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14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小说学会于1985年成立于天津,是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王蒙、贾平凹、冯骥才等著名作家曾历任会长。与其他文学类排行榜相比,中国小说学会的评委主要由专家、教授组成。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执著于无功利目的的阅读与筛选,坚持艺术性、学术性、专业性、民间性的原则与立场,是目前中国民间最为公正客观的文学排行榜。《2014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是“中国小说学会”惟一授权版本。本书短篇小说10篇和长篇小说5篇的评论,并由名家逐一点评。目的是引导读者找到好的阅读视角,并通过它发现到更多更美丽的文学风景。

内容推荐

《2014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由中国小说学会编。

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五位评委,在公平、公正、准确的原则指导下,经过严肃认真、细致深入的遴选和讨论,遵循严格的投票程序,最终评出二十五部上榜作品。计有长篇小说《蟠虺》(刘醒龙)、《日头》(关仁山)、《耶路撒冷》(徐则臣)、《老生》(贾平凹)、《我的名字叫王村》(范小青)五部,中篇小说《所有路的尽头》(弋舟)、《良霞》(李凤群)、《世间已无陈金芳》(石一枫)等十篇,短篇小说《虚拟》(毕飞宇)、《一段被虚构掩盖的家史》(薛忆沩)、《小尾巴》(曹文轩),等十篇。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表示,2014年的中国小说收获颇为丰硕,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叙事方式复杂多变,总体而言,呈现出多色调、多方位的文学场景。如何讲好百年中国故事,如何表述丰富驳杂的现实经验,如何探寻人性、灵魂的深层隐秘以及人生命运的壮阔或奇诡,继续构成作家们所共同面对、思考和书写的,一个宏大的精神主题和叙事空间。这里面,有不少作品做出了令人振奋的贡献,当然也有作品的探求不尽如人意。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是我们的文学健步前行所赖以参照的重要的艺术经验。

目录

序:小说的幸运

短篇小说

 虚拟

 以真实拷问出的虚拟——评《虚拟》

 一段被虚构掩盖的家史

 无法遗忘的疼痛——评《一段被虚构掩盖的家史》

 小尾巴

 一篇值得回味的好作品——曹文轩《小尾巴》简评

 女人和狐狸的一个上午

 生命,相遇在屠杀与救赎间——评《女人和狐狸的一个上午》

 岁暮

 别样“乡愁”——评《岁暮》

 大马士革剃刀

 一曲古旧老街消失的挽歌——评《大马士革剃刀》

 不速之客

 温馨的反讽——评《不速之客》

 父亲的后视镜

 假如人生能有后视镜——评《父亲的后视镜》

 枪毙

 血染的罪证——评《枪毙》

 隔壁,或者1991年你在干啥

 小叙事里的“大时代”——评《隔壁,或者1991年你在干啥》

中篇小说

 所有路的尽头

 询唤结构与80年代的精神凭吊——评《所有路的尽头》

 良霞

 温情之慢,隐忍之美——评《良霞》

 世间已无陈金芳

 谁是当代英雄?——评《世间已无陈金芳》

 汤因比奏鸣曲

 一组可拆装的文本——评《汤因比奏鸣曲》

 种桃种李种春风

 社会批判与人性救赎——评《种桃种李种春风》

 人罪

 复活之难——评《人罪》

 又见雷雨

 夹缝里生出的花——评《又见雷雨》

 斧头剁了自己的柄

 魔道错置后的现实拷问——评《斧头剁了自己的柄》

 悬棺

 “攀援”记忆——评《悬棺》

 紫花翎

 “白洋淀故事”的“另类”书写——评《紫花翎》

长篇小说(书评)

 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勘探——评《蟠虺》

 北国土地的灵魂及其变迁——评《日头》

 一代人的精神分析——评《耶路撒冷》

 山水不老,人情弥新——也谈《老生》的意义和价值

 人性抒写与二元境地的博弈——评《我的名字叫王村》

试读章节

虚拟

毕飞宇

这个冬天特别的冷,父亲在私底下说,要做好春节前“办事”的准备——父亲所说的“事”当然是祖父的丧事。祖父的情况说不上好,可也没有坏下去的迹象,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这么悲观。家里头有暖气,气温恒定在摄氏2l度,再冷的天气和我的祖父又有什么关系呢?父亲说:“你不懂。”父亲的理论很独特,他认为,气温下降到一定的地步一部分老人就得走,这是天理,和屋子里的温度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去年夏天,祖父在省城做了直肠癌的切除手术,他的理想是过完上一个春节。春节过去了,他好好的。大年十四那天,他更新了他的理想,他在微博上写道,他要“力争”再过一个春节。这句话并不晦气,可也算不上吉利,我们都没有搭理他。祖父不慌不忙的,拿起了手机,一个一个打电话。没办法,我们这些亲友团只能一个又一个帮着转发。我的丈母娘很不高兴,直接骂上了门来。她在我的微博下面贴了一句话:“大过年的,神经病!”祖父对我的丈母娘很失望,祖父对我说:…无知少女’这个人俗。”

祖父是一个看透了生死的人,生和死,风轻云淡,他无所谓的。但祖父也在意“春节”,这里头似乎有一笔巨大的买卖:死在大年初二他就赚,死在大年三十他就亏。也是的,落实到统计上,这里头确实有区别,一个是“终年84岁”,一个则是“享年85岁”,很不一样的。

这个冬季着实冷得厉害。电视里的美女播报都说了,最低气温“创下了三十年来的新低”。这则天气预报对我们一家来说是致命的,父亲不说话了,祖父也不说话了,他们都是相信“天意”的人。——老天爷并没有“天意”,可处境特别的人就这样,他们会把极端的天气理解成“天意”。他们的沉默使我相信,祖父也许放弃了。他觉得不远处的春节不属于他。

祖父说:“有点冷,我想到澡堂子泡泡去。”

这个我为难了。以祖父现在的状况,性命固然是无虞,终究是随时随地的人,任何一点小小的变动都有可能带来不测,一头栽倒在浴池也不是没有可能。我说:“浴室太滑了,很危险的。”

祖父很骄傲地告诉我:“我也只剩八十来斤了,我孙子抱着我呢。”他撒娇了。

浴室没什么生意。一进浴室我就后悔了。“八十来斤”的身体几乎就不是身体,说触目惊心都不为过。祖父赤条条的,他的身体使我相信,他老人家是一张非常特殊的纸,能不能从水里头提上来都是一个问题。但是,等我把他缓缓地放进浴池之后,我不再后悔。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祖父被浩大的温水包裹着,张大了嘴巴,他的喉管里发出了十分奇特的声音。他在体验他的大幸福。他满足啊。可他实在太赢弱了,他的体力已经不能对抗水的浮力。只要我一撒手,他就会漂浮起来。我只能把他搂在怀里,不让他旋转。

老话说得没错,人是会返老还童的。人老到一定的地步就会拿自己当孩子。祖父躺在我的怀里,说:“明天再来。”我说:“好的。”祖父说:“后天还来。”我说:“好的。”祖父笑了,我看不见,可是我知道,祖父的脸上布满了毫无目标的笑容。这笑容业已构成了返老还童的硬性标志。

我和我的祖父一口气泡了四天,第五天,我特地下了一个早班,祖父却说,不去了。他用目光示意我坐下,要我承诺,不要把他送到医院去。祖父说:“就在家里。”这句话说得很直白了,等于是安排后事了。我答应了祖父,并不难过,因为我的祖父也不难过。的确,祖父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来的淡泊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拥有的,到底是四世同堂的人了。

深夜四点,我被手机叫醒了,是父亲打过来的。一看到父亲的号码我就知道了,我的祖父,我们这个小县城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没了。都没有来得及悲伤,我即刻叫醒我的女儿,赶紧的,太爷爷没了。祖父却没有死,好好的。看见我把女儿都带过来了,祖父有点不高兴。因为久病的缘故,他的不高兴像疼,也可以说,像忍受疼。祖父说:“这么冷,你把孩子叫过来做什么?”我笑笑,“那个什么,”我说,“不是以为你那个什么了嘛。”祖父说:“还没到时候呢。”我把女儿安顿到奶奶的床上,回到了祖父的房间。祖父的手在被窝里动了动,我把手伸进去,在被窝里头握住了祖父枯瘦的指头。祖父神情淡然,看不出任何风吹草动。但他的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这一次我真的知道了,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

父亲把一切都看在眼里,退了出去。我们这个家有点意思了,父亲一直像多余的人。父亲望着此情此景,明白了,这里不需要他了。祖父望着父亲的背影,很轻地咳嗽了两声。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严格地说,祖父之所以在我们小县城如此著名,完全是因为父亲,他能当上校长,也是因为父亲。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的,但是,祖父把他的时间全部给了他的学生,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早上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五十七个学生的身上。高考就是这样,结果很残酷。因为父亲在另外一所中学,父亲没有考上,而祖父的五十七个学生考取了三十一个。在当年,这是一个“放卫星”一般的天文数字,祖父在我们县城一下子成了传奇。到了9月,祖父的故事终于传到省城了,省报派来的记者为祖父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整整一个版,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祖父享尽了殊荣。他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并没有失去他的冷静。他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就在当年的10月,他建议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去补习。祖父说,好好地辛苦一年,上不了重点大学还可以上普通高校,上不了普通高校还可以上大专,就算上不了大专,还有中专嘛。祖父是对的,父亲资质平平,“考上”总还是可以的。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儿子的“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它把父亲击倒了,附带着还把父亲的自信心给砸烂了。是的,祖父之所以具备如此巨大的“新闻价值”,说到底就因为他的儿子:“三十一个”都考上了,他的儿子却“没有考上”。好嘛,全省都知道了,全中国都知道了。父亲望着报纸,像一堆烂掉的韭菜,软塌塌的,浑身散发出浑浊的秽气。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他盯着自己的脚尖,告诉“春蚕”:“你忙你的去吧。”

P2-4

序言

小说的幸运

毕光明

2015年1月10日,中国小说之乡——江苏兴化,再一次迎来了中国小说学会的二十几位评委,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兴化市委宣传部承办的201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评议会,如期在这里举行。这是自千禧年以来的第15届小说年度排行榜。来自全国各地的25位专家评委,怀着文学使命感和节日般的心情聚集到一起,对他们已与之厮磨了一年的中国小说进行集中的审视和比较,遴选出规定数量之内的优秀作品。在有充分的前期阅读和分头推荐的基础上,经过整整一天严肃认真的讨论和一轮又一轮的投票,终于确定了25篇上榜作品,包括刘醒龙的《蟠虺》、关仁山的《日头》、徐则臣的《耶路撒冷》、贾平凹的《老生》和范小青的《我的名字叫王村》等5部长篇小说,弋舟的《所有路的尽头》、李凤群的《良霞》等10篇中篇小说,毕飞宇的《虚拟》、薛忆沩的《一段被虚构掩盖的家史》、曹文轩的《小尾巴》等10篇短篇小说。1月11日上午,小说界乃至文学界所期待的201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新闻发布会在评审现场举行,除公布榜单外,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小说排行榜评委会主任、著名评论家雷达表达了他对2014年度中国小说的总体评价:“2014年的中国小说收获颇为丰硕,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叙事方式复杂多变,总体而言,呈现出多色调、多方位的文学场景。如何讲好百年中国故事,如何表述丰富驳杂的现实经验,如何探寻人性、灵魂的深层隐秘以及人生命运的壮阔或奇诡,继续构成作家们所共同面对、思考和书写的,一个宏大的精神主题和叙事空间,这里面有不少作品做出了令人振奋的贡献,成为中国文学健步前行赖以参照的重要的艺术经验。”排行榜评议会又一次落幕了,但评议工作并未完全结束,评委们还要分头为上榜作品写评论,中国小说学会的签约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还要尽快推出附有专家评点的《2014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作品集。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这次排行榜评议活动的最终成果。

一年一度的小说排行榜作品评选,如今已是中国小说学会最重要、最有学术影响力的文学活动,是这个隶属于中国作家协会的民间学术团体为当代文学繁荣与发展做出的一项有实效的工作。不同于以往的文学时代,文学新世纪是小说的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小说以年产三千余部长篇的规模稳居文坛老大的地位。长篇一年几千部,中短篇就数以万计了,数量如此众多的小说作品,尽管鱼龙混杂,但文学精品肯定就在其中。然而正由于产量太高,造成乱花迷眼,别说是普通读者,就是专业读者和专职当代文学评论研究工作者,在试图进入当下小说的阅读时,都会遇到选择的困难,而不加选择的阅读是无法把握时代文学的精髓,无法发挥文学滋养人心提高心智的审美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集体智慧开展的文学评价活动,就是小说完成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各种各样的小说评奖和小说排行榜,都属于这样的文学评价。这种评价活动,根据一定的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从已经引起反响和尚未受到关注的众多作品中,评选出优秀之作,以为年度小说思想艺术成就的标志,引领阅读,带动评论,启发研究,也为文学教育和文学史写作提供持续利用的资源。在众多的小说排行榜里,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它的民间性、专业性和学术性。正是这一特色,使得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与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或追求市场效应的排行榜相比,更具有权威性,因为它坚持的是纯文学的评价标准,兼容“历史内涵、人性深度与艺术创新”,评选结果的可信度更高。事实上,在新世纪,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是最具有连贯性,在国内外影响最大,最为小说家和读者看重的排行榜。连续1 5年,每年发布的评审结果都引起反响,每年都出版排行榜作品集,在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签约后,集中再版的前lO年(2000---2009)的排行榜作品集更是成为畅销书,为小说爱好者和研究人员所喜爱和珍视。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已经以一年一部一共15部厚重的小说年度排行榜作品集,为新世纪中国小说的行进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展现了小说介入当下、反思历史和拷问人性的人文姿态,破除了文学衰落和作家逃避现实的妄说,推动了小说的大众传播。

认识排行榜的作用,就是为了认识小说和文学的社会作用。在物质扩张、文化碎片化的当下,文学在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小,在现有文学体制的保障下持续繁荣的文学创作,看上去像是沦落到了自娱自乐的地步,表现在创作与阅读完全不对称,小说生产力持续强劲,优质产品十分丰富,但是消费者却寥寥。惟其如此,以小说为主打的文学对于为现代性所裹挟的中国社会来说,它的文化地位显得更高。因为要扭转物质至上和商业文化泛滥造成的社会倾斜,唯有借助纯文学的精神力量,重造作为社会成员的生存主体,这就是对症下药,又好比吃什么补什么——早在80年代,雷达先生就将文学通过社会历史的描绘来启迪人生称之为民族灵魂的重铸。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当代小说、没有任何文学兴趣的人,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和人有深切了解的愿望,对同类和自己的生活有反思的要求,对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肯于追问。无论哪个年龄层次的人,小说都可以丰富人的生活经验,拓展人生视野,增强审美兴趣,活跃人的心智,提高正义感和道德判断力。爱读(诗歌)小说,与从不读(诗歌)小说的人,精神世界是有区别的,人生态度也不相同,在社会生活中,从他们的身上输出的会是不同的能量。在这个意义上,小说改善人心,因而能改变社会。当然,这里的小说应该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为目的的纯文学小说,是首先在业内受到认可的文学经典。一个对文学经典没有兴趣,不懂得尊重精神创造的族群,只能是一帮乌合之众,不会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不会有高质量的人生,不会敬畏知识与真理,不会维护公理与正义,只能匍匐在金钱和权力的脚下,处处发生生命、灵魂和人格遭到践踏蹂躏的惨剧。中国小说学会的小说排行榜十几年坚持不辍,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对当代小说进行初始经典化。学会的副会长、著名评论家吴义勤,就明确地说过“‘排行榜’是中国小说-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他指出,“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的目的不是吸引眼球、哗众取宠,更不是出于市场经济和商业的考虑,而是出于对中国当代小说的一种真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鉴于因“经典”产生的方式容易让人形成“经典”只能由后人来命名的错觉,由这种错觉导致当代人、当代文学通往经典的道路被“人为”地阻隔,当代人认识和言说当代经典的“话语权”被“悬置”,以致当代人逐步失去对当代生活和当代文学的信心,他以有力的证据论证了“一部被后代命名为t经典,的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也一定会是被认可为‘经典’的作品”,得出“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既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当代化的过程,它不应是‘过去时态’,而应该是‘现在进行时态’的。

……

……小说通过几个在记忆与现实里纠缠着的80年代的过来人,为一个不该逝去的时代招魂,一步步梳理出一代人灵魂失踪的历史过程,从而向脚跨两个时代,有着共同历史际遇的男男女女,发出了“生,或者死”的哈姆雷特式的沉重诘问。曾经的乖孩子,在“新时代”一不小心成了富人的邢志平突然跳楼自杀,撞破了乌烟瘴气、令人窒息的现实,撕开了一道回望历史的裂缝,吸引他的同龄人刘晓东探寻他的死因。原来,邢志平的自杀,不是由于婚姻的不幸,也不是由于病痛的折磨,而是因为偶像与禁忌的坍塌——直给他孤独的灵魂以支撑的原来只是一个幻象。对于害怕孤独和虚无的邢志平来说,诗人尹或曾经是他生命里一个重要的存在,“在他心里代表这一个时代和一种价值观”,谁知它“居然被‘新世纪’摒弃在了回顾之外,无影无踪”,一个弱者灵魂失去庇护所,他的路也就走到了尽头。诗人尹或隐喻着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精神。当这个时代被一场飓风刮走,他也就蜕变为“一个被气吹起来的草包”,徒有硕大无朋的外表。这是一代人的宿命——“我们都曾站在时代与时代交替的那个关口,世界骤然折叠,而我们,都不幸漂泊在了对折之下那道最尖锐的折口之中”——他们注定失败。所以,无辜而软弱的“弱阳性”男人邢志平的跳楼自杀,是为一个再也不能回去的理想主义时代殉葬。然而只要还有人活着,就要找路一活的理由与方式,而首先要给历史一个交代。终日借酒浇愁的“我”,执意寻找一个谜底,与其说是探查邢志平的死因,莫如说在追问存在的理由及生命的意义。是的,所有路的尽头都是生命的终结,那么在没有终结之前的生命应该用什么来支撑,也就是应该以什么为存在理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存方式,这才是小说要我们一起做出的回答。理想固然是一把双刃剑,它让你“得到的是诗意的庇护,足以抵挡糟糕、恶劣的生活。当然,也足以在其后令自己的一生被毁掉”,但是人的存在不能没有理由,心灵不能没有信念,生命不能没有阳刚之气,生活也不能一切用金钱来衡量。《所有路的尽头》要用一个弱者的死来唤醒浑浑噩噩的同代人一道生,它反思了一个不无虚妄的理想主义时代,而又高举着理想的火把,是一个青年作家的思考精神带给排行榜评委的惊喜,这是它位居中篇榜首的充足理由。

无独有偶,短篇榜单上的新人新作,也有将一代人的生命纠缠置于特殊的历史节点上予以观照,以探询个体生存的意义与族群的命运的。鲁引弓的《隔壁,或者1991年你在干啥》,那一对青年男女遭遇的也是八九十年代之交那个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方向和无数人命运的历史节点。1990年大学毕业的“我”,因为前一年的运动被分到了珠三角D镇,在一个计划生育单位做宣传工作,与打工妹应红雨隔壁而居。应红雨已经是香港老板的情人,但是在孤独、空虚和寂寞中,青春的情欲、好胜心和报复心理还是打破了墙壁让这对男女的肉体纠缠到了一起,还差点造成私奔的结局,然而,时代所造成的心理隔阂并未被身体的吸引打破,应红雨最后一刻还是被资本的优势掳走,留给“我”的是失败、沮丧和迷茫,这是即将到来的“大时代”带给他们的飘摇人生。如段守新所精辟概括的,这篇小说“在叙事人对‘私人生活’充满伤逝悼亡意味的叙述中,时时也处处弥散着特别的时代气息”,“小叙事潜藏着大时代,潜藏着转型期的历史之痛”。2014年以短篇小说进行历史钩沉的大有人在,最难得的是“文革”题材在他们的笔下悄悄浮现。第一次登上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的刘荣书,以一篇《枪毙》接续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视角,小说与鲁迅的《药》相互文而又对专制体制下的社会病变有了新的发现,用染血的罪证抵抗了民族的集体遗忘。20世纪的中国历史有太多的时间节点和事件变故不应遗忘,文学应当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还原,而不能让它们长久地锁在政宣部门的抽屉里。一个短篇可以呈现历史中某一个意味深长或令人震撼的瞬间,一部长篇更可以展现数十年间里一个民族所经历的历史变故。例如贾平凹的《老生》,就是一部实现作者为了不遗忘而写作,也为了历史不再重演写作心愿的长篇小说。小说分为四个故事,分别对应着秦岭早期的苏维埃革命、解放初期的“土改”、“文革”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由一个幽灵般的唱阴歌的唱师进行回忆和讲述,每个故事里都有那么多的苦难,而又都是人作孽所致,这些无不是文学之眼对历史的独特发现,其问灌注的是作家对人的痛苦与不幸的大悲悯、大关怀。证之以作者在《后记》里的一段话:“在灰腾腾的烟雾里,记忆我所知道的年代,时代风云激荡,社会几经转型,战争、动乱、灾荒、革命、运动、改革,为了活得温饱,活得安生,活出人样,我的爷爷做了什么,我的父亲做了什么,故乡人都做了什么,我和我的儿孙又做了什么,哪些是荣光体面,哪些是龌龊罪过?”可以看出小说作者以诗(情感与形象)写史的目的与情怀。当小说成为诗史,抵御对历史的遗忘,那就是小说的幸运,也是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的幸运。

2015年3月8日于海口

(作者: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