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大家邓云乡说,“为什么读书”“读书为什么”一直是他思考的问题。他说“没有书就觉得不自由,似乎是一种瘾一样”,读书要不满足于读,开卷有得,还要把它写下来,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有收获。
《云乡话书(精)》主要收录了邓云乡历年所写的关于“书”的种种,人和事,诗和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云乡话书(精)/邓云乡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邓云乡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史大家邓云乡说,“为什么读书”“读书为什么”一直是他思考的问题。他说“没有书就觉得不自由,似乎是一种瘾一样”,读书要不满足于读,开卷有得,还要把它写下来,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有收获。 《云乡话书(精)》主要收录了邓云乡历年所写的关于“书”的种种,人和事,诗和文。 内容推荐 作者邓云乡的文字在读书界影响深远,因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颇受读者喜爱。《云乡话书(精)》主要收录了作者历年所写的关于“书”的种种,人和事,诗和文,从“二十四史”、《清史稿》、《红楼梦》到俞平伯、董桥,内容非常丰富,读来颇有趣味。 目录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痴想 关于《蜀碧》 《清史稿》琐谈 二百年前古书 “小山”辨 易安居士“送别词”蠡测 禁书与“太平歌词” “青词”与“太平歌词” 雍正的大批判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红”趣胜谈禅 “红楼”茶事两则 《红楼梦》·《阴骘文》·惠红豆 《红楼梦》与《窕言》 《红楼梦》·上海话·“促狭” 乾隆与“傻大姐” 吴梅村·《红楼梦》·锦靴 湖畔谈“红”三则 两本“红楼”小书 “石头渡海”和胡适 “石头”的祝愿 画意·诗情·文理 汪辉祖及其著述 遗老与《雪桥诗话》 潘氏春闱诗纪 一首连着今人命运的绝唱 ——读邓廷桢《月华清》词 《清秘述闻三种》读后 《王国维全集·书信册》与《颐和园词》 读《藏园群书经眼录》 谈《瓜蒂庵丛刊》两则 谢国桢先生与《晚明史籍考》 读《王文韶日记》 《忘山庐日记》与北京 李越缦与《苏园花事词》 枝巢老人及其著述 《胡适的日记》录趣 胡、顾《水经注》书札 顾颉刚与崔东壁 鲁迅抄碑、抄书及《游仙窟》跋 叶老论《说园》 信里“红楼” ——怀念平伯夫子 《俞平伯书信集》 俞老家书 家书抵万金 读《俞平伯家书》 俞平伯师与故乡 再读俞师日记 《冬夜》与《古槐》 徐志摩《府中日记》及罹难实录 沈从文师的学术文章 张伯驹氏原刊《丛碧词》书后 容庚先生的《丛帖目》 石印《御制圆明园图咏》 一本破书,三种乐趣 ——商务珂罗版《曼珠留影》残卷书后 杨小楼·周志辅·《舁平署档》 ——京剧史籍之一 梅兰芳·齐如山·“剧学丛书” ——京剧史籍之二 金梁的书 笔记而且大观 才女写书 晚明小品 白话大师的文言文 新诗人写旧体诗 北京风俗画与日本 北京乎 读《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书忆 著书难为稻粱谋 “书缘清话”八则 书话四则 稿费沧桑 送书的烦恼 为书打官司 书边杂写 万里《寄情吟》 谁知散木有乡根 董桥与《董桥文录》 《留欧印象》与医生写书 代后记 试读章节 “二十四史”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我不知高低,几年前忽然写了篇说“二十四史”的文章,扔在橱中,偶然发现,寄给《博览群书》,换点稿费,买冰棍吃。天气热了,退居林下的大官,有人孝敬。穷教书匠,株守户牖,不得不自想办法,自食其力。不想被《北京日报》读书版编辑先生见了,一定要我再写篇“二十四史”的文章,催稿电话,由北京追到上海。既承厚爱,敢不遵命?于是“不知从何说起”的“二十四史”,又要讲说几句。 “二十四史”,从时间上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此话怎讲?因为时间、人事,有如流水,不知何时流起,也不知何时为止。“二十四史”所记,不过数千年事耳,就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记起,比之北京人的头盖骨,恐龙蛋刚下出来的那一刹那,那真不知要晚多少万年。如何说得上长呢?何况“二十四史”的第一部、第一篇、第一句也不过从“黄帝者,少典之子”说起也。那么短呢?最后到明代崇祯亡国,那也是三百五十多年前的事了。岂能说短乎?不过当时还没有“二十四史”的名称呢。“二十四史”是乾隆四年在明代“二十一史”的基础上,增加《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为“二十四史”,即自《史记》开始,至《明史》为止,共二十四种正史,总三千二百四十卷,称之为“二十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习惯上叫作“前四史”。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漫长的分裂混乱的时代,足足三百多年,所以《晋书》、《南史》、《北史》以及宋、齐、梁、陈、北魏、北齐等大都是唐代人编写的。自唐以后,后代人修前朝史,唐、五代、宋、辽、金、元、明。这中间又有重复的,如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都是内容有同有异的纪录同一时代历史的书。不过这是古已有之的。《史记》同《汉书》就重复记载了汉代前期的事,但有详有略,各有优缺点。过去有的大学史学系专门开过“《史》、《汉》异同”这门课,细说起来那是十分复杂,可以写成洋洋大观的专门著作了。列入“二十四史”的史书,都是经过皇帝上谕,国家正式公布的,所以明代不在“二十一史”之列的五代后晋刘昫所编《唐书》、宋薛居正所编《五代史》均加一“旧”字,与欧阳修所编之《唐书》、《五代史》均经乾隆上谕,列为正史,合称“二十四史”了。清初顺治年问,灵寿人傅维鳞按正史体例编写的一百七十一卷的《明书》,就不能列为正史,不能和张廷玉领衔修的《明史》相比。明初宋濂领衔编的《元史》,匆促成书,问题不少。清末民初,柯劭忞的《新元史》出版,声誉极高,其同年徐世昌做大总统,下令将其列入正史。这样《元史》也有新、旧之分,“二十四史”成为“二十五史”了。《清史稿》编成出版,始终未奉国家命令,,因之只能称“稿”,不在“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之列。 “二十四史”标点出版,是大好事,对这套书的普及及未来影响关系极大。倒不是中国人吹牛,全世界也只有中国有这样一套辉煌的“二十四史”,有钱的大款买整套的,没钱的小知识分子,零买几种。这好比把万里长城放在你房间里,可以沾点祖宗的光荣,洋鬼子是没有这个福气的。四十年前在南京,第一次遇到编《辞源》的方毅老先生,问我是哪里毕业的,我说北大中文系。老先生板着脸问道:“看完‘二十四史’了吗?”我说没有。老先生脸拉得更长,冷冷地说道:“连‘二十四史’都没有看,那算什么中文系毕业的!”真是当头棒喝,冷水浇头。我再不敢回老先生话,只有后来慢慢地补课了! “二十四史”痴想 说起“二十四史”,在我是有个因头的,其间有个小故事。三十五六年前,我在南京教书,偶然遇到编《辞源》的方毅老先生,他知道我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便问我看过“二十四史”没有?我说没有。他老人家马上脸一板,冷冷地说道:“二十四史都没有读过,算什么中文系毕业生!”真如当头棒喝,给了我一次十分深刻的教育,使我懂得了读史的重要。 原来北方家中有百衲本“二十四史”,战乱中丢失了。自七十年代初又陆续买了些史书,大多是《四部备要》本的,如“前四史”以及《南史》、《北史》等。后来中华书局的标点本“二十四史”陆续出版,接着又出版了标点本《清史稿》,也买了不少。这样,各种版本的史书,我先后也算看了不少,补了课。不过我看史书的习惯不是顶好,不是抱着忧国忧民之心正襟危坐地去读,也无法和以《汉书》下酒的古人相比豪情。一句话,我只是以看“闲书”的态度去读史书,追求的是读书之乐、读书的趣味。 为什么忽然说了上面一些话呢?是因为最近又闲阅标点本《隋书》而想起的。标点本比之未标点本,是跨了一大步。但看着看着又感沉闷,心想此书能否再精彩有趣些呢?忽发奇想:一是标点了的《隋书》和未经标点的,在阅读者的难度上、趣味上究竟有多少差别。能随便地阅读标点本“二十四史”,而且感兴趣的读者,如果把标点抽掉,是否就完全看不懂呢? P1-3 序言 邓云乡(一九二四一一九九九),学名邓云骧。山西灵丘人。教授。作家,民俗学家,红学家。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清朝为官。幼时生活在山西灵丘东河南镇,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退休。 邓云乡学识渊博,文史功底深厚。为文看似朴实,实则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不论叙述民风民俗,描摹旧时胜迹,抑或是钩沉文人旧事,探寻一段史实,均娓娓道来,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此次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邓云乡作品集,参考了二〇〇四年版《邓云乡集》,并参校既出的其他单行本。编辑整理的基本原则是慎改,改必有据。具体来说,就是: 一、凡工作底本与参校本文字有异者,辨证是非,校订讹误。 二、凡引文有疑问之处,若作者注明文献版本情况。则复核该版本;若作者未能注明的,或者版本不易得的,则复核通行本。 三、作者早年著述中个别用字与当代通行规范不合者,俱从今例。 四、作者著述中某些错讹之处,未径改者加注说明。 五、本次整理对某些书稿做了适当增补,尽量减少遗珠之恨;有的则重新编排,以更加方便阅读。 邓云乡与中华书局渊源颇深,生前即在中华书局出版《红楼风俗谭》、《文化古城旧事》、《增补燕京乡土记》、《水流云在丛稿》等多部著作。此次再续前缘,我们有幸得到其家属的大力支持,不仅提供了邓云乡既出的各种单行本作为编辑工作的参考,并以其私藏印章、照片、手稿见示,以成图文并茂之功,在此谨致谢忱。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后记 为什么读书,读书为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两句话实在说不清楚。读《胡适的日记》手稿本,记他一九三〇年十一月六日在青年会讲演,讲题就是《为什么要读书?》。他说了三点:一为要承受人类知识学问的遗产;二为读书而读书(致其知而无读);三为解决困难,应付问题。胡先生说的这三点是不是概括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实在也很难说。细想想自己,为什么读书,两三句话也难说得清。大抵年龄、性格、环境各方面都有些关系。小时候受教育时期,读书总是被动的成分多,开始识字、读教科书,这同成人后读书自是两回事。成人后为生活而读书,学一技之长,以为谋生的本领,和为消遣岁月读书、感兴趣而读书又有所不同。人的知识是一点点学来的,学会看书,爱好看书,也是一点点地培养起来的。从我个人的感觉说:一要有看书的能力,二要有看书的兴趣。有看书能力的人,不一定有看书的兴趣。当然,我所说的叫看闲书,也可以说是闲看书。就是说既非有目的地要承受什么人类知识学问遗产,也非为解决什么困难,钻研什么问题。但也不是为读书而读书。因为这太广泛,任何学科都有书,书的文字不同,内容不同,深浅不一等等,为读书而读书……这书的概念太含混,几乎是不可能,也讲不通的。所以说为什么而读书,这个“为什么”,有时觉得根本不必要,读书就是读书,没有“为什么”或“不为什么”,起码在我这种人是这样的,青年时期,十分贪玩,但玩腻了或无钱玩时,总是找本书看看,得到最大的慰藉。做机关工作,有时一本书看得入神,忘了应办的公事,为此还挨过上级的申斥。中年教书、作牛鬼,有点空闲,总想找本书来看看。慢慢到了现在“老大徒伤悲”的时候,也没有想去伤悲,仍然天天想找本书看看……家中晚辈也好几个人,他们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也认识不少字,却成年累月,从来没有看书的习惯,我也很难理解他们。朋友的当中也有不少年纪不小,学问很好,不但认识中国字,而且精通洋文、会说洋话的专门家,却也从来不见他们看书,我也感到很奇怪,不知他们无事时做些什么……所以“为什么读书”、“读书为什么”,在我仍是一个想不通的问题,只是天天总想找本书看看,没有书就觉得不自由,似乎是一种瘾一样……而且还不满足于读,开卷有得,便欣然想把它写下来,也想告诉同我一样有书瘾的朋友,日积月累,也写了不少,这样就编了这本《水流云在书话》,看完清样,要出版了,要写一篇后记,止不住又哕嗦了半天,这又是为什么……自己也感到有些好笑了。 所收文章都是近几年写的,大多现在中华书局《书品》、三联《读书》、《文汇读书周报》、《书城》等京沪刊物上刊出过,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篇六十年代发表在《光明日报》《东风》上的短文《画意·诗情·文理》,劫火之余,居然还没有丢,也能编人此书中,是十分可喜的了。 乙亥年除夕日上午看完清样,在最后顺手用红笔记到:“乙亥除夕日晨,通读《水流云在书话》三校样毕,已伏案十一日矣。昨日飞雪,今晨晴天,红日当窗,水仙已谢矣。心情怡然,云乡顺笔志。”本来这已完了,可是过了年,丙子正月初十,准备送还出版社,一看目录,尚少篇“后记”,便摊开纸就写。写了两页稿纸,翻到清样后面,看到这几句话,不禁哑然,这不就是简单的“后记”吗?又何必再写呢!但既然写了,也不便浪费,索性把这几句也引用进来,这就是二合一了。 云乡再记于延吉水流云在新屋晴窗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