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我们都知道,渴望获得别人的喜爱、认可和接纳是什么感受。这种感受是我们身为人的一部分。想要支持他人、帮助他人满足需求这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在此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需求。这让他们苦恼不已。 他们,就是讨好型人格者。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艾玛几乎每天都与讨好型人格者接触,她深知这群人的焦虑与压力——无法讨好所有人,同时又无法允许自己取悦自己。 本书中,艾玛基于十几年来的临床经验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是“讨好型人格”,总结出了四种类型的讨好者:典型讨好者、影子式讨好者、安抚式讨好者、阻断式讨好者。对孩子、父母、朋友、恋人、职场等讨好行为“多发区”“多发人群”,结合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人物心理、讨好行为的根源,并以一种类似于做心理治疗一样的私密对话的方式提供建议,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自己,更真实、更快乐地生活。 作者简介 艾玛·里德·特里尔,剑桥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曾在宝洁公司市场部工作。2003年,因为一场车祸,艾玛接触到心理咨询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转而投身心理学领域研究,随后获得了沟通分析专业英国第一等级学位,成为英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协会成员。目前她已是一位从业12年的心理治疗师与临床医生,拥有超过1万小时的治疗经验,在威彻斯特经营一家私人诊所,同时为公益和商业组织提供个人或团体咨询服务。以上这些经历都是她分析讨好型行为与讨好型人格的资料库。 目录 引言 我们为何会讨好他人 我们为何会讨好他人 加倍关心,而非漠不关心 讨好他人的阴暗面 讨好的多面性 第一章 四种讨好型人格者的心理侧写 讨好型人格者的童年 培养长期讨好型人格者 为自己而感受 是什么在阻碍你 讨好型人格者的修复 播下讨好的种子 凭借感受走出讨好 依据感受采取行动 比安卡的讨好类型 你讨好他人的起源 第二章 讨好型小孩 穿上你的外套 筛选有用的父母的声音 过度顺从 结合父母的经历 阻断式讨好型者的反抗 秘密和谎言 聆听另一种真相 被人讨厌 你心中的“小孩”有何感受 神奇的话语 权衡之下,哪种做法最合适 第三章 讨好型朋友 朋友不是家人 人生电影 播放预告片 嫉妒的友谊 毕生挚友 共生型友谊 小心重复的情节 结束友谊 妒忌的讨好者 第四章 讨好型伴侣 让实话还你自由 当异性开始互斥 松开绳子 彻底接纳 “良好”的亲密关系 保护自己 异性相吸 双赢 每个故事都有两面性 认清你的自我破坏 灌木丛中的窸窣声 第五章 讨好型员工 这儿不是学校 温水煮青蛙 五五分的关系 分清过去与现在 支撑错误的关系 消极的讨好 在工作中做个成年人 测量锅里的温度 讨好中的等价交换 你是在帮倒忙 训练不良行为 认清自己的消极 第六章 讨好型父母 无法讨好其他家长 创伤与讨好 讨好孩子 说出你的真心话 冷漠的伤害 在当下做好父母 悲伤与讨好 为人父母脸皮薄 重新康复 父母离异 后见、“中见”、先见 因为关心,所以拒绝 你在害怕什么 在丧失中自我哺育 第七章 特殊的讨好场合 别错过事情的意义 圣诞阴谋 收拾行装,踏上内疚之旅 婚礼的主角 做出积极的选择 筹划圣诞 内疚与讨好 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相互冲突的两种准则 事先预防讨好他人 第八章 线上讨好 讨好型人格者在网络上遇到的问题 幻想与现实 令人挫败的动态 掩饰性感受 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 别急于取消关注 彻底戒网 表象之下 第九章 女性讨好者 和善可亲 优先考虑自己 允许自己小题大做 维京人的做法 遵守女性准则 了解自己的想法 虐待关系 愤怒是你的朋友 愤怒是改变的能量 女性谬论 第十章 讨好他人与男子气概 凡事都藏在心里 身为男性 羞耻与讨好 完美绅士 你如何宣传自己 建立亲密关系 害怕失败 羞耻与隐瞒 感受的许可 慎重许愿 警示故事 第十一章 被人讨好 被人“讨好”的问题 压力与抑郁 你能被人接受 光鲜面 关系之环 无条件的接纳 靠讲故事处理压力 克制赞美 赞美的囚笼 结语 学会悦己 被遗弃的感受 真相有时会伤人 健康警告 致谢 序言 我们为何会讨好他人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不乏 讨好型人格者。他们可能很 难说出自己的需求,不愿惹 别人不高兴。即使没有做错 什么也会道歉,即使是因现 实原因而被迫改变计划也会 感到内疚。他们很难向人解 释为什么不行,对他们来说 ,一口答应要更简单一些。 也许所有这些情形他们都曾 遇到过。也许这个人就是你 。 我以前也很爱讨好别人 。我在预产期当天早上降生 ,生来就很守时,是个善于 讨人欢心的孩子。圣诞节时 ,我很乐意招待那些前来参 加我父母举办的派对的客人 ,也很乐意前往老人院给那 里的老人唱颂歌。我就像条 变色龙,能适应任何社交场 合,用我讨好他人的能力去 满足周围人的需求。成年后 ,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交友 中依然如此,把别人的快乐 放在首位,似乎无法开口说 “不”。我尽量避免被人讨厌 (其实我是在避免被自己讨 厌),但讨好他人让我无法 真实地活着,有时甚至害我 生病。现在我很少那样做了 ,也因此感觉好多了。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我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在复杂 的生活困境中进退维谷,既 讨好不了所有人,又无法取 悦自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 共同努力,将他们从困境中 解救出来,帮助他们清醒地 认识到——有些人是无法被 讨好的,所以摆脱困境的方 法就是别再白费功夫。 一些日渐康复的讨好型 人格者回顾往事时会说:“ 真希望我当时就知道这个道 理。”取悦自己并不是在说“ 以我为先”,而只是在说“我 们都一样”。 本书就是为了帮你尽早 知道那些你早晚有一天会知 道的事。 所以,我想和你谈谈讨 好他人的问题……要是你方 便的话。 我们为何会讨好他人 你可能以为讨好他人就 是表现得体贴、周到和友好 。但实际上你讨好他人是因 为你渴望控制他人的反应, 并避免他人对你的厌恶给你 带来的不适。讨好是种策略 ,旨在披着善良或圆滑的外 衣,让自己得以安全地掌控 局面。 讨好型人格者无法忍受 让人失望,被人讨厌会让他 们大受打击。我们都害怕被 人评头论足,被人发现自己 的缺陷。而被人需要的感觉 很像是被爱的感觉。讨好他 人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他们 ,但我们却在徒劳地讨人欢 心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 讨好行为的起源不难理 解。遭同类讨厌对于我们这 种群居动物来说很是危险, 我们要依靠族群获得火种、 食物和庇护。恐惧、内疚和 羞耻是一些很原始的感觉, 它们存在的理由很大一方面 是为了敦促我们安全地待在 群体中。别做那些不该做的 事,别做那些可能会导致你 被剥夺烤火的资格,被放逐 荒野,最终死于曝晒或命丧 饥饿的野兽爪下的事。如果 事情的惩罚可能致死的话, 那么就最好别做任何不被接 受的事。然而,这些感受并 未随着现代生活一起进化。 时至今日,我在咨询室里仍 会碰到一些犯下“滔天大罪” 的人,他们或是忘记了别人 的生日,或是打电话向领导 请了病假,或是取消了和朋 友约好的晚餐。只要是做了 会给他人造成影响或让他人 不快的事,都会让他们感到 “罪孽深重”。我认识一位讨 好型人格者,有一周她来咨 询时迟到了,这让她显得比 平时更为慌乱。其实,她之 所以迟到,是因为她先是被 一个咄咄逼人的募捐者拦了 下来,接着又被迫聆听了一 段基督复临的宣教,最后还 注册订阅了一个语言学校的 在线课程,而这一切都发生 在她离开停车场的路上,只 因她无法拒绝。“他们眼睁 睁地看着我朝他们走过去! (所以,我没好意思拒绝。 )”她哀号道。这些原始的 内疚感和羞耻感带来的痛苦 根深蒂固,让人不惜一切代 价想要避免,但现在这些感 觉看来不过是行为的附属品 ,人们再也不需要这些感觉 的鞭答了。如不改变我们对 这些原始感觉的理解,我们 就会继续避免一切不快,哪 怕错不在己。 …… 本书会教你如何做自己 ,教你如何不再追着别人跑 ,转而开始吸引他们,教会 你相信属于你的东西自会来 到你身边,而不属于你的东 西,你再怎么吸引也依然得 不到。本书会激励你将时间 花在能够与你共度将来的人 身上,而非花在留恋过去上 。本书会促使你成为更好的 朋友、伴侣、孩子和父母。 通过学会更好地关心自己, 你能够更好地关心他人,而 不是替他人承担问题。 本书会让你对失去做好 心理准备。因为成长必然离 不开失去。总会有人不希望 你停止讨好他们。(看上去 ,他们似乎是尊重你自己的 选择。)但等到他们说“你 变了”时,你就会发现,其 实他们的真意是“我不喜欢 你不再按我的意愿行事”。 讨好的多面性 我们将透过我所遇到的 讨好型人格者的故事和生活 经历,以“幕后治疗”的角度 ,对讨好型小孩(和讨好型 父母)、讨好型朋友、讨好 型同事等“高发人群”进行分 析。书中的案例都源自我在 不同的咨询服务中和多年的 临床经验中接触到的数以百 计的讨好型人格者。他们的 名字和身份信息均做了保密 处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为进一步避免泄露来访者身 份,有些案例杂糅了多人的 经历,但这些经 导语 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一本可以让你在充满评价的时代中学会更良性地接纳和取悦自己的书; 英国亚马逊心理自助类畅销榜单作品; 作者拥有12年心理治疗从业经验和超过10000小时的咨询经验; 丰富案例可帮你更好地认识“讨好型人格”,更全面地理解自己,以及更精准地处理人际关系。 后记 学会悦己 要取悦自己,感受就是 我们最好的礼物。它让我们 随时都能知道自己的需求, 以及如何获得想要的东西或 自我满足。 如不能及时触及自己的 感受并允许自己依据感受采 取行动,我们可能发展成典 型讨好者,最终受制于不可 能实现的完美;或是发展成 影子式讨好者,牺牲自己的 可能性去讨好心中的权威; 我们还可能学会用安抚式讨 好模式避免惹人生气,弃自 身完整性于不顾,只求相安 无事;也可能身陷一味回避 的阻断式讨好模式,浪费精 力躲避讨好的压力。 被遗弃的感受 透过书中讲述的这些故 事,我们看到了我们如何在 讨好他人的过程中遗弃了自 己的感受和需求,看到了讨 好对讨好型人格者和他们试 图讨好的对象造成的有害影 响。要取悦自己,就必须学 会辨识自己的感受,理解它 们发出的信号,这样才能采 取正确的行动,获得满足, 不必再依靠讨好这一扭曲的 媒介。要取悦自己,就必须 对自己的所有感受负责。换 言之,不能只感觉你想要的 感受。要么所有感受都畅通 无阻,你拥有全部的掌控权 ;要么封闭那些痛苦的感受 ,快乐和生活的意义也随之 消失,留给你的只有一个被 逼无奈的选择——讨好他人 ,从别人那儿获得你需要的 东西,而且还得看运气。 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就 是要重视它。宽容而同情地 倾听它的声音,依据它的意 见采取行动,寻求一种能体 现自身价值的有效解决方案 。如果你一生都在讨好他人 ,这种转变并非朝夕之功。 以前被你忽视的那部分自我 需要时间慢慢显现出来,逐 步相信你现在会给予其保护 和尊重。我有时会建议正在 康复的来访者设立一段缓冲 期。把你的感受想象成小时 候六七岁时的自己。想让他 对你实话实说,就不能批评 或羞辱他,要让他信任你。 此外,还要让他相信告诉你 实话是有价值的,冒险说出 来是有回报的。要是他跟你 说了自己的感受,却什么都 没改变,他就会放弃。始终 没人搭理的小婴儿最终会停 止哭泣,不是因为他学会了 自我调节,而是就算哭也没 人来。不去帮助自己,你也 会放弃感受。获得你的感受 的信任可能需要一些耐性和 练习,你可以靠时不时地“ 自审”,有意识地重复这个 过程。问问自己,“我现在 和自己的关系如何?我是何 感受,有何需求,如何才能 获得想要的东西或实现自我 满足?”倘若发现自己又因 内心的批评而陷入消极的自 我对话时,要挺身而出维护 你的感受。等你的这部分自 我认识到你是站在他那边的 ,他就会更有自信,就会更 频繁地现身,相信你会依据 他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与 他结盟设法取悦自己。 健康警吿 当你开始摆脱讨好,关 注自己的感受,势必要放弃 那些以前你讨好的人给予你 的有条件的接纳和认可。这 段空白期会是黎明前的黑暗 。要善待自己,同情自己, 为自己做些积极的小事—— 不是因为你必须这么做,也 不是因为你值得这么做,而 是你需要启动取悦自己的自 然循环。事先将你觉得快乐 的事列个清单,这可以帮助 你给予自己关注和奖励,不 再靠讨好从别人那儿交换这 些东西。状态好的时候通常 更容易想到快乐的事,所以 不妨预先在笔记本或手机上 留出一页空白。发现自己特 别喜欢某家店的咖啡,记下 来。喜欢在下午泡个澡,记 下来。无论是一条你觉得很 自在的跑步路线,一个你中 意的马克杯,一首赋予你生 命力的歌曲,还是一个令你 精神振奋的播客,统统记下 来。情绪低落时,不必强迫 自己,只需从中选一件试试 看就行。最差也就是没什么 效果罢了。但多数情况下你 都会觉得好受些,不仅因为 你做了些积极的事,更因为 你关注着自己的情绪信号灯 ,向自己证明你很重要,你 的感受应该得到认可和自己 的帮助。 你要对抗的不单是自己 内心的批评,周围那些习惯 被你讨好的人也势必会强烈 反对你的转变。若我们过去 建立的都是共生性的人际关 系,那么就不可能人人都乐 意改变。你开始重视自己、 关注自己后,可能会破坏有 些人际关系中不成文的规则 ,比如对方希望你优先考虑 他的需求。不是每个人都愿 意与你建立真实的关系,但 那些愿意的人就是值得的人 ,不打破共生的鸡蛋就摊不 出亲密的煎饼。尊重自己的 感受,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自然就能找到你一直寻求的 反应——从重要的人那里获 得无条件的接纳,以及获得 从不重要的人那里离开的许 可。 真相有时会伤人 我很幸运,我的爷爷奶 奶非常爱我。我和哥哥每个 星期天都要去爷爷奶奶家, 奶奶会准备丰盛的星期日烤 肉大餐,每周都换着做我和 哥哥各自喜欢的甜品。吃饭 的时候,我们会把电视机转 向餐桌,边吃边看《大淘金 》(Bonanza)的重播。吃 完晚餐后,爷爷就带我们到 街角的小商店买塑料玩具枪 和巧克力香烟,这些在家里 都是违禁品。有时走在路上 他故意扔下一枚硬币让我们 去捡,我们会兴高采烈地扑 上去。有时我们还一起停下 来狂吃路边的黑莓,他会把 我俩举起来,让我们去摘顶 上最鲜嫩的那些。有天,我 横穿马路朝一种看 精彩页 第一章 四种讨好型人格者的心理侧写 尽管我们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有“过度道歉”的毛病,比如工作中讨厌打电话请病假,餐桌上习惯最后一个动筷,但我们讨好他人的动机各有不同。经过数千小时的临床咨询,我发现了四种类型的讨好型人格者,并分别做了侧写。 典型讨好者 我将那些比较“传统”的讨好型人格者,称为典型讨好者。他们自豪于自己很会办事,比如能猜中别人的心思,送对方心仪的生日礼物,再比如能将晚宴操持得井井有条、近乎完美。他们无疑很擅长这些,讨好对象的感激和赞许就是他们获得的部分奖励,并构成了他们的自我认知。让别人生活得轻松舒适,就是他们的存在意义、他们的自我定位。当询问他们自身有何需求时,他们脑中一片空白。 他们渴望的成功是巧妙地栖息在别人的世界中,沐浴在别人回馈给他们的温暖中。对他们来说,没有比成为某人不可或缺的存在更有吸引力的事了。他们的自尊已经被别人给予的尊严所取代,他们够不够好,全由你说了算。对于典型讨好者来说,被心中的权威鼓励般地拍拍头,堪比中头彩。 影子式讨好者 影子式讨好者期望为那些光鲜亮丽的人服务,为那些看起来似乎更重要、更引人注目的人服务。 在影子式讨好者的童年经历中,可能存在一个很自恋的人,这种人往往缺乏同理心,并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为获得对方的青睐,影子式讨好者会开始放低自己、抬高对方。他们设法成为对方最好的配角、完美的辅助,成为对方一流的二把手。 在影子式讨好者眼中,别人的需求始终重于自己的需求。他们在公交车上率先起身让座,永远为别人扶着门。成年后,他们继续寻找机会增强别人的满足感。他们深受有权有势的成功人士的吸引,成为其狂热的追随者。但他们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你的青睐,唯有成为你的头号粉丝,他们才甘心,所以影子式讨好者会做出争相讨好之举。他们如此拼命地想要赢得你的喜爱,很难真的成为你的朋友。有时争夺死党的头衔竟比做朋友本身更要紧,善妒的影子式讨好者一不留神就会变得偏执而具有破坏性。一人愿意把外套给你,另一人就得捐出个肾来。你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个奖品,你不像他们的朋友,而更像他们的战利品。 安抚式讨好者 讨好他人有时不是渴望做对,而是害怕做错。 安抚式讨好者为人处世的基本立场是“万事和为贵”。他们是维系友好氛围的社交黏合剂,积极促进人们的互相合作。他们包容而顺从。犹如乐队指挥一样,他们以让大家和谐共处为己任,自己却不占据任何位置。如果你划伤了一个安抚式讨好者,他会若无其事地默默流血。当然,在此之前,他还会为自己的血流得到处都是而道歉。 在成长的过程中,安抚式讨好者可能曾经有过因惹人不快或与人不和而感到没有安全感的经历。他们学会了息事宁人,学会了如何安抚他人的强烈情绪或如何隐藏自己的情绪,以避免激起他人的敌对反应。安抚式讨好者可能有个爱惹是生非的兄弟姊妹。家中有一个孩子比较叛逆爱惹事,致使另外的兄弟姊妹发展成安抚式讨好者以维持家中安宁,这种情况并不鲜见。 安抚式讨好者是各类讨好型人格者中的金凤花姑娘①,总是寻求不温不火的折中之法。不厚此亦不薄彼,他们坚守共识,从不发表有争议的言论或提出可能不受欢迎的偏好。 阻断式讨好者 这类讨好型人格者潜伏于地下——他们根本不承认自己会讨好他人。 阻断式讨好者受不了别人对他不满意,但与其他讨好型人格者不同,当他们意识到了自己不能(或不愿)采取行动博得别人的好感时,他们的防御机制就会启动。由于无法竭力讨好他人以免遭批评或排斥,阻断式讨好者唯一的防御方法就是退出游戏。毕竟,不玩就不会输。 成年后,阻断式讨好者会避免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始终与人保持距离,他们在自我封闭的基础上,塑造一种看似对批评毫不在意的假象以保护自己的软肋。他们刻意伪装成厚脸皮,对他人的评判置若罔闻,无论那些评判是褒是贬。为了逃避失败的痛苦,他们封闭了自己的感受。他们自给自足,你可能会发现他们要么与群体保持距离,要么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他们徘徊于自信与不屑一顾之间,似乎有勇气贯彻自己的信念,不轻易受人影响,遇到困难也不轻易接受称赞或安慰。 他们可能看起来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讨好型人格者,但在应对讨好压力时,他们也会表现出与一般讨好型人格者同样的病态反应。他们同样非常看重别人的评判,同样无法忍受别人的评判,只不过他们学会的是忽略、抵制和否认这些评判的存在。而且他们还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切,这使得帮助他们变得更加困难。阻断式讨好者往往要靠药物滥用、抑郁、倦怠或离婚的警醒,才肯承认他们与讨好压力之间虚假的和谐关系,进而走上健康的悦己之路。 P1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