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俭奢史话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俭奢史话》编委会编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上古圣王勤俭传说及其文化意蕴

我们的先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传说故事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民们经过对故事素材的加工,世代相传,使传说故事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完善,并深深地影响着国人。后来,传说故事的真实性反而居于次要,而其中蕴含的使人向善、催人奋进的品质在中国这个重视道德教化的国度显得更为重要。中华先民所依托的上古圣王勤俭的事例,便是这些传说故事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向来有将伟大的发明创造和优秀的道德品德归结到上古圣王身上的传统。前者诸如神农氏尝百草、燧人氏钻木取火、黄帝发明舟车衣裳等,这些都表达了古代先民的良好愿望。对于后者而言,勤俭节约这一美德在上古圣王身上的反映尤其具有说服力。本文即在几个典型传说故事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它们的文化意蕴。

一、黄帝勤劳心力

黄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塑造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很多传说故事都围绕着他展开。勤俭节约作为一个行之久远的历史品质,自然也不能例外。

传说中,黄帝为了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自己终日忙碌,在中华大地上奔波。他的足迹东到渤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西边到崆峒,登鸡头山;南到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北边驱逐荤粥,并与各个部落合符于釜山。

黄帝和他的妻子嫘祖身体力行,勤俭节约,重视农桑。他们带领百姓开垦土地,播下百谷以养育天下百姓,植桑养蚕,并发明了衣裳冠冕,解决了百姓的饥寒问题。他用德行教化四方,史书记载,他“勤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让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二、帝尧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尧在国人心中并不陌生,人们习惯把尧、舜、禹并称,他的历史功绩,最有名的是首创禅让制。其实,他还是一位非常勤俭的氏族首领,“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富贵而不骄横,身在高位而不放纵,尧的品行实属难得。后人这样描述尧:他经常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黑色的衣服,十分朴素。这种难能可贵的节俭,为后世墨家所推崇(详见本书后文)。后世的墨者这样描述尧的德行:堂只有三尺高,土做的台阶只有三级;用茅草为屋子做苫而不加修剪,用树木做房梁而不刮削;用土碗盛饭吃,用陶器盛汤喝;粗粮为饭,野菜为汤;夏季穿葛衣,冬季穿鹿裘。送葬时,只有三寸厚的桐木棺材。这与后世帝王修建雄伟的宫殿、身穿五彩的服装、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修建壮观的陵墓形成鲜明对比,尧的德行与后世那些昏君,高下可以立观。通过墨家的这些论述可知,这些勤俭节约的做法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被看做难得的品行。

三、其他帝王勤俭故事  在尧之前,五帝之一的帝喾也力行节俭。传说他也是一位贤能的君王,《史记·五帝本纪》中这样评价他:“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海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可知帝喾也是一位能厉行节俭、恩惠雨露,使兆民诚服的帝王。《册府元龟》对他的评价是“取地财而节用之”。

夏禹姒姓,传说是黄帝的玄孙。他最有名的事迹便是治水。禹为了完成先父鲧未竞的事业,发愤治理水患。大禹本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因势利导,终于消除了水患。

四、文化意蕴

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些上古帝王真有传说中这么节俭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大可不必较真。传说毕竟是传说,它是根据一些已有的故事,加之后人丰富的想象,日积月累、口耳相传,从而形成今天这个样子。就像禅让制一样,有的历史学家也在怀疑它的真实性:是高风亮节还是被逼无奈?虽然真相已经很难弄清楚,但我们还是宁愿接受这些留下的美好愿景,其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折光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熠熠生辉的一笔。同样,这些上古圣王勤俭节约的传说也未必真实,相反,在很多时候当我们想到那个私有制初兴的年代,部族首领奢侈浪费一点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的先民——特别是在元典创制时期的春秋战国,他们留下的资料,却将勤俭节约归到这些圣王身上,而且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甚至让人觉得是合情合理的,这与中国士人“法先王”的传统有关。他们把这些美好的品德归在那些圣王身上,借以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并与当时的民本思潮相融合,显得更具有说服力、可信度。人们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自然而然接受教化,甚至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勤俭节约。随着“法先王”传统的发展、壮大,后人渐渐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并在更大程度上自觉担任这些故事的传播者,最终形成国人心目中的“史实”。P2-4

后记

高等学校是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校园风尚,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当前,奢侈浪费的现象已为社会所普遍关注,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山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与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组织学生编写了《俭奢史话》一书,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勤俭节约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以促进勤俭节约之风在大学校园乃至全社会的推广。

本书的编写是山东师范大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努力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在构思和编写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内容覆盖面广,有鲜明的示范性。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勤俭节约和奢侈浪费的典型事例的系统梳理,围绕“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一主题,探求兴家兴国的历史规律,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二是突出历史文化特色,追求雅俗共赏。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从学理上挖掘“俭奢”背后的历史根源及文化意蕴,文章篇幅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并配以相应的图片,可读性强。三是编写过程中力求尊重史实,严谨规范。所选材料需出自信史,详加考证;引用原文需标明出处,做到有据可查。四是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为把勤俭节约的宣传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同时提高他们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本书各章节均由在校本科生负责完成。

在明确了编写原则后,我们做了充分的宣传和发动工作,专门召开了图书编写动员会,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为保证图书编写质量,我们现场出题进行考察,、选拔优秀者组成了编写团队,由赵树国老师担任指导教师,确立了图书的编写大纲和模式。虽然同学们平时的课程较多,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仍坚持每周拿出固定时间凑在一起蹴图书编写的有关事宜,并利用业余时间多方查找资料,认真整理研究。为了保证所选取的材料具有典范性,同学们搜集了几百个备选素材;为了求证事例的出处和真实性,大家几乎查遍了图书馆的相关书籍文献;为了能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同学们对文字材料和图片的选择进行了反复修改论证;为了保证文字的严谨规范,同学们多次校对整理,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肯放过。在图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先后召开了十余次统稿会,就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一进行探讨,令人高兴的是,这成了大家交流思想认识的一个重要平台。与会人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甚至争论不休,这种讨论和争鸣往往能够激发出大家智慧的火花。为了便于及时交流沟通,我们还组建了《俭奢史话》编写QQ群,大家充分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便捷条件展开讨论,老师们则借助这一平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图书的编写,同学们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术水平,培养了良好的学术品格,‘并在学习实践中接受了勤俭节约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图书编写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并且亲身参与实践的时候,往往能够进发出惊人的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教育所倡导的就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体现出一种主动发展状态,而同学们在编书过程中恰恰呈现出了这样一种状态。

本书在内容上沿着历史的脉络,所选人物事例涉及先秦、秦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十国、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11个朝代或历史时期,有关勤俭节约和奢侈浪费的典型素材得到了系统的搜集整理。每一朝代编写时由引言、主体和史鉴组成,自成一体。引言主要就这一历史时期的情况作总体介绍,导入主题;主体部分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和现象加以具体分析说明;史鉴则是对朝代兴衰与俭奢关系的总体点评,以启迪今日。我们在选取素材时力求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上到朝堂、下到地方,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所涉及,并通过勤俭节约和奢侈浪费正反两方面事例的对比突出主旨。

本书具有以下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本书通过系统挖掘和梳理中国历史上勤俭节约和奢侈浪费的典型事例,探索勤俭节约与王朝盛衰、个人成败之间的关系,探究勤俭节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开创性。目前历史上有关“俭奢”的典型事例散落在各种文献典籍中,还没有做到系统整理研究,本书则对先秦至明清的各个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有所涉及。二是本书的编写是高校响应党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号召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对历史的梳理,为现实提供借鉴,促进勤俭节约在全社会的推广和实施。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贡献力量。事实证明,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没有随着历史的车轮而渐渐远去,在今天这个时代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时代精神所在。

通过本书的编写,我们深刻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突出其时代性;要尽可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专业学习密切结合起来,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增长才干;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把主题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有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大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参与图书编写的均为在校本科生,他们的经验、能力、水平均存有不足之处,且由于参编人员较多,体例文风也不尽相同,为了能够体现出各自的风格与特色,我们在整理汇总时力求在整体的框架结构中尽量保持原貌。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多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与帮助,特别是赵树国老师以及宋化玉、邓啸林等同学做了大量工作,才使图书得以顺利完成。在出版过程中,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杨刚主任对本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逐章逐句地批改审阅书稿,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也真切感受到了大学生青春的力量,他们的文笔还稍显稚嫩,但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理的探索深深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当你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的时候,你就会充满激情和力量,也正是这种激情和力量促使我们执著前行!

《俭奢史话》编委会

2015年4月

目录

先秦

上古圣王勤俭传说及其文化意蕴

三王开基何其艰,一朝红颜成空山

 ——夏商周三代昏君淫逸亡国的教训

俭侈之争,治国之术

 ——《管子》、《晏子春秋》经国之术之比较

百家宗俭,节用独尊

 ——浅谈墨家的勤俭节约思想

儒宗推恩六合外,廉风洋溢圣贤庄

 ——先秦儒家关于勤俭节约的思想

史鉴

 秦代

“五羖大夫”百里奚

秦始皇:繁华落尽空成梦,骄奢无度败家国

秦二世胡亥:持身不谨,亡国失势

史鉴

 汉代

汉文帝:帝王勤俭之榜样

三太后:唯俭助廉,唯恕成德

刘宠: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

汉灵帝:凭淫靡以毁国家,肆奢丽以覆宗祀

羊续:白沙在涅,不与之黑

史鉴

 魏晋南北朝

魏武帝曹操:雅性节俭,以俭率人

蜀汉丞相诸葛亮:躬行节俭,千古贤相

孙吴暴君孙皓:金陵后主,奢淫灭国

司马代魏,败由奢生

 ——魏明帝的骄奢与司马懿的节俭

繁华自古终事散,再世不做金谷序

 ——西晋斗富风潮

起家针挑土,败家水推沙

 ——十六国部分帝王奢俭录

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

 ——陶侃勤俭节约

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

 ——吴隐之勤俭节约

情安俭率,志在公平

 ——王罴勤俭节约

半生俭勤暮转去

 ——“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梁武帝萧衍

玉树后庭归寂中

 ——南朝末代皇帝陈后主

史鉴

 隋代

隋文帝:乱世群雄俭持家,奈何身后名微瑕

兴亡之臣杨素

成也炀帝,败也炀帝

赵轨、梁毗:任凭王朝风浪起,自当从俭志不渝

史鉴

 唐代

唐太宗:亡隋之鉴,不敢纵逸

忠良谏臣魏征,勤俭自律戒奢靡

富贵盛唐尽繁华,节俭后妃传后世

玄宗先俭后奢靡,岂能保国又富民

清俭的贤相与名将

元载:一朝得势难收手,万代恶名笑胡椒

奢侈皇帝唐懿宗

从唐诗看唐代下层的贫苦与上层的奢侈

史鉴

五代十国

一朝霸业终镜水奢侈误国身亦陨

 ——记后唐庄宗勤奢事

风里落花谁是主

 ——南唐二主的奢侈人生

四十里锦绣不复两世经营奢成空

 ——记孟氏后蜀勤奢之事

乱世残章中的后周明君

史鉴

 宋代

为天下守财的“抠门”皇帝赵匡胤

范仲淹:勤俭持家,万世基业

王安石: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祸与双?

奢侈皇帝宋徽宗

以仁勇治天下,润万物于无声

 ——记宋仁宗、宋孝宗二帝

卖国佞臣秦桧,误国奸相贾似道

史鉴

 元代

清廉之臣刘秉忠、宋子贞

乱世济民的元曲名家张养浩

怠废江山的荒嬉天子元顺帝

史鉴

 明代

开国节俭帝王朱元璋

盛世巨贪严嵩

廉洁简朴的“海青天”海瑞

张居正:治世虽能,奢侈亦盛

万历皇帝的奢侈荒唐事

明朝巨贪:大宦官刘瑾二三事

崇祯帝:虽俭犹败何其哀

史鉴

 清代

汤斌:一代帝师,万世师表

康雍有道,躬行节俭

“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

和坤:敛财无度,富可敌国

道光皇帝:崇俭黜奢去逸乐,返本还淳戒浮华

曾国藩:勤俭持家,戒奢戒惰

阎敬铭:倡廉惩腐严治吏,夙愿大同慰忠臣

慈禧太后:时绌举赢尽奢侈,引以为戒昭后人

史鉴

弘扬传统美德彰显时代精神

 ——《俭奢史话》编后记

序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先民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构建起浑厚博大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勤俭节约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早在文明初曙的传说时代,古圣先贤们便提倡勤俭节约的美德,其中的尧、舜二帝就是厉行节俭的典范,司马谈引墨者言说他们:“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身处帝王之尊,尧、舜二帝能节俭如斯,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中多有倡导节俭者,如墨家号召“节用”、“薄葬”,荀子主张“强本而节用”,韩非子也认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可见,在当时,节俭已经成为人们共识的一种美德。秦汉以降,古圣先贤们也多有倡导节俭者,他们认识到俭、奢风气和国家兴衰的密切关系,认为节俭才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如唐代名臣魏征就曾经说过,“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认为节俭是确保国家安定的根本。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认为:“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最为有名的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那句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综合起来看,这些先贤们大都认为,勤俭方能强国兴家,奢侈则会导致亡国灭家。

在古代人们看来,节俭不但与王朝治乱兴衰密切相关,而且关乎人们的品德修养。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说过:“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认为节俭可以涵养人的品德。宋人罗大经也说:“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他认为俭约可以减少人的欲望,从而颐养人的气质。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不少因勤俭节约而彪炳史册的明君、清官,当然也不乏因奢侈浪费而贪污腐败的昏君、奸臣,他们用生动的事例诠释了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开国之君励精图治,勤勤恳恳,开创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但是在王朝之末,却有夏桀、商纣、周幽王等奢靡之主,将祖宗基业葬送殆尽。秦始皇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堪称千古一帝,可是他不恤民力、奢侈浪费,继立的秦二世变本加厉,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再如隋朝,隋文帝以节俭立国,缔造了“开皇之治”的盛世,但是继任的隋炀帝却穷奢极欲,使得民怨沸腾,从而葬送了繁盛一时的隋王朝。

除这些帝王外,一些臣民也是如此,那些节俭朴素者,大都自律甚严、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因此为人们所敬仰;而那些奢靡浪费者,为一己之私欲,不惜残害百姓,往往导致身死家灭、遗臭万年。如东汉时期的名臣羊续,生活俭约、两袖清风,他力拒贿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人称“悬鱼太守”。而西晋的石崇,做官时以获得不义之财而暴富,在斗富中能让国舅甘拜下风,可以说是出尽风头,但是这种奢侈浪费的炫耀却激起了人们的愤恨,最终落一个身死家破的凄惨下场。明朝大学士严嵩,为官阴险狡诈,陷害忠良,搜刮财富不遗余力,最终身死家败,遗臭万年。比他时间稍后的名臣海瑞,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一生致力于为百姓谋福祉,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因此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被称为海青天。再如清朝,备受乾隆帝宠信的和坤生活骄奢淫逸,他身居高位,却不顾民生,大肆敛财,在嘉庆初年被查抄出来的家产可抵国库之藏,故有“和坤跌倒,嘉庆吃饱”之说。和坤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贪官。而清官于成龙却能甘于淡泊,他生活节俭,平日以青菜为食,故有“于青菜”之美称。

勤俭廉洁者名垂青史,奢侈贪腐者遗臭万年,这些人的事例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要坚持和发扬。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历史上的典型俭、奢事例,撰成此书,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当然,作为本科生,他们的历史视野还有一定的局限,写作也稍欠熟练,但是他们追求学术创新、关心社会现实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是为序。

安作璋

2014年12月26日

内容推荐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要坚持和发扬。俭奢史话编委会编写的这本《俭奢史话》,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勤俭节约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以促进勤俭节约之风在大学校园乃至全社会的推广。

本书在内容上沿着历史的脉络,所选人物事例涉及先秦、秦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十国、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11个朝代或历史时期,有关勤俭节约和奢侈浪费的典型素材得到了系统的搜集整理。每一朝代编写时由引言、主体和史鉴组成,自成一体。

编辑推荐

俭奢史话编委会编写的这本《俭奢史话》对中国历史上的简约与奢侈之历史作了梳理总结,一是对简约的历史、个案、管理政策作了梳理分析,二是对奢侈的历史、个案、成果、解决之道作了分析与总结。全书条分缕析,对历史上的奢侈浪费之风及其措施作了分析与总结,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