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女自然文学精品”系列收录的是湘女近十年来最优秀的自然文学方面的作品,全套四册,分别是《山狸猫金爪》、《猎人的故事》、《大树杜鹃》、《小马倌阿里》。作品以云南边疆的自然风物和人文环境为大背景,以动物和儿童为主角,以优美诗意的文笔和真挚饱满的热情,讲述了一个个或瑰丽、或壮美、或传奇、或悲悯的故事,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顽强生命的礼赞和对纯美童心的讴歌。
《小马倌阿里》是儿童故事和传奇故事,主要表现富有传奇色彩的边疆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小马倌阿里/湘女自然文学精品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湘女 |
出版社 | 外国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湘女自然文学精品”系列收录的是湘女近十年来最优秀的自然文学方面的作品,全套四册,分别是《山狸猫金爪》、《猎人的故事》、《大树杜鹃》、《小马倌阿里》。作品以云南边疆的自然风物和人文环境为大背景,以动物和儿童为主角,以优美诗意的文笔和真挚饱满的热情,讲述了一个个或瑰丽、或壮美、或传奇、或悲悯的故事,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顽强生命的礼赞和对纯美童心的讴歌。 《小马倌阿里》是儿童故事和传奇故事,主要表现富有传奇色彩的边疆生活。 内容推荐 很久很久以前,那些古老的羌人、百越人、百濮人……从青藏高原,从大西北,从广袤中原,追寻着一片南现的彩云,像水珠一样渗进这片神奇高原,繁衍生息,源源不断…… 在这片民族众多、风情万种的土地上,每座大山都长满了神话,每条驿道都洒满了传奇,每个人都是一本神秘的书,每次相遇都是一次奇异的邂逅…… 信步走去,从冰峰雪岭到深峡密林,从平坝河谷到山间田野,在马铃摇响的每个黎明,在篝火映亮的每个月夜,仰视着那一张张风雨磨砺过的面孔,体验着他们的艰辛、忧伤和快乐,你就会深深懂得生命的意义、活着的勇气…… 《小马倌阿里》是“湘女自然文学精品”系列之一,集中展示了湘女这些年来的成绩,用委婉清淡的笔触,抒写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万物生灵之间的故事,一方面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一方面又满怀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热爱。 《小马倌阿里》中的这些作品不仅是自然的赞歌,还是人性的赞歌,里面总是充满了人性的美好、童年的纯真。即使是对人性丑陋一面的鞭挞,也满怀谅解与悲悯,充满爱与温情、疼痛与泪水。这些文字,能给读者带来新鲜真实的艺术享受,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 目录 男孩扎多/1 白囡的龙潭/14 小马倌阿里/26 骑马坝/54 雪门坎/75 桫椤寨/97 冰雪神话/126 试读章节 小马倌阿里 我要去的那个地方叫“马帮村”。 那路很崎岖:三天的山野茅路,得翻越好几座高山,穿过好几片老林,涉过好几条大河。为了安全,乡上的同志给我找了个伴。 那是个十四五岁的男孩,个儿不高,像个小大人似的一脸严肃。大家喊他阿里,我叫他小弟弟。他皱了皱眉,像酸了牙似的说:“叫阿里,马倌阿里。” 头天与他见了面,他看看我,怀疑地说:“那么远的路,你走得动吗?” 乡上的同志说:“走不动也得走,你就是背也要把她背去,阿姨的事很重要!” “那你得赶快睡觉,明天要赶早。”他匆匆扔下一句话,就跑开了。 没想到他说的“早”会早到那样的程度,我觉得才迷糊了一会儿,就有人敲门了。急急忙忙背上包打开门,就见阿里全副武装:背着长刀、水壶、斗笠,打着绑腿,腰间还扎了条牛皮腰带,拉着一匹白毛马站在门前。那马笼头上缀着红缨,脑门上顶一个红绣球,当中镶着面小圆镜,周围嵌着许多亮晶晶的镜片和玻璃珠子,脖子上还挂着一串铜铃。 浓雾迷漫,空气显得沉甸甸的,无数细密的雾珠扑面而来,如雨如露。在脸颊上抹一把,满掌心冷冷的雾气。阿里走在前头,白毛马在中间,我在最后,看得见白色的马尾巴在一甩一甩,感觉背上凉阴阴的,心里就有些发毛,不住地回头看。 这时阿里说话了:“你别害怕,不会有什么东西来吃你的!真要有什么动静,马儿早就惊了。” 真怪,他怎么知道我在提心吊胆的? “赶马一定要起这样早吗?”我在后面大声问,声音竟震落一阵雾雨。 “嘘……说话别那么大声,树还在睡觉。”他的声音很小地传来,“起早点好。过去的马帮都是半夜上路的。一是天亮后人多,马会受惊。二是担心露了财,强盗来打劫。” 我有些好笑,不过就驮了点日用百货,糖果饼干,又没驮什么金银财宝,还怕人来抢? “马就是宝!在山里,特重要。”他拍了拍驮马。我骇了一跳,他居然听见了我在心里嘀咕的话,真是神了! 曙色艰难地凿穿了浓厚的雾障,天一点一点透亮了。慢慢看得见山路千回百转,也看得见两旁被云雾浸得湿润的树木。小鸟在林中呜叫,树叶上滴滴答答的滴水声,像无数小铃铛在轻轻碰撞,很好听。我们突然就挣出了云雾的羁绊,站在了一片浩渺的云海之上。 柔和的晨光中,阿里严肃的小脸变得明朗活泼,显出了少年的天真顽皮。长长的山路,一点儿也不寂寞,阿里跑前跑后,一会儿唱歌,一会儿吹口哨。那口哨吹得很特别,嘶嘶嘶从牙缝里挤出来。我说,没见过这样吹口哨的。他说,这是赶马人的吹法,别人都学不会的。而他的歌就更让人意外。 “哎哕哎……去年花开嘛妹相约,今年花香嘛哥来哕,花上花下嘛恋三年,心里那个妹妹嘛在惦着……” 那歌声还带了童音,却哥啊妹啊唱得一本正经。我惊奇地说:“阿里,这是情歌啊,你也会唱?” 他笑眯眯地看了我一眼,曲调一转,一阵深情的歌声又响了起来:“月亮升起来哎,山寨静悄悄,弹起了我的小三弦,阿妹轻轻唱……” 男孩明亮的嗓音优美动人,格外好听。唱着唱着,他的眼神有些迷离,我打趣地说:“阿里怎么啦?是不是想起哪个小阿妹了?” 他瞟了我一眼,有些不好意思。 我将信将疑:“阿里你还没马驮子高,就会有个小阿妹?” 他不服气地说:“我已经是大人了……” 我追问了半天,阿里才吭吭哧哧告诉我,真的有个很喜欢的小阿妹。就住在另一匹山梁上,如果我不反对,他就带我去看她,只是会绕上一点点路。 “她很好看,真的!”他说,稚气未脱的脸上一往情深。 我问他:“阿里,听说你们赶马人只讲‘马语’,马倌称锅头,大锅头二锅头直到小锅头,锅称大黑、二黑……筷子叫滑子,刀子称片片,碗叫莲花,勺叫小顺,袜子叫臭桶子……生火做饭叫开梢,野外露宿称开亮或打野……” 阿里奇怪地说:“你还听说什么了?” 我很卖弄地说:“还有呢,老虎叫呜哇,豹子叫花花,狗熊叫大汉,黄鼠狼叫老臭……我还知道你们出门要闭着眼睛扔草鞋,草鞋尖朝哪方,马帮就朝哪方走……用大黑烧洗脚水,按锅头大小顺序烫脚。用小黑煮饭,有几个人就煮几块肉……吃饭叫甩口,吃肉叫下箐,另外不能在饭锅里挖洞,不能把菜埋在饭下……” 阿里摇摇头:“这只是些规矩和避讳,凡赶马的人都知道。” 我说:“那马语呢?” 阿里没吭声,突然白毛马偏着头,似乎在聆听什么,接着就前三步后三步地踩着节奏跳起舞来。舞了一会,它又踏着小碎步,摇头晃脑地左右摆动。直到阿里转过头来,它才恢复了正常。阿里拍拍马脸,亲呢地说:“我和马儿说话啦!” 我惊讶地说:“可我什么也没听见?” 阿里笑了:“马儿听见了!我叫它跳三步弦给你看呢!” 这太诡异了,他们是怎么沟通的,眼神的交流?心灵的感应?还是别的什么?一路上,我十分困惑,怎么也不明白其中的奥秘,问阿里呢,他只是笑笑,什么也不说。 路上歇下来,阿里找了三块石头垒成灶,捡了些枯枝燃起火,从马背上拿出小铜锅,抓几把米,接点泉水就煮上了饭。煮得差不多,他端下来放在泥地上说:“饭要落落地气,这样才香。”果然,一会儿揭开锅盖,浓香扑鼻,还没吃肚子就咕咕叫了。 他还带了“菜”,极酸,一棵一棵的,像浓缩的树,装在小竹筒里。他说这就是树,就叫“树菜”。他还切了厚厚的三片腊肉,焖在饭锅里,把红米饭浸得油汪汪的,很香。 吃饭时,他在我的碗里多放了一片肉,笑着说:“这也是赶马人的规矩啊,按人数要多煮一片肉,留给吃得慢的人,因为‘先吃不管,后吃洗碗’啊……” 他让我吃了两片肉,却没让我洗碗,而是自己抢着拿到泉边洗净放好。又用脚仔细将火踏灭,还泼了些水,说怕引起山火。 他不让我走在马前,说女人不能挡住马的路;也不让我乱摘路边的野果吃,说被蟒蛇哈过气了,有毒;还有很热的时候不许摸冷水,摸了会得“紧水”,一种很可怕的病,身子会从脚底开始,一截一截变得像石头一样硬……一说到病,他故意满脸恐惧地说:“这山里病可多了,麻风,手指头脚指头一个一个地掉,还有瘴气,那是癞蛤蟆和毒虫吐的毒气,被老林捂过沤过,就成了瘴毒,人要是吸了,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很快就没气了……” 见我一脸惊悸,阿里顽皮地大笑,说:“吓你的,早就没有了。” 一堵石崖劈面壁立,山路变得很窄很陡,细细地从崖边延伸过去,路的一边是陡崖,另一边是深箐。阿里喝住了马,大声打起了吆喝:“过山哕——” 喊一阵,听听没有动静,这才吆着马往前走。我说:“为什么要喊呢?” 他说:“要是对面来人,就‘撞帮’了!狭路上撞帮,马呀人呀被挤下山谷,那就惨了。” 这时那马一个趔趄,差点跪下去。阿里忙扑过去紧紧攥住马笼头,双脚用力撑着地,肩膀顶住了下滑的马。我捏了一把汗,说:“好险,差点翻倒了。” 他立即呸呸着说:“可别说倒啊翻啊转啊的晦气话,多不吉利。” 我说:“赶个马还有那么多忌讳啊!” 他说:“当然!还有,赶马人不能脱衣服,热死也只许解扣……” P26-35 序言 吴然 湘女是陈约红的笔名。 她的老家在湖南,湘江之畔。小时候,在一个秋雨迷蒙的季节,父母带着她从湖南老家的湘江边起程,往南,往南……一直深入到云南南部,红河南岸。她说,她对老家湖南的印象是一片雨。我一直想,是不是这“一片雨”浸润了她的笔墨,浸润了她的儿童文学创作? 她用“湘女”这个笔名纪念故乡湖南,纪念湘江。而湖南、云南,都有一个“南”字。对湘女而言,或可以说就是一种缘分。她也写别的作品,唯独把“湘女”之名给了儿童文学,以此表达她对儿童文学的礼敬与虔诚。 湘女喜欢给孩子们写作,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取材于云南这一片神奇的土地。 云南,山川壮丽,河岳俊秀,是天然的植物宝库和动物王国。这里还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那些脆亮甜美的歌声,犹如天籁,飘满连绵的山岭;那些绚丽多姿的服饰,宛若山花,装点着芬芳的土地。湘女曾和少数民族孩子们在一个教室里读书,曾在离国境线很近的少数民族村寨“插队落户”,曾在闭塞、蛮荒的“赶马人的城”里工作、生活……数十年来,她几乎走遍了云南的每一个角落,并从这片多彩的土地上获得了生活的滋养和文学的灵感。 湘女的儿童文学作品独具特色。她用委婉清淡的笔触,抒写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万物生灵之间的故事,一方面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一方面又满怀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热爱。这在当今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是非常少见并且难能可贵的。而且,这些作品不仅是自然的赞歌,还是人性的赞歌,里面总是充满了人性的美好、童年的纯真。即使是对人性丑陋一面的鞭挞,也满怀谅解与悲悯,充满爱与温情、疼痛与泪水。这些文字,能给读者带来新鲜真实的艺术享受,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 湘女写散文,也写小说。对散文,她尊崇“美与真实”。如《喊月亮》这篇美文,写一群大山里的小学生把月亮“喊”出来的快乐。一个“喊”字,有力,动感,真切地拉近了孩子们和月亮的距离,月亮仿佛成了孩子们的朋友。“在孩子们的喊声中,那莲掌般的山廓柔和了,清晰了,猛地一点银辉羞答答地一闪,眨眼就成一片,逐成半圆,终成一轮。秋的月一如秋的果,丰润饱满得惊人,沉甸甸、明晃晃地托在那近在咫尺的山的手掌中了。”湘女小心翼翼而又果敢地挑选汉语的字、词、句,从文字的声音、形态、内容所指上,提炼和丰富美的含量,从而让孩子们在大声诵读中,感受母语的亲切、温暖而心生热爱和敬畏。在湘女看来,语言只有附丽于真实的生活,才能显出美的含量和美的力量。她的可贵在于,她不回避云南边疆贫穷的现实,又深情地告诉人们,贫穷磨灭不了孩子们对美的向往,或者说正是在贫穷中,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对美的向往更强烈了。孩子们享受着月光的拂照,沉浸在对美的向往中。又因为肚子饿而向月亮倾诉,想象月亮“像个糖粑粑”。在这里,“美和真实”同时存在。湘女用她诗意葱茏的妙笔,把这种贫穷中的美丽写得“感人至深”。湘女的小说,如“马帮系列”中的《骑马坝》、《雪门坎》、《桫椤寨》等,则既融入多元的云南民族文化,又有丰富饱满的细节,以及在飞腾的想象中展开的传奇、神秘、诡异的故事,总是那么动人心魄。 读湘女的作品,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大多有一个潜在的主题指向,这就是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如《猎人的故事》、《山狸猫金爪》等,通过一个个人与动物的精彩故事,表达了湘女对不同形态的自然生命和生存现状给予的尊重和敬畏。 湘女说,是神奇美丽的大自然,给了她美的启迪,给了她全新的体验。在她开始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生,对她生活的这个世界产生着越来越多的思考,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倾诉渴望时,她完成了一个从梦想到文学的飞跃。因此,她怀抱真诚朴质的童心,以温柔的情感和雅美明亮的文字,描写、歌唱、探索人与自然的温情和美丽,以及自然与生命的神奇与智慧。她的作品,是她写给自然和生命的赞美诗。这里有通人性的小猴子,宽容忍让的“懒猴悠悠”;有神异的灵芝蟒,静止在大海梁子的“爱情雕像”黑颈鹤,以及为了证明自己“高贵和不俗”而舒枝展叶的可爱有趣的“豆豆花儿”,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叹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去热爱。一棵树、一个人、一朵花、一株草、一只小鸟、一只小动物或大动物,甚至一条毛毛虫,人类都可以和它们对话,都可以而且应该与它们和谐相处。毫无疑问,湘女这些意境高远的作品,在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上,其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将闪射出瑰丽之光,陪伴着,也照耀着孩子们的心灵成长之路。 记得二○○二年,湘女一年之内四次在《儿童文学》杂志发表作品,并有作品刊登在“文学佳作”专栏,当时我曾给她写了一封短信,表达我的欣喜和祝贺。这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推出“湘女自然文学精品”四册,即《山狸猫金爪》、《猎人的故事》、《小马倌阿里》、《大树杜鹃》,我的欣喜中有一种会心微笑的欣慰。我祝贺湘女,感谢出版社和各位编辑朋友,同时向少年朋友热忱推荐这套“湘女自然文学精品”,而且深信这套书一定会带给少年朋友别样的阅读惊喜,并唤起少年朋友对美丽的大自然以及居于其间的万物生灵的向往和热爱。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于昆明 书评(媒体评论) 湘女的作品正如她笔下的山间清歌,柔曼婉转,清亮悠扬,又夹以一丝莽莽苍苍、迷离粗犷的山野韵味。她的散文和小说是写给她眼中清新、灵秀的自然和生命的赞美诗。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 方卫平 湘女用委婉清淡的笔触,抒写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万物生灵之间的故事,一方面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一方面又满怀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热爱。 ——儿童文学作家 吴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