苏台交往与交融的由衷赞叹。它们或以
旅者的身份描述两岸风物,或以艺术的名义抒写两岸
的人文交流。而最终,这些作品的情感指向仍然都集
聚在“家”上——“我们本就是失散的音符/为了同
一个春天开始了合奏/我们本就是一母同胞的骨肉/
面对同一个方向——家的方向”。这是屏子的诗《抱
一抱你,我的兄弟》里的一句话,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作为一部多文体聚合的文集,《交融》的阐释空
间无疑是阔大的。而它给予我们更为清晰、更为强烈
的感受则是那份以苏台为言说对象,诠释海峡两岸中
国人渴望和平发展的深厚情意和坚定意志。“两岸交
流,渐成常态酿和同;离岛回归大势,无论浪重重。
”这是文集中秦玉林所写《望海潮·回家》里的词句
,它既是现实,也是愿景。由衷期待进入新时代的祖
国大陆和宝岛台湾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共画两岸最
大同心圆,共享属于两岸中国人的荣光,共圆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内容推荐
江苏与台湾相距千里,但却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六十年风云际会。三十年合作交流,苏台两地共融共进共生,成为中国大陆与台湾互动交往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亦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之形象代表。江苏省台办编著的《交融(苏台交流合作三十周年)》正是苏台三十年交流合作历史变迁及现实状貌的生动写照。
这部文集共收录长短文六十篇,分为见证、寻根、诗情、执手和筑梦等五个部分,其内容之丰富、文体之多样、意味之隽永,完全可以用“多维聚焦、情系苏台”来概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