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诸葛亮用兵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团元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诸葛亮这个人,智慧大多表现在用兵上。部分成语可见一斑:草船借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锦囊妙计、空城计、七擒七纵,等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了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的楷模。黄团元的 《诸葛亮用兵》这本书,就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二次创作,旨在回应时下对原著的误解、对人物谋略的曲解,旨在换种方式表达和欣赏文学名著——尊敬的读者,请您品味。

内容推荐

黄团元的 《诸葛亮用兵》用50个左右生动故事,一线串珠似地展现了诸葛亮是如何用兵的。将一位睿智、忠诚、敬业、爱国的诸葛亮奉献给读者。本书据典创作,其间点缀以影响后世的类似故事,古今辉映,寓指“诸葛亮用兵”对后世的影响。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察古鉴今,有所启迪。

目录

前言

一 卧龙出山:众星捧月月钓日

二 救援世子:一个典故囤奇货

三 初出茅庐:火攻扬威博望坡

四 战略转移:新野火水毙强敌

五 联吴抗曹:辩功也是战斗力

六 施激将法:数中有术联东吴

七 无本造箭:敢遣浓雾作军匠

八 筑坛祭风:洞悉气象装神圣

九 伏兵华容:深谋远虑促放曹

十 以逸待劳:后发先至夺三郡

十一 以敌攻敌:利用诈降再取城

十二 拒还荆州:忽悠债主作保人

十三 招亲东吴:三路奇兵成美事

十四 假途灭虢:明知故昧丧周瑜

十五 假人之手:不动兵刃败曹军

十六 以礼代兵:斩获西蜀图与人

十七 自探地形:诛杀敌将祭凤雏

十八 各个击破:计收大将占益州

十九 各为其主:讨还荆州有真假

二十 因事因人:战场赏酒胜曹军

二十一 适才适所:力排众议用老将

二十二 疑高一着:对疑施疑胜疑兵

二十三 借刀杀人:讨伐叛将派逆子

二十四 遥控救主:八阵图胜十万兵

二十五 受托辅政:观鱼拒敌平五路

二十六 导演舌战:油锅脑筋急转弯

二十七 离间讹诈:区别对待平叛军

二十八 激遣并举:四重进攻破三寨

二十九 屡放屡捉:运筹帷幄惜民生

三十七 擒七纵:攻心为上定社稷

三十一 馒头代蛮:祭奠英灵恤将士

三十二 出师北伐:诸葛用兵求谨慎

三十三 调虎离山:假信连环夺两郡

三十四 慧眼识珠:智服敌将认高徒

三十五 舌刀笔枪:语言书信诛劲敌

三十六 相互劫寨:获胜功夫在劫外

三十七 瑶琴沐雪:以身诱敌坑铁车

三十八 空城抚琴:智退敌军挽危局

三十九 扮猪吃虎:无独有偶双折将

四十 乘胜退兵:火攻不用耗燃料,

四十一 出其不意:兵贵神速夺险关

四十二 诱敌出击:多处窝弓射猛虎

四十三 用兵在精:四十万敌千兵挡

四十四 减灶增灶:反向借鉴古兵法

四十五 以信为本:践行换防激斗志

四十六 关门捉贼:借鬼打鬼败强敌

四十七 木牛流马:战争始用机器人

四十八 谷中烧鳖:司马父子险丧命

四十九 孝服激敌:司马暗战败诸葛

五十 雕像参战:虽死犹生败宿敌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卧龙出山:众星捧月月钓日

诸葛亮:“夫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

意译:将领在带兵作战中,必须要有门客幕僚,大家共同议论经验教训,为将领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诸葛亮出山,一直被后世求职者所钦羡:并非官二代,却被“潜力股”刘备多次上门聘请,何况他家在隆中又不是土豪!

诸葛亮不仅不是土豪,连土著也不是,只是在和土地打交道。他本是琅琊阳都(山东临沂)人,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由于父母双亡,十七岁时和姐姐、弟弟跟着叔叔到湖北荆州,后来辗转迁到襄阳隆中,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生活了十年。所以他在《出师表》中,叙述自己“躬耕于南阳”。

后来诸葛亮出了名,从东晋起,“隆中”就被湖北襄阳、河南南阳两地争来争去。清道光年间,湖北人顾嘉蘅担任南阳知府。南阳人让他在南阳武侯祠题词表态,他便写下一副著名的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20世纪50年代,胡耀邦到南阳时,又用自己的立场观念改道:“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话说回来。诸葛亮被刘备看中,他是主动的争取,还是被动地享受呢?

“诸葛亮”、“隆中”等词的出现,是在《三国演义》第九回:恶贯满盈的董卓被杀并暴尸,在朝担任侍中的蔡邕哭了。殊不知蔡邕人性的流泪,却被当权者以同情坏人的罪名勒死!书中感叹:“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至竞亡身!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

用“安肯轻身事乱臣”描述诸葛亮,倒也恰当,用“卧”字形容他隐居隆中,却不太合适。因为此“卧”有隐居、隐士之意,而诸葛亮是“卧龙”!

以《梁甫吟》为证:“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梁甫吟》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为除去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个居功自傲的勇士,为齐景公设计:赏赐给三人两个桃子,要他们按功劳大小吃桃。果然,有勇无谋的三人在争斗中先后死去!

诸葛亮爱吟《梁甫吟》,可能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看不起头脑简单的勇士,赏识善用心计的晏婴;二是同情无辜的勇士,鄙视害人的晏婴。不过,晏婴的出现十分重要。因为诸葛亮在和朋友、同学的交往中,“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一个辅佐齐桓公称霸,一个指挥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管仲、乐毅和晏婴三个人,都相当于后世的“丞相”。这三个人次第出现,不容人不对诸葛亮产生他想当“丞相”的猜测。  如果诸葛亮想做隐士,他可以崇拜尧舜时代的许由,可以效法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严子陵(严光)。刘秀发迹后,提携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但严光坚辞而回家种地钓鱼。北宋范仲淹到达“子陵滩”钓鱼台时,曾坦率作诗:“君为功名隐,我为功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诸葛亮自比丞相级官员,这是他理想出仕的有力佐证。

却说这时刘备为了逃脱荆州刘表的舅子蔡瑁等人追杀,骑着的卢马跳过檀溪后,绝处逢生的他误入司马徽庄园。司马徽老头儿“天下奇才都在我们这儿”一句话,迷住了渴求“高人”辅佐的刘备。但司马徽只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后再也不透信息。

诸葛亮被直接推荐,出于徐庶之口。徐庶因母亲被曹操拘禁,被迫离开刘备,但去而复返,走马荐诸葛。在当时的刘备看来,徐庶就是军事家。徐庶去口说自己不如孔明;还说刘备得到诸葛亮,好比周文王得到姜子牙、刘邦得到张良;还说诸葛亮乃“天下第一人”!

接着,司马徽又到刘备处游说,称诸葛亮和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徐庶)是好朋友,但孔明对比他们,志向和能力高几档!他还阴阳怪气地叹息:“即便卧龙现在找到好主人,也可惜没有遇到好天时!,,

再接着,刘备带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言行怪异的锄草农民,诸葛亮家的书童,以及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等人,先后又在刘备面前烘托诸葛亮。与众不同的歌词,新颖独到的高论,淡泊明志的楹联,等等,将刘备渴求诸葛亮的胃口吊得高高的!

诸葛亮“千呼万唤始出来”。面对刘备的“问政”,诸葛亮提出: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伺机北伐曹操,从而一统天下,匡扶汉室!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的主要内容,这便是后人对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颂扬所在。

诸葛亮出山,众星捧月。徐庶、司马徽、黄承彦及农夫等人,都是诸葛亮所用的“兵”,也是“推销”他的‘托”!当然,这些人不是他花钱请的,但诸葛亮向他们倾诉过政治理想却是事实。那时没有科举制度,这种利用他人宣传自己的做法很妙。

诸葛亮想到刘备麾下做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呲诚不可与争锋”的曹操麾下,文韬武略者太多;‘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孙权,已有周瑜、张昭,他去了只能排在后面;只有刘备急缺人才,诸葛亮希望被他重用甚至专用!还有“英雄”为何不选?袁绍、袁术兄弟俩虽然出身四世三公家族,但没有本事;刘表不容人才;吕布更是混混一个,先后认了两个干爹,却都被他杀掉!  选择刘备,还有其他因素:一、刘备品德好,他先投靠过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虽然多次跳槽,但没有拜过干爹;二、刘备有诚意,多次上门招聘;三、刘备有异相,耳朵大,胳膊长!四、刘备是皇族出身,在乱世登上皇位的合理性也比别人大。

……

P1-3

序言

诸葛亮这个人

诸葛亮这个人,是智慧的化身。按《三国演义》的叙述,用现代的说法,他是个“全能型”人才。

诸葛亮是政治家。早在隆中务农,他就能将天下“三分”;辅佐刘备后,予以实施的“联吴抗曹”,可谓“统一战线”、“同盟国”的典范;成为蜀汉丞相,他治理国家突出了法制建设,也为后世所效法。

诸葛亮是军事家。身无寸土、寄人篱下的刘备就是因为他的运筹帷幄,才能先后得到荆、益二州。他带领和号召军队垦荒,千百年来被人称道、效仿。作为蜀汉最高军事统帅,他除了平定南方叛乱,还能以不足曹魏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兵力,令外敌不敢入侵本国;他还有《十六策》、《将苑》等军事著作传世。

诸葛亮是发明家。一次能发十支箭的“连弩”,运送军粮的“木牛流马”,传送军情的“孔明灯”,都为部队作战获胜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影响深远。“木牛流马”开了机器人参战的先河,“连弩”对不断改革兵器起到了引领作用,“孔明灯”的升空原理,与现代热气球相同!

诸葛亮又是外交家,看看他“舌战群儒”鹤立鸡群;他又是气象学家,听听他“借(预报)东风”;他又是散文家,读读古人对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评价;他又是教育家,品品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诫子》良言。有人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考证诸葛亮是音乐家,尽管词不达意,却误撞误对:他操琴退敌,不通“管乐”也精弦乐!

也许有人要说,据考证,“空城计”不是诸葛亮用的,“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干的,周瑜也不是诸葛亮气死的。他的有些战功,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替他立(安排)的——这些指谬《三国演义》的论文和言论,无可厚非。因为学术研究,允许百家争鸣。

诸葛亮这个人,可以说有“三个形象”,即文学的、历史的和民间的。文学的以罗贯中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为据,历史的以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为本,民间的以荆、襄地区传说为多。《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具有文化影响,《三国志》具有历史价值。文化是大众的,而《三国志》也不见得全是历史。《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琦说:“我国的古史历来是以描述为主的,为了达到史实的连贯,虚构是必须的。”《三国志》也是以描述为主的作品,难道没有虚构?如《三国志》中马谡的下场,就有伏法、牢死、逃跑三种结局,那么,哪种是历史的真实?所以,广大读者还是相信《三国演义》及书中的诸葛亮;所以,《草船借箭》照样说,《三气周瑜》照样演,《空城计》照样唱!

罗贯中既是文学家,也是史学家。他融合历史的和民间的三国人物,创作了文学的、文化的《三国演义》,这是此著受到广泛、永久欢迎的原因所在。然而网上说,《三国演义》入选了“死活读不下去的中外名著前三名”;民谣说,“看了三国奸心大,看了易经会卜卦”。能否从《三国演义》中遴选诸葛亮、讲述他的故事,让读者读到的不是晦涩是通俗,悟到的不是奸心是智慧?能否通过诸葛亮,窥知整部《三国演义》的内容?

诸葛亮这个人,智慧大多表现在用兵上。部分成语可见一斑:草船借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锦囊妙计、空城计、七擒七纵,等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了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的楷模。《诸葛亮用兵》这本书,就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二次创作,旨在回应时下对原著的误解、对人物谋略的曲解,旨在换种方式表达和欣赏文学名著——尊敬的读者,请您品味。

后记

写《诸葛亮用兵》,诸葛亮军事著作中的“兵法”理应贯穿其中。本书引用的诸葛亮兵法原文。是以他指挥的典型战例为论据,让理论与实践相互映衬,证实兵法就是他的实战结晶。

写《诸葛亮用兵》,迷信如何处理?如祭东风、八阵图、驱神兵等情节?可以说,草船借箭、借东风都是诸葛亮精通气象的表现;装神弄鬼,是诸葛亮在和敌方打心理战;“天人感应”,是诸葛亮用相应推理,得出恰当结论。

写《诸葛亮用兵》,对鲁迅所言“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如何理解?在诸葛亮相关的史料中.有许多对诸葛亮重视地图、亲临战场、察看地形的描述。这说明诸葛亮并非先知先觉,说他“近妖”,是事必躬亲的结果。

《三国演义》是经典,但马克·吐温戏谑经典是“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本书是不是比原著中诸葛亮用兵的内容更集中了、情节及语言好理解了?愿读者诸君畅所欲言,给力吐糟,待我他日修改订正。

作者2014年秋于武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8: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