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今天,去江苏兴化看垛田油菜花的人越来越多 ,也有更多的学者和普通百姓开始了解和关注像兴 化垛田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但是真正能够理解这 些珍贵遗产价值的人并不多,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可持续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本书编撰历经两载有余终于得以付梓,我不禁 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次挑战 。一来我以前没写过这类文章,写起来比较吃力; 二来田野调查做的功课不足,文笔也欠佳,甚至因 忙于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一度搁笔。好在苑利 先生不断给予我鼓励和指导,才终于在延期的情况 下完成了这项工作。 我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学者、有关政 府部门工作人员和村民的帮助,感谢兴化市摄影协 会的王少岳、朱宜华、朱春雷等老师为本书提供照 片,感谢垛田镇文化站吴萍站长、兴化市图书馆古 籍部潘履冰老师为我们提供资料和帮助,感谢缸顾 乡东旺村的魏桂塘一家、垛田镇新徐庄村的夏俊台 为我们的调研提供帮助,也感谢我的研究生赵鹏飞 、张秀梅协助我调查和整理资料。 本书引用和借鉴了南京农业大学卢勇教授、江 苏省行政学院彭安玉教授、兴化市政协刘春龙主席 、垛田镇文化站原站长李松筠老师等的研究成果和 作品,书中未能一一标出,在此一并致谢。 特别感谢苑利先生对我的鼓励、鞭策和指导。 感谢北京出版集团的各位老师为本书出版付出 的辛勤劳动。 是为记。 李明 2017年8月于南京
目录 主编寄语苑利 序言李明 里下河和“锅底洼 垛田旁的村庄 垛田起源的传说和考证 “三十六垛”和“七十二舍 “五湖八荡”的传说 “蔬菜之乡”与兴化香葱 舌尖上的龙香芋 垛田上的油菜花 垛田上的万寿菊 垛田景色和“昭阳十二景 戽水 罱泥、扒苲和搌水草 兴化的水文化 水乡的船 兴化的庙会 外来移民与“洪武赶散 兴化方言 后记
精彩页 里下河平原历史上“遇水先淹、无水先旱”。每至夏秋汛期,黄淮洪水暴发,各河湖来水迅速向兴化地区汇集,形成“诸水投塘”之势,加之下游河道排泄不畅,兴化于是成为洪水的重灾区,涝灾频繁,有“洪水走廊”之称。每至旱时河湖干涸,河底往来无阻。洪涝交替为灾,令百姓苦不堪言。据兴化方志记载,从宋政和六年(1116年)至1990年的874年中,较大自然灾害的条款计342条,其中洪涝灾害就高达189条(包括卤水倒灌的海潮入侵之灾18条)、旱灾53条,合计242条,占全部灾害的七成。据《明史》《清史稿》有关河渠志的记载统计,黄河在苏北溃决的次数,明代有45次,清代有47次,每隔几年就有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水灾。 《(民国)续修兴化县志》更记有“二十年全境陆沉、乘舟入市”的大洪灾情形。民国时期,兴化灾情依然惨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据《兴化市志》记载:“1949-一1990年,遇涝15次,平均2.7年一遇”。水给兴化带来了无数次的苦难。兴化民间有“文峰塔顶荡水草”(1946年拆毁前的文峰塔高5层)的传说,即相传一次巨大的洪水袭来,连文峰塔的宝塔顶子都淹掉了。 据当地百姓介绍,古时兴化先民求雨时总是唱着这样的民谣:“天皇皇,地皇皇,龙宫潭里的白龙王,归来抱珠湖心眠,旱涝祸福随您掌……”其中的辛酸和无奈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总体来看,兴化地区的洪水主要来自“四湖”“三河”“一海”。“四湖”指的是洪泽湖、高宝湖、白马湖、邵伯湖;“三河”是指里运河、通扬运河、淮河;“一海”即黄海。唐宋时期兴化东面沿海海塘工程的兴筑,南宋以后北面黄河夺淮后苏北“地上河”的形成,明清时期由于“蓄清刷黄”_3_使得兴化西北的洪泽湖与高邮湖成为悬湖,最高洪水水位一度分别达到16.9米和9.64米,比兴化城内的塔尖还高,而高家堰和运河大堤则如两道高耸的长墙突立于洪泽湖和运西诸湖(即运河西边诸湖简称)东岸。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里下河地区的低洼性,加剧了该地区的水患。 在旧时,洪水来临后,兴化乡民的茅草屋顿时化为乌有,辛苦种植的田地颗粒无收,更有势利的财主催逼压迫,于是不少乡民撑船往江南逃荒。由于水灾不断,古时兴化形成了一些奇特的葬俗。民国人徐谦芳所著的《扬州风土记略》记述:但“兴化以无葬地,往往堂积数柩,久而不葬;宜择高厚阜为公墓,以补救之”,其实这也反映了兴化人畏惧洪水的心理。兴化地下多水不宜深葬,而洪水来时,会造成棺木破土浮出的窘境,于是官宦人家多择高阜葬埋先人,著名的“状元宰相”李春芳甚至远葬于扬州西山。 兴化自古以来,由于自然的地势造成易旱易涝、水旱灾害频发,抗洪防灾似乎成了古代兴化官民永恒的主题。为此凡兴化历任欲图有为的官员都把治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历朝历代治水也各有重点,在兴化留下了很多古代官员治水防洪的遗迹。其中,唐宋时期以修堰为主,如唐大历二年(767年)黜陟使李承修筑常丰堰,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修筑范公堤,南宋建炎年间兴化县令黄万顷修筑绍兴堰。明代以疏浚河道为主,如1584年知县凌登疏浚丁溪海口,并禁“投溷弃灰”。清代以筑圩、疏浚河道为主,如乾隆四十年(1775年)筑安丰镇东北圩,其后各圩逐步形成。民国时期以导淮建坝为主,如1935年为导淮工程出工阜宁,1943年筑坝、封口79条,交通筑坝417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兴化抗洪防灾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政府组织筑联圩、建闸站,东固运河堤坝,西拓人海通道,开辟苏北灌溉总渠和人江水道等工程,使洪水得到控制;七八十年代发展机电灌溉排水,重点疏浚南北向河道;1991年后建成“四三式”圩堤2800千米;1998年至2001年建成“四五四式”圩堤3256千米,圩口闸1684座,使兴化圩口闸总数达3696座,水利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兴化人民终于将饱受水旱灾害的“水乡泽国”建成为“鱼米之乡”。P9-11 导语 “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旅丛书”是一套看到后让人爱不释手,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闭目回想让人思绪万千的田野手记体丛书。她的每一册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连缀而成。通过这些小故事,她会让你惊奇地发现,怎么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居然会有如此高超的智慧,看似落后的传统农业居然会积累下如此丰富的农耕经验,而这些貌似“简单”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背后,居然会蕴藏着如此前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时她的完美甚至会使你惊诧——怎么好像无论如何都不搭界的民间歌舞、传统小戏、乡土仪式,甚至是随口说出的民间传说,都会与农业生产发生如此密切的关联,并成为传统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农业生态系统。本书能够通过田园牧歌般的描写,将这些支撑着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的秘密发掘出来,并让作者们家告诉大家。 李明著的《兴化访垛》为这套丛书的其中一本。 序言 如果有人问我,在浩瀚的书海中,哪部作品对 我的影响最大,我的答案一定是《桃花源记》。但 真正的桃花源又在哪里?没人说得清。但即使如此, 每次下乡,每遇美景,我都会隋不自禁地问自己, 这里是否就是陶翁笔下的桃花源呢?说实话,桃花源 真的与我如影随形了大半生。 说来应该是幸运,自从2005年我开始从事农业 文化遗产研究后,深入乡野便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 分。而各遗产地的美景——无论是红河的梯田、兴 化的垛田、普洱的茶山,还是佳县的古枣园,无一 不惊艳到我和同人。当然,令我们吃惊的不仅仅是 这些地方的美景,也包括这些地方传奇的历史,奇 特的风俗,还有那些不可思议的传统农耕智慧与经 验。每每这时,我就特别想用笔把它们记录下来, 让朋友告诉朋友,让大家告诉大家。 机会来了。 2012年,中国著名农学家曹幸穗先生找到我,说即 将上任的滕久明理事长,希望我能加入到中国农业 历史学会这个团队中来,帮助学会做好农业文化遗 产的宣传普及工作。而我想到的第一套方案,便是 主编一套名唤“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 之旅丛书”的书,把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介绍给更 多的人,因为那个时候,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人并 不多。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领路人李文华院士,没想到这件事得到 了李院士的积极回应,只是他的助手闵庆文先生还 是有些担心——“我正编一套丛书,我们会不会重 复啊?”我笑了。我坚信文科生与理科生是生活在两 个世界里的“动物”,让我们拿出一样的东西,恐 怕比登天还难。 其实,这套丛书我已经构思许久。我想我主编 的应该是这样一套书——拿到手,会让人爱不释手 ;读起来,会让人赏心悦目;掩卷后,会令人回味 无穷。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呢?按我的设计 ,这套丛书在体例上应该是典型的田野手记体。我 要求我的每一位作者,都要以背包客的身份,深入 乡间,走进田野,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把一个个湮没在岁月之下的历史人物钩沉出来,将 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乡村生活片段记录下来,将一个 个传统农耕生产知识书写下来。同时,为了尽可能 地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增强代入感,突显田野手记 体的特色,我要求作者们的叙述语言尽可能地接地 气,保留当地农民的叙述方式,不避讳俗语和口头 语的语言特色。当然,作为行家,我们还会要求作 者们通过他们擅长的考证,从一个个看似貌不惊人 的历史片段、农耕经验中,将一个个大大的道理挖 掘出来。这时你也许会惊呼,那些脸上长满皱纹的 农民老伯在田地里的一个什么随便的举动,居然会 有那么高深的大道理…… 有人也许会说,您说的农业文化遗产不就是面 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吗?在机械化已经 取代人力的今天,去保护那些落后的农业文化遗产 到底意义何在?在这里我想明确地告诉大家,保护农 业文化遗产,并不是保护“落后”,而是保护近万 年来中国农民所创造并积累下来的各种优秀的农耕 文明。挖掘、保护、传承、利用这些农业文化遗产 ,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祖先的农耕 智慧与农耕经验,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传统的智 慧与经验,补现代农业之短,从而确保中国当代农 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极力推荐,北京出版 集团倾情奉献出版这套丛书的真正原因。 苑利 2018年7月1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兴化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昭阳、楚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兴化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被称为“锅底洼”的里下河地区中央蕞低洼的地方,平均高程仅1.8米,是名副其实的“洼中之洼”。由于兴化所处的里下河平原地势低洼,历史上多有遇水先淹、无水先旱的记载。面对这样的生存困境,勤劳勇敢的兴化先民在对抗洪水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垛田生产知识和经验,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与环境高度协调的垛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2013年5月,“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作为沼泽洼地土地利用模式的典范入选农业部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当时江苏独一入选的项目。2014年4月,“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又顺利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兴化访垛》作者李明教授曾经多次带领学生前往兴化调研,对兴化垛田形成的自然、历史原因进行考证,对垛田农耕技术进行挖掘,对兴化独特的水乡文化、饮食文化进行探讨,并将调研经过和结果着成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