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汉末时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侍中守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魏文帝时钟繇位列三公,去世后配享曹操庭庙。
钟繇书擅诸体,由于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对后世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后世将他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神品”并将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
时至今日,钟繇的真迹已片纸无存,其书法均收录在各种刻帖拓本之中。华夏万卷编的《钟繇小楷十品/中国书法传世碑帖精品》收录了钟繇的小楷书迹九种,分别是《宣示表》《荐季直表》《还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白骑帖》《常患帖》以及《雪寒帖》,均为传世善本,并特别收录了两个不同版本的《宣示表》,供读者参详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