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陆学艺评传(一个社会学家的思想和学术人生2014)/重咨研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怀连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陆学艺先生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社会学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1978年以来,陆学艺先生参加中央领导主持的座谈会10多次,所写报告被中央领导批示10多次。不仅如此,陆学艺先生还是农村体制改革、三农问题、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建设、中国社会思想、社会预测学、社会学学科建设研究的开拓者、先行者和引领者之一,是中国唯实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从哲学、经济学到社会学,一路走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以鲜明的“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为自己的学术人生,也为中国社会学史,写下了一篇当代传奇。吴怀连编著的《陆学艺评传(一个社会学家的思想和学术人生2014)/重咨研究丛书》不是一般意义的传记和学术思想研究,而是陆学艺学术人生的个案分析。陆学艺学术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唯实主义社会学?什么是真正的学术和真正意义的学术成功?陆学艺的成功,不仅是他学术上的成功,而且也是唯实主义学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成功。

内容推荐

吴怀连编著的《陆学艺评传(一个社会学家的思想和学术人生2014)/重咨研究丛书》一书的传主陆学艺先生是农村体制改革、三农问题、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建设、中国社会思想、社会预测学、社会学学科建设研究的开拓者、先行者和引领者之一,是中国唯实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从哲学、经济学到社会学,一路走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以鲜明的“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为自己的学术人生,也为中国社会学史,写下了一篇当代传奇。

目录

导 语

第一章 读“社会”这部大书

 未成年的青工部长

 公益中学来了一名插班生

 在燕园

 芦城情结

 体验。观察.思考

第二章 为改革鸣锣开道

 推着“包老爷”朝前走

 陵县试点三年

 将改革进行到底

第三章代言“三农”

 让农业不再“扭秧歌” 

 “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第一位” 

 从城市化到城乡一体化

第四章 社会结构一一转型

 阶层分析捅了谁的马蜂窝? 

 弹奏中国人的命运交响曲

 结构转型的“主义”与问题

第五章 走向社会现代化

 传统农民终结与农村现代化道路

 经由社会建设走向社会现代化

第六章 社会学的中国元素

 “补课” 

 发现中国社会学

 社会学怎样预测未来? 

 在“社会学春天”里期待春天

 当学问需要钱

第七章 “走”学问

 社会学不相信书本

 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

 胸有成竹,然后画竹

第八章361度看问题

 为什么知识分子往往是错的? 

 求真需要勇气

 高一度才能早半拍

第九章 给知识分子当领导

 “老陆” 

 中国社会学这锅羹

 院长是个力气活儿

后 记

试读章节

就在他入学之后的第三天,公益中学教务处从语文和数学教研组抽调骨干教师,专门组织了一次对陆学艺的入学考试。考试既有笔试,又有口试既有语文、数学课的考题,又有理化和政治考题。在历时两个多小时的考试中,老师们尤其是语文课的老师,非常惊讶地发现,这位经历过工、农、兵各种职业的社会青年,具有很全面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同时又对当前形势有着很透彻精辟地了解和分析,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唯其不足,就是理化知识和外语有些欠缺。考试组老师对陆学艺的学业水平十分满意,一致全票通过,同意陆学艺到高二插班学习,突击补习外语和理化课程。

第四天,陆学艺在陆主任带领下,见到了高二班班主任荣老师和全班同学。大家见一位解放军“叔叔”般的年轻人来当他们的同学,都十分地欢迎。

能够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录用一名超低学历的社会青年插班学习,说明公益中学不愧是名校,公益中学的老师不愧是名师。我不知道陆学艺当时的心情如何,但从近60年后陆学艺谈论的口气中,听得出来,他对母校的知遇之恩,对他的老师的培养之情,是终生心怀感激的。

陆学艺知道,进入公益中学读书,是他人生腾飞的重要机遇。得到这个机遇,并不容易。他决心不辜负党组织、学校和老师的厚爱,为了党和新中国,为了学校的荣誉和自己的理想,他要用百倍于其他同学的努力,把欠缺的功课补回来。

经过一个学期的艰苦努力,陆学艺的外语和理化成绩有了明显的上升,数学、语文、史地和政治等课的成绩,更是名列前茅。有多篇作文都被校报选登,为同学们传抄。

第二学期,他被所在班选为班长、团支部书记。从此,他肩头上更增添了一份帮助全班同学进步的责任。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班年年被评为先进班,为学校所表彰。

1956年4月,在中学毕业前夕,他因学习拔尖,政治进步,而被批准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须知,在公益中学,陆学艺入党是当年仅有的两名学生中的一个,也是学校年度重大新闻之一。 在公益中学的两年时间,对陆学艺来说,是他人生旅程中最有价值的时光之一。他在这里,不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共产党执政队伍中令人羡慕、前程无量的明日之星,而且还打下了曰后进军中国学术事业顶峰的知识基础,形成了他作为一个农村及中国现代化问题专家,开创一代学术新风的思想家的最初志向。

他在中学毕业时的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

“我将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来给人带来益处呢?带给人以什么样的益处呢?当我在高中毕业的前夕,我已抉择定了,我立志要在党和前辈们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成为一个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  我生长在农村,农民同胞的喜怒享乐,我是深有感受的。我参加过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曾经同那些贫雇农一起,拿着崭新的土地证,度过那些狂欢的日子。但是我也亲眼看着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并没有因此而摆脱贫困,甚至还有挨饿受冻的一一这真是给我一个重大的刺激,这不是说明我们的责任吗?一一就在去年的冬天,我又亲身参与了我们家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经验又告诉我,在实现这样的宏伟的事业的过程中,没有忠实能干的干部去执行是不行的。我就是要成为这样的干部。通过我和我的同志们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使我们党的这个伟大愿望能实现得更早一些,更完美一些。

当然,我们的愿望还不仅是使人摆脱贫困和痛苦,还要使人过得富裕,而且最后要使人们从为生活资料的获得而操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意义的、更高尚的、更感兴趣的活动。……在我们的农业科学活动中,我和我的同志们要建立起这样一支最精简、也最强有力的队伍,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去向大自然索取最高限度的恩赐,让更多的人去从事其他劳动。……”

陆学艺后来谈起他的这篇作文时,还特地提到了他当时在文章中没有披露的一点想法。他说:“如果农民饿着肚子,怎么跟着共产党走呢?这一观点,当时限于各种外在原因,并没有写到文章中去”。他还说,当时的确只想当一名学者,一名能影响政府,改变农村农民处境,能让中国强大起来的经济学家。

P16-17

序言

他是一名资深农民工。

他少年时便是一名农民工;青年时代下放“五七干校”劳改,别人愁眉苦脸,他却兴高采烈,因为那里有他亲爱的农民兄弟;中年时代为破解“三农”问题,走干山万水,说干言万语,想千方百计;老了,他还是一名农民和农民工……的代言人,为了农民和中国的利益,杜鹃啼血唤春风。

这位做过县委副书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一大堆让人炫目的光环和名衔中,最看重的便是“农民和农民工的代言人”这个名衔。因为在他看来,能够与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和农民工在一起,实属三生有幸,这是一个光荣又伟大的名衔。

他的学术人生道路绚丽而多彩。

他曾有机会做将军,做国防科技专家,做大宫,但都被他放弃了, “死不悔改”地选择了做一名文字建筑工。在北京建国门内大街的一个地方,建造了一座让常人难以企及的学术思想高塔。

他曾经是一名哲学家,也曾经是一名经济学家,而现在则是代言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学家。为了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他本人不断地转行。秉承着孔夫子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教诲,他不但要将社会科学内部打通,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打通,而且还要将学术与实践打通。

在这方面,他有大境界、真功夫。

他逝世时被人称为学术泰斗、精神导师,这“泰”、 “导”,我认为,不在于著作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在读者心目中分量的轻重。上能人高层法眼,让决策者击节叫好;下能扣民众心弦,在市场上畅销得洛阳纸贵,即为我谓之学问之“泰”。不是意料之中的叫好,而是意料之外的称奇;不是领导已想到没说到的东西,而是虽跟领导“顶牛”,却让领导高兴的东西。沿着“改革一一三农”和“社会结构及其转型”这两条主线,把“社会现代化”这个命题演绎得波澜壮阔,浩浩荡荡,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江东去之势,即为我谓之学问之“导”。

从中国传统和现实生活实践中汲取学术营养,使他的思想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用“360+1”度的视角看问题,又使他的思想具有了坚定的明确的“政治自觉”。比专家想得周全,又比领导想得超前。他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引导着社会学的学术潮流,而且也影响着领导的决策。永远都比别人早半拍,源于他总是站在比别人高一度的地方。

秉承着中国学术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传统,他努力探索以实践为本体的学术路子,逐步形成了“唯实主义”的思想体系,把自己的学问不仅写在书上,而且还要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他一辈子都做领导,是一个具有先天领导禀赋和机缘的人。

他从小就做领导,在家排行老二,作爹妈的助理,协助分管哥哥和一大群弟妹。13岁至16岁在工厂当学徒,他当工会的青工部长,领导师傅们护厂复工,迎接新中国的黎明。

在社科院读书,以学生身份,发展他的老师入党;工作时,又以副研究员身份,出任所长,为一大排资深研究员评定职称。

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所副所长、所长13年,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包括秘书长和名誉会长)18年,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12年多,在这些别人焦头烂额的位置上,干的虽是个力气活,但他干得风生水起,得心应手。

即使退休了,啥也不是了,做课题,他以其个人学术魅力和人气,组织起大兵团作战,也横扫干军如卷席,毫不费力。

高度的政治自觉、杰出的组织协调能力、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厚道的为人处世,让他不论在学术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亦或是在社会活动方面,做任何事都是领导,都是主角,都是当之无愧的带头人。

他是一个大智者。

大智者,若愚也。

不论是在学术殿堂,还是在田间地头,他留给人的印象,除了头发稀疏,戴一副眼镜,有点像学者之外,衣着和神态都永远是一个标准的老派农民模样。

在生活中和学术中,他坚持以本我形象出镜,绝不包装做秀,绝不拿腔作势,绝不虚情假意。这样做的后果,有好有坏。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坏的:他不过如此,他徒有其名,他没有“派”;但接触多了,第二、第三印象,则往往是好的,他不可思议,他很难复制,他太有“料”了!

下级们、学生们很率性地称他为“老陆”,不是“陆所长”,更不是“陆老”。这一称谓倒是很符合老美的文化标准,然而与中国文化传统相去甚远。他也毫不在意,任凭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们“胡言乱语”。

他的孩子们远在美国,但心仍在国內,他们挂念着父亲,也离不开他的教导。在孩子们心目中,父亲不仅是亲情和温暖的家的代名词,而且也是永远的人生导师。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夫人吴孟怡。吴女士是他大学同学,7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当我去看望时,她已认不得我是谁了,生活中的起居和饮食,都得依靠他和保姆护理。往昔的风华绝代,如今的风烛残年,她与他和他的事业相伴始终。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吴女士仍将信任和眷恋的目光投向她的丈夫,好像在说,我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你,奉献给了你的农民工事业。我还将争取再多活一些时曰,为你作更多的奉献,我无怨无悔……

这个社会上,智者分大智者和小智者。小智者,看起来聪明,其实很糊涂;大智者,看似糊涂实则很聪明。

他属于后者。  .  在学问这个问题上,在政治这个问题上,在人生这个问题上,知识分子往往犯错误,领导有时也会犯错误,而他既是知识分子,又是领导,却很少犯错误。

能够做任何事都极少出错,都能成功,都让人赞叹不已的人;能够让同事、朋友、亲人迷恋甚至对手都佩服的人;能够让我仰视的人,我反复数了数,只有他;我认真想了想,还是只有他。

他是谁?

他就是这本书的主人:陆学艺。

后记

2011年3月的一天,我开车3小时,走成渝高速,从重庆到成都,去看望在成都做社会调查的陆学艺。

陆先生时年78岁,已近耄耋之年,但精气神比年轻人还显强劲。当我见到他时,时过正午,课题组许多年轻人在午休片刻,陆先生却一点也不困,同我谈他们这个成都的课题,以及现代化什么的。

我虽在听他谈话,心却开了“小差”:我在回忆13年前,在一本书中记述的65岁的他。我在端详,13年来陆先生的身体和思想有什么变化?-

当年,我在关注“2A”和农村社会学。鉴于中国学术界经常“忘记”和“忽视”中国学人的理论首创权,于是把陆学艺刻画成一位用“脚”做学问,提出了“唯实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农村社会学家,并把他同梁漱溟、晏阳初、费孝通并列。我写那本书的本意,是提醒读者,中国人在理论原创力方面,一点也不比西方人差。

书出版后,学界“朋友”对我如此高看陆学艺很不以为然,对我用“唯实主义”概括他的理论体系,更加“愤愤”不已。对此,我当时未作解释,也无法作解释,也不值得作解释。我在等待一个时间窗口,希望实践来作出解释。我相信,一个好的理论,它一定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一定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产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作出他特定的贡献,然后在特定的条件下,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为一个被后人评说的话题。

13年后;当我听了陆学艺对他的团队工作的介绍,尤其是读了他这期间出皈的一系列作品后,我发现我当年写的陆学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他在我脑海中的形象也应该随之而变化。不是可不可以与梁、晏、费并列的问题,而是各有千秋,各领风骚的问题;不是可不可以用“唯实主义”评说的问题,而是用什么样的“唯实主义”去更本质和更准确地评说的问题。

于是,我向陆先生提出,可不可以由我来写一本关于他学术、思想和人生的书?

当时,他思考了一会儿,“同意”,但有三个前置条件:

“第一,客观公正,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当然。”我答。

“第二,你写的书,你的观点你负责。”

“当然。”我答。

“第三,公开出版的资料,我可以给你提供;其他资料,只能由你自己搜集。你使用什么资料,只要有根有据,我不会干涉你。”

“很好。”我同意。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当老婆孩子熟睡之后,还有节假曰,我便开始与童年、青少年、中年和现在的陆先生“对话”。沉浸在陆先生学术体系海洋里,是一种幸福。它的博大精深和睿智远见,能让人沉稳。两年多来,幸福地“辛苦”所得,是我发现了唯实主义实际上是一个迷宫,也是一座金山。它远非我原先想像的那样简单,而是同所有著名的科学原理一样,在简单的外壳里面,有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内涵。

本书是我两年多来,和陆学艺心灵“对话”的记录,也是我对他学术人生的解读。它不是一般意义的文学传记,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历史实录,而是一个学术人生的个案分析。。  我以陆学艺学术人生为个案,分析在中国什么是真正的学术?为人们也为我自己解答,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学术成功?怎样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学术成功?

在社会学界,出版著作比陆学艺多的人,发表论文比陆学艺规范的人,讲起西方社会学话语比陆学艺“内行”的人,多得不可胜数;但比陆学艺更成功,对实践和生活解释力、影响力更大的人,能数出几人?

毫无疑问,陆学艺是近30年来,中国社会学界为数不多的成功的社会学家Z--。他的农村体制改革理论、 “三农”问题的理论、社会结构转型理论、社会建设和社会现代化理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产生了较大影响,是社会学自恢复和重建以来,在中国社会发展领域,为数不多的、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成果之一。他具有“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的中国社会学建设思想,正在积极地影响着社会学学科建设进程。

也许你不是社会学家,不必关注陆学艺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在社会学理论方面的成功;也许你对学术不感兴趣,不想了解学术到底是什么?但是,只要你愿意求知,愿意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了解陆学艺学术人生的成功,对于达成你的愿景,仍不失为一条终南捷径。

本书要告诉你,陆学艺在社会学理论成功背后另一种成功,即他的学术世界观、方法论上的成功,学术人生的成功。

陆学艺的学术,在我看来是唯实主义的,他的人生,也是一个唯实主义者的人生。

“唯实主义”并不深奥,它是陈云同志“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中“唯实”一词的引申。这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思想方法。不过,我在这里取其狭义,意指将“实”作为学术认识本源、过程和目的的学术思想和方法。

1998年,我首次用这一词对陆学艺的农村社会学思想和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品格和体系进行概括,提出“实际、实证、实践、实用”等,是陆学艺唯实主义思想和方法论的特征。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陆学艺唯实主义学术体系和方法,又有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因此,必须进行再认识。我在书中,提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他的学术世界观是理性的乐观主义。他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与发展总的看法,总基调,是乐观主义的。他反对“中国崩溃论”,也不赞成“谁来养.活中国人”中的“农业悲观论”。他对中国前景的乐观,即使在1989年“六四”风波时,都不曾动摇过。他持续20年乐观地对中国社会形势作年度预测。但他的乐观主义并非盲目,而是有条件的理性的。在绝大多数人“乐观”时,他“悲观”地警示;在绝大多数人“悲观”时,他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出镜,凸显我对唯实主义社会学的推崇。但这绝不是陆先生的意思,与他的自我认知无关。书中对陆先生学术的评价是高是低,应由实践和历史检验,由读者定论,由作者承担责任。当然,传主和其他任何人对于本书事实和文字的指教,都让我受益终身。在此,我要对传主生前和传主的家属、学生、同事和朋友们的不吝赐教,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对传主的家属、学生、同事和朋友们进一步的赐教,同样先期表示最衷心的谢意。

2013年年初的那一次会见,我和陆先生商定;我用半年时间修改,拟于8月份出版。8月31曰是陆先生80寿辰。届时,社科院社会学所和北工大人文社科学院,将为陆先生举办隆重的寿诞学术纪念活动。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先生于5月13曰因病突然辞世。先生走了,8月份的学术纪念活动另作安排,我这本书原定的出版计划也泡汤了。

我本是学术圈外之人,现任职于重庆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平曰里,有时舞个文弄个墨,发篇文章写本书,是一种业余爱好。我没有评职称之需,也不靠它来赚钱,出版与否,关系不到名利得失。只是当时之所以承担此任,一是陆先生看得起;二是我有一个梦:想替中国学术做一点“翻案”文章。长期以来中国人讲理论、思想、学派,都是言必称西方,不认为中国人有主义、有思想、有学派。陆学艺毕生致力于实践本体论的社会学研究,形成了唯实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我认为,值得认真总结。陆先生在社会学理论原创和学派形成方面的工作,对于寻求中国化、时代化、国际化和实践化发展道路的中国社会学而言,具有探路和先行意义。

因为“仰视”陆先生的为学为人,因为梦想着替中国学术正名,因为要发掘陆学艺学术的价值,所以,我才愿意花两年多时间来写作这一本书,才坚持不惜代价出版这本书。

有人说,对陆学艺的学问,不应该“仰视”,而应该“平视”。说我“仰视”陆先生,那是说对了。这本书的视角,的确是“仰视”的。这个中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唯物辩证法学得差,不知道客观分析,“一分为二”、 “三七开”、某些观点“正确”之后还必须有一连串的“但是”之类,我弄不来;二是因为我站得太低,他站得太高。陆先生用35年成就的学术高度,我用350年也未必能够达到,我们之间又怎能做到“平视”呢?但“仰视”,未必就是歌功颂德,无限拔高。虽然我是陆先生的学生,但还是知道一些“我爱吾师,更爱真理’,的道理,对陆先生某些具体观点和结论,未必认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委婉的异议和建议,在书中俯拾皆是。但这绝不能认定为“平视”。我没有这个本意,也没有这个资格。

这一本书写作的本意,是让普通读者对陆学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人生有一个正面的了解,“仰视”导读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刚离去一个阶级斗争和批判时代不远的学术界而言,建设性地对待像陆先生这样的中国原创理论,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恶搞;多一些褒扬,少一些贬斥;多说Yes,少说No,比较有利。但如果你不是普通读者,你比陆先生站得更高,你的思想更伟大,你当然可以“平视”和“俯视”。我想以陆先生的为人和个性:他在天之灵肯定欢迎多视角评价,尤其是“平视”和“俯视”之言。“仰视”陆先生的书,只出我这一本;“平视”和“俯视”陆先生的书,我希望别人多出几本来。让陆先生的学术和思想活在不同视角的人们心目中,有助于延续他的学术生命。让我们共同努力。

感谢国家的和谐,感谢陆先生生前的厚爱,感谢我所在单位重咨集团的大力支持,感谢高鸽老师和周艳博士的臂助,感谢打字员吕娟的耐心,也感谢妻儿的熟睡,让我走出了“渐近”陆学艺的第一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