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简读中国民俗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郑杰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简读中国民俗》由郑杰编著。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从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传统节日、婚庆礼仪、信仰禁忌以及民间艺术等诸多层面,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丰富的人文蕴含,给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内容推荐

中国民俗是一块色彩斑斓的瑰宝,是世界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民俗更是直接影响我们身心和生活、经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简读中国民俗》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婚庆礼仪、民间工艺、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等方方面面,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人文蕴含,给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简读中国民俗》由郑杰编著。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传统节日

 1.春节及春节起源的传说/三

 2.春节习俗/四

 3.人类的生日——人日节/四

 4.春天的前奏——立春/五

 5.元宵节/五

 6.元宵节来源/六

 7.元宵节点彩灯的传说/六

 8.炎黄子孙的节日——中和节/七

 9.“二月二,龙抬头”/七

 10.二月二习俗趣谈/八

 11.三月三——上巳节/八

 12.三月三——蟠桃会/九

 13.寒食节——纪念介子推/九

 14.寒食节源头——禁火节/一口

 15.清明节/一口

 16.清明扫墓——“思时之敬”/一一

 17.清明插柳的传说/一一

 18.浴佛节由来/一二

 19.端午由来/一二

 20.端午划龙舟的由来/一三

 21.天贶节/一四

 22.六月初六晒书晒衣/一四

 23.姑姑节起源/一五

 24.夏至节/一五

 25.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一五

 26.七夕节拜魁星的传说/一六

 27.中秋吃月饼/一七

 28.中秋舞火龙的传说/一七

 29.中秋赏月的起源/一八

 30.中元节/一八

 31.中元节传说/一九

 32.重阳节的起源/一九

 33.“重阳”的含义/二口

 34.重阳节登高的含义/二口

 35.祭祖节/二口

 36.祭祖节蔡伦哥哥烧纸的故事/二一

 37.下元节/二二

 38.冬至节/二二

 39.冬至吃饺子的由来/二三

 40.腊八节/二三

 41.腊八节传说/二四

 42.腊八粥传说/二四

 43.小年/二五

 44.小年祭灶传说/二五

第二章 各地民间节日

 1.傈僳族刀杆节——爬刀节/二九

 2.刀杆节活动/二九

 3.苗族的“芒蒿”节和鼓藏节/三口

 4.鼓藏节来源/三一

 5.鼓藏节仪式/三一

 6.苗族的龙船节/三一

 7.苗族的吃新年/三二

 8.锡伯族西迁节/三三

 9.锡伯族的抹黑节/三三

 10.汉族的填仓节/三四

 11.填仓节来源/三五

 12.彝族祭火节的由来/三五

 13.彝族的采药节/三六

 14.傣族的新年——泼水节/三七

 15.泼水节由来/三七

 16.泼你就是祝福你/三八

 17.藏族跑马山转山会——沐佛节/三八

 18.跑马山转山会的由来/三九

 19.东方的狂欢节——火把节/四口

 20.火把节三部曲/四口

 21.彝族撒梅支系火把节传说/四一

 22.壮族的牛魂节/四一

 23.壮族的霜降节/四二

 24.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四二

 25.福州拗九节/四三

 26.佤族的播种节/四三

 27.白族的三月街/四四

 28.三月街起源及传说/四四

 29.鄂温克族米阔鲁节/四五

 30.鄂温克族米阔鲁节活动/四五

 31.瑶族达努节/四六

 32.达努节活动/四六

 33.尝新节/四七

 34.地藏节/四七

 35.地藏节活动/四八

 36.苗族芦笙节/四八

 37.芦笙节活动/四八

 38.芦笙节的动人传说/四九

 39.瑶族盘王节/五口

 40.盘王节的由来/五口

 41.盘王节活动/五一

 42.花朝/五一

第三章 民间传说故事

 1. “沉鱼”——四大美女之西施/五五

 2. “落雁”——四大美女之王昭君/五五

 3. “闭月”——四大美女之貂蝉/五六

 4. “羞花”——四大美女之杨贵妃/五六

 5.观音的性别——猛男丈夫/五七

 6.“不肯去观音院”的故事/五七

 7.八仙/五八

 8.“八仙过海”的故事/五八

 9.民间悲惨版“八仙过海”/五九

 10.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六口

 11.《白蛇传》的故事/六口

 12.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六一

 13. 《西游记》——玄奘和尚取经/六二

 14.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传奇爱情故事/六三

 15.望夫石的故事/六三

 16.望夫云传说/六四

 17.包公拷问青石板/六四

 18.乾隆宠妃之香妃/六五

 19.风马牛不相及来源/六六

 20.狗腿子的来历/六六

 21.狗不理包子的由来/六六

 22.全家福/六七

 23.拉祜族荡秋千/六七

 24.姑娘追的由来/六八

 25.维吾尔族“达瓦孜”的传说/六九

 26.尼姑石的美丽传说/六九

 27.和尚背尼姑/七口

 28.漳州谚语“拿饭匙抵猫”的由来/七一

 29.“子弟兵”叫法的由来/七一

 30.“座上客”的来历/七二

 31.何为孺子牛/七十二

 32.“傻瓜”的由来/七三

 33.耳环的来历/七三

 34.“婆娘”的由来/七四

 35.“破天荒”的由来/七五

 36.钱六姐的故事/七五

 37.馒头的由来/七六

 38.“溜须”的由来/七六

 39.江西人为何喜欢被人称为“老表”/七七

 40.“老手”的来历/七七

 41.拉祜族酒的传说/七八

 42.“老佛爷”的由来/七九

 43.“老皇历”的由来/七九 一

 44.“两口子”的由来/八口

 45.水族姑娘戴手镯的传说/八口

 46.“大丈夫”的由来/八一

 47.“二百五”的由来/八一

 48.“驸马”的由来/八二

 49.“鬼门关”的由来/八二

 50.“饺子”的由来/八三

第四章 民间工艺文化

 1.“五星聚会”——民间剪纸/八七

 2.“能工巧匠雕辽砚,珍品独秀四宝斋”——辽砚/八八

 3.民间傀儡戏——皮影戏/八八

 4.皮影戏创始人——黄素志/八九

 5.对“绳”的崇拜——吉祥结/八九

 6.吉祥结/九口

 7.民间手工艺品——柳编/九口

 8.“泥人张”——张明山/九一

 9.“贱卖海张五”——张明山/九一

 10.面塑庆祝孩子的到来——霍县习俗/九三

 11.“面羊”原是为“目连救母”/九三

 12.帝王的救命之草——麦秆画/九四

 13.以针作画——苏绣/九四

 ’ 14.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黎锦/九四

 15.吉林树皮画/九五

 16.人民大会堂的国粹——芜湖铁画/九五

 17.铁画鼻祖——汤天池/九六

 18.铁画鼻祖拜师学艺的故事/九七

 19.辟邪佳品——核雕/九七

 20.中国古代核雕艺人/九八

 21.中国瓷器奇葩——青花瓷/九八

 22.绣花鞋/九九

 23.“晋国鞋”的美丽传说/九九

 24.荀子与绣花鞋/一口口

 25.苗家人挑选女婿的试金石——花鼓/一口一

 芝6.西施与范蠡的凄美爱情见证——琉璃/一口一

 27.西藏的灵魂——唐卡/一口二

 28. “纸寿千年”之美誉——宣纸/一口二

 29.蜡染的美丽传说/一口三

 30.蜡染的种类/一口四

 31.民间“女红”——刺绣/一口四

 32.可观可塑的工艺品——石雕/一口五

 33. “疙瘩花”——扎染/一口五

 34.古代通信工具——风筝/一口六

 35.世界最早的风筝/一口六

 36.风筝载人事件/一口六

 37.唐代奇葩——唐三彩/一口七

 38.陪葬品——唐三彩/一口七

 39.紫砂泥/一口八

 40.明代三大紫砂妙手/一口八

 41.跨越时间空间的民间工艺——大理草编/一口九

 42.东阳竹编艺人马富进/一口九

 ,43.不可考证的绢人艺术/一一口

 44.中国古老工艺——骨雕/一一口

 45.从赠红鸡蛋谈起——蛋雕/…

 46.世界上最多孔的鸡蛋/…

 47.人与海的合作——贝雕/一一二

 48.黄杨木雕的发明/一一二

 49.袖珍艺术品——鼻烟壶/一一三

 50.《空竹浅谈》——第一部空竹专著/一一三

 51.维吾尔族沙它尔制作技艺/一一四

第五章 民间婚俗文化

 1.云南陇川景颇族:花草树叶做情书/一一七

 2.其他地区景颇族花语/一一八

 3.景颇族婚俗:冲破艰难来到你身边/一一八

 4.景颇族:转房不等同于乱伦/一一九

 5.景颇族结婚形式/一一九

 6.土家族:吊脚楼前哭嫁歌/一二口

 7.悲喜交融的哭嫁歌/一二一

 8.哭嫁要讲究“哭德”/一二一

 9.朝鲜族婚俗:带着木雕大雁结婚/一二二

 10.瑶族: “女大当婚,男大当嫁”/一二二

 11.瑶族爱情三部曲/一二三

 12.瑶族女方娶新郎/一二三

 13.瑶族:新婚初夜唱山歌/一二四

 14.瑶族:婚后男方改随女方姓/一二四

 15.瑶族:男方上门好处多/一二五

 16.永善彝族:泼冷水迎接男方的聘金/一二五

 17.彝族:泼水驱逐妖魔/一二六

 18.彝族:“迎亲”变“抢亲”/一二六

 19.彝族:抹花脸/一二七

 20.彝族:要结婚先比歌/一二七

 21.保安族婚俗:三天不吃男家饭/一二八

 22.保安族:哥哥送妹妹进洞房/一二八

 23.黎族:槟榔伴随女人的一生/一二九

 24.黎族:爱你多深,咬你多深/一二九

 25.黎族:带着槟榔去提亲/一三口

 26.达斡尔族婚俗:说亲先吃闭门羹/一三口

 27.达斡尔族:杀鸡卜婚期/一三一

 28.达斡尔族:横挑鼻子竖挑眼/一三一

 29.达斡尔族:离婚男子被耻笑/一三二

 30.柯尔克孜族:两只羊做叩门砖/一三二

 31.柯尔克孜族:在女方家举行婚礼/一三三

 32.柯尔克孜族:绑在一起做夫妻/一三四

 33.柯尔克孜族:嫂子家做洞房/一三四

 34.壮族人接亲:娃娃、姑娘、妇女齐上阵/一三五

 35.壮族人送亲:天黑才能让你进门/一三五

 36.壮族人成亲:谁先进门谁当家/一三六

 37.东乡族婚俗:新郎偷厨成花脸/一三七

 38.东乡族: “哈利”的美丽传说/一三七

 39.东乡族:婚礼上戏公伯/一三八

 40.东乡族:洞房里的枕头战/一三八

 41.摩梭入:走婚/一三九

 42.摩梭人:走婚不等于结婚/一四口

 43.摩梭人:女方掌握主动权//一四口

 44.滇西离婚茶:好聚好散/一四一

 45.蒙古族:订婚送礼多/一四一

 46.蒙古族:新郎受掰羊脖考验/一四二

 47.蒙古族:娶亲路上巧争先/一四三

 48.哈萨克族婚俗: “姑娘追”/一四三

 49.哈萨克族婚俗:啃羊胸骨/一四四

 50.哈萨克族婚俗:绊新娘/一四四

第六章 民间饮食文化

 1.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伊尹/一四七

 2.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易牙/一四七

 3.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太和公/一四七

 4.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膳祖/一四八

 5.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梵正/一四八

 6.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刘娘子/一四八

 7.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宋五嫂/一四九

 8.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董小宛/一四九

 9.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萧美人/一四九

 10.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王小余/一五口

 11.北京烤鸭是朱元璋发明的吗/一五口

 12.酸梅汤是朱元璋发明的吗/一五一

 13.四川:鸳鸯火锅/一五一

 14.泸州:鱼头火锅/一五二

 15.蒙古:小肥羊/一五三

 16.苏州:贵妃鸡/一五三

 17.贵妃鸡的由来/一五四

 18.大连:咸鱼饼子/一五四

 19.梅州:客家酿豆腐/一五五

 20.齐齐哈尔:杀猪菜/一五五

 21.“吃茶去”的由来/一五六

 22.延安:羊腥汤/一五七

 23.杭州:东坡肉/一五七

 24.东坡肉的由来/一五八

 25.广州:老火靓汤/一五九

 26.江南:叫花鸡/一五九

 27.叫花鸡的由来/一六口

 28.叫花鸡与乾隆的故事/一六口

 29.佳木斯:酸菜猪肉炖粉条/一六一

 30.老干妈创业史/一六一

 31.呼和浩特:蒙古烤肉/一六二

 32.重庆:水煮鱼/一六二

 33.厦门:水煮活鱼/一六三

 34.珠海:黄骨鱼/一六三

 35.天津十八街麻花诞生记/一六四

 36.酥油茶/一六五

 37.酥油茶习俗/一六五

 38.青稞酒/一六六

 39.青稞酒习俗/一六六

 40.海口:砂锅文昌鸡/一六七

 41.麻婆豆腐/一六七

 42.南昌:藜蒿炒腊肉/一六八

 43.夫妻肺片的来历/一六九

 44.巴金与夫妻肺片的故事/一六九

 45.吉安:井冈山烟笋烧肉/一七口

 46.福建:太极芋泥/一七口

 47.太极芋泥::林则徐戏弄外国领事的故事/一七一

 48.柳州:螺丝鸡/一七一

 49.高雄:蚵仔煎/一七二

 50.台南:炒鳝鱼/一七二

 51.南京十大特色小吃/一七三

 52.客家人的饮食习俗/一七七

第七章 民间服饰文化

 1.上“衣”下“裳”——商周的服饰/一八一

 2.重视阴阳五行——秦朝服饰/一八一

 3.绫罗绸缎——汉朝服饰/一八二

 4.胡服成为时尚——魏晋南北朝/一八二

 5.色彩鲜艳——隋唐时代/一八二

 6.承袭唐朝——宋代服饰/一八三

 7. “质孙服”——元朝服饰/一八三

 8.喜欢裹头巾——明朝服饰/一八三

 9.长袍马褂——清朝服饰/一八四

 10.东西文化的糅合——旗袍/一八四

 11.旗袍历史/一八四

 12.旗袍第一夫人——宋美龄/一八五

 13.海伦.斯诺与宋庆龄和旗袍的故事/一八六

 14.中山服——孙中山的款式/一八六

 15.孙中山改造中山装/一八七

 16.龙袍的意义/一八七

 17.龙袍十二章 纹样的含义/一八八

 18.土族服饰——“彩虹”穿上身/一八八

 19.宗教文化的显现——彝族服饰/一八九

 20.彝族服饰种类繁多/一九口

 21.精工出细活——“白苗”服饰/一九一

 22.用白银写的诗——苗银/一九二

 23.从发式看称呼——福州妇女/一九二

 24.汉服五种“正色”/一九三

 25.柯尔克孜族女装/一九三

 26.柯尔克孜族男装/一九四

 27.古代鞋履/一九四

 28.藏袍——藏族服饰/一九五

 29.藏族妇女爱饰物/一九五

 30.藏袍只穿一只袖/一九五

 31.首饰越多越能干——景颇族/一九六

 32.野生植物和兽皮为原料——珞巴族/一九七

 33.白色尊贵——白族/一九七

 34.氆氇为原料——门巴族/一九八

 35.衣服多而美——哈尼族/一九八

 36.裙分三段——仡佬族/一九八

 37.耳环越大越勤劳——基诺族/一九九

 38.礼拜帽——回族/一九九

 39. “萨达尔格”——裕固族/一九九

 40.长袍——锡伯族/二口口

 41.花帽是标志——维吾尔族/二口口

 42.动物皮做服装——哈萨克族/二口一

 43.特色小花帽——乌孜别克族/二口一

 44.畲族妇女的“凤凰装”/二口二

 45.畲族“凤凰装”的美丽传说/二口二

 46. “白衣民族”——朝鲜族/二口三

 47.鱼皮衣服——赫哲族/二口三

 48.镶边衣服——鄂温克族/二口三

 49.袍式服装——鄂伦春族/二口四

第八章 民间文化建筑

 1.北京四合院/二口七

 2.北京四合院里深厚的文化内涵/二口七

 3.北京四合院的建造材料/二口八

 4.万里长城——世界上最长的墙/二口八

 5.北京故宫——世界五大宫之首/二口九

 6.乔家大院/二口九

 7.浙江绍兴三味书屋/二一口

 8.鲁迅与三味书屋/二一口

 9.台门:鲁迅塾师寿镜吾的住宅/二一一

 10.客家土楼的历史起源/二一二

 11.客家土楼形成的自然环境/二一二

 12.客家土楼的结构类型/二一三

 13.客家土楼的优点/二一三

 14.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诸葛八卦村/二一四

 15.八卦村里的“八卦图”布列/二一四

 16.八卦村布局原因的推测/二一五

 17.丞相祠堂——诸葛亮的祠堂/二一五

 18.拉萨布达拉宫——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二一六

 19.曲阜孔庙——第一座祭孔庙宇/二一六

 20.文化名山——武当山/二一七

 21.武当拳发源地——武当山/二一七

 22.道教名山——武当山/二一八

 23.王羲之故居简介/二一八

 24.云南第一侨乡——和顺/二一九

 25.消失了的千年古镇——龚滩/二一九

 26.川西五大禅院之宝光寺/二二口

 27.川西五大禅院之昭觉寺/二二一

 28.川西五大禅院之石经寺/二二一

 29.川西五大禅院之文殊院/二二二

 30.川西五大禅院之龙兴寺/二二二

 31.承德避暑山庄/二二=

 32.多福、多寿、多男——曹家三多堂/二二四

 33.平遥古城/二二四

 34.形如龟状的平遥古城/二二五

 3S.中国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丽江古城/二二六

 36.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福国寺五凤楼/二二六

 37.城砖有名字,糯米桐油粘——离奇的松州古城/二二七

 38.离奇的松州古城——城墙似跑道,鬼子误轰炸/二二七

 39.离奇的松州古城——四族一街居,风俗却相异/二二八

 40.颐和园——“壮观神州第一,,/二二九

 41.沈阳故宫——清太祖皇宫/二二九

 42.天坛——皇帝祭天之所/二三口

 43.羌族碉堡/二=一

 44.黄土高原上的“悬空村”/二三一

 45.哈尼族蘑菇房/二三二

 46.苗族吊脚楼/二三二

 47.独龙江峡谷的独龙族民居/二三二

 48.傈僳族的干脚落地房/二三三

 49.标志性的建筑“化石”——羌族民居/二三三

 50.博采众长的纳西族民居/二三四

 51.粗犷简朴的景颇族民居/二三五

 52.珞巴族民居/二三六

第九章 中国百家姓

 1.感激木子而来——李姓/二三九

 2.王族后裔惯用之姓——王姓/二三九

 3.始自尧裔刘累之姓——刘姓/二四口

 4.以国以邑命名的姓——陈姓/二四一

 5.出自山西洪洞的姓——杨姓/二四一

 6.源出于比干之子的姓——林姓/二四二

 7.韩氏音讹而成的姓——何姓/二四二

 8.以邑以字命得的姓——高姓/二四三

 9.以国以邑命得的姓——谢姓/二四三

 10.祁姬二姓派生的姓——唐姓/二四四

 11.商周邓国后裔之姓——邓姓/二四五

 12.出自古代萧国的姓——萧姓/二四五

 13.源出古代国的姓——曾姓/二四六

 14.以邑以国得来的姓——程姓/二四六

 15.出自河南潢川的姓——黄姓/二四七

 16.出自封地名称的姓——赵姓/二四七

 17.出自古代周国的姓——周姓/二四八

 18.太伯、仲雍后裔的姓——吴姓/二四八

 19.纪念亡国而来的姓——梁姓/二四九

 20.出自姬友封国的姓——郑姓/二五口

 21.邾氏去邑形成的姓——朱姓/二五口

 22.赐号简化形成的姓——马姓/二五口

 23.虢氏声转而成的姓——郭姓/二五一

 24.出自古代徐国的姓——徐姓/二五二

 25.祖字命名得来的姓——孙姓/二五二

 26.古代火官后裔之姓——罗姓/二五三

 27.源出河南商丘的姓——宋姓/二五三

 28.以封地为源头的姓——韩姓/二五四

 29.出自古代曹国的姓——曹姓/二五五

 30.隐士许由后裔之姓——许姓/二五五

 31.源出河南荥阳的姓——冯姓/二五六

 32.以谥以国命得的姓——胡姓/二五六

 35.源出姜尚之子的姓——丁姓/二五七

 34.始于酒神杜康的姓——杜姓/二五七

 35.出自陈公子完的姓——田姓/二五八

 36.以国命名的姓——蒋姓/二五八

 37.以邑以国命得的姓——魏姓/二五九

 38.出自古代吕国的姓——吕姓/二五九

 39.以封邑名得来的姓——叶姓/-~r-i

 40.出自昆吾之子的姓——苏姓/二六一

 41.源出秦臣由余的姓——余姓/二六一

 42.以字以职得来的姓——董姓/二六二

 43.出自古代国的姓——于姓/二六二

 44.陈国伯爰后裔的姓——袁姓/二六三

 45.以祖辈字命名的姓——潘姓/二六三

 46.以国命名得来的姓——彭姓/二六四

 47.出自叔度封国之姓——蔡姓/二六五

 48.源出国名邑名的姓——沈姓/二六五

 49.始自炎帝神农的姓——姜姓/二六六--

 50.出自士会采邑的姓——范姓/二六六

 51.出自炎黄少子的姓——任姓/二六七

 52.季子让国得来的姓——崔姓/二六七

 53.以谥以国得来的姓——戴姓/二六八

 54.源出于古汪芒国的姓——汪姓/二六九

 55.复姓演变而来的姓——卢姓/二六九

 56.以邑以官得来的姓——钟姓/二七口

 57.始自商相傅说的姓——傅姓/二七一

 58.出自江国后裔之姓——江姓/二七一

 59.出自陆终后裔的姓——陆姓/二七二

 60.源于古代廖国的姓——廖姓/二七三

 61.源于虞舜生地的姓——姚姓/二七三

 62.皇帝臣方雷氏之后——方姓/二七四

 63.源出少昊名号的姓——金姓/二七四

 64.避孔丘讳所改的姓——邱姓/二七五

 65.来自国名人名的姓——夏姓/二七五

 66.古老而又多源的姓——龙姓/二七六

 67.以字以邑得来的姓——白姓/二七七

 68.出自诸侯国名的姓——雷姓/二七七

 69.古老而又多源的姓——侯姓/二七八

 70.出自古代薛国的姓——薛姓/二七九

 71.出自姬姓封邑的姓——阎姓/二七九

 72.以国以邑命名的姓——秦姓/二八口

 73.以次以字命名的姓——孟姓/二八口

 74.源出黄帝国号的姓——熊姓/二八一

 75.卫国卫人后裔的姓——石姓/二八一

 76.出自山东邹城的姓——邹姓/二八二

 77.源出山西襄汾的姓——贾姓/二八二

 78.出自古室韦国的姓——韦姓/二八三

 79.源出山东莒县的姓——谭姓/二八三

 80.源出郑国叔段的姓——段姓/二八四

 81.出自山西太原的姓——郝姓/二八四

 82.共工后裔所改的姓——龚姓/二八五

 83.共氏避难而改的姓——洪姓/二八五

 84.源出子姓宋国的姓——孔姓/二八六

 85.出自周代召公的姓——邵姓/二八六

 86.古代史官后裔之姓——史姓/二八七

 87.源出姬昌两子的姓——毛姓/二八七

 88.始自黄帝大臣的姓——常姓/二八八

 89.出自姬姓人名的姓——万姓/二八八

 90.出自国名封号的姓——顾姓/二八九

 91.源出古赖子国的姓——赖姓/二八九

 92.以名以谥而得的姓——武姓/二九口

 93.源出卫国康叔的姓——康姓/二九一

 94.庆氏避讳而改的姓——贺姓/二九一

 95.庄姓避讳而改的姓——严姓/二九一

 96.以地以官命得的姓——尹姓/二九二

 97.出自西周官名的姓——钱姓/二九二

 98.源于夏朝方国的姓——施姓/二九三

 99.宋国牛父后裔之姓——牛姓/二九三

 100.创作长弓得来的姓——张姓/二九四

参考书目/二九五

试读章节

1.春节及春节起源的传说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节日期间人们还要走亲访友,互相祝福,这也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了。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每年在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都要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笑说他有办法除掉。年”。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发现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春节习俗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还要守岁,守岁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这天晚上,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就是“合”的寓意;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黏黏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升。春节这一天,大家喜气洋洋走亲访友,互致节日的问候。

3.人类的生日——人日节

“人日节”也称“人庆节”、“5k08”等,是为了庆祝人类诞生的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这~习俗汉朝时就有了。

传说人日节这天要吃七样菜:(1)葱一聪聪明明;(2)蒜——像算盘一样合合算算;(3)生菜——生生猛猛;(4)芹菜——勤勤恳恳;(5)芥菜——有借有还、财源广进;(6)春菜心——春风得意;(7)白萝卜、红萝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出人头地、红红火火。有经验的老人,还会先把这七样菜放在一起炒——炒一下样样都有!一4.春天的前奏——立春

立春节,即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日。古人很重视这一节日,立春节前一日要行迎春礼,举行。行春”的仪式。民间也进行各项迎春活动,诸如打春牛、贴春帖、喝春茶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立春节活动多已和春节活动相融合,单独以此日为节者已很少见。

5.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N~N8,家家户户都很重视,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6.元宵节来源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距今已2000多年的历史了。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现在已变成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了。

7.元宵节点彩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对抗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人们当作猛兽打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个老人家想出个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果然,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8.炎黄子孙的节日——中和节

中和节,又称龙抬头,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中国人被称为是龙的传人,因此这也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所制定的,本来是在二月一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

9.“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一个民间传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又因为,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电伏藏.故民间有此庆祝活动。P3-7

序言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人乡随俗”的民间传统,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有人的地方就会产生民族.有民族的地方就会产生不同的民俗习惯。它源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同时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民俗没有优劣之分,亦没有贵贱之别。介绍一个地方、一个种族的民俗只是本着一种尊重、学习的态度。正是有了世界上各种各样不同的民俗风景,才组成了我们今天多姿多彩的世界大舞台。

民俗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源。在民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出无数文化符号,成为不竭的民俗资源。它的内容有日常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嫁民俗、节日民俗、民间工艺、民间建筑等,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人文蕴含,给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民俗的内涵可谓是博大精深。本书所做的工作只是从这丰富的民俗内容中选取沧海中的几粒珍宝,向读者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给读者展现冰山的一角,希望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关汪。

风俗具有多样性,人们习惯上把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例如,在中国,过年的时候北方人习惯吃饺子,而南方人习惯吃年糕。时间的传承上更是如此,古人往往很重视“填仓节”这种跟耕种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节日,而今天,这类节日却在人们的意识中一点点淡化。民俗学家常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还有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的确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即是“变”这个真理本身,由此看来,我们又怎能要求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传承的民俗会保持一成不变呢?

本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一定会让你纵观中国民俗的特点,体味中国民俗的无限魅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2: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