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梭,人生短暂,理应不懈努力,沿着前人的履迹,一代一代,在崎岖荆棘中踩踏出一条通往美好明天的康庄大道。
《故乡》、《童年》、《小学》、《中学》、《务农》、《大学》、《教师》、《吴县》、《产业》、《审计》、《党务》、《远洋》、《昆山》、《父母》……《履迹》记述了作者支海坤在一个甲子年中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履迹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支海坤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光阴似梭,人生短暂,理应不懈努力,沿着前人的履迹,一代一代,在崎岖荆棘中踩踏出一条通往美好明天的康庄大道。 《故乡》、《童年》、《小学》、《中学》、《务农》、《大学》、《教师》、《吴县》、《产业》、《审计》、《党务》、《远洋》、《昆山》、《父母》……《履迹》记述了作者支海坤在一个甲子年中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 内容推荐 《履迹》记述了作者支海坤在一个甲子年中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履行人生义务时留下的轨迹。这条轨迹所反映的是一部真实的历史,它将引起与作者同龄人的共鸣与感叹,给年轻人以激励与启迪。光阴似梭,人生短暂,理应不懈努力,沿着前人的履迹,一代一代,在崎岖荆棘中踩踏出一条通往美好明天的康庄大道。 目录 故乡 童年 小学 中学 务农 大学 教师 吴县 产业 审计 党务 远洋 昆山 父母 宗迹 后记 试读章节 房子内部南北向以5:3的比例用墙隔开,前5米,后3米。东面一间后边是浴室和猪舍,前边是厅,厅上有一阁楼。说是阁楼,也只是铺了些木板,用梯子爬上去,后来成了我们兄弟姐妹的卧室。西面一间后边是父母的房间,房间里有一张木床,床前摆放着一张四仙台,床前地上有几块木板,作踩脚之用。我们小的时候,还分别在父母房间西边、南边搭过小床,作为我们睡觉的地方。略大一点,我们就上东房的阁楼睡觉了。西房前面是客厅,客厅里放着一张长台、一张八仙台、几张长凳和夏天乘凉用的椿榄。 房子没有粉刷,一到雷暴雨或黄梅天,砖缝里就会淌泥浆;屋内地面也没有铺设,就是泥巴地,到了黄梅天地面会渗出水来,走路得十分小心。大概到1965年春天,才请泥瓦工将两间房子进行了全面粉刷,里白外黑,焕然一新;1966年,东房的阁楼才正式铺上了楼板。房子为什么不装修呢?为什么不买几件像样的家具呢?那时我可怜的父母将所有的积蓄都砸在买田地上了。农民嘛,有了土地就意味着有了一切,就有了稳定和幸福。在临近解放的前夕,父母还花了巨资买了人家几亩土地(至今我还保留着那几张契约),不久就土改了。那时买一亩地的钱,足够你盖一幢小楼,但按照外公的哲理,只要心宽,不要身宽。老房子的西边是一大片旱地,栽的主要是桑树,桑树田地还有许多墓地,我爷爷、奶奶的墓地都在那里;正北是大支巷,与我家隔着一条小河。 我家离钱桥约三华里,除了水上交通外,还有两条田间小道通往钱桥。一条是正门前的小路,可通往我读书的小学,也可通往钱桥和无锡,路经苏庙、天墩头、台埭桥;另一条是后门的小路,经李巷、孟家桥、前金岸到钱桥,再从钱桥花一毛钱坐4路公交车,便可到无锡市的惠山或西门。60年代搞水利建设,在我家门前修建了两条水渠,一条从缪巷直通邵巷,其中一条分水渠就在我家门口,经李巷直通前金岸,我在钱桥中学读书时,上学放学均走这条小水渠。 到60年代后期,孩子们都大了,房子显然偏紧,父母又开始寻思着建房。那个年代,收人微薄,物质匮乏,维生艰难,哪怕建一间草房,都是何等的艰难。也就在这个时候,建房被提上了我家的议事日程。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我家建房的筹备期。我和哥哥将父亲原准备靠西扩建一间平房的计划改为朝东建造两间楼房。在申请建房宅基地的同时开始准备建房材料。哥哥在公社采矿厂工作,石头没问题;哥哥的连襟在安徽巢湖工作,从巢湖水泥厂解决了水泥的问题,还帮助我们从巢湖运到无锡姚湾里;我们从无锡县钢铁厂买了泥煤,到胡埭窑上去换砖和瓦,到无锡县钢铁厂买了废钢筋,用来浇制梁和楼板;还通过关系到无锡市绿化队买了修剪下来的树棍做椽子。那几年,家里分到的麦柴、黄豆萁、油菜秆等,凡是可以用来换砖瓦的,家里都舍不得用来烧饭,通过胡埭的朋友都送到窑上去换砖瓦了。 木材是最紧缺的物资了,14根梁是怎么凑齐的,至今已记不起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是从三间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把三间老房子前后墙上的梁拆下来就有6根了。另外还有桶楞再加上拆下的东山墙的柱子。椽子大部分是买来的杂树棍。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的是,1973年元月份,我在公社专案组复查溪南龚巷上的一个所谓反革命集团,这个集团牵涉上百人,其中有一个骨干在江西南昌拖拉机厂工作,我和专案组长蔡友成(他时任无锡县政法组副组长)一同到该厂外调,途中先到江西上饶,在上饶市买了一匹夏布(专门用来做蚊帐用的布);又到南昌拖拉机厂;最后去了一趟高安县,找到了在我家养蜂的肖仲伯,由他带我们去买了一些松木板材,叫肖仲伯他们来无锡放蜂时顺便带到无锡。 除了梁,还有槁楞、门框、窗框都是要用大木料的,哪来那么多木材呢?好在那时初中重新布局,每个大队都要办初中,在建造竞丰初中时匠人制造了浇注水泥门框、窗框的木模。当时,我已高中毕业,并担任了公社团委副书记、大队团支部书记和民兵营教导员,已经结识了一些朋友,有人建议我浇注水泥的桶楞、门框和窗框,并将大队的木模给我借了过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为了保证次年春天时房子能顺利开工建造,1972年底我们就开始灌注水泥槁楞、水泥门框和水泥窗框。水泥桶楞是我和哥哥在东边那间房子里灌注的,白天要上班,一般多是晚上干。门框、窗框是在李巷上仓库前的场上灌注的,晚上拖了一个大灯泡,张锡兴、缪焕伦等一批朋友经常来帮忙。 那些黄石、砖、瓦、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的运输,都是靠肩挑人扛,主要劳力是父母和兄弟姐妹,有时也请表兄弟、堂兄弟和朋友们来帮忙,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很有成就感。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拖水泥,等公社采矿厂下班后,哥哥从厂里借了十几辆拖石料的手推三轮车,将水泥从姚湾拖回家,一个来回几十公里,在那夜色的山路上浩浩荡荡,显得十分壮观,我的很多朋友,例如徐云龙、王华南、庞金义都参加了这次行动。 那几年,家里的全部收入都花在购买建材上了。那个年代一个工分几毛钱,全家七个劳动力,一年忙到头,到年终分不到几个钱。政府又不允许搞任何家庭副业,老百姓的生活真够艰苦的。等到房子开工,母亲干脆把钱全部交给了我,兄弟姐妹的零用钱全部垫上,最后还是向小阿姨借了几百元,才把工钱结清。P2-4 序言 我公元2008年6月正式退居二线,2009年8月应邀到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工作。寂寞、悠闲的生活常常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怎么说呢,我们这一代人,天时、地利、人和,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重演,无所没有经历过。生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享受过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人民公社大食堂;经历了赶超英美的“大跃进”;体验、目睹了路有冻死骨的三年困难时期;参加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亲身投入了改革开放30年。弹指一挥间,60年过去了。 留下一点回忆,消磨一点时间,给我的子孙保存一点文字记录。不考虑文法章节,不推敲语句通顺,不考证历史事件,仅平叙我的生活经历,记录我履行人生义务时所留下的点滴痕迹。 作者 2009年12月2日 后记 本《履迹》完稿于2013年元月,已三易其稿。冷静下来,删掉了许多的思想与观点,其意不言而喻。如果再反复修改下去,最后必将只剩下“履迹”两字了,只能止笔,到此为止。这东西不像写小说,只要你确定了一个思路,随你去发挥,只要你的想象力足够丰富、肚子里的墨水足够的多。 2009年8月,发挥余热来到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一个人住在学生宿舍一号楼316(后迁232)室。为躲避那不隔音的楼板下传来的学生的吵闹声、乒乒乓乓的脚步声,一下班回到宿舍,我总是先开启电视,把音量放到足够大,吃完晚饭就上床,没等看完新闻联播就已入睡,一觉醒来总是深夜一二点钟。电视还在播放,学生正在酣睡,我便穿衣起床,关掉电视,再也无法入睡。室内外一片寂静,我点着香烟,喝着浓茶,尼古丁、茶多酚的作用加上绝对的宁静,思维的闸门打开,往事历历在目。把它记录下来,在我们未患阿尔茨海默症之前。 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于是,大约800个深夜1点至凌晨6点,我回忆着出生后具有记忆的那一天起至今的人生经历,兴奋、后悔、自豪、痛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有时一坐五六个小时一字未写,毫无所获。这是需要毅力的,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至此,我竟自不量力地留下了不值得一看的近40万字的东西,到底能说明什么,我也不知道。 至今的我仍在思索,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他们像蜜蜂、蚂蚁一样,只要能动弹,总是马不停蹄地在觅食,且从不吞进自己的肚子,而是囤积起来专供他人使用。鲁迅说得好: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血和奶。他们一辈子在那崎岖的、布满荆棘的小路上不畏劳苦地攀登,为主义、为人民?未必那么伟大、高尚;为自己?未必那么渺小、自私;为父母、为爱人、为子女、为兄弟姐妹?恰如其分。我明白了,我们不是自己的,是父母的,是爱人的,是子女的,是兄弟姐妹的,我们要好好地为他们活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当1987年12月21日(阴历十一月初一)父亲这棵大树訇然倒下,踌躇满志的我突然对人生有所醒悟;2006年2月15日(阴历正月十八)又遽失母亲,当我们兄弟姐妹护送着她缓缓走向火化厅的时候,什么功名利禄、万丈红尘也只是一丝青烟。之后,每年清明来到父母的墓地时,我总会想起胡平在《让上帝去发笑吧!》一文中的一段话:“在这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要明白人生的局限,清楚命运的归程。自然,我们尚不知道自己最后是有准备进来,还是一不小心地进来;是坦坦荡荡进来,还是揪揪扯扯进来,但我们终究无法拒绝这条归程。不太久前的红袖添香、金榜题名,转眼间已是白幡掩映下的灵柩。明明是风云际会、酬酢纷纶的重大事件,弹指间只剩下萤萤磷火似的光亮。” 我曾想在紧靠父母的墓穴旁占据一平方米的位置,“享年”后永远陪伴着他们,来弥补生前长期漂泊、未尽孝之遗憾,但仅停留在思想上。仔细一想,并否憾事,至今每逢清明时父母的墓前会有几碟供果、几支袅袅的清香或几束素雅的白菊,但百年以后这里会如何?谁能保证不会像我祖先的坟墓那样被夷为平地。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记录下来,变成白纸黑字,放在床头旁、书柜里,安全、保险。此念促成了这本《履迹》。 《履迹》的第一个读者是和我相依为命的爱人晓凤。她是文科出身,文学功底比我好,加上已共枕了35年,对我的经历了如指掌,不容置疑地成了本书最适宜的审稿者,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以至于整个构思都渗透着她的心血。不必感谢,这本是送给她的一份最好的礼物。 我要感谢我的挚友、东南大学出版社社长江建中,没有他们的鼓励支持,我不会动笔,当然也就不会有本书。同时,对东南大学出版社的相关编辑人员对本书所作出的努力和辛劳一并表示真挚的感谢! 谨以此书敬献给我的父母,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敬献给我的同胞兄弟姐妹,感谢他们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竭尽全力支持、帮助我完成学业;敬献给我的女儿,望尽快完成你的在职文学博士学业;敬献给我的孙儿、孙女,望能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从中获得一点启迪。 2013年元月8日完稿于昆山 2013年8月定稿于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