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宋建宝著的《专利司法政策与案件裁判》首先探察专利制度的基本原理,以历史为脉络梳理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论述专利制度的正当性,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和总结现代专利制度的目的,分析专利制度的法律手段及相应的法律构造。接着研究司法政策及专利司法政策的一般理论,论证了司法政策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以及司法政策的约束因素,并实证分析和总结我国司法政策以及专利司法政策。最后,以专利授权确权案件、专利侵权案件、专利竞争案件为依托,以现有专利司法政策为切入点,以专利司法审判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为重心,通过解读和分析当前专利司法政策,凝练出当前专利司法政策的理念、目标与措施,并就专利审判中一些重要法律问题提出司法裁判规则和标准建议。 作者简介 宋建宝,男,1976年8月出生,山东郯城人,法学博士、法学博士后,现供职于*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十余项课题,在 《知识产权》 等期刊发表三十余篇专业文章。 目录 第一章 专利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立法实践 第一节 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一、专利制度的起源 二、专利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专利制度的基本原理 一、专利制度的正当性理论 (一)专利制度的道德论 (二)专利制度的经济论 二、专利制度的目的论 (一)学理上的分析 (二)立法上的总结 三、专利制度的激励理论 (一)激励发明理论 (二)激励披露理论 (三)激励创新理论 四、专利制度的法律构造——合同理论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利制度的沿革与发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利法的孕育与诞生 二、我国专利法的历次修订 (一)《专利法》的第一次修订(1992年) (二)《专利法》的第二次修订(2000年) (三)《专利法》的第三次修订(2008年) (四)《专利法》的第四次修订(正在进行中) 三、我国专利制度的目的 第二章 专利司法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政策的分类及其系统性 一、政策的分类 二、政策的系统性 (一)单项政策与政策系统 (二)政策系统的结构 (三)政策系统的整体效应 第二节 司法政策的基本理论及中国实践 一、司法政策的概念 (一)司法政策的内涵 (二)司法政策的外延 二、司法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司法政策的正当性 (二)司法政策的必要性 (三)司法政策的功能 三、约束司法政策的考量因素 (一)特定的司法需求 (二)政治权力系统的结构 (三)司法权的职责范围 四、我国司法政策的实践 (一)司法文件 (二)司法解释 (三)个案裁判 第三节 专利司法政策综述 一、专利司法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专利司法政策的必要性 (二)专利司法政策的限定因素 (三)专利司法政策的定位 二、我国专利司法政策的具体实践 (一)专利司法文件 (二)专利司法解释 (三)专利司法个案裁判 三、新时代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新使命的逻辑解读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二)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只是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一种法律手段 第四节 我国知识产权法院建设与改革述评 一、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立 (一)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立背景与过程 (二)知识产权法院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 (三)知识产权法院的特点 二、司法改革的先行先试 (一)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二)上海知识产权法院 (三)广州知识产权法院 三、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机制的先行探索 (一)探索建立技术事实查明机制 (二)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审判案例指导制度 (三)探索跨省级行政区划案件的集中管辖机制 (四)积极探索焦点式庭审程序 (五)注重确立裁判规则 四、结束语 第三章 专利授权确权案件的司法政策 第一节 专利授权确权程序 一、中国专利授权确权程序 (一)中国专利授权程序 (二)中国专利确权程序 (三)我国第四次专利法修订《送审稿》对确权程序的修订意见及其评述 二、美国专利授权确权程序 (一)美国专利授权程序 (二)美国专利确权程序 三、比较与小结 第二节 专利申请文件的披露问题 一、专利说明书公开是否充分的问题 二、权利要求书是否得到说明书的支持问题 (一)权利要求书的作用 (二)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的关系 (三)“权利要求书以说明书为依据”的具体含义及其立法目的 (四)权利要求是否得到说明书支持的司法判断 三、权利要求书是否清楚的问题 (一)“权利要求书是否清楚”的判断主体是本领域技术人员 (二)“权利要求书清楚”与权利要求撰写错误之间的关系 (三)“以说明书为依据”与“权利要求清楚”之间的关系 四、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是否超范围的问题 (一)立法目的分析 (二)“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的司法界定 (三)判断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是否超出范围应当考虑个案特点 (四)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权利要求书的修改方式 (五)针对“发明点”和“非发明点”的修改而采取不同的标准 第三节 可授予专利权客体的判断标准 一、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及其实践 二、美国专利法的规定及其实践 (一)Diehr案 (二)Flook案 (三)其他类似案件 三、中美对待新技术的立场 (一)生物技术领域发明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商业方法 四、比较与小结 第四节 实用性的判断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