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水乡绍兴/乡土中国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沈福煦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乡土中国》系列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

沈福煦编著的《水乡绍兴》为该系列之一,既有对水乡绍兴自然建筑及人文景观的描摹,又有对四五十年代绍兴平民生活的描述,其中又有饱含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内容推荐

水乡绍兴,一个栖息在江南边缘不事张扬的小镇,占齐了江南的杏花、烟柳、三月春雨霏霏,江南的小桥、流水、檐间呢喃燕子。年长日久,绍兴便行走成了一段布满青苔的记忆,潮湿而轻盈,泛着满眼的绿意,不时飘浮出浓浓的墨香:范蠡、陆游、徐渭、鲁迅,一个个从绍兴古旧的台门、纤塘上走来,走进沈福煦关于故乡、关于往事种种挥却不去的回忆中来……让思绪飞回到那些遥远的岁月,在街头弄里,在摇橹声声中重温一个乡土绍兴,一个文化绍兴。

沈福煦编著的《水乡绍兴》有对水乡绍兴自然及人文景观的描摹,有对四五十年代绍兴生活的描述,其中饱含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亦情亦理,十分感人。本书描绘出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类型,展示了富有人情味及乡土气息的绍兴本土文化。

目录

前言

地图

壹 水乡、村镇

 遥远岁月

 水乡情缘

 小镇华舍

 水乡光华淡

 枕河人家

 石桥”

贰 巷里

 银杏小桥边

 矿小巷春夜

 前后街

 叫卖声声入小巷

叁 宅舍

 童年时代的宅舍

 记忆中的堂屋

 堂屋里的燕子

 卧看牵牛织女星

 庭院印象

 廊

肆 建筑、装饰

 水乡石岸是人家

 台门屋

 空斗墙、石销墙

 山墙和屋顶

 灶

 砖石雕饰

 木雕

伍 水乡文化

 茶店酒肆

 大善寺与民俗文化

 斗鸡场

 塔子桥旧迹

 乌篷船缘情

 柯笛声声纤塘路

 应天塔忆旧

陆 戏剧

 鉴湖与社戏

 高昂悲壮说绍剧

 委婉文秀寄深情

柒 岁时旧俗

 春水清明

 端午

 中秋月是故乡明

 登高极目忆故乡

 过年的乐趣

 记忆中的“祝福”

 分岁

 新年新岁话旧俗

捌 觅史迹

 投醪河边

 舍子桥畔

 堕民与三埭街

 忆青藤书屋

 山重水复舜王庙

 禹陵掌故

 春波依稀访沈园

 从和畅堂到轩亭口

 鲁迅故居与建筑文化

后记

试读章节

遥远岁月

李白有诗《送友人》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我离开故乡绍兴已有数十年了,虽然这期间还时时回去,但总不是在故乡为家,而是为客而往了。所以每当登高远望时,总有归思难收之绪。这种思念家乡之情,便渐渐连成一片,终于可以写一本书以识之。

我的故乡,说起来有两处,一是绍兴乡下的小镇华舍,那是我度过幼年时代的地方。二是在绍兴城里,我11岁时,家迁城中,于是又在这里生活了十余年,从少年到青年,而后终于离开了。

小镇华舍,是个令人安居乐业之地。这里能享受到令人歆羡的水乡生活,也还有一些丝绸染织的贸易往来,颇有些繁华,因此也享受得到小镇的市井情趣。然而人往往会命运多舛。在我的幼年童年时代,抗日的烽火燃到了绍兴。我记忆中的最早的事情,就与战争有关。在我不到7岁的那一年,日寇便占领了绍兴。日寇时时扫荡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然而战乱却涂抹不了山明水秀之景,故乡的山水、田野、村落,留在我的记忆中,毕竟是美的形象,令人流连的地方。

也许,一个人印象最深、感情最深的地方,莫过于幼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也许,一个人的个性和地域性,或者说人的素养之源,应该是他的故乡。

绍兴是一座水城,河旁为路,路旁是房子,或者两路夹一河,也或者只有河,两边都是房子。陆路和水路并重,这就是水乡小城的最大特点,也是使人感到美之所在。人之亲水,也许就是因为人生活不能没有水的“潜在意识”之所致吧。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假期回家,提着画架去写生,绘的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画到一半,河对岸房子里一个妇人踏出水后门,下台阶洗衣服。见到我在写生,便自言自语道:“又来画了!如此破旧的房子有啥画头。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在这里画的人已有上千个了!”她哪里知道,这平常的景象一旦入画,人们就能感受得到它的美了。也许,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让人们发现美。

在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一带,绍兴这样的地方也许很多,然而绍兴却有自己的特征。绍兴自古就是名城,还在无文字记载的夏代,就有大禹的种种事迹在此,据后人的史书所记,大禹葬于会稽,这大概是可信的吧。

时光无情地流逝着,不要说是历史上的事,就是我本人的生活经历,也已数十年转瞬间过去了。故乡的生活,如今已成了遥远岁月里的故事,故乡的山水与风流,却都在我的记忆里积淀着。故乡之情,也总令人魂牵梦绕,令人牵挂。

水乡情缘

水乡情缘生于水,水乡情缘生于人们的生活。  绍兴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农村多江河湖泊,水网交织,就是在县城内,也有许多水巷,、河道纵横交叉。生活离不开水,所以水也便升华为文化,成为缘情而秀美的水乡形象。

流逝的岁月,似乎像这些流水一样湲湲流逝而去。可是这些河却留存着,也把人们的生活积淀起来,成了缘情之物,情之物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之章《回乡偶书》)我好像领略到诗中之情了。

大约十余年前,我回到故乡绍兴游访,从禹陵乘船回城里,这一路上的景色,虽然已经变了许多,但旧迹还依稀可认。

这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春寒料峭,翦翦的寒风尚觉冬意未尽。田野间麦苗和蚕豆,欣欣然嫩绿可爱。河岸边的那些乌桕树尚未发芽,但柳树已有点春意了。远处的会稽山朦朦胧胧,青青的一片,形成了我最熟悉的山峰轮廓线,这也是绍兴的标志性形象了。

P1-3

序言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间也。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

数字化的今天,世界风云变幻。现代都市入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老村、古镇、旧宅、败祠、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

本系列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

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后记

去年夏天,杜非君在电话里问我,是否愿写有关绍兴乡土文化的书,作为三联书店“乡土中国”系列中的一本。我当时一口答应,但又告诉她,我想从情态出发,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来写,而不只是地方志式的写其地理、历史、文化。杜非君亦甚赞成。如今书写成了,心中不免释然,在此再写几句,权作此书之跋。

绍兴的地域性文化,可以说是典型的历史长河式的地域文化,而非属什么朝代的。自远古至如今,数千年来,历朝历代都积淀着可贵的文化。自史前时代开始,虞舜、夏禹,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及从民国到现代,都有遗迹。因此,当今如何保存和继承,如何在新建的建筑和城市形象上体现绍兴的文化形态,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把真的历史古迹破坏掉,然后建造新的“假古董”。这也不只是绍兴一地,而是全国各地都有的现象。真的历史古迹毁掉就一去不复返了,即使复原得像真的一样,也是假的,充其量只是“名胜”,而不是古迹。文化的意义就在此。

绍兴这座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它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要珍惜它,爱护它。然而绍兴有百余万人口,他们要生活,要发展,不能总是囿于古城形态。这是一个矛盾。如今绍兴经济发展很快,建设速度也很快,改革开放之后,绍兴城市扩大了数倍,市区内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绍兴的柯桥是典型的水乡,但它的边上建起了一座“轻纺城”,而且还在不断地蚕食着柯桥水乡。轻纺城“效益”良好,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种“效益”呢?

石拱桥是美的,也是古的,但不能行驶车辆;传统的水乡民居是可贵的,但与人们的现代生活又有矛盾,与城市建筑密度也有矛盾。

类似这些问题,就要求决策者和专家予以关注,思考对策。我在这里只能提出问题,希望志士仁人们多多关注此事。

最后还要感谢陆百生、应良波、吴建荣、沈燮癸及其他诸君,为此书作了不少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沈福煦 识于2000年春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4: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