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田野看见宋朝(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包伟民//魏祝挺//陈志坚//马强才//王征宇等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田野看见宋朝》是诸位学者行走田野时面对残碑遗址而生发的思考与讨论。由宋代历史研究的数十篇随笔集合而成,包伟民主编,作者分别来自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文物考古所等等高校或单位。其内容涉及有宋代的建筑、人文美学、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市民生活、自然风光、墓葬考古等诸多领域,涵盖了宋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作者古今结合的观察视角和田野考察与文献记载相对照的学术旨趣。我国素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除了在浩瀚的文献典籍中寻找历史外,走向田野,直接体悟、触摸、感知已经逝去的历史,往往能够获得不一样的人文体验,似乎能够拂去历史的尘埃,穿越时间,“看见”那些曾经鲜活的画面。这也是本书各篇作者们的一个共同立场,从田野中发现一些在文献资料中所缺少的历史信息,以求超越遗址遗物本身,读出与之相关的宋朝的人与事,并且试着以相对平易的文字来讲述那些人与事,以期面向历史学专业之外更为广大的读者。 目录 引言 南宋的“天安门”:朝天门 德寿宫遗址考古发掘记 探寻城市记忆中的南宋太学 从中原到江南:解密南宋六陵 五音姓利、攒宫与南宋帝陵 山中的杭州史 宋高宗的神仙朋友:杭州三茅宁寿观与通玄观 从南屏山到烟霞三洞——北宋西湖旅游新路线 城市景观与文人雅趣:南宋临安的杏花 韩瓶:宋代酒政的一个侧面 王安石在鄞县 寻宋之抗金三名将 甬西访古:高桥 访堰·问渠:通济堰与碧湖平原 南渡皇族:赵伯澐一家和他们的故乡 苏州47路公交线(两宋区间)行记 后记 序言 我们这群人,试图在田 野中“看见”宋朝。 宋朝往矣,远在千年, 可看乎?为什么看?怎么 看?宋朝当然可“看”。庋藏 馆阁的两宋图文典籍之外 ,大河上下,长江南北, 各地遗存的两宋历史遗址 遗物数量不少,其中尤以 赵宋王朝的南北两个都城 开封与杭州附近最为集中 。说得远一些,赵家天子 统治的疆域之外,风化所 及,东瀛南洋,甚至更远 的西亚东非,都有可能留 有宋朝的遗物。 物质性的遗址遗物蕴存 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常常 为图文典籍所不及,可观 览,可亲近,可触摸,后 人依凭这些信息梦回千年 ,拼凑起一幅幅历史场景 ,“看见”宋朝。 同样重要的是,走向田 野,回到历史事件发生的 原址,虽然时过境迁,形 势如故,也能为我们理解 千年之前人们的生活,构 筑起必要的地理背景知识 。古人常说要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史学大家司马 迁在他的《太史公自序》 中,自豪地谈到自己年轻 时候游历天下的壮举,到 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去齐鲁,观孔子之遗风, 最后经过梁楚,回到长安 。这无疑是他后来能够写 出《史记》这部伟大史书 的重要前提。 可是在另一方面,在田 野看见宋朝——推而广之, 看见不同时期的历史,并 不容易。这一方面是因为 遗址遗物所传递的历史信 息无一不零碎而且片面, 找到它们既已出于偶然, 例如本书所介绍的、关于 南宋临安德寿宫的发掘就 是如此;而考古发掘出来 的遗址遗物,又毫无例外 地不过是一些残垣片瓦, 辛苦解读,常常不止于窥 斑见豹,简直近乎瞎子摸 象,才能揣摩出历史原貌 的大概。例如关于南宋六 陵,不要说关于它的整体 格局,实际上我们对于每 个陵墓里究竟埋的是哪一 位皇帝,都不见得有十足 的把握。另一方面,除去 从那些文化层明确、未受 任何后代扰动的遗址中发 掘出来的文物之外,绝大 多数遗址遗物都存在着一 个不断层累堆积,从而造 成历史信息混淆的情况。 比较典型的是古建筑,现 在几乎已经不可能找到原 封未动、未经后代多次翻 修的宋代建筑了。例如本 书有关篇章谈到的,无论 是丽水的通济堰,还是宁 波的高桥,哪里还是宋朝 的原物,更不要说那些木 构建筑了。怎样透过后代 的那些堆积,准确找到相 应历史时期的信息,并调 动自己所掌握的全部背景 知识,拼凑出一个完整的 历史故事来,对于历史田 野的探索者来说,无疑是 巨大的挑战。这就好比文 物修复工作,想要成功地 修复一件陶器或瓷器,从 成堆的瓦砾中找到属于它 的碎片本已极为不易,万 一原件碎片有限,修复者 不得不利用自己所掌握的 相关类型知识,用胶泥来 重塑器物的大部分,被修 复出来的陶器或瓷器就难 免会带有修复者的主观性 。 这就使得“怎么看”的问 题更为凸显了。 田野所传递的历史信息 具有多重性,人们观察的 视角各不相同,“看”到的历 史如同经过多棱镜反射的 光线,色彩缤纷。尤其一 些珍贵文物,世人多投之 以古董商式的眼光,即便 一些严肃的新闻报道,也 常津津乐道于它们现在能 卖出多高的价钱,实在令 人有买椟还珠、反裘负刍 之憾。 本书各篇作者们的一个 共同立场,无疑在于想从 田野中发现一些在文献资 料中所缺少的历史信息, 以求超越遗址遗物本身, 读出与之相关的宋朝的人 与事,并且试着以相对平 易的文字来讲述那些人与 事,以期面向历史学专业 之外更为广大的读者。至 于为什么想“看见”的是宋朝 而不是其他历史时期,无 非因为我们这一群人的学 术兴趣都聚焦于两宋而已 。 比较典型的应该是周扬 波的《苏州47路公交线行 记》了,从今天的一条公 交线路,串连起宋朝苏州 城内外人们的生活场景。 其他各篇也都程度不等地 反映了同样的观察视角。 魏峰从“韩瓶”中看到的是宋 代的酒政,姚永辉从遗物 中观察南宋太学的人与事 ,何兆泉则从赵伯澐墓葬 读出了赵宋王朝的宗室政 策与两宋之际南迁士人的 命运走向。其他的,无论 从宫殿皇陵来进一步观察 当时的朝政,还是从寺观 、人物来讨论两宋史事的 走向,都无不具有更多可 拓展的余地。本书各篇所 展示的,不过是作者们的 一时之见,抛砖引玉而已 。至于如何走出“专业”的圈 子,以使历史知识能够走 近更多的读者,无论在思 想认识还是在语言能力上 ,我们虽然有了始于足下 的自觉,能不能真正行之 千里,还有待于今后的坚 持与努力。同时,我们也 期待着读者的建议与帮助 。 因此,以后我们还会经 常走向田野,与读者们一 起去“看”宋朝。 2022年元月 导语 宋代文化,已成历史之陈迹,但通过今天在在田野上进行追寻与探索,仍旧能够让我们“看见”宋朝。本书的特色是通过田野寻访,从另一个角度对宋代历史文化进行钩沉,不拘泥于史书的框架限定,直面现场。物质性的遗址遗物蕴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常常为图文典籍所不及,在真实的时空中触摸宋代,这使得历史从书斋中走出,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本书如在海滩拾贝般将千年前的故事,现今散落在田野中的宋韵一一诉说。 后记 杭州宋史论坛,我们称 作“沙龙”,始于2010年。那 年包伟民老师提议,在杭 的师友以学术沙龙的方式 ,形成定期的学术交流的 机制,得到大家的响应。 2021年,沙龙走过第十个 年头。十年间,熟悉的师 友,刚刚结识的学者,逐 渐形成了沙龙的固定成员 。因为从事宋史研究的学 者稍多,所以起了这个名 字,其实师友们的专业, 以断代而言包括唐、宋、 明、清,专业则涉及文、 史、哲、考古。从一开始 的每次半天,一人主讲, 到后来每次上下午,两人 报告;主讲者也从沙龙成 员逐步扩展,从本地到外 地,乃至境外学者。沙龙 的场地辗转西湖博物馆、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西四教 学楼、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杭州文史研究会,直到 2020年转至浙江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其中浙江省社 会科学院历时最长。 十年中,我们讨论过很 多学术话题,激发出不少 令人深思的观点,也曾一 起解读各种文献资料,师 友们也有相关成果刊布, 但是包老师始终提醒,沙 龙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聊天” ,没有目的,信马由缰, 不求结果,随心所欲,旧 学新知,涵泳其中,这是 沙龙于我们最重要的意义 。 我们这个学术共同体有 一个特点,就是在聊天中 ,还常常想着大家一起到 哪里去走走。当然,我们 不说游访,而叫“考察”。这 些年来,我们呼朋唤友, 一起“考察”过的地方不少, 宋六陵、湖州子城、嘉兴 子城、太仓樊村泾元代遗 址、武义明招山、临安唐 宋衙署遗址等,大多是与 宋代历史相关的重要历史 遗址。 在聊天之余同样看重到 历史遗址看看,除了我国 史学一向有“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传统,还在于近年 来同行们越来越重视历史 的“现场感”,在搜访缺碑遗 文,直接找一些可能的新 资料之外,体晤、感知、 触摸本已逝去的历史。所 以,去年沙龙诸友在考虑 怎样纪念我们这十年历程 的时候,就想到了编集这 样一册“在田野”,对这十年 来大家“考察”成果略作展示 。况正兵兄为书业翘楚, 亲自编辑;浙大城市学院 历史研究中心提供了经费 资助,终于促成了这本小 册子的出版。 我们会继续“聊”下去,“ 考察”下去。既述以往,以 待将来。请读者诸君对小 册子中可能存在的疏误提 出直率的批评。 魏峰于月明路寓所2022 年初夏 精彩页 南宋的“天安门”:朝天门 陈志坚 朝天门的三生三世 南宋的杭州,是杭州历史的巅峰时期;而朝天门,则是南宋杭州的城市中心。如果打个比方,那么南宋杭州朝天门的地位,就类似于今天北京的天安门。 南宋的朝天门,今天依然在,改名叫鼓楼,依然是一个热闹的旅游点。不过偏在了杭州城东南一隅,熙熙攘攘的游客们也许会抬头看一眼高大城楼,也就从门洞穿过去,赶去更热闹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人会驻足仔细观看。因为人们很难会意识到,这个叫鼓楼的地方,也曾经是城市的中心,曾经是天安门一样的存在。 朝天门这个名字如天安门一样,也颇有气势,不过并不是南宋时取的,而是来自吴越国时代。吴越国时,朝天门始建。不过刚建起的时候,它是一个正经的城门—一杭州子城外的夹城北门。 朝天门作为夹城北门的存在时间其实很短。随着杭州罗城的修建,朝天门就被包在了城中间,所以,从吴越国到北宋,朝天门是一个长期被废弃的城门,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城门作用。 随着南宋定都杭州(临安府),作为废弃城门的朝天门,突然间有了一个新的使命——成了皇城的城门。皇城里面都是中央政府机构,而作为皇城城门的朝天门,也就成了中央政务区与杭州市民城区的分隔点,同时,也是官民之间的连接点,是一个公共空间。虽然空间不大,却也有点天安门广场的意思。 元朝时各地的城墙都要拆,反倒是名不副实的朝天门获得了新生——改成了楼阁,再次成为地标性建筑。大德三年(1299),“朝天门”进行了重建工作,摇身一变,成了“拱北楼”。名士柳贯写有《拱北楼铭》①,更有名的赵孟频也写了《上拱北楼诗》。这一改名,标志着朝天门就从“门”的时代,进入到了“楼”的时代。 到了明代,楼依然存在,不过名字得改改。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拱北楼”改名为“来远楼”,难道朱元璋在南京望向遥远的海隅时,中途看到了这个楼吗?后来,又被改名了,意思差不多——“镇海楼”。这大概是大帅胡宗宪想要讨的彩头吧,此时他正在杭州摩拳擦掌准备平倭呢。于是在胡宗宪手下当军师的徐渭写下了《镇海楼记》。小小的一座楼汇聚了各路文星,倒也不枉了坐镇在这方风水宝地。 到了正德年间,当地官员在楼上置了大钟一,大小鼓九,暮鼓晨钟,为杭州百姓报时。所以民间就俗称其为“鼓楼”。叫到了清朝,“鼓楼”之称也就转正了,成了最后的一个称呼。可以说,小小的一个城门楼,倒是与杭州的历史息息相关呢。鼓楼命运多舛。明清时期有记载的火灾焚毁,就有七次之多。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被连根拔起,彻底拆毁。不过20世纪90年代,随着旅游开发,鼓楼又被重新修建。此时的鼓楼,早已不闻鼓声,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旅游景点了。 今天站在鼓楼下,抬头可以看到,在高高的三个层楼屋檐下,分别挂着三块匾:朝天门、镇海楼、鼓楼。这可以说代表的是朝天门历史演变的三个时期:宋、明、清。但从朝天门的性质变迁关键点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这三个节点:吴越的夹城城门、南宋的皇城城门、元明清的城市楼阁。这才是朝天门真正的三生三世了。 作为城市楼阁,来远楼、镇海楼、鼓楼,历史线索清楚。反而是更为重要的吴越国、南宋的朝天门时代,几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仅一般游客知之甚少,就连正经的地方史志中,也多语焉不详,倒颇有一番梳理的必要呢。 P5-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