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洺编写的《人生鼓点--颂祜杂谈》是一本杂文、随笔作品集,分回忆、诗话、游记、心语、银屏、杂文、摄影七篇,收录文章160篇,包括:《文化断层——纪念父亲诞辰九十周年》、《谁能为老人晨练添乐》、《癸未游园有感——献给爱妻》、《浅析信息传播的人为意识》等。
本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生鼓点--颂祜杂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洺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洺编写的《人生鼓点--颂祜杂谈》是一本杂文、随笔作品集,分回忆、诗话、游记、心语、银屏、杂文、摄影七篇,收录文章160篇,包括:《文化断层——纪念父亲诞辰九十周年》、《谁能为老人晨练添乐》、《癸未游园有感——献给爱妻》、《浅析信息传播的人为意识》等。 本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推荐 《人生鼓点--颂祜杂谈》分回忆、诗话、游记、心语、银屏、杂文、摄影七篇,收录文章《人生第一证》、《沼庆诗话序》、《卖茶叶的姑娘》、《报纸改革》等160篇。 《人生鼓点--颂祜杂谈》作者王洺是上海声像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市电视工作者联合会专务,上海华侨摄影协会理事,《上海市容》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目录 自序 回忆篇 大下山 簸箕 天医殿 和平佬 光头 人生第一证 大同煤号 白喉 水缸 查辞海 文化断层——纪念父亲诞辰九十周年 追思我们的父母亲 母亲 全国粮票 人生要有一个坐标 大禹陵和香炉峰 关于偷得学 我忆胜桃 流涕族与蓝火苗 战友录 社会文化的摇篮 乘车 关于我的画 谁能为老人晨练添乐 故里寻根 晚晴石刻铭记 校友会的日子 清明祭祀引出的想法 关于六十六 亲民爱民为官之本——暨纪念祖父王恩赐科举考试论文100周年 从电脑给姓名带来的烦恼说起 为公交工人办小报 流动的公交需要电视媒体 诗话篇 沼庆诗话序 伉俪新话 旅途放歌 霍亮甸畋新婚 曦——贺子有喜 浦东陆家嘴 城中心绿地 自叹自勉 祭扫公公墓 水调歌头游华中 跛游武当 武当杂咏(四首) 武当咏 神农错照 游武当神农有感 清平乐何时再畅游(二首) 赠荣祖 湖南大学 访少奇故居有感 沙喜 新乌鲁木齐 东瀛放歌 卜算子示王燕 癸未游园有感——献给爱妻 花甲 采桑子贺凤眼寿星 游金陵杂咏 贺友琴六十寿辰 古城公园咏叹 与荣祖夫妇同游有感 登八咏楼有感 赞时哥遥寄方石 沪聚题照 怀岳翁逝世周年 雨后清秋 甲申感怀 闲寂杂咏 和声家欢 访恂哥新居有感 排律游海参威有感 垂云通天绝句一 贺《岁月随笔》出版 锦溪感怀 沁园春游苏堤有感 和助黄果树瀑布 吟斤弟自作诗有感 鼠年新春欢聚有感 和迁弟兰花词自娱 念舅亲思超大人 游记篇 卖茶叶的姑娘 只身寻访古炮台 颂祜眼里的西欧 南方萍踪 南游一得 华中游记 湖南游记 西北边塞行 东瀛游记 金陵游记 游浙江 感悟了的才有意义 东三海参威记 千岛湖桐庐之旅 游锦溪 天路之旅 游港澳 马里亚纳群岛游 心语篇 报纸改革 编外传媒人 要学会策划 浅析信息传播的人为意识 无效采访的思考 巡访活动话心语 新闻要防止副作用 再谈记者职业道德 李清照词的影视艺术效果 银屏篇 电视片的摄制与写作 拍电视和拍照片 多媒体稿本的制作 电视摄制轨迹与功能 杂文篇 大总统 阿飞头的复活 捕鼠有妙计 个体户的形象 行风有希望 狗不领情 狗不听话(续篇) 倡导良好交通秩序从公交停站做起 新风车还新吗 心灵上的伤痕 浴室里的对话 自制票钳 来个安全与科技结合 店名与历史 红袖章老汉 路见偶得 记者与行骗 硕鼠光顾的烦恼 家中遭蛇竟是福 农夫和兔子的演绎 做个艺术化的装饰品如何 为“申城花千树景观不夜天”作注 一条金色的路 摄影篇 晚晴石之源(摄于上海吴淞口) 笔筒(摄于上海民博会) 阿坝小屋(摄于四川阿坝州) 笔香(摄于新江浦公寓) 菜农的喜悦(摄于安徽祁门历溪) 雪域风云(摄于格尔木) 清晨(摄于2010年4月福建霞浦) 丰衣足食(摄于安徽祁门坑口) 回家(摄于安徽祁门滩下水口) 秋实(摄于马里亚纳天宁岛) 获2009“佳能之友塞班·天宁摄影比赛”优胜奖 求知(摄于香港赤柱) 湿地海棠(摄于上海浦东湿地公园) 套色版画摄影——雄鸡的呼唤(摄于安徽诸口) 水的旋律(摄于上海和平公园) 水乡小庄(摄于上海朱家角) 西递春色(摄于安徽西递村) 原乡晨曦(摄于河北延庆) 幽谷(摄于九黄四姑娘山枯树滩) 直泻千里(摄于四川九寨沟) 夕阳(摄于太湖) 子夜时分(摄于1971年6月上海公交汽车一场) 情侣(摄于玛丽亚纳天宁岛)获2009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金牌提名奖 旺(摄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韩国馆前的世博大道)获2010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金像奖 后记 试读章节 母 亲 我的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至今我们深深地怀念着她。 1959年7月31日晚上8点40分,她在病痛中呻吟着渐渐地停止了呼吸。这一切我至今犹昨,十分悲痛。每当这一天,我总会从心底里默默地悼念她老人家。 夜深了,伤心的泪水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当我睁开眼睛时看见父亲的两眼布满红红的血丝,在张白纸上写着两行楷体字: 晨眷问字,夜读屏灯,惟念草草劳人,欢娱太少,蹉跎岁月,痛苦为多,分手戚中途,难忘织布纺纱日。 乖病颠连,误医饮恨,可奈迈迈梦蝶,累我忧愁,憔悴音容,怜卿悲惨,伤心浮旅概,愁听诸儿哭母年。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一个地道的绍兴纯正妇女,她盘着头,穿着对襟杜布衫,梳头时常要用发罩,讲的满口是绍兴话,不喝酒、不抽烟,做家务时罩衫外头总要系条榆身。她会做针线、绣花,会做年糕、做酱…… 在前庄乡下,家里人的衣裳、裤子,从小布衫裤到外罩衫都是由娘和外婆缝制的,过年时给我们做新衣裳、新鞋,过端午节还要做香袋呢。小时候,我们读书的书包都是姆娘自己手工缝制的,姐姐的是提拎式的两边有襻,用白作布做成。书包的正面绣着两朵花,一朵瓣红橙相间,一朵则青蓝相柔,枝条和绿叶是翠绿中带着嫩黄色,两朵花飘逸自如。书包背面是用蓝青渐变色组成的楷体字,“努力”两个字。这些字和花卉图案全部用彩色丝线一针一针地绣出来的。用同样的方法,姆娘还为我们弟兄几个缝制过手工书包,只不过书包的式样和颜色却变成蓝布和背带式的了,我进小学时就背的是蓝色的那只书包。后来,过了许多年,姐姐用过的那只书包在全家迁移到上海后还见到过,只是在白色的布面上多了几滴墨汁迹。如今,保存至今娘的手艺品还只剩两件,一件是绵绸包裹的包裹头绣品,一件是两扎纺织的棉纱花带。 在前庄乡下,老堂檐里放着一部纺车,吱吱呀呀地转动时总会见到姆娘和外婆忙碌的身影,他们用玉米棒或者毛笋的外壳(俗称“箬壳”)裹在转动的铁针上,然后右手摇动着用竹竿和细麻绳构件的纺轮,左手捏着一把棉花。当“箬壳”和棉花被转动后就成为一条细细的纱线了,转轮的倒倒顺顺,在“箬壳”就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纱锭了。以后,纱锭就可以搓成纱线。纺车里纺成的棉纱线,用来为我们扎鞋底。再说,做酱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外婆和姆娘总是将麦子磨成的面粉做成一块块圆圆的饼,放在砻筛里边,先让其发霉,后将其盛到钵头里放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去晒,以后就会成了酱,再在酱里放进茄子,就可以成为酱茄子等食品。 安昌镇离前庄有二里路,是个比较繁华的农村小镇,距今也有千年的历史了。时年五六岁的我,姆娘经常会带我到安昌镇去。大人上街不是买东西,就是走亲眷,可是领我上街,大多是去做嬉客,姆娘认为小人也要让伊见世面的。那时候,姆娘牵着我的小手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走着,可在我的眼里,总觉得走路的人一个个都比我大,而且不断地会东撞西碰。这时,我一本正经地说“唁,偌来作啥呢?!”似乎只有我可以来的,别人是不能来的。此时此刻,姆娘就会反问说,“那,偌来作啥呢?”然后,会笑嘻嘻的解说:这是大家好来的地方呀!姆娘要我从小就能容忍,要合群,要大度,不要自私自利。后来,一直到我长大了,姆娘还会在姐弟之间或亲友之间用“唁,偌来作啥呢?!”这句话,嬉笑我提醒我,使我至今难忘。 当然,到安昌镇去还有一件难忘的事,就是要我剃头。小时候,不知怎么我的头上长癣了,这种奇痒无比的毛病可急坏了娘和外婆,在前庄乡下,这个缺医少药的地方生了这种病,靠土法用生姜搽擦已是无济于事了。眼看着我痒得哇哇直叫,怎么办?姆娘、阿爹和外婆商量后决定到安昌就医。这样,我又能到安昌去玩了,心里十分开心。 除了姆娘的手巧和勤俭外,最使我们心灵深处震撼的一件事,就是“掼官印”。1943年至1945年间,父亲参加知识分子抗日组织的“匡社”和“宪友会”,与老同盟会员王子余、周茂斋等宣传抗日,也是负责人之一。其间,他在私立清远中学任国文教员。抗战胜利了,绍兴乡下当局县长有意鱼肉要选阿爹当乡长。他们筹集900担军粮的“剿共”行为,使父亲和姆娘十分愤慨。父亲和姆娘都觉得鱼肉百姓,损人利己的事伢是坚决勿做的。 有一天,当局县长派人来到了我家,游说要父亲出来做乡长。姆娘对阿爹说,你还是躲起来为好。让我来对付他们。当来游说的人拿出一只官印,放在姆娘面前,姆娘毫不客气地回话,“这个官,伢是不要做的。官印偌操回去!”此人不执意,姆娘便大声呵斥,偌再勿操回去,我要掼出去哉。来人无奈,只得灰溜溜地走了。事后的第二天,阿爹就奔杭州浙江省救济院育幼所而去。 母亲在这些大事大非的事情中,刚正不阿的勇气和胆略使父亲极为折服,以至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诬陷父亲当过“伪乡长”,要他作什么“交代”时,总会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缅怀姆娘的仗义执言和夫妻深爱之情。 1950年,我们全家从前庄迁到了上海。由于姆娘人缘好又热心助人,很快被里弄居委会推选为里弄调解委员。从此,一个村镇妇女变成了城市社区的小干部,除了自家的忙碌外又多了一分社会工作,奔走于张家长李家短的邻里和解之中,以后又被法院聘为地区的人民调解员。但是,从未见过她取得过什么报酬,生活还是那样的贫苦。那时候,我总觉得姆娘的心情十分开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新奇感。 “胜利的旗子哗啦啦的飘,千万人的歌声地动山摇,毛泽东——斯大林,毛泽东——斯大林,像太阳在高空照。……”当时流行的歌至今成为那时候的时代旋律。在这种背景下,姆娘得到了一张粉红色封面的派司——《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和一枚刻有毛泽东、斯大林侧面头像的飘扬状红旗的会员徽章。一天晚上,在橙黄色的电灯光下父亲拿出了这枚徽章,此时姆娘也笑嘻嘻的摊开了手掌也是一枚同样的徽章。 我们的母亲,一生贫苦而简朴,勤劳而又有志气,是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和慈祥可爱的良母。 2004年8月11日第一稿 2009年8月1日第二稿 P25-27 序言 忙忙碌碌一辈子了,一直盼望过个清闲宽松的日子。如今,这一天终于来到了,2002年11月我退休了。友人曾鼓励我所写的文字和杂文汇集成书,只因我不敢自夸而迟迟没有实施。退休后,雅兴甚浓,翻阅了过去的旧作,觉得虽然不值得留用,但是至少表明了曾经有过一些观点和思想,退休后又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便有了整理出书的念头。 人的一生总是在潮起潮落、喜怒哀乐中走过来的,而人的生活就像鼓点一样有张有弛、有声有色,这就构成了人生的一种质量。收集在这本书里的感慨和心声,是对祖宗、对自己、对家庭、对亲人、对友人以及对人间事物的一种基本态度、观念、信念和寄托,也是晚年自我养心、修心的一种方式。 收集在书里的这些文字,大多数是在做工会宣传员,任特约记者、通讯员,新闻媒体当记者、编辑,或任国家公务员时形成的。好在有些是写在电脑里,有些还有记录和查考,而坎坷的人生和杂活的行当,使我不敢同专家学者铢两悉称,更谈不上著书立说。如果说,能理出一本我自己的书,就是一种宽慰。 值得一说的是,在办报刊杂志、制作电视片中,曾用过许多笔名,但用得较多的还是“王颂祜”、“颂祜”。我喜欢用“颂祜”,一是因为这是父亲给我取的字,我非常热爱和珍惜它;二是媒体排版方便。因为在报社印刷厂用铅字排版的年代,往往要请铅字工人用三点水边傍加“名”来造字。而自从推广使用电脑后,原先的软件和字库里也没有将“洺”字编码。凡此种种,造成了我发表文章的许多困惑,用笔名就避免了这个麻烦,所以有时候使用笔名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按照实名制,我还是使用王沼,它陪伴的是我的一生。 回顾人的一生,实际是个“创”字。创。要有一种“向上”精神,善于磨练,勇于实践。行当可以变,但向上进取的心不能变。创,要有无限的兴趣,苛求新意。学文化、学摄影、学拍电视、学当编导、学做记者、学编杂志,许多专业知识就是在自己始终充满着无限的兴趣和渴求中创出新意而获得的。创,又要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甘为替他人作嫁衣裳。“马以习武,胜者立马”是我的座右铭,在耐劳和百折中习武,虽然没有自己的名誉和成就,但是有了实在的东西,立马就在其中。 王 洺 2010年2月16日于上海新江浦公寓 后记 这本书经过断断续续“马拉松”式的电脑输入编辑后,终于在2009年5月中完成了,以后又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做了检校,在2010年7月的上海世博会期间定稿了,我不由得如释重负地长舒了一口气。只因为2008年4月患上了青光眼,夫人一口咬定是我使用电脑惹出的祸,从爱护出发一直反对我使用电脑,甚至到了“训斥”,要“砸电脑”的地步。可是,如今书写编辑的工具已经无法摆脱电脑,于是就出现了既支持又反对的尴尬事,我只能断断续续和马拉松式的“偷偷用电脑”,尽量避开夫人的眼睛。好在还是儿子徐珂给了我一台新的手提电脑,这才加快了编撰的速度。现在书稿编辑完成了,当然如释重负了。有意思的是,我在写到这段话时被年仅6岁的孙女王徐逊看到了,她居然将这段话在电脑上点红加了下划线,还振振有词地告诉奶奶说:“爷爷在说一奶奶的坏话。”哈哈,真有意思!如今,她已戴上红领巾了。 值得指出的是,这本书充其量是一种自娱,但是既然作为一本书肯定会有读者,会有传播。所以要在这里诚恳说明一下,在本书收集、整理和编撰过程中难免有许多不当之处和谬误存在,希望读到他的人能不吝给予批评和指正。 王洺 2010年7月16日 于上海新江浦公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