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童玩(林海音儿童文学精品集)/大师童书系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林海音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的童玩(林海音儿童文学精品集)》是一部作者林海音先生回忆童年的散文集,堪称散文版城南旧事。作者用轻松的笔调,写了自己儿时的玩具,儿时的趣闻,只是几只简单的“小脚儿娘”,作者却因此获得了童年的乐趣,充分表达出当时“穷开心过日子”的生活实况。

内容推荐

《我的童玩(林海音儿童文学精品集)》是一部林海音先生回忆童年的散文集,堪称散文版城南旧事。收录了《三只丑小鸭》、《秋游狮头山》、《访马克·吐温故居》、《文华阁剪发记》、《骑小驴儿上西山》、《骑毛驴儿逛白云观》、《城墙天桥四合院儿》、《我的京味儿回忆录》等作品。

目录

友情

寂寞之友

三只丑小鸭

小林的伞

教子无方

妈妈说,不行!

秋游狮头山

日落百老汇

访马克·吐温故居

寂寞之旅

好日子

冬青树

今天是星期天

鸭的喜剧

书桌

文华阁剪发记

虎坊桥

北平漫笔

天桥上当记

苦念北平

骑小驴儿上西山

英子的乡恋

绢笠町忆往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豆腐颂

我的童玩

旧时三女子

在胡同里长大

家住书坊边

闲庭寂寂景萧条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访母校·忆儿时

城墙天桥四合院儿

难忘的两座桥

看象

奔向光明

新竹白粉

爱玉冰

虱目鱼的成长

珊瑚

台北温泉漫写

说猴

鲈鳗和流氓

台湾的香花

艋胛

台南“度小月”

穿山甲

相思仔

爱与牵手

窃读记

吹箫的人

豆腐一声天下白

童年和童心

试读章节

窗和门都是从墙上挖个洞而构成的,也都是可以开关的。但是因为名字的不同,意义也大有区别。门是要关的好,关了门可以把一切你所不喜欢的事情摒弃在外。所以门是无情的,我们看见“门禁森严”,便要掉头而返;吃了“闭门羹”便会垂头丧气。

窗是要开的好,开了窗首先便迎进新鲜的空气、充分的阳光、美丽的风景。窗把我们和大自然的隔膜打开。有一位作家对于门和窗有这样一句妙语:

“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的丈夫,但是理想的爱人总是打窗子出进的。”

窗子是有情的,它使失望者得到安慰,不是吗?除了情人以外,贼也是喜欢打窗子出进的。

无论在房屋建筑上,在人们生活中,窗都占了重要的地位。“窗明几净”是勤快主妇的表现,而文人的家庭,也总是把书桌分配到窗下,迎着窗前的景色,执笔人的思潮便会如泉水一样地涌出。我们在漫长的旅途上,也是仗了车有车窗、船有船窗才把沿途的风景一览无余。我们中国有一位美学家李笠翁,便是一位“窗”的欣赏者。他发明了扇形窗,开在湖舫上,因为中国的折扇上常画风景,湖舫上如果有了扇形窗,窗外的风景便如上了折扇。他又发明了“尺幅窗”,因为他家有一扇窗,窗外恰好是有“丹山碧水,茅屋板桥,茂林修竹”的好风景,他便用几张纸把窗的上下糊成中国字画的幅头,再镶上边儿,猛一进屋子的人,简直不知这是画的画儿呢,还是真的风景?

家家的窗外有着不同的环境,推窗而望,不同的风光便予人以不同的灵感。我家的窗和所有旧式木屋的一样,里外两扇,推过来推过去。我家有一排窗是紧临着街的,所以过路的人偶一抬头,我家的风光便一览无余。我家卧室的窗也临着街。卧室是纯粹的卧室,摆床的时候煞费苦心,为了两面留出走路,不知靠在哪一头合适,最后还是让它贴着窗户。这样一来,虽然有许多讨厌处,比如各种市声都好像压在你耳旁吆唤。但是也有许多好处,送报的从窗缝里塞进报来,恰好落在枕旁。除了一排木栏杆隔断外,似乎家庭已经和市街融合为一了。

绿衣人也看中了这窗子的方便,他不再叫门,一封封的信从窗子递进来。我的小小书桌也是临窗的,有时正伏案写读,忽然听见自行车戛然而止停在窗前。等你抬起头来,一封信已经推到书桌上了。到后来,邻长的通知单、取电灯费的、取水费的、送稿费的,都到窗前便停步了。我家的窗户,除了人的进出外,已经代替了门的许多功用,甚至朋友的光临也是先到窗前来探探头,看看主人在家与否再叫门。

我分配给书桌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得空我总喜欢坐在桌前摸摸索索。有时一无所事,只是坐着望着窗外凝思,一云一叶都能勾起无边的思潮。夜晚,拉上窗帘,在万籁俱寂时伏案写作,不知夜深到什么程度,因此常常引起巡夜警察的疑心,他们轻轻儿地在窗前停下来静听着。过一会儿,似乎失望于没有四个人在搓麻将,便骑上车过去了。

我每天坐在这里,可以定时地看到许多不知姓名的熟悉的面孔,买菜的、上班的、上学的。我有时给他们编故事,猜他们的身世,估量他们的脾气,这真是一个思想的娱乐!

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再回到北平,北平的朋友一定要问起我台湾的生活,我不会忘记告诉他们,几年的木屋生活里,窗子是占多么重要的地位。P1-3

序言

母亲的童年回忆在北京城南游艺园里的那些说书、京韵大鼓、杂耍、变戏法、地方戏里;我们的童年回忆在台北城南川端桥畔夏夜的凉座里,那里也有说书、相声,还有唱歌和蒙古烤肉。

念小学时每到周末晚上,父母亲就带我们上厦门街那家四川馆吃饭。四个孩子的六口之家,靠两枝勤奋的笔,负担不轻,母亲常常说我们是“苦中作乐”。低低矮矮木板搭的四川馆紧靠着铁道边,每次隆隆的火车一过,木屋就惊天动地摇起来。那一番天摇地动,就像四川馆入门柜台上的那一罐颜色漂亮好吃的泡菜;也像那跑堂拖得长长的一声地道四川风味的“一碗担——担——面——”一样,让我们觉得新鲜有趣。

吃完晚饭,我们照例到附近的一家“大”文具店逛逛,母亲说:“每个孩子进了文具店,眼睛就会发亮。”我在店里东看看、西摸摸,什么都好。母亲最能看穿孩子的心,她慧黠地笑着说:“好像看看都过瘾似的!”

班上有一半同学的铅笔盒和那里头的文具都比我们的好,但我们不觉得自己非要也有同样的才快乐,父母亲给了我们自由和爱,使我们不觉得匮乏。

不过,每回逛文具店,倒也没空手而回过。小手里总会捏拿着一、两枝香水铅笔或是小橡皮擦什么的。迎着晚风,闻着那俗丽的香水铅笔味儿,我们慢慢地散步回家。

什么叫幸福?现在回想,那种感觉就是幸福吧。幸福在艰苦的岁月中特别动人!

多年前有次和母亲聊天,我提起小时候最羡慕会弹琴的人,自己常常把床尾高起来的横杠当琴键,自我陶醉地弹上半天。母亲说:“我也做过这种事儿,我有一个老九霞的鞋盒子,盒子里住着我用火柴棒做的小脚儿娘,我常常跟同伴捏着自己的小脚儿娘,哆哆哆地走到对方的鞋盒里,展开两‘家’的来往。敲门、开门、让座、倒茶、吃东西、聊天,我们假装成大人,假装成家庭主妇,说的都是大人话,爱说什么说什么,不受限于大人,有意思得很。那时,我常在我们北屋套间里玩小脚儿娘。”

后来她写了一篇《我的童玩》,就写到她的小脚儿娘,那个时代,女孩子自已做的玩具和玩的游戏,常常是和学女红或做家事有关,那时的教育多半是在旧式的家庭里自然形成的。母亲写道:“我愿意从记忆中找出我童年的游乐、我的玩具和一去不回的生活。”

母亲晚年用心为孩子写了许多有趣可读的东西。

母亲不但喜欢为孩子写故事,也翻译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给孩子们。她主持纯文学出版社出版高水平的文学作品,自七十年代后期也开始开辟儿童书的路径。当时我协助母亲编务,我们精心为小朋友编辑出版了一些童书,其中还有好几本获得文学奖。

一九七一年,台湾有一批小学老师参加教师研习会培训,母亲担任指导教师,带领一个写作小组,在她的指导引领下,后来有好几位成为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自一九六八到一九九六年,近三十年间,母亲受邀加入国小国语教科书编审会,为全台湾的小学生编审国语课本,并主稿一、二年级的国语课本。她把儿童文学的精神和趣味注入原本略显枯燥的教科书,得到社会及教育界的赞赏,认为低年级的国语课本呈现出了一番新气象,那是“林海音风格”。

一位曾经参与编写、教学的教师就说,他们师生不仅陶醉在林海音优美的文字中,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善良的人格,对台湾的教育是了不起的贡献。

小时候,我们常常把家里的几把藤椅倒扣在地板上,长长的摆上一排,藤椅上再蒙上大棉被,我们就在里头钻,像是在地道、碉堡里一样有趣,母亲有时还会帮我们摆,甚至给我们出主意,把几个枕头堆起来,就成了碉堡口的炮台。

她也从来没有进我们房间东搜西寻或是动手整理,她说:“小孩子整理书籍、收拾纸屑、剪贴壁画,有他自己的意思,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东西嘛!妈妈插手在其间,破坏了他们的自主力。人天生就有权利与责任感,赋予他权利,自然他就负起责任来了。”

小时候我们淘气,母亲要发脾气管教时,她常常会“噗哧”一声笑出来,那只要打孩子的手也就“高高地举,轻轻地落”了。有一回,我说:“妈,你干嘛要笑嘛?”她说:“我想起我小时候的淘气事儿了。”

有时下过雨,满院子水,我们要求:“让我们光脚、r出去玩好不好?”母亲大都会答应,只要天气不冷,玩完要先洗脚才能进屋。母亲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我想拦阻孩子去玩一盆水的时候,忽然想到我小时候在雨地光了脚蹬水的快乐,那么孩子只要求一盆水,实在算不得淘气。”

与母亲接触过的人往往会发觉她是个很有童心的入。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说的一段话最传神:“林海音先生无论在讨论事情或谈天时,常会不自觉流露出天真,这个天真不是造作,是很自然地把她看见的事情描述出来。由于她从小在北京成长,词汇丰富,再加上感觉敏锐,又是一个小说家,所以叙述的过程很活泼,常把生活中平淡的事说得有趣、写得生动,这样的作品也就很接近儿童心灵及趣味。”

北方人常说“自来喜”,我觉得母亲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有一种“自来喜”的味道。

七十六岁那年,母亲写下:“英子的心还是七十六年前的那颗心,把家人和朋友紧紧搂在心上,到老不变。”

七十七岁那年,她聆听钢琴家,与她的名字只差一个字的林海为《城南旧事》谱写的一组乐曲,她写下了一首略带伤感的回忆童年的小诗:“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忽见柳条儿摇曳,柳絮飞扬,柳絮吹向我的脸上,鼻孔里刺痒。抚摸着鼻尖,泪珠儿沾湿了我七岁的小手。……我愿在这儿静静地听,向我自己的心诉求,给我一盏七月的莲花灯,提着它,我去踏冬月的雪,一步一个脚印,踏到明春。……静静地听,静静地听,听到城南的深夜,听到冬阳的早晨。”

七十八岁那年,她许下未来要专注于儿童文学写作的心愿,她说:“我要写我的童玩、我的游伴、我说的话、我读的书、我的小油鸡、我的小疯狗、土地庙的小吃摊、破洋车上老头子塞在我脚下的破棉袄……”可惜这个心愿终因健康因素,半途而废。

2001年12月1日,母亲病逝台北,享年八十三岁。我在重新阅读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她的文章。因为,她一直是站在孩子这一边的。十三岁失去父亲,仓促结束童年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的母亲,就像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里的英子,那个好奇天真的英子,一直在她的心里,从来没离开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