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之行
初夏,震泽(今太湖)东岸的驰道上车声辚辚。一支庞大的车马队正在缓缓南行,旗帜在空中翻飞。一辈子没有见过这种阵势的男女老幼都翘首以望,希望一睹大秦皇帝的尊容。但是,那个异常华美的马车驾始终没有任何动静。
车队前行的目的地是会稽山。南方并不缺山,但会稽山无疑是最神圣的那座。会稽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栋山。栋者,镇也,会稽山的重要位置可见一斑。《绝越书》里对这座山是这样描述的: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玞石。玞石就是像玉一样的石头。依据古书的记载,黄帝曾在这座山中留下了金简玉字的谶书,不过书里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预言,至今没有人知晓。
这些并不能吸引始皇帝的眼光,真正让会稽山扬名的是远古的治水英雄大禹。从这座山的名字来说,传说大禹在治水成功后在此山大会诸侯,计功封国,因此这座山最初的名字就成了会记,后来就演变成了会稽。此外,会稽山也是大禹逝世和埋葬的地点,并且在山上面建造有大禹陵。《水经注》对这里的大禹陵是这样记载的:“山上有禹冢……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
秦始皇赢政前往会稽山的目的是要祭祀大禹。
传说中有三皇五帝,为什么赢政要千里迢迢跑到会稽山来祭祀大禹呢?他这样做,自然有他这样做的道理。禹被后人冠以“大”字,完全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功绩配得上这一称号。他能够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成功后划九州而治,分封诸侯,创建国家雏形,设立天子并建立常备军队……可以这样说,华夏族群从部落时期迈入到了国家时代,大禹功不可没。
已经横扫六国的秦始皇执意祭祀大禹,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宣教外,其实也是在寻找远古的知音。同样作为中华文明大厦的奠基者,他对大禹的尊敬无疑是最为真诚的。在进行完必要的祭祀步骤后,秦始皇执意登上了会稽城外最高的一座山峰。这座山并不容易攀爬,但此时身体已经赢弱的赢政还是努力爬上了这座山。到了山顶,赢政将目光投向南海诸郡,久久不肯离去。这座山峰在后来就被称为秦望山。
南方,始终是萦绕在秦始皇心中的一道阴影。
秦灭六国,南方的楚国给秦国造成的麻烦是最多的。当年秦军将领李信夸下海口20万军队即可灭楚,但被项燕所率领的楚军打得大败。最后秦始皇不得不亲自出面请王翦出山,并答应了他提出的“非六十万人不可”的条件。就这样,名将王翦加上秦国的倾国之兵才最终灭了楚国。
放眼当时的整个秦帝国,长期扰乱帝国安宁的北方已经基本安定了。宏伟的长城也即将竣工,它将成为阻止那些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防御工程。唯有南海郡让他感到忧虑,凭借着敏锐的政治直觉,他总是感觉到暗中有一股力量在涌动。秦始皇感到有些不安,却又无可奈何。
当时的方士一再宣扬“东南有天子之气”,而秦始皇对此一直深信不疑。方士又叫作方术士,在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时间很早,传说中的彭祖、素女等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方士了。秦时期的方士主要来自于燕国和齐国临海的地区。在《史记》中,司马迁将他们叫作“方仙道”。方士们认为,在皇帝出现的地方,天空中会有一种特殊的云气。这种云气具有“无色具而不雨”的特点。因此,这次来到南海郡巡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赢政试图压住东南的“天子气”。
入夜后,秦始皇阅读了李斯写下的宣教文,并且诏令将其刻在石头之上。这篇祭文被后世称为侩稽刻石》: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问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絮诚。夫为寄狠,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