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出习惯的空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开发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开发编著的《走出习惯的空间》这是一本旅行记,也是一场心灵的回溯之旅,作者将旅途中巧遇的人与事,通过文字的形式,字字流于笔端。在讲述旅途中故事的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平淡清雅的文字中透着不平淡的气息,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了读者。

内容推荐

黄开发编著的《走出习惯的空间》这不仅是一本旅行记,还是一场心灵的回溯之旅。

相比讲一些坚硬的哲理,作者更愿意和你分享旅途上的故事和风景。

如果你被感动,或许不是因为他,也不是因为书中的文字,而是因为你自己。

目录

哥本哈根的七处人鱼雕塑

奥尔堡的秋

奥尔堡狂欢节

奥尔堡市中心

圣汉斯之夜的烧女巫

养兔记

安徒生与他的故乡欧登塞

奥胡斯小记

风与大海的杰作——斯卡恩

丹麦人韩涛声的幸福生活

翔云

丹麦社会的离婚

冰雪格陵兰

迪斯科湾边的定居点

白俄罗斯一瞥

在德国高速公路上奔驰

日落伊亚

新年在圣塞瓦斯蒂安观浪

行走在王子运河边上

雪中游黛提瀑布

果果与欧洲旅行

在韩国住民泊

贞陵

不同的师道

韩国女生谈化妆

韩国人的爱国

那清澈、嘹亮的歌声

藏北穿行记

摩梭女子

走近卡瓦格博的路

茨中教堂

茶马古道普洱香

屯溪老街

京郊小游(三篇)

夕阳下的乌珠穆沁草原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村庄

领略大漠

古香道

小五台山上的金莲花

云边堂安

带果果去爬山

试读章节

进入10月中旬以后,北丹麦的奥尔堡经常是风起云涌,天气变化多端。早晚时分,太阳是鸡蛋黄一样的颜色.。中午,太阳的位置很低,光线照在脸上也只是有些微温。夏天里的大朵白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翻滚的乌云。一直想出去拍一组秋天的照片,秋天快要过完了,可是很难找到一段晴好的时间。

早晨起来多云,看样子天气会不错,便拿了相机出门。我们办公楼南边的高地上有一座不大的城堡,名叫Sohngardsholms。城堡在丹麦语中不止一个意思,除了防御性的建筑外,还指贵族的宅邸。这个小城堡过去就是贵族的居所。单位所在的街道sohngardsh01msvej,因为这个城堡得名。城堡坐落在一片森林之中,夏天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到的时候,城堡的周围沐浴在上午九点钟的光线中,秋色很浓。城堡铜绿色的尖顶,红墙黛瓦,白窗和白色的装饰线,在近前几棵黑干黄叶的高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动人。树下的草地依然碧绿,上面撒满了薄厚不一的黄叶,光斑从树冠上洒下来,产生了一种闪耀的动感。周围阒无一人,沿着碎石子路往树林里走去。两旁的树颜色黄黄绿绿,深深浅浅;还有几株缀满了小红圆果的小树,在稀疏绿叶的衬托下,远远望去,如同春花一般艳丽。从高地上往下走回办公室,眼前,城市建筑的顶面出奇地平,大片的红色,偶尔镶嵌了几块黑和白,几座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凸露出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主色调,奥尔堡的主色是橙红——由红砖红瓦构成的橙红。现在这主色调里又点缀着秋树的金黄,更显丰富多彩。天光暗下来,抬头西望,乌云正疾驰而来,两道巨型的彩虹平行闪现,横跨西南和东北。不一会儿,彩虹消退,急雨哗哗而落。幸好没有信任天气,出门时带了一把折叠伞。

儿子只在丹麦住一年,想拍几张他在秋天里上学的照片。四季中,秋天的颜色最鲜明,在我看来,特别适合作为一种记忆的颜色。早晨起床时,见天空暗蓝,星星闪烁,便准备好了相机。可不一会儿,乌云密布,自西向东而来,看来没有希望照相了。出门前再看西边的天空,发现在乌云的西边出现了亮光。看来有可能转晴,于是准备拍照。从住地海赛利斯路(Hasserisvej)到位于市中心的学校,只有二十分钟的步行路程。中间经过一段KongChristians Alle,路南是树林茂密的高地。人行道上铺满浸了水分的落叶,没有人清扫,走在上面,软软的,发出叽喳叽喳的声音。北边,在道路和奥斯卡教堂(Ansgars)之间,夹着一片高大的山毛榉树林。山毛榉是丹麦的国树,国歌《有一个好地方》的歌词中就有提到。山毛榉高大,枝繁叶茂,叶子和果实都像板栗,是奥尔堡秋色的主体。尽管快到八点钟了,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树林里黯淡无光,那些落叶好像还在睡眠之中。等告别儿子,阳光更亮了,便走进学校旁边的水源公园(kide Park)。公园草地的东边生长着几棵婆娑的大树,叶子黄中带绿,一群雪白的海鸥在落满黄叶的草地上起起落落。又想到刚才经过的山毛榉树林。等到走过去,明亮的阳光斜射进去,那些落叶的颜色活跃起来。树干高且直,一条条巨大的阴影都朝着一个方向,描画在满地的黄叶上,光、色、影律动起来。一个中年妇女牵着白狗穿过林子,更让画面增添了些许生活趣味。没过多久,阳光又不见了踪影,雨点窸窸窣窣地落在树叶上。

儿子去学校参加万圣节晚会了,有的商店和住房的门口放上了南瓜灯。万圣节一过,冬天就要到来了。人们在介绍奥尔堡的季节时,总是赞美夏天,贬议冬天,甚至说这里的冬天很可怕。因为毕竟是过客,不会在此年复一年地过冬,所以并不怎么在意,有时反而有了一种期待,倒想看看,奥尔堡的冬天究竟有多“可怕”。

2013年11月8日P8-10

序言

经常在各种媒介上看到“旅行的意义”之类的题目,题目很大。每个旅行者都有自己的目的,每次旅行的动机都会有所不同,要想做出几条本质性的概括来,实在很难。

也许,向往远方是人与生俱来的趋向。记得十来岁时,我倚门而望,远处天际线上大别山峰峦叠嶂。大山那边是什么地方呢?我问。大人答,那边是平阳。“平阳”大约是平地的意思,我猜。平阳那边又是什么呢?大人支吾起来。第一次旅行是上初中的时候,用过年参与大人赌博赢来的钱,与小叔一起专程前往离家50余里的金寨县城——梅山镇,看传说中的梅山水库大坝。也不知道大坝让不让靠近,我俩硬着头皮往库区大门里面走,结果被门卫喝住。然后逛镇子里的新华书店,看见一本叫《红岩》的书,看样子像是自己感兴趣的写打仗的书,于是买下。拿到手后翻阅,发现其中有“中美合作所”字样,感到很陌生,不像是自己的菜,赶紧又退掉了。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旅行。

1982年上大学,第一次进入城市。连买饭菜票的钱都成问题,自然没有闲钱出去游山玩水。硕士毕业后工作,工资很少,也无法支持长途的旅行。一直到2000年博士毕业,收入的情况才有所好转,旅行的热情开始高涨起来,而且脚步一迈开,便收不住。出国旅行始自2002年,那一年去汉城(当时的中文名字还没有改为首尔)的一所大学任教。2013—2015年间,又旅居丹麦。从2002—2015年的十三年间,去过中国所有的边疆省份,寻访了不少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遍游韩国,北起“三八线”,南到济州岛:走过了欧洲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南到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东至白俄罗斯,西抵苏格兰的斯凯岛,北及挪威北端、冰岛,还去了北极圈内地属北美洲的格陵兰。

回顾十几年的旅行经历,翻看积累下来的旅行记,感觉对“旅行”的意义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旅行就是走出习惯的空间,到另一个地方去。其中包括办事、游览和朝圣。这里所谈的“旅行”主要指的是游览,办事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朝圣又很特殊。对旅行者来说,旅行是一种爱好。王国维曾以叔本华的哲学来解释人生和艺术,在《红楼梦评论》中有对叔本华哲学思想的集中表述:生活的本质就是欲望,这是人的生活意志的表现。有欲望则求满足,然而欲壑难填,人得不到最终的慰藉。即使欲望得到了满足,厌倦之情又会乘之而起。所以,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而厌倦又可视为苦痛的一种。王氏在《人类嗜好之研究》《去毒篇》中说,人因为有空虚的苦痛,所以需要慰藉,于是就有了各种嗜好。嗜好有高尚、卑劣之分,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高尚的嗜好和趣味。人间的爱好五花八门,什么人玩什么鸟,吃喝嫖赌抽都可以是爱好。然而,爱好有有益与有害之别。这里除了社会上公认的标准外,还有对个人的适宜问题。比如我平时做案头工作,不喜欢在业余时问里再坐下来搓麻将、打扑克或下围棋;喜欢安静,不愿去酒吧、舞厅或其他热闹的地方。旅行作为一种爱好,虽然谈不上什么高尚不高尚,然而健康、有益。

旅行就像一辆车,上面是可以装载很多不同东西的。

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古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四个字主要强调的是旅行的认识作用。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所以要与实践相结合。旅行作为实践的一种,可以突破书斋的局限,到外面的世界去见识更广泛的自然、社会和人生,深化、扩充或修正自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

人在旅途,周围的事物对自己不构成利害关系,旅行者摆脱了生存之欲的束缚,心灵获得自由,于是可以静观万物,感受精神的愉悦。

中外艺术家早已发现自然可以给人以启示,对心灵具有净化、抚慰、复原的作用,并留下了大量的杰作。就我自己来看,每当驾车离开城市,扑入大自然的怀抱,都感觉世界顿时安静下来,身体好像启动了另外一套程序。行走在山水之中,清风拂面,风景洗目,被城市生活消磨掉的元气开始恢复。这时候,心灵变得特别柔软、易感,不自觉地调整到与环境合拍的状态。遇到一片蓬勃的野花,会柔情满怀;面对高山大河,则又是气壮神旺。记得在云南梅里雪山徒步,头顶上是雪山,身边是深切的世界级大峡谷,似乎感觉得到血管里血液的奔流。犹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个人与大自然接触多了,潜移默化会形成一种山水情怀。由于心中有丘壑、烟霞,哪怕生活在人欲横流的闹市中,也能获得内心的清净,不易迷失自我。

其实不仅置身于大自然,就是在异乡的村庄、小镇甚至都市中,旅行者也摆脱了与周围环境的利害关系,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这时候,没有人跟你谈生意经,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变了,变得更有风致,更可爱;你也变了,变得更通情理,更好奇、爱思考。总之,他乡成了令人流连的风景。旅途中也难免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但因为旅行者与环境不具有固定的关系,是一次性的,所以不会带来长期的困扰。

十几年来,我得以时常从原有的栖身之所走出来,见识了不同地区的人生百态,动摇了从小被灌输的成功观念,发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减少了“我执”。我自认为是一个原始自然景观的爱好者,或者更准确地说,喜爱原始自然风光与特定环境下人文的结合。翻阅过去的旅行记,写都市的少,写乡野的多;即便是写都市的,也侧重于记述都市中闲暇的一面。跑过不少偏远、较少现代文明波及的地方,看到了一些较为极端环境下的生存。2004年7—8月间,我和妻子新婚旅行,走进过藏北高寒草原上藏民的毡房。里面空空如也,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具,脏兮兮的铺盖卷,中间的炉子里燃烧着牛粪饼。牧民们不会说汉语,他们用质朴、温暖的笑容欢迎着不速之客。他们都是真正有信仰的人,会在某个时间里摩顶放踵地去朝圣。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腹地,沙白色土屋的嘎查(村子)几乎与环境融为一体,一年四季风沙肆虐,酷热酷冷,人们靠放牧和挖草药顽强地生存。从这些边民身上,我深感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我们所追鹜的很多东西与人生幸福并没有多大关系。有一些旅行者,他们喜欢一个地方,于是停下了云游的脚步,自己开起了客栈。在迪庆的香格里拉,在梅里雪山下的飞来寺,在内蒙古东部边陲的阿尔山,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人。另据媒体报道,2006年,在虎跳峡的中虎跳,一个工作于上海的日本女博士爱上了那里的山水和人,嫁给了当地农民,办起了客栈。现在,我又旅居北欧,领略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众生相。参照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发觉自己在都市里的那“一亩三分地”真的没那么重要,那么值得炫耀;自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必太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

在这个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人们习惯于不好好说话,喜欢戏剧化的表演,有着太多名利的计较,缺乏土气和真气。我一次次远行,前往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地区,寻找着、领略着、学习着那种简单、质朴、率真的表达方式。我喜欢那些边缘人温暖的笑容,爱听他们亲切的话语,欣赏他们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简单方式。在梅里雪山深处上雨崩村的晚上,我们与几个村民围着屋内的火塘跳弦子舞。在贵州黎平侗寨的风雨楼下,与当地人一样交份子钱,与他们一起享用长桌婚宴,边喝着自家酿造的米酒,边笑谈彼此关心的话题。在雪域高原,有几次偶然的机会,听到藏族女子即兴的演唱,那嘹亮的歌声如同蓝天圣湖般纯净。西双版纳橄榄坝每天都要表演泼水节,看到花蝴蝶般彩装的姑娘们表情木然地跳舞,兴味索然。然而,在黄昏时分,我们来到澜沧江边看落日。夕照中,一个穿着筒裙、身姿婀娜的年轻女子挑着小水桶,从身旁款款走过。附近的一支芦笙吹响,旋律简单而优美,流露出怡然自得之态,感觉那乐声与土地是那么亲近,如同天籁。这些美好的时刻永远珍藏在了记忆里,成为在都市滚滚红尘中保持内心清静的精神资源。

谭盾作品《九歌》里的音乐完全是用陶乐器演奏的,他曾自报家门:“这组音乐表达了我决意在非常嘈杂的社会中,寻找一片安详宁静的故乡;在嘈杂、现代、奢侈和尘世中间,寻找一种朴实、粗犷、人类本能的、爱的表达方式。”这话深得我心,自己在旅行中所要寻找的不正是这些吗?谭盾的追求在音乐中得到象征性的实现,我虽然步入了真实的山水,然而很难说不是一种象征性的满足。到达旅行目的地后,看什么与不看什么,强调什么与忽视什么,是有选择性的。好多被津津乐道的东西其实只是游客的想象。不过,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让游客与观看对象之间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很多时候,真实的存在是不美的。

2015年5月2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