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回中国(美国终身教授海归南方科技大学全纪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邓巍巍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走回中国(美国终身教授海归南方科技大学全纪录)》记载了邓巍巍博士于2017年辞去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的终身教职,通过中组部“干人计划”青年项目,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的亲身经历。书中以作者在美国大学求学和工作15年的经历为基础,以一个中青年海外学者的视角,记录了其在酝酿海归过程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中美科研现状、高等教育、人才计划的观察和思考。
本书适合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留学人员和海外学人阅读。
目录
第一回 大过年的,辞个职吧
第二回 你从哪里来?
第三回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基金
第四回 学术的江湖与桃花岛
第五回 人才的标签
第六回 三体
第七回 七种武器与三生三世
第八回 大学与书院
第九回 房子是最重要的吗?
第十回 漂洋过海来看你
第十一回 上会
第十二回 友直、友谅、友善厨
第十三回 七颗龙珠
第十四回 最后一课
后记
序言
海外游子,胡不归
2016年夏天,巍巍到南方科技大学作报告。之
前他通过邮件向我大致介绍了他的学习、工作和科
研经历,我约他当面交流。我们算是流体力学方向
的小同行,有很多共同话题,所以相谈甚欢。简短
的交流过程体现出了他对科研领域的深入理解和敏
锐严谨的思维,尤其难得的,是对科学研究以及通
过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务实又充满激情
,这正是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这样
一所正在蓬勃发展过程中的大学的气质,也是南科
大最珍视的精神品质。我当即邀请他加盟南科大。
想必南科大的气质和风貌也给巍巍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他有如遇知音之感,他随后决定辞去美国终身
教职,海归南科大。这也是《海归记》这本书的缘
起。
《海归记》是作者对自己海归过程中心路历程
和所见所思的记录,其最大的亮点是,不仅有理,
而且有趣。采用章回体结构,文中将学术圈比拟为
江湖,将学术研究比拟为修炼武器,将“青年千人
计划”人才引进比拟为比武招亲,让我这个学术圈
的“前北京大学武侠协会会长”(其实是为读武侠
小说找借口)读来畅快淋漓。这样的文笔在理工科
学生中尤为难得。重理工轻文科,重科研轻文化,
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在追求高科
研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仍是高等教育
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南科大以建设国际化、高水
平、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在建校之初就成
立了人文社科中心,前不久学校制定实施了《南方
科技大学思想文化建设五年行动纲要》,因为我们
相信:一流大学必定是有灵魂和内涵的大学,必定
是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引领者。我们希望通过一流的
大学文化和人文课程教育以及高水准的校园人文环
境,使学生不仅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人
文通识的“灵魂”和思想深度,旨在培养更多像巍
巍这样兼通文理的人才。
巍巍回国以后,《海归记》在“知社学术圈”
公众号发表,在科研界,尤其是海外学人中,引起
了巨大的反响和共鸣。这其中有很多因素,最重要
的,我想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归乡情结。
《诗经》中的诗句:“式微,式微,胡不归”,是
盼望远方的亲人早日还乡。陶渊明说:“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是迷途知返,归乡寻找自己
的精神家园。20世纪80年代费翔唱的:“归来吧,
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是海外旅人对归乡的
渴望。过去人们说:“落叶归根”“少小离家老大
回”,但是去年有一句话被广为传诵——“愿你走
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应该更加贴合当代年
轻人的心态:要走出去看看世界,但最后还是要归
来,并且是带着少年人的朝气归来。巍巍就是这些
走到外面的世界去,然后带着更广阔的视野和兼容
并蓄的胸怀又归来的年轻人中的一位。
中国自清朝末期开始兴起政府送青年学子出国
留学,百余年来,学成归来的一代代留学归国人才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进程。五四运动
以后的那一代留学生堪称学贯中西、兼容古今,他
们归国之后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承担了承前启后的
重要角色。新中国成立以后,以钱学森、钱三强、
邓稼先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海归学者,在新中国的建
设之初,为提升中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作出了巨
大贡献。我是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留学的第二代海归
学者中的一员,这一代海归学者带回了全球化的视
野和创新意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同世界的对接,
促进了我国在科技、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第三代归国潮,大量海外留学人
员通过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和其他
一些地方上的人才计划回到国内的高校、研究所和
创业基地。此时的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理念
和观念,因为其自身的发展能力已经从跟跑转向并
跑和领跑,并且催生了发达国家不曾有过的新行业
、新机遇。当前这代海归人员更趋于年轻化,他们
带着世界前沿的科研能力和积极的创业意愿回来,
正逐渐成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中流砥
柱,以及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中坚力量。在新
时代背景下,这种力量不仅属于中国,而是在中国
进发,最终面向世界。
归还是不归,何时归?这可能是萦绕在每个海
外学子心头的问题。呼唤老一代海外学人归来的,
是内心的家国情怀,是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对今
天的海外学子来说,可能考虑更多的是适合自己发
挥能力的平台和机遇。《海归记》详细地记录了作
者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过程,如文
中所说:要找到事业的真爱和让自己每天早早起床
的动力。希腊德尔菲神庙刻着的神谕是:认识你自
己。马克·吐温说:“人生最重要的两天就是你出
生的那天,和你明白自己为何出生的那天。”寻找
到能点燃自己激情和创造力的事业,应是人生最重
要的事情之一。当前的中国,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
段转化,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
机遇的时代,为年轻人提供了无限广阔的事业平台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植根中国大地,作为先
驱和拓荒者,去见证一所大学、一项事业的诞生与
成长,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在参与书写和创造
历史。这样一种成就感,应该是在任何其他国家都
难以体会和经历的,也是吸引当代海外学人归去来
兮的内驱力。
读完这本书,我相信更多的海外学子会为“归
不归,何时归?”这个问题找到自己的答案,也相
信更多年轻的海外学子愿意选择“归来仍是少年”
。中国梦已启航,风好正扬帆,海外学子,胡不归

陈十一
2018年2月
导语
在39岁这一年,邓巍巍做了一个“冲动”的决定,即放弃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终身教职,加入成立仅六年的南方科技大学。《走回中国(美国终身教授海归南方科技大学全纪录)》是作者邓巍巍对自己海归过程中心路历程和所见所思的记录,其最大的亮点是,不仅有理,而且有趣。
后记
2017年,我辞去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终身教
职,举家从美国弗吉尼亚回到深圳,加盟年轻的南
方科技大学。海归不易,人到中年海归更是不易,
值得纪念。于是在2017年春节期间我向美国的系主
任辞职之后每周在朋友圈发一篇文记录海归的过程
和感悟,总共连载了十四周,最后一回是在回国的
飞机上写完的。所选择的话题都围绕着一些难掩也
不需要掩饰的强烈感受去写,比如人近中年的海外
学子的困惑、纠结和取舍,再比如对发现南科大这
块中国高等教育的瑰宝而产生的惊喜和感动。写的
时候注入了很多真情实感,因为写文章和写基金申
请一样,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这也是对
读者宝贵阅读时间最起码的尊重。想写出来的另一
个原因是,海归对个人来说是大动作,之前征询了
不少朋友的意见,下了决心之后对知情的朋友要有
个交代,对不知情的朋友要作一些说明,形成文字
是种很有效的深度沟通方式。另外,现在做许多事
情都讲究仪式感,而辞去终身教职海归是一个一生
一次(once in a lifetime)的决定,写这篇文章的
过程也算是自己告别十五年海外经历的庄重仪式。
《海归记》的传播之快、影响之广,很出入意
料。我在2017年8月和李江宇学长聚会时得知他主持
公众号“知社学术圈”(下文简称“知社”),就把
《海归记》全文发给了他。“知社”于8月24日结集
刊出,之后很快成为“十万+”。按照浙江大学去年
出台的评价标准,这已经可以等同于一篇学术论文
了。而《海归记》是不一样的“十万+”,因为全文
近三万字,可以说是“点击一秒钟,阅读两小时”
,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文章。随后,饶毅教授
通过陈十一校长找到我,希望在“知识分子”公众
号转载,并加了专访。之后许多经历与我类似的海
外学人联系我,表示他们对文中的内容很有共鸣。
我看微信朋友圈的文章,经常会觉得留言板比
正文更好看。自己的文章尤其是这样。留言板里主
要有三类评论。第一类是通过文章的内容和文笔转
变了对理工男的看法,使他们意识到原来理工男也
可以码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细腻文字,甚至有评论开
玩笑说我是“被科研学术耽误的武侠作家”。在我
看来,“能工能文”是与南科大气质十分契合的,
学校主张一流的理工大学也要有一流的人文教育,
我们希望培养独特、有趣、多才多艺的学生。第二
类是表达读后感,不止一个人说在读的过程中是几
处笑出声来,又有地方热泪盈眶。一部作品,不管
是文章还是电影,只让人潸然落泪或开怀大笑都相
对容易,而最难得的是让人笑中带泪。这些评论说
明我写的东西触及了他们心灵深处不止一处柔软的
地方。第三类,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类,就是对南科
大的评论。有评论说感觉南科大是梦幻般的地方,
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还有人说“南科大二十年
搞不好要超过斯坦福”。汉语是很奇妙的:搞不好
会超过斯坦福,那么搞好了又会怎样?
当然,我也很清醒地知道,建一所大学,尤其
是好大学,非常非常不容易。人说培养一个贵族需
要三代人的努力,更何况一所大学。在这个漫长的
发展过程中,成与败取决于许多未知数和不确定性
。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南科大更添一层魅力。因
为不仅“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生也大抵如此。陈
十一校长解释他投身南科大的原因时说:“我个人
不是太喜欢可以预见的平庸,带有不确定性的成功
使人生更有意义。”而在纷繁复杂的发展变化当中
,有一点是应该确定不变的,那就是我们的志向。
如果在网上搜索“南方科技大学,排名”,会赫然
弹出我十分欣赏的一句话:“有志之士挺进,懦弱
之人莫去,我认为它必须成为中国未来最好的大学
”。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虽千万里,终要归来。
精彩页
比如,学术圈与江湖都喜欢时不时开个英雄大会,台上走马灯似的秀,台下或喝彩或质疑;
比如,学术圈与江湖都讲究出身、门派、辈分、名号及地位;
比如,学术圈与江湖都是要闯荡的。
在这个和平年代,一面是绝顶高手的稀缺,一面是学术繁殖空前迅速,十年就可以是一代,论文数量更是呈爆炸式增长。现在行走于学术江湖的绝大多数人都非天赋异秉,要靠互相帮衬不拆台日子才比较好过。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本子投出去,也和古时候走一趟镖差不多:想要有惊无险平安送达,得仰仗朋友拔刀力挺,也得靠各路豪强时不时卖个面子。这里面三分靠实力,三分靠名号,三分靠行走江湖拜访各路神仙留下的善缘。在中国如此,在美国也是如此:周老师曾对我讲,作为助理教授,你如果没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面跑是很难成功的。从这个角度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高校教师更加有针对性。于是,经常出差是必需的,让人家邀请自己去作报告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南京期间,我向国内几所大学发邮件求被邀请作报告,争取机会宣传自己的工作并结交同行。其中一封邮件发给了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系的系主任。系主任对我的毛遂自荐表示欢迎,很快定下了时间,就在5月底。我随即又联系求见南科大校长,他也正好有时间见我。
南科大2011年成立于深圳,自诞生起就备受瞩目,也不乏争议。五年多来发展势头极为迅猛,仅从高考招生分数来看,南科大已经达到“985”高校中游水平,这样的成绩对这所年轻的学校来讲实属难能可贵。南科大创校校长是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读相关的众多报道,印象最深的是朱校长卸任时以“惨胜”二字概括自己的任期,创业艰辛的种种既溢于言表又尽在不言中。2014年底陈十一院士成为第二任校长。陈校长是华人学界中极为罕见的在中美两国主流大学都有高级行政经验的人物。他曾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随即在北京大学创办工学院,之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也是学术水平毋庸置疑的院士科学家:作为周培源先生的关门弟子,他在湍流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领域的建树影响深远。从学科互补的角度来看,如果说由于朱校长是物理学家,他所建立的学科有极深的理科烙印的话,那么陈校长的工科背景使南科大增添了新鲜的工科色彩,其中力学与航空航天系就是其中浓重的一笔。
到深圳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先见到了系主任,他于常青藤名校获得博士,有在美国顶级国家实验室和公司工作的丰富经验,四年前以“千人计划”专家身份回国。他为人大气热情,给我介绍系里的情况和发展规划后就带我去见陈十一校长。
陈校长非常健谈,而且因为领域相近,共同话题不少。巧的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宿舍下铺的兄弟、婚礼的证婚人王教授曾是陈校长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时期的博士后。王教授是我见过的聪明人中最勤奋的,勤奋的人中最聪明的。他在美国曾获得国家实验室奥本海默杰出学者的殊荣,后来成为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并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正教授,是同学们都为之骄傲的。陈校长思路敏捷,问问题和答问题都是一针见血,几句话问下来就对我的情况把握得颇准。陈校长说:“你来南科大吧!”我以为他随口一说,答道:“这个不容易,我们家有‘two-bodyDroblem’(双体问题)。”陈校长摆摆手:“这在别人那里是问题,在我这儿不是问题。给你们俩一起解决,将来想跑都跑不了。”随后他挑重点讲了相关的海归政策、科研条件和个人待遇,我把听到的几组数字迅速除以七换算成美元,意识到这些条件放在美国一流学校也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但是我已经在美国经营多年,得到终身教职之后是打算陪伴终身的,全职海归这样的大动作还不可想象。陈校长并不理会我的犹豫,说你可以先申请青年千人,拿到之后再作计议。
P16-1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9: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