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代序 宇宙的史诗 第一卷 海洋一瞥 一 岸边观海 二 沙滩、石滩和悬崖 三 沙滩、石滩和悬崖(续篇) 四 水圈、火圈——河流与大海 五 海洋的脉搏 六 风暴 七 1859年10月的风暴 八 灯塔 第二卷 海的创世 一 繁殖力 二 奶之海 三 粒子 四 血之花 五 世界的创建者 六 海的女儿 七 海胆 八 贝、螺、珍珠 九 海盗(章鱼等) 十 甲壳类动物——战争与阴谋 十一 鱼 十二 鲸 十三 美人鱼 第三卷 征服大海 一 渔叉 二 发现三大洋 三 风暴的法则 四 极地海洋 五 海洋种族的战争 六 海洋法 第四卷 借海复兴 一 海水浴起源 二 选择海岸 三 住宅 四 初次呼吸海 五 海水浴——再生美 六 心灵和博爱的再生 七 万国的新生活 注释 儒勒·米什莱生平与创作年表
精彩页 荷兰有一个勇敢的海员,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他坚定而冷静地观察,坦言大海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恐惧。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任何生物,水是一种窒息的、不能呼吸的元素。这是一道天堑,将两个世界截然分开,永远也不可逾越。人们称之为海的这泱泱大水,深不可测,显得那么陌生而神秘,如果说它在人的想象中总展示可怖景象,那是不足为奇的。 在东方人眼中,海只是苦涩的渊薮,深渊的黑夜。从印度到爱尔兰,在各种古代语言中,“海”这个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便是“荒漠”和“黑夜”。 每天暮晚,目睹太阳,人世的欢乐和一切生命之父,沉没在万顷波涛中,心上便油然而生无限的惆怅。这是尘世,尤其是西方每日的悲哀。这种落日的景象,虽然天天可见,但是总要对我们产生同样巨大的威慑,同样黯然神伤的效果。 假如潜入海中,到达一定深度,很快就不见光亮了,周围一片朦胧,永远保持一种色调,阴森可怖的暗红色。再潜下去,连这种色调也消失殆尽,完全进入黑夜,伸手不见五指,只会偶尔闪现可怕的磷光。茫无涯际,深邃莫测,海域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似乎是个幽冥世界。正是这种景象,令原始初民震惊和畏怯。那时人们推测,没有光的地方,生命就会终止,而除了表层,下面是整个无法探测的深渊,海底(假如深渊有底的话)就是一片空寂的黑暗;只有枯骨与残骸,埋在荒沙和石子中;贪吝的海水只取不予,将多少海难丧失的大量财富,仔细深藏在这座宝库里。 海水再怎么明净,也丝毫不能让人放心。那绝非是善意迎人的幽泉仙府。这里的海水浑浊而滞重,浪涛猛烈地拍击着岩岸。谁敢冒险到水中,就会强烈地感到被高高地托起来。不错,海水能助游泳者一臂之力,但也同样控制着他:他就感到自己是个弱小的孩子,由一只强有力的巨手摇荡,也可能被它击得粉身碎骨。 小舟一旦解了缆绳,天晓得一阵狂风,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会把它冲向何方?我们北方的渔夫也正是遭遇这种情况,才不由自主地发现美洲极地,带回来凄凉的格陵兰的凶险。每个民族都有关于大海的传说和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给我们记载了大量的骇人听闻的传说,充满暗礁和风暴,就是静止的海面也同样致命,能把人困在海上渴死,还有吃人的水怪、妖魔、怪兽、海妖和巨蟒,等等。从前航海最勇敢的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以及要征服全世界的阿拉伯人,受到关于黄金和赫斯珀里得斯传说的吸引,驶过地中海,向汪洋大海进发,但是不久就停止了。他们还未到赤道,前面就横着一条永远堆积乌云的黑线,便畏葸不前了,停下来叹道:“那是魔鬼之海啊!”于是,他们掉转船头返航了。 “侵犯这一圣地,就是亵渎神灵。谁敢冒大不韪,一意孤行,必将大祸临头!他们在最后的岛屿上看见一个巨人,那个凶神恶煞断喝一声:‘不准再往前走了。’” 古代人这种带几分稚气的恐惧,跟一个来自内陆的见习水手突然望见大海时常有的那种惊慌,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说任何人猛然见到大海,都会有这种反应。动物也显然会惊恐不安。即使退潮的时候,海水十分舒缓而平和,懒洋洋地在岸边拖曳,马见了也还是不安心,浑身颤抖,往往不肯涉过软绵绵的水流。狗见了则会后退并狂吠,以它的方式叫骂它害怕的浪花。狗觉得是充满敌意的可疑事物,就绝不肯和睦相处。一位旅行家对我们讲起,堪察加半岛的狗虽然见惯了海景,但每次见到都照样惊恐,狂吠个不停。在漫长的黑夜,它们往往成群结队,数以千计,对着狂涛怒浪咆哮,疯狂地冲击北冰洋。(P11-13) 导语 米什莱赋予大海一种朦胧的动物性、一种有意识的母性。他讲述这些事物,用他独特的语言,每句话都打开一个深渊。儒勒·米什莱著的《海/大自然的诗》分四卷:第一卷“海洋一瞥”,写从岸边观海及海中的波涛风暴;第二卷“海的创世”,写海洋的各种主要动物,从低级动物(如植虫类、石珊瑚、水母等)开始,渐次上升到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然后是鱼类,直至哺乳动物,如鲸、海豹;第三卷“征服海洋”,写人类征服海洋的历史,三大洋的发现,欧洲探险家对北冰洋的探索,潮汐与风暴规律的发现,海中生物的破坏;第四卷“借海复兴”,提出人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建议。 序言 宇宙的史诗 埃米尔·左拉 我划着小舟,穿行在漂浮的灯心草之间,到了 一个僻静的地点。谁也不知道我在这儿,就连鸟儿 也不知道。想到这一点,我喜不自胜。陪伴在我身 边的,只有静水中我的倒影。于是我翻开书,重读 米什莱的诗。《鸟》《虫》《海》《山》,这些宇 宙的史诗,就应该这样阅读,远离尘嚣,在一座偏 僻小岛,在大地的怀抱。不要问我你们该携带什么 新书去度假,那样我就会回答:“没有什么新书。 你们就带上《鸟》《虫》《海》《山》,到矮树林 深处重新阅读。我可以肯定,你们会以为还没有翻 阅过。” 啊!在六月的一天清亮的早晨,多么容易理解 诗人卓越的倾向!他对莺和蜻蜒、对橡术和山楂树 所怀有的兄弟般的好感,具有某种我说不清的城里 人的做派。在这里,在这生命悸动的岛上,人真的 就感到自己是草虫、蝴蝶、极细小枝叶的亲戚。我 半卧在草坪宽宽地毯的一端,想象自己也跟旁边的 杨树一样,紧紧依恋大地,仿佛感到我在杨树皮下 所听见流动的汁液,也同样在我清爽的肉体内上升 ;我依赖它们的生命力而生活,一种自由而又自豪 的生命力。我像它们那样,一动不动,默默无声, 在激赏的阳光中沉思,久久遐想大地的秘密。我倾 听着一只鸟儿的啾啾、一只虫儿的唧唧,理解了这 些初始的语言,在树木与我共享的汁液中,汲取了 一颗友爱的灵魂。 自不待言,我绝不会折断一只苍蝇的翅膀,绝 不会辗死极弱小的蚜虫,那样我就会认为自己犯了 凶杀罪。从前,我阅读米什莱跟含热泪讲述他可能 第一次杀害一只昆虫的这几页文字,不由得微笑起 来。现在,我领会了他的眼泪。我怀着友情注视着 草地上的盲蛛和蚂蚁,这些小生命来自共同的大家 庭。我觉得哪怕是加害一个小生命,我也会给这阴 凉的静处增添几分悲凄的色彩;就连折断一根树枝 我也得犹豫,唯恐看到从伤口中喷出血来。置身于 高高的草丛,忘情于一片绿色的寂静中,人就会逐 渐感到一切都活跃起来,一切都活了,就连阳光晒 热的白石头也有了生命。于是对生命,心中便升起 一股极大的崇敬。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共鸣 :走路突然践踏、伤害了植物,自身肉体也会感到 伤痛。米什莱就由衷地具有这种意识:人与大地最 年幼的孩子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他那种善心令 人赞叹,只因他在任何生物体内、任何事物体内, 都听到了共同的生命和友爱的气息。 太阳升高了,万缕金丝雨,透过枝叶,给草坪 打上点点活动的黄斑。现在一定是酷热难耐了。我 望见杨树树干后边一段小河,河水沉睡,白花花且 稠稠的,好似熔化了的白银。一种颤动的寂静,降 落在极度兴奋、陶醉于阳光中的乡野上。然而,我 所躲藏的这个枝叶茂密的角落,这间幽室,却保持 着一种沁人心脾的清爽。热风时而刮过,好似火热 的亲吻,让凉快的树荫产生快感而急速战栗。 合上书,我一边思考,一边阅读这首关于大自 然的诗的续篇。噢!我们如今的诗人多么盲目,思 想多么狭隘!他们舍近求远,到已逝人民的传说中 ,寻求虚假的灵感,费尽心机去复活那些老神话, 却无视大自然真实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知晓,苍 白的神明并不隐藏在树皮里和花蕊中。科学向我们 揭示了一种境界更高的诗歌,现实已经显示出它比 寓言更伟大。古代那些讽喻已经变得冷冰冰的,它 们比起鲜花的真爱和树木的真实生活,显得幼稚可 笑。在米什莱的作品中。读一读玫瑰是如何爱的, 橡树是如何出生并长大的,那么你们就会像对一个 害羞的妹妹似的关心玫瑰,就会像对一个比你们优 秀的兄弟似的关心橡树。明天的史诗就在这里,在 发现天和地幽深而温馨的奥秘中,在生物和事物的 崇高的自然史中。 米什莱作为第一批的成员,怀着无限的激情, 跪拜共同的伟大母亲,为此他将永世享有荣名。而 对生命的无限,他浑身颤抖,既惊恐又心怀希望。 他叩问昆虫麇集的世界时,一定忘掉了人,比起不 计其数的无限小的族类,我们的民族简直少得可怜 。总是不断地出现新生物,地球的活力,一直体现 到最不起眼的一滴水中。而所有这些生物,受引领 世界的原动力的推动,都那么活跃,走向一个目标 。任何神话,部从来没有虚构出一个给人这样一种 现实概念的故事。 …… 此前,《鸟》《海》出过节译本,我也曾写过 一篇序言:《灵魂的礼赞》。文中写道:米什莱一 颗忧戚的心,走出了野蛮的黑夜,走出了历史的阴 影,回到大自然的光天化日之下,感到自然万物是 那么丰美和旺盛,要在新的感觉中再生……思想的 变化往往是隐秘而神奇的。从国家转向大自然,他 猛地憬悟,感到大解脱,大释然了。比起自然界来 ,人类历史的风风雨雨又算得了什么,不仅渺小而 荒谬,而且在永恒的宇宙中不过是一瞬间……作者 在这些书中,并不想把人的精神赋予大自然,而是 要力图悟透大自然的精神,叩问每个生灵的小小灵 魂的秘密……法语中的灵魂一词“Ame”,既指人也 指一切生灵,并非人类专有。在这一点上,古代人 出于本能和天性,认识得更为清楚,因而对万物万 灵始终怀有敬畏,古代的图腾便是明证。反之,现 代人长了知识,却昧了心性,狂妄悖谬到了极点, 竟然以世界主宰自居,向鸟类开战,残害各种动物 ,严重破坏大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现在开始自食 恶果了……这几本书一出版,就取得罕见的成功, 效仿者纷纷转向大自然的题材,出炉了许多专著, 好几家出版社还计划组织出版大自然的百科全书和 丛书。在众多同类书籍中,米什莱的这几本书仍是 佼佼者,堪称法国文学史上的散文佳作。书虽小, 却显示出作者的恢宏大气、出众才智和诗人气质。 他在历史著作中所体现的民主主义的社会思想、人 道主义的博爱精神,又进一步发扬光大,扩展到自 然科学领域了。早在一百五十年前,米什莱就代表 人类,向大自然的灵魂举行了第一次礼赞。这些书 今天读来,我们仍然感到深深的震撼,尤其为当代 人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惭。我们应当记住米什莱的声 音…… 在这里复述这几段,译者只为重申对作者的无 限敬意。 以上写于2011年4月,《山》《海》《鸟》《虫 》在我国首发的初版之际,七年多时间过去了。初 版到期,两年前,一家文化公司和一家出版社前来 签订了出版合同,准备再版这四本书。米什莱是我 偏爱的法国作家之一。相隔两三个月,签订两份合 同,以防变故,也是力推好书的一种措施。果然, 两年倏忽而逝,还不见书面世,想必各自有无奈的 原因。我对图书市场的风云变幻早已习惯,催问无 益,正欲另作打算。忽然中央编译出版社责编报来 好消息,四本书清样出来,要我过目。 图书再版,是提高质量的好时机。中央编译出 版社肯花工夫重点打造,修正了初版的疏漏,不放 过一处疑有问题的地方。我感念初版的决策者的见 识,也敬重再版的编辑人员提高质量的意愿,因此 不敢怠慢,尽量不留下一点遗憾。 米什莱这样一位大家,想了解的读者找不到顺 手的资料,只有柳鸣九先生编写的《法国文学史》 有专论米什莱的一章,高度评价了米什莱的这些散 文作品,但是一般读者很难找到。有鉴于此,我就 与责编商定,专门为这套新版的四本书编译一份作 者的生平与创作年表,附在每本书的后面,以备读 者在阅。 李玉民 2018年8月于大连金石滩
内容推荐 儒勒·米什莱以文学风格的语言来撰写历史著作,令人读来兴趣盎然;他以历史学家的渊博来写作散文,情理交融,曲尽其妙。阅读儒勒·米什莱著的《海/大自然的诗》,你会发现在米什莱笔下,山川、森林、海洋、禽鸟、昆虫,一草一木,无不洋溢着深沉的诗意的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