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坎坷(1940-1974)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步之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步之所著的《坎坷(1940-1974)》通过几个时段讲述了作者的境遇,1940~1945童年时代,记述在日本鬼子枪口下的逃难人和孤儿院的境遇;1945~1949少年时代,记述旧社会杭州“天堂”民不聊生的情景;1949~1958参加人民解放军,记述抗美援朝空军的战斗和解放浙东沿海的历程;1974年复员回杭州。书中抗战撤退时国民党那几只神秘的文件箱、山区假道士留宿戏班的无耻、畲乡老妈妈的爱心感人、温州榕树下讲故事与相亲的亲切;特别聂凤智司令员用《空城计》与美国佬智斗、林彪制造的冤狱里脱险等都写得很精彩。

内容推荐

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历史,都能反映与折射社会、时代的进程,只是有的深有的浅而已。步之所著的《坎坷》(1940-1974)写的正好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一段历史阶段,作者目击、亲历,将它真实地记录下来。

目录

第一章 枪口下的童年(1940—1945)

 一、飞云江畔《渔光曲》

 二、五子登科

 三、逃难路上

 四、落难破祠堂

 五、雁姑之死

 六、尼姑庵里的母爱

 七、羔羊落虎口

 八、血战水稻田

 九、欢庆时的悲剧

第二章 苦难中的少年(1945—1949)

 十、小职员的饭碗

 十一、文件箱的秘密

 十二、点心摊上遇险

 十三、戏子泪

 十四、深渊里的畲民

 十五、萍水相逢

 十六、黎明前的“天堂”

第三章 战斗的青年(1949—1958)

 十七、解放了的杭州

 十八、熔炉

 十九、红小鬼的榜样

 二十、抗美援朝

 二十一、空中“空城计”

 二十二、围剿“细菌战”

 二十三、故乡情结

 二十四、牛刀杀鸡

 二十五、红旗插上一江山岛

 二十六、血染松子

 二十七、庆功会上的赌博声

 二十八、“条件反射”教学法

 二十九、鲫鱼精神

 三十、不忘糟糠

 三十一、小排长们的恋爱进行曲

 三十二、有缘千里来相会

 三十三、唐婉泪梅花情

 三十四、逆水鸳鸯

第四章 风口浪尖上的成年(1958—1974)

 三十五、大西北的故事

 三十六、“掺沙子”

 三十七、“失业”前后

 三十八、老政委“脱鞋下田”

 三十九、封锁区里接新兵

 四十、老八路的心愿

 四十一、为谁扛枪

 四十二、陕北风情

 四十三、古村遭大旱

 四十四、挖野菜庆国庆

 四十五、进“北京学习班”

 四十六、打着呼噜砸狗头

 四十七、“通缉令”

 四十八、告状成功

 四十九、信阳兵保护老连长

 五十、平反回乡

 作者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枪口下的童年(1940-1945)

一、飞云江畔《渔光曲》

云儿飘在海空,

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渔网,

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潮水升,浪花涌,

渔船儿漂漂各西东。

轻撒网,紧拉绳,

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船租重,

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渔网,

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

这幽雅而又悲切的《渔光曲》在风琴的伴奏声中,从东海边的瑞安县城关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教室里传了出来,飘荡在校门前的飞云江上,又随着渔船的出海,把这打鱼人的心声,一起飘向东海。再向前飘去,这悲弱的心声,就淹没在迎头冲来的日本太阳旗下隆隆的炮舰声中。

这是民国二十九年秋的一个情景。

音乐教师叫周香韵,中等个子,匀称的身材,天生有一副清脆而又响亮的嗓子。虽然已是37岁,是5个孩子的妈妈了,但她梳一头短发,那双明亮的眼睛衬托在微带红润而又白净的脸上,还是显得那么年轻,充满活力。

这时,她正带着同学们齐唱《渔光曲》,她一边弹着风琴,一边随着节拍自然地摆动着短发,深沉而又缓慢地一句一句地教唱着。每唱到“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时,她总是从心底里发出哭泣声,这抽噎的声调,把《渔光曲》的歌魂,带到了最真情的境地……

周家住在瑞安小东门的飞云江江边,祖辈在大沙巷口开着一爿宁仁堂药店。据说,早年生意兴隆,在当地颇有名气。

香韵是周家的大小姐,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从她小时候记事起,就知道走过门前街路就能看到飞云江的波涛:涨潮时,江水咆哮起来,像一条条长龙,向两岸席卷而来,发出轰轰的撞击声,那渔船上的桅杆和它顶上的小三角旗在风浪中剧烈地晃动、好像房子也随着摆动;落潮时,就听到渔民们吆呼着的起锚声,一条条渔船漂向大海……她也常到江边的滩涂上和邻居的小伙伴们追小蟹、挖跳跳鱼,或者在晒网场上捉迷藏。左邻右舍的渔家也常到她家来买药,大多买的是“八卦丹”、“十滴水”、“万金油”、“黄连素”之类止渴、止泻的海上急救药。

一天,小香韵好奇地问来买药的阿伯:“大伯伯,海里有那么多的水,还带止渴药干什么?”

“海水虽多,但是是咸的,吃了要中毒的,只能吃从家里带去的淡水。如果天气热,长时间暴晒,就会头昏脑涨,带去的水就很宝贵了,嘴里含点八卦丹,心里就好过多了。”阿伯认真地对她说。

“那么带黄连素又有什么用呢?”小香韵又好奇地问。

阿伯虽只是说:“那是上吐下泻时救急用的。”但小香韵哪里知道,这简单的一问,竟触到了渔民上千年的辛酸泪……

祖祖辈辈的打鱼人,靠简陋的小船,抢上白天的好天气,趁落潮时,顺水淌上近半天的时间,赶到渔场,网上一些鱼,再利用涨潮的顺水,赶紧回港。趁天未黑,好把鲜鱼卖出去,换回一些米,一家人过个好夜晚。

那时,自给自足的经济非常落后,加上交通闭塞,打上来的鱼很少有人买。鲜黄鱼才3分钱(法币)1斤,还卖不出去,只得自食死鱼、烂虾,或待来日晒成鱼鲞、开洋再卖。整个码头、渔村都是臭鱼烂虾味,绿头大苍蝇嗡嗡遍地乱飞……

渔民们饮食的单一、肮脏,必然带来细菌的侵入,日积月累,致使多数渔民肠胃不好,最常见的是患痢疾。为了生活,渔民们往往都是带病出海,上吐下泻时,就在船上掰一小块八卦丹放在嘴里或服一点黄连素挡一挡。即使是全身无力,站都站不稳了,但在那海上,也只有与风浪做搏斗。

刚懂事的小香韵虽不知道这些情景,但听妈妈说过,对门阿海叔家悲惨的遭遇。阿海是个在海上长大的四十来岁身强力壮的渔民。那年初夏,连续十来天的阴雨,使渔船无法出海,家里的锅好几天都是冷冰冰的了。几天下来,阿海吃的是一些变了味的剩鱼,连着拉了两三天的肚子,服了黄连素,也不见好转。

这一天,天气放晴,是个打鱼的好日子。贫病交加的他,不得不撑起身子出海去。

阿海嫂替他背着渔网,对踉踉跄跄的阿海说:“今天你就不要去了,等病好了再去吧!”阿海两眼有点发黑,他停住步子,把双手搭在阿海嫂的肩上,闭着双眼,艰难地说:“明天再下雨怎么办?总不能在家里等死啊!”无奈,阿海嫂扶他上了船,小渔船就这样摆向了大海。随着渔船的影子渐渐远去,阿海嫂的心也越来越沉重。她没有回家,一直站在码头等着她男人回来。

傍晚,海上拔起了柱柱乌云,天,迅速暗了下来。别的渔船一一回来了,就是不见阿海的船。阿海嫂慌了。突然,她预感到了什么,像是丢了魂似的踩着江水呼喊着:“阿海,阿海!快回来呀!”“阿海!你在哪里?……”乌云滚滚而来,天全黑了;风越来越大了,雨也来了。

阿海嫂尖声的呼叫声,不停地穿梭在飞云江风雨的夜空,在那风雨交加声中,她的呼叫声显得那样的微小,她的身影又显得那样的孤苦伶仃……

P1-3

序言

薛家柱

六年前国庆节前后,我收到《坎坷》一书前两章,完全以一个职业编辑和作家的观点写了一些意见。想不到作者珍重地保存下来了。现在五年多时间过去了,《坎坷》全书已写完,承作者盛邀,一定要我为这本书正式写一篇序,真情难却。

广义地说: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历史,都能反映与折射社会、时代的进程,只是有的深有的浅而已。所以把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真实地记载下来,就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

作者的一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从小由于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在别人家中长大,也进过儿童教养院,当过学徒、进过戏班……特别在那烽火漫天的抗战年代,他的家乡是飞云江畔的浙南瑞安(温州),日本鬼子进攻温州,他的一家被迫逃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吃尽人间的苦。最后流落到杭州,幸亏有一个好心的门房收留,才勉强在西子湖畔安顿下来。解放后,他年纪轻轻就参军,进了军政学校,学习无线电通讯,成了电台报务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成为志愿军空军总部的电台工作人员,并一度在聂凤智司令员手下工作。回国后,参加过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立过功。后来正式调往西安航校担任教员。生活经历和体验是一个作家最宝贵的财富,没有生活经历和体验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

由于作者生活经历和体验丰富,又处于特殊的年代与环境:抗战、浙南、畲乡、大西北、沙尘暴,所以作品就具有特殊色彩。再加上作者记忆力强,又有一定文学功底,善于抓形象、抓细节,能抓住富有时代气息的情景与生活片断,因而作品就有文学表现力。书中抗战撤退时国民党那几只神秘的文件箱、山区假道士留宿戏班的无耻、畲乡老妈妈的爱心感人、温州榕树下讲故事与相亲的亲切;特别聂凤智司令员用《空城计》与美国佬智斗、林彪制造的冤狱里脱险等都写得很精彩。

《坎坷》(1940—1974)写的正好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一段历史阶段,作者目击、亲历,将它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的作品,能为下一代留下一部具体、形象的回忆录。即使不是长篇宏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想。

是为序。

国家一级作家、原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杭州市作协主席

薛家柱

2012年12月17日于杭州钱塘江畔

后记

1974年我复员后,一家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是,往日惊魂的经历和离部队时同志们的嘱托,时而浮现在脑际,难免想往事,但一时理不清。

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布公报,全党、全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上拨乱反正,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接着,1981年,党中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给林彪、江青两个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定了性,使我逐渐看清了自己的往事是国家当时历史的一个小小的侧面。历史是人民的历史,自己只是在社会底层经历其中的一瞬间,有责任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心,自己的情,把当时的情景记述出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历史的演变。

1993年我退休后,也因闲来无事,于1998年开始动笔,写自己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路(1940—1949):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有大量的史实可以佐证,到2002年写完。而对自己在解放后的路,经历过“反右斗争”、“信阳事件”、陕北老区人民生活的困难、“文革”的浩劫等,尽管有不少痛苦的回忆,难以下笔。但从新中国诞生那天起,我们的国家,我们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得解放,当了国家的主人,更是事实。敢于对抗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国际战争集团的扼杀,发起抗美援朝的义举;接着,打掉蒋介石妄图“反攻大陆”的“跳板”,解放了浙东沿海岛屿,使新中国昂然屹立在东方。

由于国内外历史的原因,我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犯了“左”倾严重错误,特别是发动了十年浩劫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伤害了一大批革命的同志。致使全党、全国一度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险些被篡夺。但是,党中央、毛主席还是立党为国,为民除害,保住了一个完整的党、完整的国家、完整的人民、完整的人民军队。给了党和国家以拨乱反正的和平环境和改革前进的基础。功过是非自有人民评说,我应当以我之经历,如实讲出来,交给人们参阅、思考、评说。

于是,我从2008年开始写自己在解放后的路(1949—1974)。有艰难的回忆,有通宵落泪而写的往事:许多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和知识分子的浩然之气,无不可歌可泣。像聂凤智司令员、张爱萍司令员、柳主岭报务员、江教导员、府谷县吴登雄县委委员、沈亮教员等,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发扬。

到2011年4月写完时,我已79岁,也就搁笔了。我写《阿胜的路》,不是翻起是非,而是想吸取教训,珍惜现在,更为了走向美好的未来。到2012年初,在听取了友人和一些初稿读者的宝贵意见和鼓励后,改写成现在的章节小说,文字上也做了一些改动。

这是一部传记式的小说体,在写作中,我抱着“大事认真,小事讲清”的态度,以我之见闻,予以记述、联想、描写。它既不是历史的纪实,也不是凭空臆造的杜撰。许许多多事件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大部分人隐去姓名)都是真实的、有据可查的。只是把当时的人物回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连同他们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感受阐述开来。

书中主要人物后来的情况我知之不多,只知道:党中央委托兰州军区派驻空军通校的工作组(后改为联络组)一直工作到1981年,随通校的消失,有始有终地撤回了47军。沈亮同志于1974年平反后,通过两年多时间对大学时代所有的数学课题重做一遍,回归思维逻辑,加上药物治疗、家庭料理,几年后,养好了病,回部队继续钻研数学,于1987年写出了国际上公认的论文,受到中国科技大学的充分肯定,荣立两次科技成果三等功,调任空军通信工程学院正教授,1989年提升为副军级。吴丰尧同志于1978年转业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莫止同志转业在北京某政协任处级干部。袁勇平、汪存潜等同志也都在90年代从正团级教授的岗位上退休,安度晚年。我自己于1980年部队来函,改为转业干部,正科级,从普工调任杭州市建筑设计院工会工作。林阿菊由于得了哮喘病,于1996年59岁时去世。

由于自己只有初中的文化水平,加上晚年的生活、性格、工作环境较狭窄,写作的知识又很浅薄,书中不当之处一定不少。谨望各界、读者给以支持、指正。

2012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8: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