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留德十年/季羡林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过西伯利亚

我们在哈尔滨住了几天,登上了苏联经营的西伯利亚火车,时间是9月4日。

车上的卧铺,每间四个铺位。我们六个中国学生,住在两间屋内,其中一问有两个铺位,是别人睡的,经常变换旅客,都是苏联人。车上有餐车,听说价钱极贵,而且只收美元。因此,我们一上车,就要完全靠在哈尔滨带上来的那只篮子过日子了。

火车奔驰在松嫩大平原上。车外草原百里,一望无际。黄昏时分,一轮红日即将下落,这里不能讲太阳落山,因为根本没有山,只有草原;这时,在我眼中,草原蓦地变成了大海,火车成了轮船。只是这大海风平浪静,毫无波涛汹涌之状;然而气势却依然宏伟非凡,不亚于真正的大海。

第二天,车到了满洲里,是苏联与“满洲国’’接壤的地方。火车停了下来,据说要停很长的时间。我们都下了车,接受苏联海关的检查。我绝没有想到,苏联官员竞检查得这样细致,又这样慢条斯理,这样万分认真。我们所有的行李,不管是大是小,是箱是筐,统统一律打开,一一检查,巨细不遗。我们躬身侍立,随时准备回答垂询。我们准备在火车上提开水用的一把极其平常又极其粗糙的铁壶,也未能幸免,而且受到加倍的垂青。这件东西,一目了然,然而苏联官员却像发现了奇迹,把水壶翻来覆去,推敲研讨,又碰又摸,又敲又打,还要看一看壶里面是否有“夹壁墙”。连那一个薄铁片似的壶盖,也难逃法网,敲了好几遍。这里只缺少一架显微镜,如果真有一架的话,不管是什么高度的,他们也绝不会弃置不用。我怒火填膺,真想发作。旁边一位同车的外国中年朋友,看到我这个情况,拍了拍我的肩膀,用英文说了句:Patience is the great vinue(忍耐是大美德)。我理解他的心意,相对会心一笑,把怒气硬是压了下去,恭候检查如故。大概当时苏联人把外国人都当成“可疑分子”,都有存心颠覆他们政权的嫌疑,所以不得不尔。

检查完毕,我的怒气已消,心里恢复了平静。我们几个人走出车站,到市内去闲逛。满洲里只是一个边城小镇,连个小城都算不上。只有几条街,很难说哪一条是大街。房子基本上都是用木板盖成的,同苏联的西伯利亚差不多,没有砖瓦,而多木材,就形成了这样的建筑特点。我们到一家木板房商店里去,买了几个甜酱菜罐头,是日本生产的,带上车去,可以佐餐。

再回到车上,天下大定,再不会有什么干扰了。车下面是横亘欧亚的万里西伯利亚大铁路。从此我们就要在这车上住上七八天。“人是地里仙,一天不见走一千”,我们现在一天绝不止走一千,我们要在风驰电掣中过日子了。

车上的生活,单调而又丰富多彩。每天吃喝拉撒睡,有条不紊,有简便之处,也有复杂之处。简便是,吃东西不用再去操持,每人两个大篮子,饿了伸手拿出来就吃。复杂是,喝开水极成问题,车上没有开水供应,凉水也不供应。每到一个大一点的车站,我们就轮流手持铁壶,飞奔下车,到车站上的开水供应处,拧开开水龙头,把铁壶灌满,再回到车上,分而喝之。有一位同行的欧洲老太太,白发盈颠,行路龙钟,她显然没有自备铁壶;即使自备了,她也无法使用。我们的开水壶一提上车,她就颤巍巍地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杯子,说着中国话:“开开水!开开水!”我们心领神会,把她的杯子倒满开水,一笑而别。从此一天三顿饭,顿顿如此。看来她这个“老外”,这个外国“资产阶级”,并不比我们更有钱。她也不到餐车里去吃牛排、罗宋汤,没有大把地挥霍着美金。

说到牛排,我们虽然没有吃到,却是看到了。有一天,吃中饭的时候,忽然从餐车里走出来了一个俄国女餐车服务员,身材高大魁梧,肥胖有加,身穿白色大褂,头戴白布高帽子——至少有一尺高,帽顶几乎触到车厢的天花板;却足蹬高跟鞋,满面春风,而又威风凛凛,得得地走了过来,宛如一个大将军,八面威风。右手托着一个大盘子,里面摆满新出锅的炸牛排,肉香四溢,透人鼻官,确实有极大的诱惑力,让人馋涎欲滴。但是,一问价钱,却吓人一跳:每块三美元。我们这个车厢里,没有一个人肯出三美元大快朵颐的。这位女“大将军”,托着盘子,走了一趟,又原盘托回。她是不是鄙视我们这些外国资产阶级呢?她是不是会在心里想:你们这些人个个赛过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鬼夏洛克呢?我不知道。这一阵香风过后,我们的肚子确已饿了,赶快拿出篮子,大啃其“裂巴”。

我们吃的问题大体上就是这个样子。你想了解俄国人怎样吃饭吗?他们同我们完全不一样,这是可想而知的。他们绝不会从中国的哈尔滨带一篮子食品来,而是就地取材。我在上面提到过,我们中国学生的两间车厢里,有两个铺位不属于我们,而是经常换人。有一天进来了一个红军军官,我们不懂苏联军官的肩章,不知道他是什么爵位。可是他颇为和蔼可亲,一走进车厢,用蓝色的眼睛环视了一下,笑着点了点头。我们也报之以微笑,但是跟他“不明白”,只能打手势来说话。他从怀里拿出来了一个身份证之类的小本子,里面有他的相片。他打着手势告诉我们,如果把这个证丢了,他用右手在自己脖子上作杀头状,那就是要杀头的。这个小本子神通广大。每到一个大站,他就拿着它走下车去,到什么地方领到一份“裂巴”,还有奶油、奶酪、香肠之类的东西,走回车厢,大嚼一顿。红军的供给制度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车上的吃喝问题就是这样解决的。谈到拉撒,却成了天大的问题。一节列车住着四五十口子人,却只有两问厕所。经常是人满为患。我每天往往是很早就起来排队。有时候自己觉得已经够早了,但是推门一看,却已有人排成了长龙。赶紧加入队伍中,望眼欲穿地看着前面。你想一个人刷牙洗脸,再加上大小便,会用多少时间呀。如果再碰上一个患便秘的人,情况就会更加严重。自己肚子里的那些东西蠢蠢欲动,前面的队伍却不见缩短,这是什么滋味,一想就可以知道了。

但是,车上的生活也不全是困难,也有愉快的一面。我们六个中国学生一般都是挤坐在一间车厢里。虽然在清华大学时都是同学,但因行当不同,接触并不多。此时却被迫聚在一起,几乎都成推心置腹的朋友。我们闲坐无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我们都是二十三四岁的大孩子,阅世未深,每个人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堆满了玫瑰花,闪耀着彩虹。我们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说起话来,一无顾……

P24-27

目录

不是序

楔子

留学热

天赐良机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赤都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两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我的老师们

学习吐火罗文

我的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盟国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别哥廷根

赴瑞士

在弗里堡(Frib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船上生活

西贡二月

从西贡到香港

回到祖国的怀抱

余音袅袅

重返哥廷根

追忆哈隆教授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十年回顾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WaLa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序言

不是序

青岛出版社要出先父季羡林先生的书,一套十几种,都是谈论人生的文章,想让我写几句话作为序。老爷子对于人生有许多参悟,可谓极其深刻。这些参悟,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他自己生命的总结。这些参悟十分宝贵,大多写于他生命的晚期,可以说是用生命换来的,希望大家仔细读读,以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作为指导自己生命的参考。

我并不敢为先父的著作写序,但青岛出版社的盛情难却,只好写点不是序的序,以应所求。正好前些时,我也充数加入了谈人生者的行列,胡乱写了一篇短文,题目是《也谈人生》。我想把这篇短文抄在下面,就算交卷了吧。也谈人生

谈论人生者多矣。

然而究竟什么是人生?答案必定众说纷纭。以我之见,人生是人的生命的一个过程。有始有终,有头有尾,明确无误。对每个个人说来,人生只有一次,而且为时甚短。而对于人的集合体的人类说来则不同,它也有生命,也是有始有终。不过,它的周期要长得多。至于人类的生命是否只有一次,现在还不好说。

人生有没有意义?人类又有什么意义?我说,人生是有意义的,而人类则是没有意义的。询问人类的存在有没有意义,就等于询问地球或宇宙的存在有没有意义一样,是得不到答案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它的意义就在于为没有意义的人类工作、服务等等,其目的不外乎是使人类生活得更好并得以延续。我这样说,恐怕会遭到反对,可是你细想一下,或许就会同意我的这种说法。

人生既有这样的意义,我们就要把它过好。如何过好一生,道理多了去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探讨出来的人生之道也多了去了。我觉得,不管道理有千条万条,人生的最大意义是在于劳作,也就是劳动、工作。因为,只有每个人都劳作,个人才能生存,血脉才能延续,社会也才能生存、延续。所以,一个人既然获得了生命,活在世上,就要劳作,就要辛勤劳作,使自己得以生存,使家庭得以繁衍,使社会得以昌盛,使国家得以富强,使世界得以发展,也就是使人类得以存在并很好地延续。

所以说,劳作的人生意义大矣!

至于说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或许会有许多人不赞成这种说法。我们不必为此展开辩论,更不必给对方扣什么大帽子。因为有意义也好,没有意义也好,反正人类是现实的存在,你又是其中一员,你有义务使它发展延续。你只要这样做了,你的人生就具有了意义,或者说价值,并不一定要去理会人类存在的意义。如此而已。阿门!

季承

2015年3月

内容推荐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编辑推荐

《留德十年》为“季羡林散文新编”十种之一,是季羡林先生自谓唯有《牛棚杂忆》可以相比的真正的自传。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先生从当时的满洲国乘火车赴德国留学,一去就是近十一载,作者称这是自己“旧生命的结束。新生命的开始”。本书详细记录了自己在轰炸和饥饿的交相压迫下学习吐火罗文的相对平静的留学生活、自己眼中的德国教授、房东、普通人的生命故事,以及在哥廷根小城管窥二战大事的种种洞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3: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