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清静元为、逍遥自得的人生境界。其作品汪洋恣肆,才情横溢,妙趣横生,对后世的哲学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麦贤宾注译的《庄子道家智慧一本通(插图注释眉批版)》辑录了《庄子》内篇、外篇和杂篇的经典名作,全书通过点题、阅读提示、原文、注释、译文、眉批几部分,以及精美的手绘插图,对庄子的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对庄子笔下的奇幻世界进行了精彩重现,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庄子的哲学主张、政治理想、人生境界和美学追求等。
麦贤宾注译的《庄子道家智慧一本通(插图注释眉批版)》通过点题、阅读提示、原文、注释、翻译和眉批,以及精美的手绘插图,对《庄子》进行了深入解读,展现了先秦伟大思想家庄子的道家智慧。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育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日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颜回拜见老师仲尼,向老师辞行。孔子问:“你要到哪里去?”颜回回答:“我要到卫国去。”孔子问:“你去做什么?”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君主年轻气盛,办事专断l处理国事时非常轻率,看不见自己的过失;轻率地用兵而不知道怜恤人民的生命,死的人积满了山泽好像干枯的草芥一样,人民没有归附的地方。我曾听老师说过:‘治理得好的国家可以离开,治理不好的国家可以去,好像医生的门前有很多病人一样。’希望根据老师的这些教诲去实行,卫国或许还可以逐渐恢复元气吧!”
孔子说:“唉!你到了卫国后恐怕会遭到杀害啊!推行大道是不宜掺杂的,杂乱就会多事,多事就会心生扰乱,心生扰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也来不及自救了。古时候的‘至人’,先力求自己日臻充实后方才去帮助别人。如果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还没有什么成绩,又怎么能去暴君那里推行大道呢?
“你知道‘德’之所以失真而‘智’之所以外露的原因吗?‘德’失真是由于追求名声,‘智’外露是在于争辩是非。‘名’是人们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人们相互斗争的工具;这两者都是凶器,不可将它们推行于世。
“一个人虽然德行纯厚诚实笃守,但未必能与对方声气相通,一个人虽然不与别人争夺名誉,但未必能得到广泛的理解。如果强用仁义和规范的言辞在暴君的面前诉说,他会认为你这是在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在害人。害人的人一定会被别人所害。你恐怕会遭到别人的伤害呀!如果说卫君喜爱贤才而讨厌恶人,那么,哪里还用得着等你去才有所改变?除非你不向卫君进言,否则卫君一定会抓住你说话的漏洞而展开辩论。而你必将眼花缭乱,面色佯作平和,口里只顾得营营自救,于是容貌迁就,内心无主地依顺他的主张。这就是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可以说是错上加错。有了依顺的开始,以后就永远没完结。如果你不能取信于他便进谏诤言,那就会死在这位暴君的面前。
“从前,夏桀杀害了敢于直谏的关龙逢,商纣王杀害了力谏的比干,这些贤臣修身蓄德以臣下的地位抚爱人君的百姓,以在下的地位违逆了上位君主的猜忌之性,所以君主因为他们修身蓄德而排斥他们、杀害他们。这就是爱好名声的结果。当年尧帝征伐丛、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这些国家变成废墟,人民死尽,国君被杀,这是因为他们不断用兵,贪求别国的土地和人口。这些都是求名好利的结果,你没有听说过吗?名利,就是圣人也不可以超越,更何况是你呢?虽然这样,你必定还是有所依凭,能够对我试着谈一谈吗?”P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