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镇国之宝”,比欧洲的《战争论》早2300年。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20种语言文字,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武编著的《孙子兵法》具有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和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享有极高的声誉。该书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20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和《五轮书》),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故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本书的第一个主要内容是战争观念,即对战争的基本态度。孙子的战争观以“慎战”为核心,既不否定战争,又反对穷兵黩武。第二个主要内容是战略思想。孙子的战略思想包括全胜战略、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等。第三个主要内容是战术思想,这是孙子兵学体系的主体部分与核心,重点是争取战争主动权,包括“致人而不致于人”“知彼知己”“避实而击虚”等。第四个主要内容是治军理论,包括“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等。
总之,《孙子兵法》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国家的经济、财力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以及取得战争胜利的策略,反映了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精要之处,它对于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运用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班超怒斩匈奴使者
东汉明帝时,大将军窦固派班超到西域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班超带着随从,千里迢迢来到了西域鄯善国。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把班超及其随从奉为上宾,招待十分隆重。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关系。匈奴人在鄯善王面前说了许多东汉的坏话,因此鄯善王对班超一行人的态度变得冷淡起来,甚至派兵监视他们。班超了解到情况后,认为只有斩杀匈奴使者才能与鄯善国和好。考虑到匈奴人兵强马壮,班超决定先激怒自己的随从,同仇敌忾杀死匈奴使者。
这一晚,班超召集随从喝酒,喝到高兴时,班超突然站起来,慷慨激昂地说:“大家来到西域,本来是想建立功勋,获取富贵,但现在我们已经活不了几天了。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鄯善王对我们就如此冷淡,如果匈奴使者要求鄯善王把我们送到匈奴,那我们只能流落大漠,变成豺狼的盘中餐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干脆我们偷袭匈奴使者的大帐,把他们杀掉,这样才能完成出使任务啊!”这时随从们群情激愤,摩拳擦掌,个个奋勇向前。
这天深夜,班超带了随从潜到匈奴营地,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惊慌失措,结果或被大火烧死,或被乱箭射死。第二天,班超把匈奴使者的头颅拿到鄯善王面前,鄯善王十分震惊,便和东汉重归于好。
班超身处不利境地时,积极调动随从的情绪,使得随从的战斗欲望和力量都得以爆发,这正是对“杀敌者,怒也”最好的注解。
火烧乌巢
曹操在官渡同袁绍交战,由于袁军势大,曹操只能坚守待机,无奈军粮告竭,渐渐支持不住,眼见有失败之虞。
袁绍的谋士许攸由于得不到袁绍的信用,反而遭其辱骂,便投奔曹操。曹操喜出望外,竭诚欢迎,并虚心向许攸讨教破袁大计。许攸建议先烧毁袁绍屯积于鸟巢的粮草辎重,断其后路。
于是曹操令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坚守大寨,夏侯悖、夏侯渊率一支军队埋伏于左边,曹仁、李典率一支军队埋伏于右边,以备不测,又命张辽、许褚在前,徐晃、于禁在后,曹操自己带诸将居中,共五千精兵,打着袁军旗号,士兵人人都带着柴草,衔枚勒马,乘着黄昏径向鸟巢进发。
曹军经过袁绍几处别寨,寨兵问是何部,曹操派人应对:“蒋奇奉命赴鸟巢护粮。”袁军见是自家旗号,不再盘查,一路无阻。到鸟巢时,四更已尽。曹操命士兵将柴草堆于粮草周围放火。当时有一支袁军运粮返回鸟巢,见粮草失火,急来救应。探子飞报曹操:“袁军从我军背后赶来。”众将说:“请丞相分兵抵抗。” 曹操大喝道:“大家只顾向前进攻,务必将鸟巢粮草烧毁。等敌人追到我军身后,再回转迎战不迟!”于是,曹军拼力奋杀,大破鸟巢。粮屯火焰四起,烟雾弥漫,袁军粮草全部烧毁,袁绍败局已定。
当强大的敌人不能正面阻挡时,不要直接与敌人对抗,而要找到敌人的弱点,用削弱敌人的实力及其气势的办法去战胜敌人。孙子的用兵之法强调后勤供应,不仅战前要做好准备,还要设法“因粮于敌”,就地补给,时时注意后勤的充实。袁绍疏忽了后勤的重要性,他的粮草一旦被烧毁,不管军队多么强大,也只是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如果国家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没有做好财力、物力的充分准备,当政者不可轻易用兵,而且战争中要谨防敌人削弱自己的后勤供应,这是所有军队的死穴。
两激老黄忠
曹操派大将张邻兵进葭萌关,孔明聚众将于堂上日:“张邻乃魏之名将,非等闲可及。除非翼德,无人可当。”老将黄忠闻言不服,厉声而出日:“军师何轻视众人!吾虽不才,愿斩张邻首级,献于麾下。”孔明日:“汉升虽勇,怎奈年老,恐非张邻对手。”黄忠听了,白发倒竖而言日:“某虽老,两臂尚开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岂不敌张邻匹夫!”孔明进一步激将日:“将军年近七十,如何不老?”激得黄忠趋步下堂,取大刀便舞,轮转如飞,壁上硬弓,被接连拽折两张。本来,张邻与黄忠武勇相当,谁也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但战场上刀枪无情,孔明怕老将黄忠有什么闪失,所以有意激他。黄忠被孔明一激,猛劲儿上来了,力斩魏将韩浩,张邻也兵败被杀。
黄忠大捷,孔明又二激黄忠日:“老将军虽然英勇,但是定军山的夏侯渊可非张邻可比。夏侯渊是个将才,十分厉害,将军虽胜了张邻,未必能胜夏侯渊。我正思量调荆州关公来方可克敌。”孔明第一次说请张飞来,第二次又说请关羽,黄忠那股不服老的劲儿又上来了。黄忠愤然日:“昔廉颇年八十,尚食一斗米、十斤肉,诸侯思其勇,不敢侵犯赵界,何况黄忠未及七十乎?”黄忠这回又力斩了夏侯渊。
“故杀敌者,怒也。”人常说,请将不如激将。孔明完全可以请黄忠出战,下一道命令就行,但这对于被请者来说是“要我做”,只是一种外界的力在推动他。激将呢,对于被激者来说是“我要做”,面前的那件事情对他产生了吸引力。激将可以使推动力与吸引力的方向一致,两者指向同一个目标,容易产生较强的合力,使被激者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在这种情况下,被激者处于被激励状态,动力充足,行动积极,能够进发出平时所没有的勇气和能力。
P20-23
经典名著读什么丛书让学生受益的四个关键词
名著,一个既古老又流行的字眼,里面既有精彩绝伦的故事和知识,又散发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当今青少年学生更需要名著去引导和滋养。那么,如何既让这些名著启迪学生智慧、激励学生成长,又能让学生汲取知识、兼顾学习呢?
关键词一——励志
一本书中散发着的精神力量足以影响人的一生。编委会精编了这套启迪学生心性、激励学生成长的经典名著,传递宝贵的生活阅历和成长智慧。每一章节后的“阅读鉴赏”即是教育专家对书中精神内涵的总结,全书末尾的读后感更是表达了学生读后的切身感悟。
关键词二——内涵
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散发着她特有的文化内涵。如《老人与海》传达着一种不可打败的硬汉精神,《鲁滨孙漂流记》宣扬着一种奋斗不息、永不放弃的进取精神……书中的“名师导航”,即对全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概述。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名著精髓。
关键词三——知识
学生时代是大量吸取知识、提升自我的黄金年龄段,因此,本书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很容易地了解各类百科知识,拓展知识面。书末的“考点直击”收集实用性更强的考点知识,让学生为考试做好充足的准备。
关键词四——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每一章节的“名师导读”巧妙提示章节精彩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引发学生往下阅读、一探究竞的欲望。书中的插图更是将丰富的情节转化为可感的彩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既是对自身精神品质的滋养,又是对人文素养的提升。本套书紧密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心理,从各个关键点引导学生,让他们快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自己,健全自我,充实自我。
年轻的同学们,打开书,去吸收这丰富的文化营养吧!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