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传习录全解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明)王阳明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不仅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阳明的学说倡导“心即是理”、“知行合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极致。其“心学”理论彻底改变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并影响了诸如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孙中山等许多后世名人。
《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学说的主要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儒家哲学著作。朱孟彩编的《传习录全解》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对《传习录》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多个视角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哲理和智慧,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目录
上卷
徐爱录
门人徐爱书
1.处处有仁爱
2.善乃心之本体
3.万事求心之理
4.人心之孝
5.重视知行合
6.格物致知
7.博闻与约礼的功夫
8.真“心”本惟
9.“抄袭”人生无新意
10.莫持功利之心
11.贵在朴实无华
12.传承中华文明
徐爱跋
徐爱问学
陆澄录
1.一心一意做事
2.“天理”之志长存
3.心烦躁须静坐
4.谦让相下才明智
5.远离慕虚荣之心
6.学习精、气、神
7.圣人之心如明镜
8.义理无定在
9.人在事上磨
10.以“下学”求“上达”
11.惟精惟一的人生
12.走己所愿之路
13.动静皆人生
14.循规蹈矩,怡然自得
15.一步一步,何须急躁
16.读书之法,用心体会
17.知善知恶方人心
18.存养身心常省察
19.心安源自慎独
20.人的“四心四德
21.自省涤荡心灵
22.有人夜怕鬼
23.孔子正名
24.不可放纵
25.“夜气”时时思
26.把心放在“腔子”里
27.“三教”之教,海纳百川
28.怀一颗恻隐之心
29.因时而治,灵活权变
30.简单才是活着的真谛
31.疑问方有长进
32.扫除廓清,防患于未然
33.圣人心体,哭则不歌
34.心有所想,就能做到
35.磨上用功,磨炼己心
36.世界的大小取决于自己
37.私欲如尘土
38.行动的说服力
39.发挥主观能动性
40.道德品质的意义
41.为有源头活水来
42.善念发而知之
43.闲思杂念皆拒之
44.持其志气
45.做作非人生
46.中正之理
47.方圆之智
48.自修自悟
49.活在当下
50.心之本体
51.实践出真知
52.格物者坚持
53.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
54.人生的正确航向
55.当理而无私心
薛侃录
1.做人切勿一根筋
2.提高人生涵养
3.见善即迁,提升自我
4.大家风度,肯定他人
5.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6.朱子之悔:及时改过
7.砍去花间草
8.主宰自己的命运
9.坚定心中的信念
10.天君泰然,从容处之
11.洁名钓誉毁人生
12.不宜耿耿于怀
13.做自己该做的事
14.本心不动
15.有心就有力量
16.最适合自己的
17.享受生活的愉悦
18.学习之道,一以贯之
19.心上用功,宽心处事
20.未发之中,不贰过
21.分清本末好做事
22.日见己之不足
23.穷尽专一之理
24.孝心乃天理伦常
25.诚心正意立于世
26.克服一切私欲
27.不因人废言
28.人贵于自知
29.莫要贵疏贱亲
30.放弃那些“腐鼠”
31.人生路亲自走
32.朝闻道夕可死
33.修道在于自己
34.人生创新不唯书
35.留一颗知足的心
中卷
钱德洪序
王阳明与《传习录》
答顾东桥书
1.匡正诚意,信守承诺
2.好高骛远难成功
3.知行并进,不分先后
4.实践检验真理
5.于繁华中养心
6.为父母尽孝行
7.思之心体自明
8.偏听偏信之害
9.孝,听父母的话
10.节目时变例子
11.良知与生俱来
12.身居陋室心不动
13.追求高尚道德情操
14.拔本塞源,因材施教
15.万年一日,不畏等待
答周道通书
1.有“朋”远来
2.立志需真心
3.何思何虑
4.心通于道,明辨是非
5.事上磨炼之福
6.打破思维定式
7.他人是非少妄言
8.气性一体,心怀天下
答陆原静书(一)
1.享受心的宁静
2.关注身边的美好
3.精一:认认真真做事
4.养德即养生
答陆原静书(二)
1.众生皆怜爱
2.领悟静的智慧
3.学会理解他人
4.驱散坏情绪
5.戒慎恐惧,谨慎为之
6.快乐不期而至
7.未雨绸缪之理
8.人生更上层楼
9.刻意不如坦然
10.时时充满阳光
11.快乐无处不在
1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钱德洪跋
用点心生活
答欧阳崇一
1.把握事情的关键
2.要有主见地思考
3.量力而行大智慧
4.人生勿要自欺
答罗整庵少宰书
1.不宜捕风捉影
2.自尊无畏走人生
3.毫厘之差不能有
4.勇于突破的头脑
5.心怀感恩之情
答聂文蔚(一)
1.高山流水觅知音
2.以己之心,推己及人
3.天地之大,善人防恶
4.雪中送炭,援助他人
5.乐观面对苦难
6.不计个人得失
7.常与友人聚一聚
答聂文蔚(二)
1.勇于承担责任
2.拒绝浮躁,踏实做人
3.爱,“必有事焉
4.人生目标慎曲折
5.全面看世界
6.孝乃大仁之本
7.打好成功的基础
8.除去此纤翳
9.诚惶诚恐,反思自身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1.循序
序言
《传习录》一书是王阳明与其弟子、友人的对
话、书信汇集体,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
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王阳明
(1472年~1529年),幼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
安,号阳明,谥文成,世称阳明先生,汉族,浙江
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
哲学家和军事家,阳明先生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不仅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
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术思想在中国
、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
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阳明和孔子、孟子、朱
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阳明的学说在朱学衰颓之际,倡导“心即是
理”、“知行合一”,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
极致,其思想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
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风靡晚明,启迪近代,即使
到了现代社会,它依然历久弥新,闪现着美妙的光
芒。这正是经典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阳明学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享誉海外。在日
本,阳明学被一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家所接受,推
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在朝鲜,阳明学也暗中
流传,并影响了不少思想家。在经济腾飞期的韩国
,阳明学被奉为精神的范本。后来,其影响又逐渐
深入到东南亚诸国、北美洲和欧洲,可见其思想的
价值和魅力。
《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学说的主要
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
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同时也是
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儒家哲学著作,堪称王门之
圣书,心学之经典。
《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
刊行的,明正德十三年(1517年)八月,门人薛侃
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即今本之上卷;
嘉靖三年(1524年)十月,门人南大吉又命其弟校
刻《续刻传习录》于绍兴,分上下两册,增加部分
即今本之中卷;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门人钱
德洪在其同年曾才汉先刊刻于荆州的《遗言》的基
础上进行删定,于宁国水西精舍刊刻为《传习续录
》,此即今本之下卷。次年,钱德洪统前三次刊行
再付黄梅尹张君刻于蕲(湖北蕲春)之崇正书院,
分上、中、下三卷。至此,该书始成规模,并开始
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传习录》分为上、中、下三
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亦有单
行本。卷上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
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
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给时
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
有《社会教条》等。在卷中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
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
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
知”理论;卷下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
朱子晚年定论》。《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阳明写
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
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
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
倾向。卷下收录的王阳明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
知”与“致良知”。
该书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对《传习录》进行
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从多个视角出发,阐发蕴藏
其中的哲理和智慧,以便读者更加透彻地解读本书
,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导语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他成就了“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其独具一格的心学思想流传至今,响彻中外。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的入门必读书。鉴于《传习录》原文语言晦涩难懂,朱孟彩编的《传习录全解》不仅对《传习录》原著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还设置了“经典导读”“点睛之笔”等栏目,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著的内容,了解阳明心学的真谛。
精彩页
4.人心之孝
【原文】
郑朝朔①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②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的礼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注释】
①郑朝朔:名一初,广东揭阳人,宫至监察御史。王阳明任史部主事时,朝朔为御史,曾向阳明问学。
②学问思辨:语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
郑朝朔问:“至善也需要从具体的事物上探求吗?”
先生说:“只要使自己的心达到纯然天理的状态,那就是至善,在事物上怎么探求呢?你暂且举几个例子出来谈一谈。”
朝朔说:“以孝顺父母为例,怎样合理地进行防寒降暑适度,怎样做到得当地侍奉,都必须处理得恰到好处,找一个合适的标准才算是至善。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就有了一个学习、询问、思考、辨别的功夫。”
先生说:“如果只是防寒降暑、奉养适宜的问题,一两天就可以学习完,根本无须什么学问思辨的功夫。在这些问题上,只要讲求自己的心达到至纯天理的境界。要做到自己的心至纯天理,就必须有学问思辨的功夫了,否则将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即便是圣人,仍要有‘精一,的规范。如果只讲求把那些礼节琐事完成适当,就认为是至善,那现在的演员在台上,他们恰当表演了许多对父母奉养得当的礼节,那他们也可以看作是至善了。”
这一天,徐爱又明白了许多。
【经典导读】
王阳明所说的心即理,是指人的意识是通过实践所赋予事和物的,这里的心是以理作为道德法则的。在他看来,人只要在心上下功夫,使自己具有真正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他就能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行为方式,王阳明拿侍养父母来说明“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凡事都需要向自己的心中求,真正的孝并不只是嘴上说说,或者说做了某些孝敬的事。真正的孝,是把父母放在自己的心上,只有这样才能在正确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给予父母真正需要的东西。
阳明先生说孝敬父母的具体行为要在道德原则的引领下,因时而行,也就说我们的孝应是父母所需求的孝。而不是仅仅心中有父母,就算尽孝了。孝敬不是放在嘴上的艺术,一个心中有父母的人,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为父母尽孝。
有这样一则故事:
兄弟两人都立志修道远游,怎奈父母年迈,弟妹年幼,老大还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如愿。一天一高僧路过,兄弟俩便将家中难处诉说一遍,并想拜他为师。高僧双手合十,微闭双目,喃喃自语:“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得?你俩悟性皆不够,十年后我会再来。”说完,飘然而去。哥哥顿悟,背负经书决然离家。弟弟望望父母,看看病嫂幼侄,终不能舍弃。
十年后,哥哥归来,口诵经文,念念有词,仙风道骨,卓尔不凡。再看弟弟弯腰弓背,面容苍老,神情呆滞,反应缓慢。高僧如期而至,问他们各自的收获。
哥哥说:“十年内游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庙道观,背诵真经千卷,感悟万万千千。”
弟弟说:“十年内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体康复,幼侄成家立业。但因劳累无暇诵读经书,恐与大师无缘。”
高僧微微一笑,决定收弟弟为徒。
哥哥不解,追问缘由。
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胜读真经千卷;父母尚且不爱,谈何普度众生?舍本逐末,终致与佛无缘。”哥哥默然。
“父母尚且不爱,谈何普度众生。”高僧的开示,一语直指人心。高僧所说的“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得”,哥哥以为是要放弃家庭,放弃亲情,成就自我;而弟弟则选择了守孝敬亲,即便因此与佛无缘,也无怨无悔。
心中有善才是真行善。一个连何为真善,何为孝道都分不清的人,又怎能悟道修道呢?
从事事物物上去追求的孝心,就像无根之树,时间久了定会变成枯枝败叶,毫无一点生气。真正的孝心发自心性的本源,根深叶茂,可有四季常青之景,可得天长地久之形,即使寒冬季节,也可给人温暖如春的浓浓暖意。
任何人都应该孝敬父母,不仅仅因为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更因为他们给了我们道德教训。孝敬父母,重要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怎么做。
孝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自然的尊敬与敬爱,对父母不仅要实实在在地孝敬,而且孝敬的行为必须出于正确的心态。真正的孝不是随口的想念,也不是时不时地打电话,而发自内心的能让父母感受到的爱。
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孝敬双亲,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现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9: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