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时珍教切脉/解读国医养生经典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王际然//张丽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的当代解读。在参照原书及多种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新对原书进行了分类归纳,并采用了大量宜于今人理解、应用的灵活解读方式,对一些关键点,或常人常见的脉象及脉症对应关系等作了图示化讲解。这些明晰的图解,或将抽象的医理形象化,或将复杂的问题条理化,使之既便于初学者入门,又适合专业人士精研,更可成为现代人于日常起居间把脉即知健康状况的家用手册。

内容推荐

脉象是脉搏跳动时指下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肺气的敷布、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以及人体气血的盈亏与脉道是否通利等密切相关。当脏腑气血有病时,人不一定会有所察觉,但最初的信号必然会从脉象上首先表现出来,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脉病人不病”。

切脉不仅是医家诊病的重要手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常人,也可以通过把脉来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以便能及早地对身体进行保养和调理。有的放矢,是有效保养的关键,也是防止“养生却反而伤身”的前提。

明代医圣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对人体二十七种脉象、手感相类似的脉象、多种脉象同时出现的情况以及每种脉象的应用都作了细致而全面的论述,该书虽是论述脉象最好的著作,却难以为常人理解运用。因此,本书不仅完成了今译,即对《濒湖脉学》的二十七种脉象,以及李时珍之后《诊家正眼》新增的一种脉象的切法和用法进行了全面解读,而且还提供了多种实用的脉象与人身症状相互合参的诊病方法。

目录

卷一 人人皆有脉气

经络与脉气

脉与经络不同/脉气从何而来/有脉气,血脉才能运行/切脉以了解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走向为基础

人体之气有三/中医将气分为营气

脉气的形成运行图/从脉象表现判断气血情况/

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气血的变化情况/

在寸口脉切不到的脉也可能是正常脉/

睡可以养气血,睡也可以损气血/一天十二时辰的人体正常脉象/

正确的医家切脉法

人高矮不同,医家切脉时三指的松紧也应不同/男女寸口脉有左右之别/人的气血与魂魄神谷的关系 / 切脉七诊法 / 切脉有九候法

在寸口如何切脉/ 寸、关、尺三部所对应的脏腑/

一招四式养气血/ 从生病到病愈,切脉能知道一切/

传统全身三部九候诊法/ 常用诊脉的方法和步骤/

四季、五脏的正常脉象

脉象因人、因时而异 /从脉象看五脏的情况 /各个季节的正常脉象各不相同

寸口脉象的正常变化图/ 以四季的正常脉象为依据断病/

四季切脉判病法/饮食五味对脉象的影响/

与各种面部病色相应的脉象/人的情志表现与脉象的变化/

卷二 脉有浮沉迟数 病有寒热表里

从四种基本脉象辨病的表里与寒热

从脉的快慢与沉浮可知病在部位及身体的寒热/

如何切四种基本脉象

浮脉和容易与其相混的脉/ 沉脉和容易与其相混的脉 /迟脉和容易与其相混的脉 /数脉和容易与其相混的脉 / 四种基本脉象的综合运用

浮脉和容易与其相混的脉的比较图/ 沉脉和容易与其相混的脉的比较图/

迟脉和容易与其相混的脉的比较图/数脉和容易与其相混的脉的比较图/

自己给自己把把脉/

从各种脉象诊病

与浮脉相应的病在体表/与沉脉相应的病在脏腑/得迟脉说明病人外感寒邪,或体内有寒/滑脉说明体内邪实壅盛,涩脉则说明邪气内聚/弦脉说明病在肝胆,紧脉说明人体受寒或某部位疼痛/长、短、细、大、虚、实各脉所示的病/缓、濡、弱、微、动、革各脉所示的病/促、结、代各脉所示的病

感染风邪的脉象与身体表现/ 感染寒邪的脉象与身体表现/

暑邪致病的脉象与身体表现/ 燥邪致病的脉象与身体表现/

湿邪致病的脉象与身体表现/火邪致病的脉象与身体表现/

常见相兼脉象与主病/

卷三 脉分妇幼 切脉更能知病之可治与不可治

杂病的脉象

中风与中痰的脉象/风、寒、暑、湿邪病的脉象/切脉知生死/饮食劳倦内伤的脉象/疟疾、泄泻、下痢及呕吐的脉象/咳喘的脉象/失血与淤血的脉象/遗精、白浊、三消、淋闭与便结的脉象/癫、狂与痫病的脉象/喉痹与眩晕的脉象/痛证的脉象/脚气、痿病、痹病与五疸的脉象/水肿胀满的脉象/积聚与中恶的脉象/痈疽的脉象/肺痈与肠痈的脉象

发汗可治病养生/病脉若有神、有根、有胃气则人能活/

各种内伤的常见脉象/各种原因所致腹泻的脉象/

各种原因所致咳嗽的脉象/消渴病(糖尿病)的症状形成/

风热或虚火所致喉痹(咽炎)的脉象/眩晕症的常见外治法/

头痛病因与脉象/各种原因所致腰痛的脉象/

各种原因所致脚气的脉象/各种痹病的脉象/积聚的形成与脉象/

痈疽的形成与脉象/早晚关注脉象变化很重要/

妇女和幼儿的脉

“喜脉”切法/切妇人脉可知胎儿情况 /切小儿的脉:一指定三关

女性生理周期间的脉象变化/

妇女妊娠各阶段的脉/切各年龄段小儿的脉/

奇经八脉诊法

督脉病的脉象/任脉病的脉象 /冲脉病的脉象 / 阳脉与阴脉病的脉象 / 带脉病的脉象 /阴维脉与阳维脉病的脉象

用任督二脉养气血/ 仙家以“打通任督二脉”而高寿/

切脉知生死

没有胃气的脉/ 虚大无根的脉 / 脉形散乱的脉

十种预示病危的脉/

卷四 像最高明医家一样,切出二十八种脉象

浮脉

脉象/ 与浮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浮脉诊病

认识浮脉并动手切按/

切脉时,如何甄别浮脉与相近的脉/用浮脉诊病/

沉脉

脉象/ 与沉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沉脉诊病

认识沉脉并动手切按/

切脉时,如何甄别沉脉与相近的脉/用沉脉诊病/

迟脉

脉象/ 与迟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迟脉诊病

认识迟脉并动手切按/

切脉时,如何甄别迟脉与相近的脉/用迟脉诊病/

数脉

脉象/ 与数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数脉诊病

认识数脉并动手切按/

切脉时,如何甄别数脉与相近的脉/用数脉诊病/

滑脉

脉象/ 与滑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滑脉诊病

认识滑脉并动手切按 /

切脉时,如何甄别滑脉与相近的脉 /用滑脉诊病/

涩脉

脉象/ 与涩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涩脉诊病

认识涩脉并动手切按/切脉时,如何甄别涩脉与相近的脉/

虚脉

脉象/ 与虚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虚脉诊病

认识虚脉并动手切按/切脉时,如何甄别虚脉与相近的脉/

实脉

脉象/ 与实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实脉诊病

认识实脉并动手切按/

切脉时,如何甄别实脉与相近的脉/用实脉诊病/

长脉

脉象/ 与长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长脉诊病

认识长脉并动手切按/切脉时,如何甄别长脉与相近的脉/

短脉

脉象/ 与短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短脉诊病

认识短脉并动手切按/切脉时,如何甄别短脉与相近的脉/

洪脉

脉象/ 与洪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洪脉诊病

认识洪脉并动手切按/

切脉时,如何甄别洪脉与相近的脉/用洪脉诊病/

微脉

脉象/ 与微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微脉诊病

认识微脉并动手切按/

切脉时,如何甄别微脉与相近的脉/用微脉诊病/

紧脉

脉象/ 与紧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紧脉诊病

切脉时,如何甄别紧脉与相近的脉/

认识紧脉并动手切按/用紧脉诊病/

缓脉

脉象/ 与缓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缓脉诊病

认识缓脉并动手切按/

切脉时,如何甄别缓脉与相近的脉/用缓脉诊病/

芤脉

脉象/ 与芤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芤脉诊病

切脉时,如何甄别芤脉与相近的脉/

认识芤脉并动手切按/用芤脉诊病/

弦脉

脉象/ 与弦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弦脉诊病

认识弦脉并动手切按/

切脉时,如何甄别弦脉与相近的脉/用弦脉诊病/

革脉

脉象/ 与革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革脉诊病

认识革脉并动手切按/切脉时,如何甄别革脉与相近的脉/

牢脉

脉象/ 与牢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牢脉诊病

认识牢脉并动手切按/切脉时,如何甄别牢脉与相近的脉/

濡脉

脉象/ 与濡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濡脉诊病

认识濡脉并动手切按/切脉时,如何甄别濡脉与相近的脉/

弱脉

脉象/ 与弱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弱脉诊病

切脉时,如何甄别弱脉与相近的脉/ 认识弱脉并动手切按/

散脉

脉象/ 与散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散脉诊病

认识散脉并动手切按/切脉时,如何甄别散脉与相近的脉/

细脉

脉象/ 与细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细脉诊病

切脉时,如何甄别细脉与相近的脉/认识细脉并动手切按/

伏脉

脉象/ 与伏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伏脉诊病

认识伏脉并动手切按/切脉时,如何甄别伏脉与相近的脉/

动脉

脉象 / 用动脉诊病

认识动脉并动手切按/切脉时,如何甄别动脉与相近的脉/

促脉

脉象/ 与促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促脉诊病

切脉时,如何甄别促脉与相近的脉/

认识促脉并动手切按/诊脉中脉症的取舍/用促脉诊病/

结脉

脉象/ 与结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结脉诊病

认识结脉并动手切按/

切脉时,如何甄别结脉与相近的脉/用结脉诊病/

代脉

脉象/ 与代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代脉诊病

认识代脉并动手切按/切脉时,如何甄别代脉与相近的脉/

疾脉

脉象/ 与疾脉手感相近的脉 / 用疾脉诊病

认识疾脉并动手切按/切脉时,如何甄别疾脉与相近的脉/

附:李治民先生脉学金口诀

试读章节

脚气、痿病、痹病与五疸的脉象

脚气,又称脚弱。是因外感湿邪风毒,或为饮食厚味所伤,从而使积湿生热。流注到腿脚而致的病。其症先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萎枯,或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语言错乱等。治宜宣壅逐湿为主,或兼祛风清热,调血行气等法。脚气有干脚气和湿脚气之分。干脚气,以足膝不肿,麻木酸痛为主要症状,多是由于阴虚内热、湿热、风毒之邪从热化,耗伤营阴之血,而致筋脉失养所致;湿脚气,俗称“烂脚丫”,以足胫肿而麻木,腿膝软弱,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多是由于水湿邪气侵犯下肢,阻滞经络而使经气不通所致。尽管脚气分为干湿两种类型,但从病因上,还可分为四个方面:如果出现迟脉,则为寒邪亢盛所致;如果出现数脉,则为热邪亢盛所致;如果脉来浮滑,则为风邪亢盛所致;脉来濡细,则为湿邪亢盛所致。

痿病指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症。由于痿病多因燥热耗损肺胃精气而致,故脉多见微缓,或兼有涩、紧、细、软等脉象。

中医认为,痿病通常为温毒上犯肺,不但耗伤肺津,而且还影响肺通调水道的功能,使得水液不能下行而使五脏失养,导致皮肉筋脉骨得不到濡养所致。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减弱,水谷精微无法输布全身以起到濡养作用,皮肉筋脉骨因得不到濡养而渐渐萎废;肝主筋脉,肾主骨髓,肝肾亏虚就会导致筋脉失养、骨髓不充,进而发展为痿病;湿热浸淫筋脉,使得筋脉松弛,同时阻滞经脉,肌肉得不到濡养会慢慢萎缩,最终发展为痿病;还有痰淤阻络,使得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濡养周身而致痿病。从病因中我们可以看出,痿病多是以肺、脾、肾、肝为主,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应该重点调理脾胃,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痹病,指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阻滞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的,病人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沉重、屈伸不利甚至出现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症状。其脉以浮、涩、紧三种脉象最为常见。涩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浮紧是风、寒、湿三邪伤及经络的反映。在治疗的时候,应该以祛除邪气、活血通络为主,然后再根据风、寒、湿、热的偏盛状况对症治疗。若是风邪过盛则以祛风为主,同时兼以治血;若是寒邪较重则以散,寒为主;若是湿邪偏盛则以利湿为主;若是热邪偏盛则以清热为主。

治疗时还需注意另外一些问题,对于风胜者可用散风之品,当有效即止,不可多用,以防风燥之剂伤阴、燥血、耗气;寒胜者在散寒的同时,须结合助阳之品,使其阳气充足,阳气足则血活寒散、滞通痹畅,自然就会病愈;湿胜者,在渗湿化浊的同时,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其脾旺胜湿。气足无顽麻;热胜者,以清泻郁热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但也须防苦寒伤阳、滞湿太过;病久入络者,本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进行调理,同时须配以扶正的药物。

五疸是黄疸病的总称。五疸分为黄疸、酒疸、谷疸、女痨疸和黑疸。黄疸病的产生是由于湿阻中焦,遭湿邪郁遏,导致胆汁侵入血液,外溢肌肤所致,属实热,故脉象表现为洪数。如果脉象表现为涩而微,就是精气两虚的反应,如果病人还有发渴的症状,则表明虚热邪盛、阴津亏竭,说明病情恶化,邪实证虚是最忌讳的脉象。

黄疸多是由于肝失疏泄,胆汁外泄所致,病人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三黄为主要症状,其中以眼睛发黄为最主要的特征。《金匮要略》把黄疸分为黄疸、酒疸、谷疸、女痨疸和黑疸,但后世医家多遵循元代罗天益的理论,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其中阳黄表现为黄如橘子色,发病较急,病程较短,有发热、口苦而渴、无汗或少汗等症状。阳黄多是由于湿热蕴结体内,熏蒸肝胆。肝失疏泄,使胆汁外泄所致;阴黄则是黄色晦暗,发病缓慢,病程长,有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等症状,脉象表现为濡缓或沉迟。阴黄的病因比较复杂,或是由于阳黄日久而致,或是湿邪气熏蒸肝胆所致,或是脾胃受损所致,或是其他脏腑病变所致,或是先天禀赋不足所致。造成黄疸的关键是水湿为患,在治疗时应通利小便,以祛湿为主。阳黄在通利小便时还应兼以清热,阴黄在通利小便时,还应健运脾胃,以运化水湿。

水肿胀满的脉象

水肿多是由于水液运化不顺利而聚集停留在体内,泛溢肌肤引起的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等各脏腑密切相关。水肿的病因多是由如下一些原因造成。一是风邪外袭,肺失通调所致。风邪外袭,肺为华盖,首当其冲受到风邪侵袭,影响到肺通调水道的功能,致使水液流溢肌肤而引发为水肿。二是湿毒浸淫,内归脾肺。肌肤痈疡疮毒如果没有被清解消透,湿毒内侵脾肺,使得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肺通调水道功能失职,使水液停聚,溢于肌肤所致。三是水湿浸渍,脾气受困,使其运化失职,而使水液停聚引发为水肿。四是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伤及脾气,使其无力运化水液而泛溢于肌肤所致。五是湿热内盛,壅滞三焦,湿热阻滞中焦脾胃而致水道不通,从而发为水肿。六是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使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湿溢于肌肤所致。七是房劳过度,内伤肾元,肾主水,肾气不足,不能气化水液,而致水液代谢失衡,再加上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司,排尿不利最终导致水液停聚而引发为水肿。

水肿病脉象多为沉脉,若是出现水肿而脉浮,多属“气水”或“风水”;如果脉象为沉,则多属“石水”或“里水”;脉沉数表明水肿为阳水肿,属实证;脉沉迟表明水肿为阴水肿,属虚证。阴水多由于脾肾亏虚所致。一般来说,水肿病脉象以浮大较好,实证实脉,为顺证,表明病邪虽在,但正气还比较旺盛,易于治疗。如果脉象虚小,则是实证见虚脉,为逆证,指病邪未去,正气虚衰,比较难治。

在《内经》中就有对于水肿的治疗方法,如“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茎”,一直沿用到今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开鬼门,即是通过发汗来祛湿;洁净府,则是以利尿的方法来逐水;去菀陈茎,则是以攻下逐水之法清除淤积的水液来利湿。总的说来,治疗水肿病,若是上半身水肿比较厉害,那么就应该以发汗为主;若是下半身水肿比较厉害,则是以利尿为主。同时还要分清是阳水还是阴水,若是阳水则以发汗、利尿之法来清除水湿。若是阴水则以温肾健脾为主。

胀满多是因肝气郁结而失条达,肝木克脾土,影响了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以致湿浊邪气积聚而成,其脉象多见弦脉。若是湿热内蕴,邪气滞留中焦者,则脉见洪数;若是阴寒内盛,阳气亏虚引起的,则脉见迟弱;如果脉来浮细,多是中气不足所致的虚胀;若脉来紧急,则多是邪气盛实而导致的实胀;若脉来浮大,说明虽然病邪仍在,但正气未衰,故病“可治”;若脉来虚小,说明邪盛气衰,正气不能与邪气抗争,这是病危的征兆。

P98-103

序言

《李时珍教切脉》是对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的当代解读。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是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出身于医学世家,年少时即随父亲诊脉看病。其父总结历代医籍,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著有《四言举要》。而李时珍在其父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发皇经义,又著《濒湖脉学》,因其晚年号濒湖老人,故以此而命名,是历代初学脉诊之人的案头读本。

原书分“七言脉诀”与“四言举要”两个部分。“四言举要”部分是由其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根据宋代崔嘉彦《紫虚脉诀》进行删补而成,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脉象的机理、诊脉之法、五脏平脉、辨脉提纲、诸脉形态、诸脉主病、杂病脉象等;而“七言脉诀”部分,则是介绍了二十七种不同脉象的形态特征、相类似脉的鉴别,以及单脉与多脉相兼所主的病证等。

在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切脉虽然位于四诊之末,但却是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一环。中医断病,四诊相互关联、内外对应。望形色、闻声息、问环境习惯,皆主要观察外显现象;而查内部的气血、阴阳、虚实、寒热等病理情况时,则以切脉为主。简言之,望、闻、问三诊是诊病之现象,而切脉才是诊病内部的根本,是医生下药制方的决断依据。虽然诊病要四诊合参,但中医的特点是以内治为主,因此准确地掌握切脉尤其重要。

作者在脉诊上的最大贡献,是在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的基础上,又增补了三种脉象,将《脉经》所述的二十四种脉象发展成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共计二十七种脉象,在发展中医脉诊理论以及断病的准确度等方面又推进了一大步。之后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在此基础上新加入了“疾脉”,至此,形成了后世医家沿用至今的二十八种脉象。

另外,原书将复杂的脉象形象化、简单化地描述,是其又一突出的风格特色,使读者更易理解掌握,并且全书均以歌诀形式编纂,简洁明了,朗朗上口。

比如“体状诗”,其以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将脉象的形态特征浅显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以浮脉为例,“七言脉诀”中用“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这样简单的四句概括浮脉,形容其脉位一“惟从肉上行”,即脉位浅;形态——“如循榆荚似毛轻”,即手摸如触羽毛;切脉断病的意义——“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即医家推断预后情况是良好或不好。

在对相类似脉象的区分和辨别上,原书在“七言脉诀”中以“相类诗”的形式行文。该部分在论述每一个单脉脉象时,将其他与之有相同特点的脉象同列在一起,井指出各自的异同。如用“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如此简单四句话,就将浮脉与同其相类似的芤脉、洪脉区别开来:虽然芤脉与洪脉均表现为浮象,但在手下的感觉却各自不同。以指按脉,感觉像是按在漂浮于水中的木头,有上顶之感则为浮脉;脉位偏浮、形体较大,脉管上下、周边坚实而中间空虚则为芤脉;感觉脉搏动部位浅表,但脉体宽大,在搏动时犹如汹涌的波涛,充实有力,即“来盛”,搏动结束时,脉象也如落下的波涛,力度减弱,渐渐消失,即“去悠悠”,此脉即为洪脉。

中医切脉的要点,首审胃气、神、根三要,辨明正邪、表里、虚实、盛衰。原书在这方面也作了大量阐述,把各单脉及其相兼脉的主病概括得相当全面细致。在“七言脉诀”中以“主病诗’’的形式,将不同形态的脉或相兼脉所反映的疾患,以歌诀的形式表达,如“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是指脉象部位表浅且脉搏跳动有力。多属风邪侵犯机体所致;反之,浮而无力,则多为气血虚弱。  八纲辨证,其总纲为阴阳,最重要的基础是脉象,病证的表里、寒热、虚买,均可以通过脉象反映出来。八纲六证都遵循太极易理,阴阳互根,阴平阳秘,阴消阳长,阴阳易变。而由表及里、里蓄外发,热极生寒,寒极生热,上虚下实,买久致虚,阴盛格阳等病理变化皆不外其理。

在原书“四言举要”部分,对辨脉提纲及脉的形成机理、脉与气的关系、切脉的方法、五脏四时平脉、诸脉形态、诸脉主病、杂病脉象、奇经八脉诊法、真脏脉绝等多项内容作了详细论述,特别对妇人与小儿脉法进行了单独讲解,从而与“七言脉诀”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使得原书内容更加完善。

纵观全书。其特色全在“切脉”与“辨脉”。古代社会,由于没有先进的诊断仪器,诊病全凭医生的学识与经验。原书立论,皆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以及《脉经》等经典名著。李时珍根据上述医学巨著的经典理论精华及自己的经验归纳总结,其脉学理论与切脉辨脉方法至今仍在中医学习和诊病中广泛应用。因此,原书自问世以来,被医家奉为“脉诊”圭臬,历代传诵不绝,更为中医入门的最佳读物。

原书作为脉学经典虽为世人研习参考,但原文皆以四言、七言体裁,言语表述非常精简,现代人如对古文造诣不深,则很难对原文意思有准确的理解,更常有后世医家将原文意思误译或错译,这把中医脉诊正确理论引向歧途不说,耽误病人得到正确的医治则为更甚。所以本书采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对原书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译解。

当前市场上对原书翻译的版本有很多,且形式多种多样,但大多是对原文一对一地直接翻译,未有对任何难点或关键点作任何解析,假如初学者用这类书来进行学习,其结果只会是更加迷茫。基于此,我们在参照原书及多种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新对原书进行了分类归纳,并采用了大量宜于今人理解、应用的灵活解读方式,对一些关键点,或常人常见的脉象及脉症对应关系等作了图示化讲解。这些明晰的图解,或将抽象的医理形象化,或将复杂的问题条理化,使之既便于初学者入门,又适合专业人士精研,更可成为现代人于日常起居间把脉即知健康状况的家用手册。

王际然于贵阳中医学院

2009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2: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