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利斯·钱纳里、谢尔曼·鲁宾逊、摩西·赛尔奎因编著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是一部颇具特色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在当代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书中运用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书中提出的非均衡条件下的结构转变的思想,以及书中对影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特别是发展战略和政策所作的详尽而深入的分析,无疑将对我国的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产生重要的启发,也将为我国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可供参考的有益的历史经验。
霍利斯·钱纳里、谢尔曼·鲁宾逊、摩西·赛尔奎因编著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通过多形式的比较研究,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分析了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剖析了影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特别是贸易政策和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并概括出外向型、中间型、内向型三种各具优劣的发展工业化型式。
本书所提出的理论思想及其具有特色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对于各国发展战略的制订、经济理论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作者所主张的将投入产出模型、一般均衡模型、计量模型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的方法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也可提供有益的参考。
主编的话
译者的话
中文版前言
前言
1 引言
1.1 议题
1.2 研究设计
1.3 读者指南
第1篇 结构转变
2 增长和结构转变
2.1 曾长因素
2.2 均衡增长
2.3 非均衡增长
2.4 结构转变
3 结构转变的典型类型
3.1 模拟结构转变
3.2 工业化的一般特征
3.3 结构转变的动态分析
附录 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实际收入的比较
4 准工业国家
4.1 工业化的类型
4.2 战略和实绩
4.3 结构转变的时间顺序
附录 贸易导向指数
第2篇 工业化的经验
5 多部门比较分析的方法论
5.1 静态投入-产出模型
5.2 增长因素和结构转变
5.3 动态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5.4 基于模型比较的方法论
6 贸易战略和增长阶段
6.1 初始条件和总体实绩
6.2 需求和产出变化的原因
6.3 贸易政策体制
6.4 贸易和工业
6.5 结论
7 相互依赖与产业结构
7.1 结构转变的总体测量
7.2 产业间联系和生产的复杂性
7.3 开放和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7.4 贸易和投入使用
7.5 结论
第3篇 生产率和结构转变
8 生产率增长和要素再配置
8.1 产出增长和要素使用
8.2 要素生产率增长
8.3 作为增长因素的资源再配置
8.4 生产率和增长:需求-供给的相互作用
9 准工业国的经济增长:统计分析
9.1 非均衡模型
9.2 综合:工业部门和非工业部门、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之间的非均衡
9.3 对结果的不同解释
10 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
10.1 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
10.2 制造业中的增长和生产率变化
10.3 贸易战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第4篇 发展战略
11 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
11.1 3种发展战略
11.2 动态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11.3 关于可供选择战略的宏观经济学
11.4 价格、刺激和结构转变
11.5 结论
附录A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方程
附录B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关键参数
12 综合:增长与结构
12.1 结构转变
12.2 工业化的作用
12.3 生产率
12.4 政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