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京编写的《寻觅旧京》是一本老北京史料图册,旨在将千年帝都旧时美丽的影子展现给广大读者,以示传承,垂之永久。
本书主要介绍了与老北京相关的建筑、风情等影像及其背后的故事,反映了清末到民国这段时间北京的建筑风貌和市井民俗。内容生动活泼,照片主题鲜明、视角独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觅旧京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林京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京编写的《寻觅旧京》是一本老北京史料图册,旨在将千年帝都旧时美丽的影子展现给广大读者,以示传承,垂之永久。 本书主要介绍了与老北京相关的建筑、风情等影像及其背后的故事,反映了清末到民国这段时间北京的建筑风貌和市井民俗。内容生动活泼,照片主题鲜明、视角独特。 内容推荐 这里凝固的美丽,已然逝去;这里展现的风情,早成往昔。这里,我们将旧京寻觅…… 林京编著的这本《寻觅旧京》是《皇朝落日》一书的姊妹篇。此书主要载录与老北京相关的建筑、风情等影像及其背后的故事,百余年来紫禁城、北海、中海、南海、天坛、雍和宫、清漪园、西黄寺、东黄寺等帝京著名景物的旧影悉数收入,庙会市井、九门风情皆娓娓道来。这些旧影定格的美景,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一组组照片和作者的解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逝落的旧京,让人感叹,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目录 序\郑欣淼 紫微中天帝京丽 里九外七皇城四 天子五门见等级 建极绥猷太和殿 正大光明乾清宫 帝后寝宫何其多 苍穹缩影惟天坛 琼岛春荫话白塔 宫畔西苑中南海 黄寺黑寺雍和宫 三山五园布海淀 庙会市井皇城根 九门内外绘风情 后记 试读章节 乾清宫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明清两代几遭火毁,又历经修葺,现在的乾清宫系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宫为重檐庑殿顶,高二十四米,面阔九间,深五间,饰以沥粉点金,双龙和玺彩画,是内廷宫殿等级最高的建筑。“乾清”语出《易经·序卦》:“乾,天也,故称呼父”,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乾清”为皇帝统治天下清平之意。 乾清宫从明代到清初,一向是皇帝的寝宫。作为“天子之常居”,它对应的是天上紫微垣中“天皇大帝”的星座。乾清宫到乾清门之间的甬道,代表天空紫微垣前方的“阁道”,因此这条甬道也可以称为“阁道”。从清朝雍正时开始,皇帝寝宫移居养心殿,日常政治活动也随之转移养心殿。但乾清宫仍是礼制上的“正寝”。皇帝每天要到这里阅读记录前代皇帝言论、教导的“圣训”,一些重要的引见、召对仍在此举行;举行重大典礼之前,皇帝从这里出宫。皇帝无论在哪里去世,都在乾清宫停灵数日,以表示“寿终正寝”。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世袭,皇帝在位时,要选定自己的皇位继承人立为太子,号称“皇储”,将来皇帝死后,即由他来承袭皇位。历朝历代实行的都是“立嫡立长”,即立皇后所生长子为太子。若皇后无子,则依次立妃、嫔所生之子。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叫“兄终弟及”,即当皇帝无子,由皇帝的弟弟继承皇位,若无亲兄弟,则依血缘亲疏,由堂兄弟继位。明代崇祯皇帝朱由检是继承其兄天启皇帝朱由校,嘉靖皇帝朱厚熄是继承其堂兄正德皇帝朱厚照。公开确立太子的弊端往往是造成皇子之间为储位而明争暗斗乃至骨肉相残。另外,“立嫡立长”还使确立皇位继承人时毫无选择,许多不具备治国才能的人坐到皇帝宝座上,有的甚至祸国殃民。 乾清宫正中的黑地金字大匾,上书“正大光明”四字。它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年轻的顺治帝福临的笔迹,康熙皇帝临摹后悬挂于此。“正大光明”是清朝皇帝标榜的祖训格言,悬挂在正宫的最高处,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准则。“正大光明”匾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后面是藏放秘密立储匣的地方。历代王朝皇位的继承者,大都采取公开建储的方式,即预先公开册立太子,以备承嗣皇位。继承皇位的太子必须是皇帝的长子。如果皇帝无子,可兄终弟继。从殷周至明清,历朝基本沿袭这一制度。康熙有三十五个儿子,曾经两次废立皇太子,弊病多,矛盾大。雍正继位后,吸取以前建储的经验教训,创立了秘密立储,即事先秘密写下继承人姓名两份,一份带在皇帝身边,一份藏在建储匣内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皇帝死后由大臣亲启建储匣,宣布御书所指定人名而继承皇位。 雍正皇帝去世后,其第四子宝亲王弘历成为了清代第一个以秘密建储制继位的皇帝,即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继位后将“实为美善”的秘密建储定为不可更改的“建储家法”。乾隆年两次秘密建储,第一次在即位之初的乾隆元年(1736)七月,缄永琏名于正大光明匾后。永琏为高宗第二子,孝贤皇后所生,高宗为皇子时生于其藩邸,雍正皇帝赐名。立储后三年,九岁的永琏夭折。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乾隆皇帝再次密建皇储,将缄第十五子颥琰名的建储匣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五十四年(1789)封颥琰为嘉亲王。六十年(1795)九月,乾隆皇帝下诏明立颙琰为皇太子。嘉庆元年(1796)元旦,受高宗内禅,颙琰继位于太和殿,乾隆成了太上皇,移至皇极殿。道光、咸丰亦是按秘密建储制继承皇位。咸丰皇帝时只有载淳独子,自然继承。清末,同治、光绪两位皇帝或无后早死。或无子而不及用此制度,由两宫皇太后指定继承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初七日,康熙皇帝病逝。当日,梓宫从畅春园运回皇宫,安奉于乾清宫内。雍正皇帝胤禛在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内守丧。月余后,梓宫移送到景山寿皇殿祭奠。此后,雍正皇帝及其后的七位皇帝都住在养心殿,乾清宫改作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使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凡遇皇帝万寿、元旦、除夕及上元、端午、中秋、重阳、冬至各节令,帝后王公们都要在乾清宫举行家宴,称乾清宫家宴仪。除夕宴由皇后等女眷陪宴,元旦则由皇子、阿哥陪宴。康熙、乾隆两朝在这里举行过特殊的筵宴千叟宴。千叟宴始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皇帝六句庆寿时在畅春园举行。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新春赏千叟宴,分两日在乾清宫举行六十五岁以上的满、蒙、汉文武大臣、官员共一千余人的筵宴。康熙皇帝赋七言诗一首,命名《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以登位五十年大庆,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设席八百桌,宴亲王以下六十五岁以上计三千余人。乾隆帝让与宴王公、一品大臣及众叟中年届九十以上者至御宴前跪,亲赐贡酒,并以加赏;还对高寿一百零六岁安徽老民熊国沛、百岁山东老民梁廷玉,特别加恩,赏给六品顶戴花翎;将九十以上老民具著赏给七品顶戴花翎。宴后由管宴大臣等,按与宴群臣众叟的品级或年龄,分别赏赐诗刻、如意、寿杖、朝珠、绘绮、貂皮、文玩、银牌等物。这正是:“三千众叟三千礼,躬举寿翁于上仪。借问维艰步履在,六品花翎乃布衣。”千叟宴是耗费巨资的宫廷大宴,目的是为了争取民心和歌颂太平盛世。 光绪年间,皇帝曾在乾清宫接见过英、美、法、日、俄、奥、葡等国的使节,接受各国驻华使节递交的国书。 P123-125 序言 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风景》(Window At Le Gras)。十三年后,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向全世界正式公布了由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rlde Daguerre)发明的“银版摄影法”。这一事件标志了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发明摄影术的诞生。 其实,中国人与摄影术的渊源并不比西方人晚。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墨子就发现了摄影术必备的重要光学原理——“小孔成像”,并记录在《墨经》之中。就在“银版摄影法”公布五年后,法国人于勒·埃迪尔在1 844年携带整套达盖尔摄影器材来到中国,拍摄了广州、澳门一带的风景照以及当时少数中国人的人像照,这是保存至今最早的中国照片。同年,一位名叫邹伯奇的中国人独立制作出了属于中国人的第一架相机——摄影器,并摄得“平远山水”一幅。可以说,于勒·埃迪尔与邹伯奇是揭开中国近代摄影史序幕的两位开创者。 故宫博物院现存清末以来各种基质的照片上万张(件),其拍摄时间最早可以上溯至19世纪60年代,所摄内容以清末民国人物、宫廷建筑为主。在为数众多的影像收藏中,众所周知的慈禧太后系列照片,总量在七百张以上;包括紫禁城、三海、西郊园林在内的大量宫殿园林照片,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今日对现存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19世纪80、90年代清宫曾拍摄过一批中央部院大臣及京外官吏的组照、反映逊帝溥仪退位后“小朝廷”生活的历史照片及其日后寓居天津的生活掠影,还有民国时期在政治、文化、实业、教育、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名人士旧照等等,均是故宫博物院在影像收藏方面的特色种类。 《寻觅旧京》的作者林京是一位在故宫工作了近四十年的“老故宫”。紫禁城中每一处院落、每一座建筑都留下了他奔波取景的身影。在许多图书、画册中,经常可以看到林京的作品。他拍摄的紫禁城题材照片主题鲜明、视角独特,且不局限于紫禁城这一方城池,像西苑三海、西郊园林、避暑山庄这些往日的皇家宫殿与苑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很多著名历史风物的拍摄机位与视角都是他独创的。在拍摄之余,林京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对老照片的整理与研究,对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影的整理与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世纪80、90年代,由林京等人翻拍的慈禧太后等清宫人物的照片,第一次系统、清晰地向社会公开了这些著名人物的影像,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老照片热潮。在研究方面,林京广泛搜求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寻访了包括溥杰、溥仁、完颜爱兰等皇室成员在内的诸多历史的亲历者,与他们谈往事,话变迁,挖掘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并将其付诸绘声绘色的文字中去。四十年来,林京发表在报刊、图书上的文字以数十万计,对很多资料的收集与保存带有抢救性的意义,这是难能可贵的。 林京的《寻觅旧京》,是他的前一本专著《皇朝落日》的姊妹篇,前者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线,后者则更多反映清末到民国这段时间北京的建筑风貌、市井民俗,在内容上更为生动活泼,两册各有侧重,互为补璧。 “阅今千年峨天闻,地灵信比长安长。”乾隆皇帝曾这样形容帝都北京。希望这本《寻觅旧京》能够将千年帝都旧时美丽的影子展现给广大读者,以示传承,垂之永久。 后记 我的父亲出生在泰国曼谷,祖籍广东澄海汕头,那里系著名侨乡,父亲是位知名爱国归侨,新中国首任北京展览馆馆长。我生在北京,是土生土长、地道的北京人,对北京城的沧桑巨变有着深切的感受。20世纪60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北京城的城墙和城门大多被拆除了,还记得我最熟悉的西直门当年拆到一半的时候,里面竟然露出了一座年代更久远的元代城楼,在惊叹古人工同鬼斧的同时,我们将从上面拆下的大城砖连同墙内的夯土一趟趟地运回学校,夯土烧成红砖与完整的城砖一起砌筑了防空壕,当年全北京城都是这样。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还曾在院内红墙北边的城墙里挖筑防空洞。在那备战备荒和城市改造发展的年代,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北京内外城的城门与城墙就是这样被毁殆尽的。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还曾组织过全市民众捐献城砖的活动,我参加了修复东便门城墙的义务劳动。这一拆一建,是多么地讽刺与无奈。 我在故宫行走了近四十年,几乎走遍、拍遍了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宏伟宫殿建筑群里的阴晴雨雪,晨钟暮鼓下的红墙黄瓦,夹带着历史的厚重气息和摇曳的叹息。这一切,让人情不自禁地去窥秘、探索、考证、揭示…… 当年我在故宫图书馆第一次看到日本小川一真所摄《清国北京皇城写真贴》的时候,就被百年前帝京的风貌深深震撼。小川的照片全方位地展现了京城、皇城、宫殿外朝、内廷的风貌,用四个词来形容就是:图像清晰,视角独特,技法高超,场面恢宏。每当面对这些拍摄于一百多年前的珍贵文献,我都会有一种激动。 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时,当代摄影师又用大座机按百年前小川一真所拍紫禁城的场景与角度对应拍摄,各五十幅,在日本举办了《故宫百年》照片展,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故宫第一次没有携带文物在海外举办展览,但这次活动,却使历史的瞬间永久留存世人心间。 这本《寻觅旧京》的出版是向京城营建三千年、为都缔造八百六十年、紫禁城兴建六百年、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的献礼。特别感谢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为本书作序,感谢书法家卢中南先生亲笔题写书名,感谢作家富察建功先生撰写《庙会市井皇城根》一章,感谢故宫出版社编辑王志伟先生撰写《九门内外绘风情》一章并提供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王一珂先生专业尽职的编辑工作。本书在撰写过程中还参考了《清宫述闻》、《国朝宫史》、《帝京景物略》、《日下旧闻考》等史料,从中我受益匪浅。 帝京遗迹,岁月沧桑;时光流转,洗尽铅华。愿这本承载着丰富文化气息的《寻觅旧京》能够将昔日北京的历史辙痕和风貌传播给今天与明天的读者。为研究帝京城垣、宫殿、门阙、御苑、市井、民俗和摄影爱好者们提供翔实可靠、弥足珍贵的形象史料。 林京 二○一四年元月于故宫南十三排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