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一个闻名世界的高等学府,培养出众多影响世界的厉害人物。
哈佛人的杰出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哈佛人何以可以如此成功却是每个普通人都想知道的。
传说,哈佛大学图书馆在凌晨的时候依旧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这可能就是哈佛人与众不同的原因。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身为人中翘楚的哈佛学子依然秉承着勤奋的精神,用时间和苦读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夯实的基础。那么,没能进入哈佛学习的人呢?是否应该更加刻苦用功呢?
这就是苏奕霏编著的《哈佛凌晨给青少年的启示》撰写的宗旨,为当下的青少年提供可以参考的优秀榜样,可以借鉴的经验启示,和可以学习的智慧和精神,希望青少年能够少走弯路,早日找到自己的光明大路。
在哈佛,学习是一种信仰!就是在这样的奋斗精神和文化氛围中,哈佛培育出了众多世界级精英人才,也使自己成为人人向往的高等学府。
哈佛,有着让人神往的魔力,想要近距离了解哈佛吗?苏奕霏编著的《哈佛凌晨给青少年的启示》将通过讲述哈佛精英的成功心得,解析哈佛精华的教育理念,帮助当下的青少年理解学习的意义,看清自身的不足,发现自身的优势,模仿精英的成长模式,成就卓越的自己。让青少年朋友不进哈佛,也能像哈佛人一样学习和思考,铸就自己璀璨夺目的人生。
上篇 向哈佛人看齐
第1章 凌晨四点半,你在床上沉睡VS哈佛人在挑灯晨读
你在黑暗卧室,还是在灯火通明的自习室?
早励志,不懈地努力是通途
你要明白你在为谁读书,为谁上学
求知欲推动一个人快速成长
此刻努力,没有什么来不及
第2章 水滴石穿,业精于勤:临阵磨枪VS细水长流
成绩并不是最后那张考卷的分数
每一堂课都留下你努力的足迹
哈佛人的学习安排
哈佛人面对考试时的心态和状态
最好的结果总在下一次出现
第3章 善于质疑,勤于发问:被动“填鸭”VS自主探究
别再等待老师把知识“喂”给你
目光犀利善于发现各种问题
课前准备让你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
勇敢地提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主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难题
第4章 精于理论,付诸实践:死记硬背VS实践出真知
光想不做不会有好的结果
脚踏实地才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
敢地用自己的脚走路
打破书本知识的束缚
现实不承认猜想,踏踏实实做事
第5章 成长为自己的模样:衣来伸手VS独立生活
越自立的人,越容易超越他人
戒掉依赖感,做独立少年
靠自己的双手成功,掌握自己的命运
有主见,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等着他人铺路而是走自己看好的路
中篇 哈佛学子内在的力量
第6章 绽放品格之花,优秀的品行是成功人生的前提
诚信是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让善良之花在内心绽放
对每一件事负起责任
无论何时,都要信守做人的原则
感恩的心会让你永远活在幸福里
第7章 内心强大,与困难做朋友让你无往不克
挫折必然定律:挫折往往与进步同在
杜利奥定律:拥抱热情,战胜挫折
习惯性无助:摆脱无助,才能真正变得坚强
“下坡容易”定律: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内心畏惧只会加大克服挫折的难度
第8章 “张扬”你的自信,相信自己就没有“不可能”
杜根定律: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自信心效应:相信信念的力量
跳蚤效应:激发自己的潜能,不要给自己设限
马蝇效应:适时自我鞭策,才能不断进取
相信自己,你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人
第9章 激励和释放自己,学会调节始终“电量充沛”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最佳状态
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豁然开朗
消除焦虑与恐惧,让心安宁
抑制你的愤怒,拥有平和心性
别纠结,做个果断英明的人
第10章 用心感受幸福,快乐与温暖能让你飞得更高
幸福感的源泉在于积极的心理
剖析内心,让自己拥有自我认知能力
听哈佛教授讲“幸福型”汉堡
哈佛教授给出的10条幸福小贴士
幸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下篇 哈佛人成功的砝码
第11章 张开思维的翅膀,让新鲜的创意驰骋迸发
哈佛培养的是创新的头脑
变通思维,你就能改变一切
开动脑筋,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
培养创新意识,不断进取超越自我
独立思考,永远都做有想法的人
第12章 及时抓住机遇,让青春的心不留下遗憾
机遇和陷阱总是同时存在
把握机遇,改变命运
与时俱进,才能抓住机遇
机遇来临时,一定要勇于争取
持续是一种力量
第13章 勇于尝试敢于承担,成功就在自己的脚下
坚强地走完泥泞的路,你就是强者
82岁从哈佛毕业的伊丽莎白
有信仰就会有无穷的力量
鼓足勇气,敢于破釜沉舟
不畏惧困难,不逃避恐惧
第14章 善于合作,团队的力量锐不可当
微笑效应微笑能拉近人际距离
尊重法则:尊重他人才能赢来尊重
海格力斯效应:心中不要有敌意
幽默效应:会幽默让更多人喜欢你
运用团队力量共创辉煌成就
第15章 修炼你的成功素养,在习惯中不知不觉成就自己
使命感让你倾注更多热情
兴趣与效率同在
有非凡的雄心才能成就非凡的人生
学习失败,否则失败于学习
认真、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曾经在课堂上建议每一个哈佛学生们每天都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实则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才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而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不明白做事的目的,就很难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那么,你就看不到学习的必要性,也不会具有学习的动力。
确实,如果我们不明白自己学习的动机,不明白读书的目的,就会把学习当成负担,把读书当成任务。
另外,劳伦斯.H.萨默斯教授在一次关于“学习力”的演讲中,讲了这样一件事:
他的小外孙叫吉文上中学了,暑假里的一天,吉文和他的同学去郊游,当他们玩得正尽兴的时候,其中有个女同学大哭起来,说自己必须要赶回家了。
“天哪,我真该死,居然忘记了时间,我今天的功课还没有做呢。”这位女同学哭着说。
“这不是暑假吗?你怎么还要做功课?”伙伴们问她。
“这是我妈妈给我布置的作业,我要是不按时做完的话,她肯定会揍我
的。”这位女同学哭丧着脸说。
青少年朋友们,你是不是也像这个小女孩一样,认为学习、读书是为了父母、老师呢?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你肯定会觉得读书、学习是一种负担,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又怎么能学得好呢?的确,有时候,父母是会逼你学习,会剥夺你玩耍的时间,会让你觉得不近人情,但你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是为了谁而读书呢?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初中生的日记:
从小就是妈妈管我学习,所以我一直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妈妈。记得有一次妈妈对我说做完20道题就可以出去玩儿,说完妈妈就去厨房帮爸爸准备晚饭去了,留下我一个人对付那20道题。好像都是数学应用题,反正挺多的,有三四页。我一看这么多,啥时候才能做完出去玩儿啊!等到做完了天不都黑了吗!于是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先做了前面五道题,正好赶上翻到下一页,我就空着中间的一页题没做,然后把最后的五道题也做了。我合上本子,跑到厨房,跟妈妈说:“妈妈我做完了,我出去玩儿啦!”妈妈一听挺高兴,说:“这么快,那好,去玩儿吧!”
感觉就玩了一小会儿,天就黑了。我很不情愿地跟我的朋友告别,说好明天还一起玩儿,就回家了。
一到家,我就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只见妈妈沉着脸叫我进屋,问我:“题都做完了吗?”我心虚地说:“做完了。”妈妈生气了,问:“真的吗?”我不敢说话,闷闷地站着。妈妈更生气了,说:“你为什么要撒谎?你以为你学习是为了谁?”我还是不说话。只见妈妈一下子冲到桌子面前,呼啦一下把我桌子上的笔、本子和书全都扫到地上,然后气呼呼地转身走了。
我吓坏了,妈妈尽管对我比较严厉,但是从来没有发过这么大的火,就算是她打了我,我也没有这么害怕过,因为每次妈妈打完我还是要最后一个过来哄哄我的。我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不敢动也不敢说话,心想:要是以后妈妈再也不管我学习了可怎么办?屋子里渐渐暗下来,妈妈没有来,也没有别人来叫我去吃饭。
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收拾好散落一地的书、本子和笔,鼓足勇气走到妈妈面前,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我不该骗您,以后我不这样了。”妈妈当然马上就原谅了我。P8-9
在美国,有一所让全美乃至全世界学生向往的学府,它就是哈佛大学。哈佛是每个学子心中最高的知识殿堂,哈佛大学创办于1668年,在美国的大学中可谓历史悠久。因此,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哈佛总部位于波士顿的剑桥城,它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三百多年来,哈佛培养了很多名人,其中就包括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30位普利策奖得主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然而,哈佛学子之所以能成为各行业的精英,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天才,而是他们比一般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如果你去过哈佛大学,你一定会这样感悟:哈佛的学生太苦了。曾经有一家英国的电视台到哈佛做过专访,他们发现:在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当然,哈佛人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努力、刻苦上,一直以来,哈佛不仅是一种学术象征,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这就如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甲·福斯特说:“哈佛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训练学生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有一份特定的工作,而是要让他们在不确定的充满变化的情形下有应变能力,能够‘即兴表演’。”
事实上,哈佛教授一直坚持的是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始终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为理想、为实现人生价值不懈追求和奋斗。也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熏陶,哈佛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成了具有人文素质和责任感、能真正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如今,很多人开始研究哈佛学子成功的原因,以此来指引自己,让自己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美国著名牧师内德·兰赛姆在94岁临终时留下这样一句遗言,经常被哈佛人提及,“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的确,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态度。
因此,每个青少年朋友都有必要用心拜读这本书,其中的智慧是指引你一生的航标。本书不仅集中阐述了哈佛人成功的人生经验,更分析了哈佛课堂上教授们的警世名言。相信在品读完这本书后,你一定有种斩获丰盈的感觉,让你即使不亲临哈佛,也能感受到哈佛高深文化。
编著者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