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与苏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丛艳姿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丛艳姿著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与苏氏家风》共分四章,分别为“眉山苏氏的源流”“大器晚成的苏洵”“超然达观的苏轼”“淹没乱世的子孙”,其中对苏氏家风的继承、丰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是苏轼。
苏氏家风不仅对当时苏氏后人影响巨大,对今天的家风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借鉴意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眉山苏氏的源流
第一节 寻根问祖
第二节 起于寒微
第二章 大器晚成的苏洵
第一节 闭户读书
第二节 时运不济
第三节 名动京师
第三章 超然达观的苏轼
第一节 少年登科
第二节 祸起党争
第三节 宦海沉浮
第四节 东山再起
第五节 进退两难
第六节 再遭流放
第四章 湮没乱世的子孙
第一节 颠沛流离
第二节 四散飘零
结语
参考文献
序言
在中国历史上,赵宋王朝一直以文化隆盛和文人
辈出而傲视古今,彬彬之盛,大备于时,可谓蔚然,
甚至可以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而在灿若星辰的宋朝文化家族中
,最耀眼的莫过于被称为“三苏”的苏洵、苏轼和苏
辙父子三人。
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并驾、昆季同芳的文学世家
并非罕见,以文章名世的家族更是不胜枚举,前有“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后有“三袁”(袁宗
道、袁宏道、袁中道),都是家学的典范,也是为人
称羡的文学世家。而在文学成就上,可比肩“三苏”
的更是不乏其人,“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的陶渊
明,“煜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的李白和
杜甫,“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的韩愈,他们的
诗文都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而比之于冠冕相继、
雅士相衔而出的世家大族,以文章学术立世的苏氏一
族只有两人累官相位、三人行走六部,更是历四代便
湮没于世,实在算不得家世显扬。
但是古往今来,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文学家族却总
是首推苏氏一族。而当我们走近这个家族时,却发现
培育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苏氏
家族并非诗礼簪缨、钟鸣鼎食的赫奕门庭,而是世代
“草芥贱儒”的“岷峨冷族”。
缘何长于草野的苏氏父子能在灿若星辰的宋朝文
化名士中争荣竞秀、芳华不减?这不仅因为他们都是
冠绝古今的文豪,写就了辉耀古今的绝唱,更因为他
们修身立德,一生光明磊落,不以一己荣辱、一身祸
福改易其忧国忧民之心,在进退得失中亦能宠辱不惊
,谱写了文人雅士的风骨篇章。而这些,我们无一不
能在苏氏家风、家学中找到他们为学修身的蛛丝马迹

起于寒微的眉山苏氏家族,虽然祖上并不闻达,
一直沉寂于眉山乡间,但是他们修身行义、襟怀坦荡
。有爽爽浩然之气的苏呆、苏序父子曾倾囊助邻、鬻
田救灾,对恃强凌弱者亦能挺身而出,侠义之名传扬
乡里,他们为家族确立了“扶危济困”“任达洒脱”
的初始家风形态。
个性无拘无碍的苏序对蜀地长久以来形成的“怀
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的风气不以为然,虽然经济
困窘,但他毅然支持两个儿子苏澹和苏涣参加科场应
试,苏氏子弟在举业上的成功也令这个家族从川蜀边
陲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生长在这样家庭中的苏洵也
从游荡不学转而投身学术、手不释卷,此时的苏氏家
风呈现出“耕读传家”的文雅形态。
凭借着超凡的毅力,无师无友的苏洵用了近十年
的时间闭户读书,从困于场屋的士子转身而成一代大
家。他博识多通,举凡政治、军事、经济、文史无一
不驾轻就熟,在年近五十的时候,以布衣之身扬名于
京师。然而大器晚成的苏洵却未能在仕途上一展才华
,他一生官阶低微、尺板斗食,虽有才笔却因为非科
举进身而备受冷落。他为人耿介拔俗,朝政得失无不
直抒己见,略无隐讳,即使在困厄之中也仍旧不忘为
百姓建言。“尝有志于当世”但“不见用于当世”的
苏洵虽然在政治上始终郁郁不得志,但他以自己的才
学开创了苏氏蜀学,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鼎立。
他以诗书文章教子,并逐渐形成了博洽经史、通文达
艺的苏氏家学,也为家风中注入了“诗书传家”“志
存高远”的精神内核。
肇始于苏杲、苏序,发展于苏洵的苏氏家风,在
苏轼、苏辙一辈臻于至善。苏轼超然达观、潇洒出尘
,苏辙静厚持重、沉静简洁,虽性格迥异但一生休戚
与共的两兄弟也让此时的家风呈现了更为丰富的形态

苏轼多才多艺,是历史上罕见的文化全才,他在
诗文书画领域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其文自然畅达,如
行云流水;其诗风格多样、清新豪健;其词开豪放一
派,与婉约并驾;他的书法位列“宋四家”之首,擅
画枯木竹石的他还是“湖州竹派”的领军人物。在学
术上,他继承和发展了父亲开创的蜀学;在交游上,
他身边文人雅集,布衣百姓亦是他的座上宾客,他故
交遍布天下,奖掖荐拔的英才难以计数,尤以“苏门
六君子”最为出名;而在医药、养生、烹饪、水利、
器用等方面,他也都有自己的创建和发现。不仅如此
,他少年时期便登科折桂,获得了制科考试的最高等
第;他为官极有政声,因法便民,政绩斐然;他官至
翰林学士、知制诰,是宰相的后备人选,衣绶朱紫。
但他一生仕途坎坷,身陷党争之中不能自拔,屡屡因
诗文被构陷,大半生时光都在贬谪之中度过。虽如此
,他却始终能以宠辱不惊的达观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不管在何种境地,他都能以诗人的文雅心怀淡然处
之。他以自己丰富多变的人生经历为苏氏家风注入了
“为政以德”“雅道传家”“宠辱不惊”的多样内容

北宋后期,酷烈的党争不仅使苏轼、苏辙两兄弟
再难被重用,仕宦沉浮不定,也使得原本迅速崛起的
苏氏家族深陷党禁的泥沼之中。苏氏子孙求仕无门,
再难维持家族盛势,复又沉寂于世。在这种境况下,
苏氏子孙严守家规庭训以期绍继家学,并逐渐形成了
内敛的家风,以“闭户治田”求远祸全身之道。在经
历金兵入侵的国破家亡之后,苏氏子孙四散飘零。虽
然党禁之后苏氏子孙的命运稍有好转,但是文化身份
的提高却并未带来政治地位的明显改变,家族子弟中
也再无当轴之士能挽救家族于水火之中,沉寂下僚的
命运也无力回天。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苏氏家族虽然自
此湮没无闻,但苏氏子弟的风采传奇却一如“三苏”
的丰富诗篇历千年还灿然犹存。
正是: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
,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万炼,扬不清,沉不浊
,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导语
从苏轼祖辈开始形成苏氏家风,中间经过苏洵,再到苏轼、苏辙一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日臻完善。苏轼一生立身立德,心系苍生,乐观豁达,宠辱不惊,这些正是苏氏家风的集中体现。
丛艳姿著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与苏氏家风》为“名人家风丛书”中的一种,详细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家族的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苏氏家风的内容、发展过程和对后人的影响。
精彩页
因在苏杲九子中行七,所以苏序又称苏七君。少时的苏序虽然天资聪颖,但在读书上却并不用心,每每捧书而读时,常常是知其大意便将书册抛诸脑后。长大后的苏序相貌俊朗,气度雍容,虽性情豪放不羁,但为人谦逊,开始时人们见到苏序总是对士大夫曲躬尽敬,还以为他是谄媚之徒,后来见他对田夫野老也是同样的态度,才消除了误会。有着侠骨柔肠的苏序常赈济困厄之中的乡民,有乃父之风。
住在乡间时,他在屋子四围遍种芋头,又将家中为数不多的旱田全部用来种粟,庄稼熟了的时候,他还将家中的米全都置换成粟,然后用米仓储存起来。几年下来,所存的粟多达三四千石。当时人们觉得奇怪,等到了灾荒之年才知其用意。淳化四年(993),川蜀大地发生严重旱灾,农田颗粒无收,苏序开仓放粮时说:“较之于米,谷物更易存储,贮藏的时间也更长久,所以待至荒年便可渡过难关。”当时,苏序的族人、妻子的娘家亲人,以及佃户和乡里之中的贫困之家,都得到了救助。因为苏序的远见卓识和古道热肠,在饿殍遍野的川蜀大地,很多眉山人却无饥馑之忧、无荒年之患。
但是因为这一年的灾荒十分严重,所以常有因受灾而流亡到眉山的饥民,苏序又将原本种在房子四周的芋头挖出来蒸熟后放在门口,任人取食。芋头一类块茎植物不仅果实周年可采,而且产量极高,一旦遭逢灾荒之年,便可蒸食,藤蔓还可作为家中的柴火和牲口的草料,可谓一举多得,这也正是苏序在房子四周遍植芋头的原因。
如果说将家中所储粮食赈济乡里,是苏序从父亲苏呆那里承袭而来的浩然之气,那么为了救济村中灾民将自家田地卖掉,则可称得上是他自发的圣贤之举了。而待到丰年,乡人准备偿还他卖屋的钱并对其表达谢意的时候,他却说:“我本来就有卖掉房子的打算,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不求扬名于世,亦藏其嘉言懿行,久而久之,乡人们都说,古代有隐德的君子,也不过如此。
苏序的父亲苏呆就是在灾荒发生的第二年去世的,而就在这一年,蜀地还发生了严重的叛乱。当时,李顺聚啸西蜀,聚众对抗宋廷,领兵攻打眉州。苏序给父亲办理丧事之时,恰逢战事吃紧之际,族中之人莫不相视垂泪,都觉得大难临头。唯有年轻的苏序如若平常,为父治丧,竭尽哀思,执守礼节,他安慰母亲宋氏说:“朝廷不会弃我们不顾,李顺他们很快就会兵败的。”不出苏序所料,当时朝廷派王继恩、雷有终领兵平叛,成都攻破后,李顺兵败。
苏序个性洒脱,他和父亲一样,待人不分亲疏,总是竭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他也从不积攒钱银,当衣食有了节余,或增加开销,或施与他人。但长此以往,不免落得家业破败,多次陷入饥寒的境况之中。可待到手中宽裕时,仍是如此,彼时,他口中还念念有言:“我就知道钱财终究不能捆缚于人。” P24-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