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土声(作家熊游坤影视剧作选)
分类
作者 熊游坤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熊游坤编著的《土声(作家熊游坤影视剧作选)》是一部写实主义的剧作,但没有流于追求平凡的现实质感。作者机巧地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极端的人”作为剧中的主人公,让故事既饱含现实主义的批判色彩,又颇具观赏性。《土声》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一个小乡村中的故事。这个小乡村在作者现实主义的笔触下,并不是传统文学形象中的青山绿水、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朴实无华,而恰恰是另一番景象。

内容推荐

熊游坤编著的《土声(作家熊游坤影视剧作选)》收入了作者的《土声》和《双河镇旧事》两个影视剧本。其中《土声》以主人公国国的婚姻生活为主线,讲述他一生的不幸命运。主人公在感情上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当他最终认识到自己的落伍时,为时已晚。《双河镇旧事》描写了女主人公汪小翠一生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命运的抗争,在改革的大潮中自强自立,经历坎坷,终成为一名女企业家的故事。故事跌宕起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川东农村的变迁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目录

土声

上集

下集

双河镇旧事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第四集

 第五集

 第六集

 第七集

 第八集

 第九集

 第十集

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评熊游坤剧本《土声》

唱响当代女性之歌——评熊游坤剧本《双河镇旧事》

后记

试读章节

4.小镇集市

小镇上赶集的人们熙熙攘攘。集市口的石板上一个青年小伙正踮着脚尖向来赶集的人群左右顾盼。

豆豆的画外音:“刘小辉,我在这儿。”

刘小辉回过头,见豆豆从旁边跑过来。

豆豆:“我早就来了,我见你还没来,就去集上买两包烟。”她把烟举在手中。

刘小辉:“你爸要抽这种烟?”

豆豆:“不是,我们家要修房子,我爸他们要做砖瓦坯,这是给我爸的徒弟国国哥买的。”两人便往集市上去。

刘小辉:“哎,你们家修房子需要我帮忙吗?我在村里叫几个伙计来帮忙怎么样?”

豆豆:“我爸根本就不认识你,你是谁呀?”

刘小辉:“你介绍一下不就行了。”

豆豆:“你让我怎么说?”

刘小辉:“这……这是我的……嗯不对……这是我的同学。”

豆豆:“哈……得了吧,有胆量就痛快地说出来。”

刘小辉:“哼,等我以后把长毛兔场办起来,发了财,那时候我就会理直气壮地到你爸跟前说:我做你的女婿吧,我爱你的女儿,她也爱我,而且我是个万元户,嗯不对,是十万元户,百万元户,哈哈哈……”

豆豆咯咯地笑起来。突然她又想起了什么:“哎,刘小辉,你刚才说办什么养兔场,怎么?你不种蘑菇了?”

刘小辉:“不搞了,搞了大半年了都没赚几个钱,主要是咱们山区交通不方便,不便及时运出去。我下个月准备去省城,弄一批长毛兔回来养,几只兔子一年剪兔毛就是几十斤,先养上它百来只,以后就搞一个养殖场。”

显显:“那你会乔吗?”

刘小辉:“那还不简单,找几本书来看看不就会了吗?现在这方面的书多的是,只要你干,不怕没出路。”

他俩已来到小镇上的电影院前。

刘小辉:“哎,我们去看电影吧!”

豆豆:“好。”两人径直到售票处。(闪回)

5.山道上

国国背着砖瓦匠的工具在烈日下行走着。

国国登上了山丫口,迎面吹来了清凉的风,他朝山上走着……

6.(闪回)砖窑

国国挑着砖瓦坯在上窑。

赵小强手里提着一块肉,嘴上叼着一支烟从这里路过。见国国汗流浃背的样子说:“是国国呀,你行呀!平常看你不爱说话,可也知道表现,你这是帮你师傅还是帮岳父大人啊?”  国国:“看你说些什么呀!”

赵小强:“是不是想当你师傅的女婿呀?”

国国气得讷讷地说不出话来。

“闭上你的臭嘴,国国将来就是我的女婿你又怎么样?”余大伯正在窑里装砖坯,站起来冲着赵小强呵斥:“像你这种人,农民不种庄稼干农活,一天到晚东搜西刮搞倒卖,当二流子,让你给我当孙子我都不愿意。”

赵小强尴尬地:“余大伯,我可没得罪你哟,再说我赵小强做的生意那也是国家政策允许的,怎么是当二流子呢。”

余大伯:“瞧了你自己家的责任田,庄稼比别人的矮出一大截,你还有脸来讥笑别人,回去好好种田去。”

赵小强说不过余大伯,便扔掉烟头,嘴里嘟囔着:“岂有此理”,转身走了。

国国把砖坯递给余大伯,余大伯边做边说:“国国,你不要听那杂种胡说,赵小强那种人,只要再来一个‘运动’就会倒霉的,做人要行得正坐得端,还是本分为好,凡事不能投机取巧。”

豆豆提着个茶壶从田埂走过来:“爸,国国哥,我给你们送茶来了。”

余大伯和国国从窑里爬了上来。

余大伯对国国:“去喝点水吧,流了那么多汗,口渴了。”

豆豆给他们各倒了一大碗茶水,然后说:“爸,你怎么骂人家赵小强是二流于呢?”

余大伯:“我骂他算是轻的了,他不是个好东西。”

豆豆:“现在政策允许人家做生意,不能说人家不务正业,是二流子。”

余大伯:“我说是就是,你看他家的责任田,像个人种的吗?”

豆豆:“可人家的小日子比咱们村的哪一户都过得好哇,人家在外面能找钱,庄稼不好那有什么大不了的。”

余大伯:“你放屁,庄稼都种不好简直丢农民的脸,要不进城当工人去,可他又没那个本事。都去当工人,这粮食从哪儿来,哼,你们这些年轻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豆豆:“也许有一天粮食会让工人造出来。”

余大伯:“除非王母娘娘改嫁了。”

余大伯的话把正在喝茶的国国逗乐了,嘴里的茶水喷了余大伯一身,这一来大家全都被逗乐了。

7.砖窑前清晨

淡淡的晨雾绕着洁净的村庄,静静的飘在田野上。

国国在往窑膛里放干柴。

余大伯在砖窑前把篮子里的一盘腊肉、一盘香肠、一盘米糕端出来放在地上,点上香烛插在土里,取出酒瓶倒了一杯酒放在地上。

豆豆站在身边不高兴地把手里的一只公鸡递给余大伯,便转身生气地走了,嘴里嘀咕道“老封建”。

余大伯跪在地上嘴里念念有词儿,然后站起来说:“国国,你快出来,来给土地爷爷、土地奶奶磕头。”

国国从窑膛里钻出来,也跪在地上不停地磕着头。

余大伯提起红公鸡,拧着鸡脖子用刀一抹,鸡血四处飞溅,余大伯围着砖窑绕了一周,扔下手里的公鸡,大声喊道:“点窑火!”

国国立刻钻进窑膛点燃柴梗,顿时熊熊的火焰烧起来,窑顶上冒出了一缕青烟。

余大伯满意地看着这一切笑了。

国国也憨憨地笑了。P6-8

序言

对乡土的深情回望(代序)

峻冰

游坤兄是一个做事很执着、很认真的人,也是一个很执着、很认真的诗人、作家。这可能跟他从小就自我勤奋,最终走向成功的奋斗历程有关。与其相识、相交虽不太长时间,但他的执着认真、坦诚率直却深深感染了我这个来自曹操故里的北方汉子,同样自小勤奋,同样也是一个诗人、作家的我。我们遂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由于我同时又在高校长期从事影视理论研究的缘故,他嘱我为他新出版的影视剧作选作序,我便不耽浅薄,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刚看到游坤兄厚厚的影视剧作选的时候,我着实吃了一惊,他不是一位刚出了诗集《流动的岁月》,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的诗人吗?然而读了他的剧作选《土声一作家熊游坤影视剧作选》以后,我便深刻地认识到,他又是一位地道的勤勉的影视剧作家。《土声一作家熊游坤影视剧作选》一书所传达的回望乡土、沉思乡民、咀嚼乡韵的主题,在他那本新出的诗集中已经有所体现了。作者本人在《流动的岁月·后记》中所说的话“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一花一草,都是我的诗,永远也写不完的诗”便说明了这一点。而“我也曾无数次遥望,/在山岭望朵朵白云游走故乡,/任山风飘飘轻拂我的脸,/听蛙蝉声声伴我入梦乡……”《山村人的时光》;“父辈乡亲儿时伙伴团团坐,/排排坐吃果果,/看红对联贴上各家门户,/吃那坝坝宴的九大碗,/海喝黄米酒,/再听父老乡亲/讲那过去的往事,/听得你眉飞色舞”《春节的幸福》;“我从家乡山岭上的花草中走来,/踏着草尖露珠上晶莹的阳光,/羊肠小道上那串蜿蜒的脚印,/一直朝着繁华都市的方向”《我从家乡花草中走来》则是诗人不揣修辞,对故乡自觉的吟咏和由衷的唱和了。

对乡土诗,我曾在《呼唤情感与哲思的真诚一诗坛、诗体、诗美断想》《当代文坛》2003年第4期)一文中这样写过:“回首过去,我们难免不将深情的目光扫过那片总令人魂牵梦绕的乡土一寻根其实也是一种让人走得更快、走得更好的保障。乡土诗以鲜活生动的意象,汹涌澎湃的情感细腻捕捉作为生命个体的‘我’对故乡(憨厚朴实的乡民,温暖无私的乡土,浓郁甜美的乡韵)的深刻体悟,用跳跃性灵之笔直抒人道、人本的关怀与历史、时代的沉思。热爱乡土,热爱父辈,热爱孩子,表达对不辍耕耘在那片土地上与我们有着相仿年龄的人们的敬意一他们挺直脊梁昂然站立于天地间一确是真诚的诗人应有的胸襟。逡巡于都市,我们不能也不应忘却那遥远的出发之地,那梦与生命开始的地方。”在某种意义上,游坤兄的乡土诗具有了这种品质。如果这可以视为作者一种形式的对乡土的祭奠,那影视剧作选《土声一作家熊游坤影视剧作选》则可以视作他另一种形式(也可能是更为宏大的一种形式)的对乡土的祭奠。两者的内核和寓意自然是相通的,即它们具有相同的“味外之旨”。这也许是我在此不厌其烦地谈论游坤兄诗作的因由了。

《土声一作家熊游坤影视剧作选》一书收入游坤兄的电影剧作《土声》和11集电视连续剧作《双河镇旧事》。用作者在本书后记中的话说:“以上两部剧作素材都来源于生我养我的山村小镇。我将《土声》[指全书,包括上述两部作品一序作者注]种在家乡山村一块干净的土地上,在清新的空气中让它生长出一片青青的禾苗,用纯净的山泉水去灌溉它,让主人公在这块干净的土地上活着,也在这块干净的土地上死去。”在后记的结尾,作者情不自禁地用诗歌分行的形式咏诵:“我将我纯净的童心,/写在故乡青青的山冈,/我将我朦胧的纯真,/画在家乡静静的河床。//我守着的那些美好时光,/被岁月煮成了一本本书香,/我将我那些美丽的青春,/画成彩虹、星星和月亮。//岁月流淌的那些故事,/将在我心海里层层叠上,/堆积成一座高高的象牙塔,/驻进我绚丽的诗章。”显然,这同样可以见出,游坤兄的影视剧作选与他的乡土诗在内在精神层面上的一脉相通之处。

现代作家萧红说过:“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拯救世界,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创造未来,但是为苦难的世界担当心不在焉痛苦,却应该是一个作家的精神追求。”(许鞍华2014年执导的电影《黄金时代》中作家萧红的台词)以真诚、深刻且饱蕴深情的笔触追怀往事,书写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者所熟悉的山村中的那一片被汗水、泪水、血水浸湿的土地,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民们的苦痛欢乐,以及一些尽人意抑或不尽人意的陈年旧事,对一个从那样的山村中走出来的,曾经历过生活艰辛的,现居于繁华都市的诗人、作家来说,《土声一作家熊游坤影视剧作选》一书无疑体现出他的本真、他的坚守和他自觉不自觉的人道主义情怀。诚然,怀旧不是目的,它在赋予作品超显在文本的诗意或哲思之后,又把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文本置于当下,让它与我们所遭遇的现实坦诚对话。

电影剧作“《土声》是在一幅简洁的山村画面里,讲述一个泥瓦匠的悲喜人生”《土声一作家熊游坤影视剧作选》后记);电视连续剧作“《双河镇旧事》则是用励志的思维演绎主人公在贫穷中思考、在贫穷中奋斗、在贫穷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土声一作家熊游坤影视剧作选》后记),作者如是说。在本质层面上,这两部影视剧作具有选材的一致性。换句话说,它们讲述的都是过往的旧事,但前者所着力描述的在永存不变的土地上,不断变化的颇受封建保守思想影响的人(国国、余大伯等)或物(砖窑的兴衰、新旧婚姻观念的碰撞等)的嬗变历程,后者所着重刻画的不无女性解放思想(带有明显的女性自我救赎意义)的那一“永远的女人”小翠及阿珍、方芳等,在历经种种现实磨难和坎坷情感遭际之后,彻底摆脱男性(范元、黄刚、杨航等)依附的真正觉醒和涅槃都使它们具有文化警世的延展性和生命力,彰显出形而上的当下现实的新意。

《土声》和《双河镇旧事》这两部作品都把批判与反思的矛头指向萦绕那片作者所熟悉的乡土之上的“幽灵”,即传统封建宗法思想及其所延伸出来的落后婚姻观念。执念于封建传统观念和伦理思想的父一代(豆豆的父亲、小翠的父母等)对深受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文化影响的子一代(豆豆、小翠等)的压制,以及子一代对父一代的挑战与决裂,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剧烈冲突中,父一代借助大众文化、金钱的魔力人为制造出一桩桩命运悲剧的同时,也促动着子一代的彻底悖反,最终使自身成为子一代豁然省悟的背景。《土声》中豆豆与刘小辉私定终身,拒绝父亲(余大伯)对自己婚姻的安排,一步步走向新生;被养父余大伯安排婚姻的国国因未能与豆豆走到—起,便在逃避和沉沦中走向人生的悲剧。《双河镇旧事》中因父母包办婚姻导致前半生命运悲惨的小翠,仍畸恋着自小青梅竹马的杨航,尽管二人并没能终成眷属,但被复杂的生活磨砺成熟的小翠最终走向自我人格、事业的双重完善。

当然,被封建思想所导致的剧中人物悲剧性的命途中亦有人物自身悲剧性格的影子——人性的弱点往往使命运的悲剧性一再扩大。《土声》中有过悲惨家庭遭遇的国国的性格软弱,使本应具有朝气和闯劲的他,因养父封建思想的遮蔽而变得保守固执、萎靡颓唐、随波逐流。在未能如愿与养父的女儿成婚之后,又拒绝接受曾结过一次婚的新婚妻子罗小秋(无意中亲手制造了另一个人的悲剧)。在接二连三的婚姻失败的重击下,精神已经开始沉沦的他最终在邓二嫂的诱惑面前彻底沉沦,其悲剧人生也因此不可避免。《双河镇旧事》中小翠失去包办婚姻的丈夫范元之后,得知自己深爱的杨航要与领导的女儿马惠结婚,她一气之下与屡屡纠缠自己但自己又不喜欢的黄刚结婚。这一非理智行为让依旧执念于杨航的她情不自禁地与回家探亲的杨航发生婚外情,而这也直接造成杨航对撞破“好事”的黄刚的误杀(可谓防卫过当)。小翠的顶罪入狱也使深陷愧疚之中的杨航与新婚不久的妻子离婚并退伍回乡。本打算在乡下办厂苦等小翠的杨航,却因酒醉被同事方芳引诱并导致后者怀孕。在方芳一再以做了人流和告发自己误杀黄刚等的软硬胁迫下,杨航无奈与其结婚,同时再一次辜负小翠。婚后备受良心煎熬的杨航最终选择了自首以换回仍在狱中服刑的小翠。

电影剧作《土声》和电视连续剧作《双河镇旧事》都选择了较易为人理解的线性叙事,并没有设置复杂的时空线索关系。也许这种较为简单的结构方式更具有包容的力量。或者说,线性叙述更易使这两部探讨苦难与人性的剧本向接受者传递复杂而深刻的内涵。剧作叙事循序渐进,起承转合得当;情节张弛有致,具有较为充分的细节密度。《双河镇旧事》以小翠和杨航的情感纠葛为线索,较为典型的情节铺陈中穿插大量的细节场景。如杨航在实战演习中走失,被一个叫阿珍的女子救起,而她却是一个被拐卖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妇女;杨航对她的成功解救也为后来他与师长女儿马惠的结合做了很好的铺垫。再如,小翠和小英姐妹都爱杨航都难以割舍的情节设置也让故事更富悬念,更有张力,而释悬时的小翠入狱、小英疯掉则使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进一步加深。

不仅如此,剧中运用恰当的闪回对具象展示人物瞬间抽象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和现在的叙事时态融合中,闪回织就了人物当下行为、感受与既有思想、感情、性格的因果样态和情节逻辑,隐秘揭示出人物心灵深处的奥秘和一波三折的精神世界。如《双河镇旧事》中的一幕:在小翠出嫁的那天早上,“晨雾中,杨航穿着军装在河边挑水,他看着那些曾经与小翠待过的地方触景生情。(闪回)他们欢快地追逐,相互的初吻”。借此,读者可以推知,小翠与杨航的各自生活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只能是回忆了。另外,剧中人物对白方言俚语的运用也较为妥帖。如《土声》中村妇黑脸嫂与邓二嫂在村口打骂,县城里文明执法大队的执法现场等戏剧性场景中,方言俚语之于人物对白所起到的幽默、喜剧(或闹剧)效果都使剧作本身增添了浓郁的时代性和鲜活的现实感。

毋庸讳言,电影剧作《土声》和电视连续剧作《双河镇旧事》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有的情节设置得人为痕迹较重,个别人物的性格和言行还稍欠较为充分的情理逻辑等。但瑕不掩玉,这两部剧作在整体上还是较为成功的。自然,由它们所组构成的《土声——作家熊游坤影视剧作选》一书也就具有出版和被广泛阅读的价值了。

后记

小时候,我家很穷。因家里人多劳力少,那时又是按劳分粮,由于缺人挣工分分粮食,父母常为揭不开锅而发愁,不得不四处找亲戚东拼西借来一些玉米、高粱、大米维持贫苦的生活。我的童年也就常常是食不果腹,但我靠阅读去“填充”了我的腹中空空。

10岁时,我就能一气背出李白、杜甫、屈原、陆游、王勃等大诗人的诗词歌赋。不过我特别崇拜的是毛泽东的七律诗中那气吞山河之气概,于是就常写一些打油诗,赞美家乡小山村的秀丽,憧憬自己美好的未来。因此,从小村里村外就把我叫作穷书生。但我却怕成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于是,我经常告诉自己不要成为穷秀才、酸书生,那样,是会被人笑话的。

人们常把花儿与少年比在一起,以显出人生初期的绚丽,可我磨难的少年却与常人有所不同。我从6岁开始上小学,每天清晨在朦胧时分便要背上书包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后面一路小跑去学校,有时甚至眼还没有睁开就背起书包跟着跑。在这样迷迷糊糊的奔跑中,常常是跌一跤爬起来又继续跑,跑一阵又跌跤,就在这样的奔跑、跌跤中,慢慢把瞌睡跌了出去……

在书本上我慢慢熟悉了百草园、三味书屋、乌篷船,认识了闰土、孔乙己、阿Q,还有那可怜的祥林嫂;从村口山头上的铁喇叭里我听到了县里县外、省城乃至首都北京等让我开眼界的新闻,我的内心世界开始充实起来。不知是在哪一个月色撩人的夜晚,铁喇叭里播着《荷塘月色》,照映着月光下宁静的小山村,我不禁感慨这贫苦的生活其实也有着美好的时刻,家乡小山村的景色也会如此多娇,我家那四面透风的破竹木屋其实也是那么温暖。这一刻,我这个狂妄少年的热血沸腾起来,立志要好好读书,力争将来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从山头上的铁喇叭里播出来。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从村口山头上的铁喇叭里终于传出了我的小名,播出了我写的关于小山村的小故事、小新闻、小散文。于是,村里村外的人都认识了我这小个子男孩儿。

后来。我每天要行走30里的路程到更远的地方读初中,在这漫漫的路途中,令我最难以忘怀的是冬季的雨雪天。我一年四季就只有一双四面张口的破旧胶鞋,雪水雨水完全不同情我的穷苦,一个劲儿地往破胶鞋里钻,直至两脚生出红肿的冻疮。这些冻疮痛痒难受,最后直到破皮,上课时我只能将脚压住.用自己臀部的温度给它们取暖……

十余年的漫漫求学路,最后我还是没能考上中专、大专之类的学校,更不要说考上大学了。那是因为我严重偏科,除了文科常列全校榜首外,数理化门门不及格,列在全校榜尾。

数年后的一个清晨,山头上那铁喇叭里突然通知我去公社换军装。可那天我未能亲耳听到我当兵的通知,因为在前一天我到四爸工作的煤矿去了,为此我父亲走了三十多里的山路赶到煤矿把我给叫了回去。

得到入伍的消息,我血液沸腾,但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似乎这一切只是在做梦。后来才知道,接兵团长听说我这个小个子红心向党,一心想当兵,矢志不渝,最重要的是看了我那一大摞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于是直接特招我入伍,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穿着绿军装,在接兵团长面前宣誓: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奋发图强,不负首长期望;在家乡父老乡亲、亲友面前豪言壮语:立功受奖,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之后,我在部队几年间就立了四个三等功,受到部队十余次嘉奖,把接兵团长乐得逢人就说,这小子是他亲手招进部队的,给他争了气,给他争了光。这些令家乡父老乡亲喜悦的消息,也就自然经过山头上那铁喇叭,传遍小山村的各家各户,更传到了村外。

此后,一到春节,村里村外的学校就要组织学生队伍浩浩荡荡地到我家送军属。他们敲锣打鼓,村支书手里拿着我的立功喜报亲手贴在我家堂屋的正中央,老师拿着红对联贴在我家那竹木屋的门口两旁,学生们手抱着一捆捆干柴在门前的院坝里堆成了一座小山,乐得父母端出一大箩筐玉米花,分发给送军属的学生娃娃。

再后来,我渐渐有了名气,入作协、进视协,在.《人民日报》首版滴墨落名,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留下印记,于是山头上的铁喇叭又专题讲了我的故事……村口山头上的铁喇叭演唱着时代的变迁,我用我的记忆演绎着村里村外多少美丽的故事……

山村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成了我笔下的电影剧本《土声》,电视连续剧剧本《双河镇旧事》也在我心中有了清晰的线条与轮廓。早在10年前我就想将这些故事写出来,可因工作繁多,只能在空闲时光写写停停,所以从整体看这些故事只触及了表层,在创作上还显出了肤浅,对我而言只算是如小愿。它们并不是我理想中的结果,我的理想还得等下一部长篇小说《土魂》来诠释。

以上两部剧作素材都来源于生我养我的山村小镇。我将《土声》一书种在家乡山村一块干净的土地上,在清新的空气中让它生长出一片青青的禾苗,用纯净的山泉水去灌溉它,让主人公在这块干净的土地上活着,也在这块干净的土地上死去。

电影剧本《土声》是在一幅简洁的山村画面里,讲述一个泥瓦匠的悲喜人生。电视连续剧剧本《双河镇旧事》则是用励志的思维演绎主人公在贫穷中思考、在贫穷中奋斗、在贫穷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

我将我纯净的童心,

写在故乡青青的山冈,

我将我朦胧的纯真,

画在家乡静静的河床。  我守着的那些美好时光,

被岁月煮成了一本本书香,

我将我那些美丽的青春,

画成彩虹、星星和月亮。

岁月流淌的那些故事,

将在我心海里层层叠上,

堆积成一座高高的象牙塔,

驻进我绚丽的诗章。

熊游坤

2014年12月初于成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