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师一路同行,聆听百年沉思禅!
人生种种,富贵贫贱、生老病死,命里有则有,命中无便无。恬淡无为,随性而生,大师情怀,尽在于此。他们用百年的人生去沉思,悟得生命的真理,以清新脱俗的卓绝文字,真诚质朴的爱世情怀,或如长者的娓娓劝诫,或如朋友的拳拳而谈,向世人讲述生活的至理、立世的箴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左手南怀瑾右手季羡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上官紫微//李倩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与大师一路同行,聆听百年沉思禅! 人生种种,富贵贫贱、生老病死,命里有则有,命中无便无。恬淡无为,随性而生,大师情怀,尽在于此。他们用百年的人生去沉思,悟得生命的真理,以清新脱俗的卓绝文字,真诚质朴的爱世情怀,或如长者的娓娓劝诫,或如朋友的拳拳而谈,向世人讲述生活的至理、立世的箴言。 内容推荐 本书尽揽南怀瑾、季羡林两位大师的典籍,采撷其百年人生智慧,结合先生们的人生经历,置身于他们真诚的述说中,感受他们的人生哲理,以及无为胜有为的境界,将其真善、淳朴、宽容、恬静的情怀展现给世人。同时从他们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中得到安身立命的生存哲学,找到自身做人、处事、治学的方法。 目录 上篇 南山回望:心中有物,方外得存 如真:瑾为美玉,灵透人生 ·南山格调:实在做事,规矩为人 ·圣人和贵人都是自己 ·执著累心易迷惘 ·怀质朴心性,还生活原色 ·生命不息,前进不止 如善:慈心杨枝露,化雨如春风 ·孔子行善无迹,庄子至善无痕 ·吾有明珠一颗,久被尘网关锁 ·老僧第一个人地狱 ·浮于表面的仁不如不仁 ·济世如水,泽物不止 爱忍:甘食“忍”果,尘世苦海自己蹚 ·苦忍的一瞬是光明的开始 ·人世苦海自己蹬 ·贪嗔痴恨爱恶欲,伤身且伤心 ·捆绑你的就是你自己 ·拨开繁华假象,甘食一世心斋 度己:活在当下,涵养自身 ·心中有秤,缺斤少两自己称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 ·言之必行,行之有果 ·勤拂常拭,心灯明亮如新 ·不迁怒,不贰过 ·至刚、至净、能容、能大 入世:圆融待人,进退自如 ·物来则迎,过去不留 ·危行言逊才是不倒翁 ·趋进退止,方圆自若 ·大智若愚,虽不全可不偏 ·既懂圣人之道,又是圣人之才 ·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乐生:人生一局棋,输赢恐无定 ·莫失登高一刹那 ·入国问禁,入乡随俗 ·泰然自处不怨天,真心生活任天然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益友益多,损友益无 悦死:弹指一挥间,生死任自然 ·别让穷愁上了身 ·刹那无常,与时俱进 ·思考死的意义,能得生的彻悟 ·放下一切,才是开始处 ·自然活着,朝夕随性 随缘:亦隐亦显的居士情怀 ·身困名利场,跳人容易抽身难 ·功成身退任自如 ·福祸无门,唯人自找 ·快乐无忧,做个弥勒 ·幸福,只需要一点知足达观 ·淡定,随性而为 下篇 羡林俯仰:真善明德。惠己及人 心之趣:至真至善,润人细无声 ·莫让本真渐行渐远 ·风水轮流转,朴素反自然 ·人有侧隐,生命安然而适意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架子无趣,平易近人 德之海:审慎睿智。唯图一世清净身 ·自省只为有所知 ·莫因恐惧而裹足不前 ·口是祸端,谨言慎行 ·谦虚与伟大最近邻 ·心如明镜,不染尘埃 行之格:宽容儒雅,人生且鉴且从容 ·谦逊有度,过犹不及 ·与其愤怒,不如宽恕 ·人事已尽随缘定 ·富者有礼高贵,贫者有礼免辱 ·马老未必识途,人老未必明鉴 学之鉴:学诚可至圣。人智可至贤 ·一勤天下无难事 ·娴于思而敏于行 ·爱书如命,三更有梦书当枕 ·无法掌控时间的长度,但能扩展生命的宽度 欲之淡:功名利禄过眼忘。但得一颗金石心 ·名利本为浮世重,人到无求品自高 ·三辞盛名,却辞不掉尊敬 ·心中无欲,观满天花雨 ·巧于心计却也得不偿失 ·一切归零,潇洒看待当年勇 惠之聪:浮生百年,潇洒糊涂自清明 ·最是难得会糊涂 ·纵浪大化中,不喜不惧 ·拒绝见风使舵,学会随机应变 爱之深:有情则见大天地 ·及时行孝,莫待人去徒伤悲 ·相濡以沫,形如并蒂莲花 ·思乡情切,最是故乡月明 ·良师难遇:知恩,惜恩,报恩 ·知己难求,君子之交淡如水 恒之心:智者乐,仁者寿 ·享受寂寞的静美 ·岂止于米,相期以茶 ·苦中不改其乐,生命自得芳华 ·残荷听雨,也有圆满人生 ·生命不因年老而尘封 试读章节 南山格调:实在做事,规矩为人 人生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又是什么?南怀瑾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有位学生站起来问了先生这样一个空而大的问题。南先生微笑着回答:这个话题其实问错了方向,人生的目的有好多,而问题的本身其实就是问题的答案——“人生以人生为目的,没有另外的答案。”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南先生也是如此坚信。有人曾用“慈云杨枝露,化雨作春风”来形容先生的人品,说他待人始终热诚,不辞辛劳。虽有九十余岁高龄,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其实,先生的人生应当用三个词来形容:实在、规矩、性情,这些也都是先生人品的真实写照。 南先生研习佛法、禅道,也研习道学、老庄,更精通儒学、孔孟。在他的诸多学术研究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老实做事,规矩做人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也是南先生实地修行的方法。他深读《金刚经》,提到了“修行”的问题,修行是怎样的呢?《金刚经》一开始就回答了这个疑问,第一品即是穿衣、吃饭、洗脚、睡觉。意思就是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叫做修行了。首先给修行者做榜样的就是佛陀,佛陀自己穿衣、化缘、吃饭,吃完了饭后,洗了泥巴脚,趺坐而坐,他没有让学生把他的位置铺好,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置物品,把位置拍平,自己上去坐。 不假他人之手,全靠自己施为,人生是理所当然地、自由地活着。这就是南先生做人、生活的方式,也是他告诉世人的处世之法,他还以《庄子》中提到的列子与壶子的典故来趣谈何谓“老实做事”。 列子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一次,他见到了一个有神通的神巫以后,对神巫之术痴迷不已,认为老师壶子没有能耐,觉得自己有眼无珠拜错师,便想另外投师,于是对壶子说了。壶子微笑不语,让列子叫那神巫给自己看相。巫咸第一次来时,壶子装出地之相(死相),巫咸便告诉列子,壶子十天之内必死。第二天,壶子又装出天之相(气色很好),巫咸看罢便跟列子说,壶子最近会走运。第三天,巫咸一来,壶子便一副全息的人之相(宝相庄严),巫咸看不出什么所以然,起身告辞。 列子对此不解,问壶子何故。壶子说:“人总是以自己极有限的所知来揣度万物。巫咸不过是所知较多,尤其是对凡夫俗子颇为深知。凡夫俗子自以为得天道、得地道、得人道,并以得道之心与自然之道相抗,所以巫师能够给凡夫俗子看相,甚至能做出准确的预言。其实不是巫咸有道,而是被相者不自知地告诉看相者的。这个巫咸能看出我的地之相和天之相——这是人之相的两种——已经算是有点混饭吃的小本事了。” 列子闻言深感壶子的智慧博大,觉得自己连老师的一点皮毛也没有学到,所以很难过。于是干脆回家闭关三年,给妻子当佣人,老老实实地做家务,三年“食豕如食人”,吃荤吃素都没有味道,食猪肉如同吃人肉。南先生对此开玩笑地说:“如果觉得吃猪肉跟吃人肉一样,那么再过一年,恐怕他要去吃人了。” 南先生认为,庄子一生都在讲“道”,从《逍遥游》开始,把道形容得天都装不下了,虚空都装不下了。讲大,大得无边无际;讲小,小得肉眼不见。庄子形而上的道也讲,怎么修养也讲,讲得天花乱坠,最后道成功了的就是“大宗师”。“大宗师”要救世救人,普度众生,积极入世,然而,人世怎么人?庄子在他的论著当中始终不肯给出结论,直到庄子讲述了列子的故事时,他老人家终于下了结论——要想得道,必须如列子回家侍妻一样,不能浮躁,规规矩矩做一个人,最后修炼到对待万物都如同对待人一样尊敬。 原来,修禅也好,修道也好,并非让人另起炉灶,故弄玄虚,而是要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老老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一个人把分内事弄明白,无论修禅修道还是立世处事,心中便会有底,做起什么来都轻松易于。 有一位名叫光藏的青年,一心想成为佛教雕刻家,所以特地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与佛像有关的常识,以便使自己的雕刻技艺更上一层楼。 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没有说什么,只是让他替自己到井边汲桶水。过了一会儿,东云禅师突然冲着光藏开口大骂,并要赶他出门。 这时已近黄昏,其他弟子很同情光藏,就请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三更时分,光藏被叫醒去见东云禅师。禅师温和地对光藏说:“你也许不知道白天我为什么骂你。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雕刻的人需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刻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的时候,水溢出了桶外,虽然溢出的只是几滴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予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你这样不知惜福、轻易浪费的人,又怎能雕刻出传神的佛像呢?” 光藏对禅师的训示颇为感动,歉敬不已。在一番反省之后,光藏决定做一名佛门弟子。若干年后,光藏终于成为一位雕刻技艺独树一帜的一代宗师。 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雕刻技术?禅师话外的回答便是:“你要有一丝不苟的禅心,这其实正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先将人做好,才能讲修禅。”佛其实是“人”的升华,人只有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才有闲情思考其他事物。就比如鞋带还没有系好就打算走路,很容易把自己跌得很惨。 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能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本身就不简单;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凌云壮志需建立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之上,成功需要的也正是水滴石穿的精神,与其每天想着另谋高就、如何一手遮天,不如先当个小小搬运工,先把自己内心的沟壑填平。 P4-7 序言 前言 慕南山仰止 忆季荷犹碧 1911年8月6日,山东省临清市小康庄镇的一户农民家庭里出生了一个瘦弱的男孩,他的名字叫季羡林。时隔七年,浙江温州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诞下了金玉之子,便是如今被誉为一代奇才的南怀瑾。二人均是家中独子,被祖父辈寄予厚望,自幼聪敏好学,少年时期便学业有成。 生于乱世之际,长于动荡时期,注定了年轻的他们将有不平凡的一生。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德文专业毕业不久,作为交换生被送去德国学习,在异国他乡经历了艰苦求学的生活。留德十年,他心中积淀下的不仅是浓厚的学识,还有思乡念亲时刻骨的惆怅。而尚在弱冠之龄的南怀瑾,怀抱博古通今之学,凭一身高超的武学修为,毅然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当中,尽展儒家之义,侠之大成。 抗战结束后,命运之手再次拨动时间的轮盘,将二人推向了不同的命途。获得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季羡林经瑞士东归,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北京大学担任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而南怀瑾则在得道高僧的陪同下,游遍大江南北,为寻求佛法真谛不辞辛劳,后挈妇将雏,经波历险到台湾省定居,开始不遗余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数十年后,季、南二老,一成学界泰斗,一为文化宗师,同是才高八斗、学贯中西的本真人士,同为淡泊名利、情意醇厚的仁慈长者,虽无交集,却以各自的学识和性情,共同为世人擎起了做学问与做人的楷模。 或许有人会质疑,季羡林先生年长于南怀瑾先生,但本书却以“左”南怀瑾、“右”季羡林称呼二师。其实,这其中颇有一番缘由,并没有谁先谁后之分。 当代“左”字,取义进步、革命之意,纵观南先生一生的学识修为和治学目的,便带有此种意味。南先生身材不高,平时总是身穿一袭青衫、脚踏一双布鞋,仿若骨格清奇、神采飘逸、眉见慧光的仙佛中人。他曾被尊称为“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出入百家言”的传奇人物。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易学大师;有人称他为佛学大师、禅宗大师、密宗上师;也有人称他为当代道家或现代隐士……先生一生出入于儒、佛、道之间,在中国台湾及世界各地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上通学界、商界、政界,下达民间大众,他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力求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普及中外。在如今传统文化逐渐衰弱的时代,许多值得今日谨记和借鉴的古老德慧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南先生眼见如此,心痛万分,便立志为传统文化进行一场当代的革新,为现代人开辟了一块可以让心灵充实、让灵魂栖息的芳草之地,所以他正是继往开来的文坛宗师,由此而担当了“左师”之席。 而“右”字于古语中有崇尚、崇高的意味。季老一生学问精深、为人醇厚、有情有义。作为学者,他诚恳严谨、勤奋求实,用自己毕生的心血仔细打磨着“学者”的丰碑。他在东方学、语言学、佛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长者,他平实质朴、朴素自然,以水入江河、土化大地的智慧,以谦谦君子的宽容平和之风,教化万千学子。作为智者,他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将世间百态的酸甜苦辣,人生无常的悲欢离合,都视如过眼云烟,以恬淡闲适的情怀,实现着生命与智慧的生活。季老看透生死大事,却在耄耋之龄不放弃治学的执著;他辨清是非功过,却仍然待人如水,谦和宽容。一位学术大师,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三顶高帽,其恬淡崇高的情怀,作为世人“右师”,不正合吾辈心意? 两位先生,两位大师,著书繁多,立文无数,他们用真实的人生经历、生动的讲解论说和朴实无华的清新文字叩开世人的心扉,身体力行,传授世人生活的真谛。他们从不设华丽的文学殿堂,只留下硕果遍地的农园。是以每每翻阅二师的文章,细细品味,心有回甘,掩卷而思,翻然顿悟;每每观得二师的举动,若有所得,警醒自身。二师如同浮华尘世中的旷世贤师,以他们的德性泽被吾辈。 今从二师的阅历和著述当中,提取那些最能体现他们人生智慧的微行、片语札成一籍,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二师的学识、学风和精神品格。 如今,季老已逝,南师犹在,我们所能做的便是珍藏大师的智慧,秉承其思想菁华,一方面以祭亡者,另一面以慰今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