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忆编著的《季羡林为人处世36堂课》——品读大师的哲思智慧,顿悟生命的本源真相。
如季老所说“不圆满,才是人生”决是处世思路;像季老那样,做事留有余地。不仅自己过得去,还要别人能过得去;学季老这般,做人刚柔并济,做事勤奋务实。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多种角色需要扮演无论是哪一种角色,对于一个修养很高的人来讲都是要做好“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季羡林为人处世36堂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安忆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忆编著的《季羡林为人处世36堂课》——品读大师的哲思智慧,顿悟生命的本源真相。 如季老所说“不圆满,才是人生”决是处世思路;像季老那样,做事留有余地。不仅自己过得去,还要别人能过得去;学季老这般,做人刚柔并济,做事勤奋务实。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多种角色需要扮演无论是哪一种角色,对于一个修养很高的人来讲都是要做好“人”。 内容推荐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这足进退自如的人生智慧。安忆编著的《季羡林为人处世36堂课》是一本凝聚了季老一生的思想精髓,引申出现代人为人处世智慧的经典之作。《季羡林为人处世36堂课》是一本有别于一般快餐式的哲学书籍,并未简单讲述人情世故,而更着重于坚守内心。在变动不居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却也不能轻易改变自己,要想洞穿世事,洒脱自在,就要学习以淡泊之道处世,以逍遥之道修心。这里讲述的就是季羡林的道法自然,水到渠成的人生智慧。 目录 第一章 修身自守篇 第一课 淡泊清心 明智空灵 第二课 平淡安然 不恋名利 第三课 知己不足 勤于改过 第四课 修身养性 勿嫌善小 第二章 端善立德篇 第五课 端善立德 正身无畏 第六课 见贤思齐 反躬己过 第七课 修己安人 境界自升 第八课 世态炎凉 坚守本真 第三章 读书明智篇 第九课 精心潜读 明智经心 第十课 学无止境 贵专而恒 第十一课 内外兼修 戒骄戒躁 第十二课 谦而向善 自察自省 第四章 谦醒自制篇 第十三课 豁达包容 反躬自省 第十四课 轻物自持 “淡”值千金 第十五课 心无所争 身成大业 第十六课 谦虚待人 胜而不骄 第五章 自勉宏志篇 第十七课 坚忍明志 不惧不退 第十八课 磨炼定力 自胜者赢 第十九课 从容面对 严于律己 第二十课 隐忍有道 其成远达 第六章 诚信守节篇 第二十一课 人以机变 我以诚信 第二十二课 赤诚拙朴 厚以待人 第二十三课 心诚志专 攻心为上 第二十四课 为势不拘 务实精进 第七章 言行应变篇 第二十五课 低调谦和 刚柔并济 第二十六课 以缓稳急 目及长远 第二十七课 息事宁人 不越雷池 第二十八课 坚忍宽宏 成事在天 第八章 进退明理篇 第二十九课 方圆处世 巧隐锋芒 第三十课 远观风云 为所能为 第三十一课 刚柔并济 洞察秋毫 第三十二课 君子藏器 审时度势 第九章 豁达醒世篇 第三十三课 生而三变 知变知善 第三十四课 宽和得众 忍小成大 第三十五课 功成身退 敬人敬已 第三十六课 做当下事 启身后名 试读章节 第一课 淡泊清心 明智空灵 智慧人生: 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 ——季蒺林《八十抒怀》 精品解读 季老有一句著名的话: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中国人讲究修心明智,追求的是大智慧与高心境的合一,所以心与智的关系,历来是诸方热议的话题。在季老的人生哲学里,心即是一颗清澈纯净毫无杂念的心,智则是建立在这颗无欲之心上的一种颇难企及的大境界。 千年前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诸葛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便是一种修心的大智慧。人的一生不可能从头到尾如水晶般纯净,难免沾染尘世漂泊起伏,多数人之所以终其一生庸庸碌碌,到头来抱怨生活,全在于他们的心早已蒙尘,亦缺乏看透一切的智慧。反观史上诸多智者,更多的则是放下物质追求,以一颗水晶般的心来渗透了无上大智慧。 诚如季老所言,这种淡定的心智能让人放下尘世纷扰。人的本性决定了人都有“贪婪”之心,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变态追求。可若让贪欲牵着鼻子走,最终一定会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有学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心脏只有拳头大小,但是,如果你把整个地球全部装进去,也装不满,还会有空隙。 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神奇的洞,里面藏满了金银珠宝。而这个洞一千年才开一次。一天,有一个人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洞口,而那天正好是开洞的时间。于是,他满心欢喜地跑了进去,看到满洞都是金银珠宝,这一切使他眼花缭乱,急忙往口袋里装珠宝。 当他装了一满袋,活蹦乱跳地往外走时,却发现自己的帽子忘在里面了,那可是一件极美的帽子,他放不下,就又往洞里狂奔。但当他刚进去时,山洞的门已经关了。他和这些珠宝都已不见了踪影。 一味地追求利益,只在乎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是被名利所束缚的人,这些人是不自由的,也始终不明白淡泊清心的意义。 人世指南 季老一生清淡泊欲坦荡无私,对人对事从不强求,亦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其做事做人皆低调平和,最注重自身修为、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对事持大度宽容的态度,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积极平和的心态,只求自己能够不断地得到积累。坦荡无伪,不装腔作势,大智大悟,举重若轻,洞穿世事,成就了一种大德大智大自在的境界。 真正的智慧由心出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淡泊处世,心境清明,有掌控一切的能力却无目空一切的霸气,其才智高远却不露锋芒。这一切的力量皆来源于强大的内心,无欲则刚,无求则智,一颗坦荡无私淡泊无争的心,产生的力量是无比强大而久远的。 机心与常心 季老一生淡泊名利,晚年曾对“三顶桂冠”极为反感,并且公开撰文要求“摘帽”。所谓“三顶桂冠”即是:一、国学大师;二、学术泰斗;三、国宝。 季老是个有着平民作风的学术大家,他以平常心处世,从不认为自己有多高。这一切,究其原因,是其心不争,将一切都平常视之。古今大凡成大器攀高峰者,皆如季老一样将私欲置于心外,才能超越私欲的禁锢,成就真正的大事业。 其实普通人也是这样,如果失掉了一颗平常心,做事心机太重,被太多的欲望所累,也很难活得自在洒脱。大师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并不是不可接近,清心守己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每一颗淡泊无伪的心所产生的智慧皆能让人受益无穷。 何谓机心?何谓常心? 机心为下品,常心为上品。 在生活中常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某某又在领导面前耍心眼了,某某又想办法挤下了我的名额,某某又走后门——其实这些就是所谓的机心,而我们往往会被机心所带来的短暂成就(如升职、取得某些机会)等所迷惑,认为人生必须要耍心眼走捷径才能到达“成功”。 这样的机心,其实带来的是人生更大的负累和无止境的痛苦。何不妨换个角度,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事物呢? P3-5 序言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仰望漫天星斗,经常会想起一位老人。他的音容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也深印在无数中国人的记忆里。2010年7月11日,是这位老人西行一周年的日子。两个世界,虽然相隔遥远,但在对望中我还是希望为他做点儿什么。 回望现实,满眼是步履匆匆的青年人身影。此时,我又想起季老的话:“我始终主张,老年人应该为青年人活着,而不是相反。青年人有接力棒在手,世界是他们的,未来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吾辈老年人的天职是尽上自己仅存的精力,帮助他们前进,必要时要躺在地上,让他们踏着自己的躯体前进。”“如果说有一条沟的话,那么,我们就站在沟的这一边,那一边站的是青年人。但是若干年以前,我们也曾在沟的那一边站过,站在这一边的是我们的父母、老师、长辈。,,-我能为对岸的.人做些什么呢?我不断地思索,不停地敲击键盘,把我从季老身上悟到的一些“为人处世”之道,说给对面的人。因为昨天还站在那边的我,极想知道,对岸的人是如何走过去的…… 有着平民教授称呼的季老,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一个农民家庭。6岁投奔叔父读私塾。7岁读小学。10岁开始学英文。12岁考入中学,半年后转入高中。18岁进入省立济南高中。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季老到德国留学。1945年,“二战”终结,他经瑞士东归,结束十年留学生涯。1946年,抵达上海,赴南京后,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经恩师陈寅恪推荐,到北京大学任教终生。于2009年7月11日因心脏病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老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是一个平凡的老人,平凡到在校园漫步时,能与普通人融人在一起。他又是一个不平凡的老人,因为一个日理万机,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总理,曾5次去看望他。并说:“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就是这样一位跨世纪的老人,一位一生追求学问的老知识分子,一位离开我们西行将近一年的长者,生前却对年轻人这样释怀:“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这也正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如他所言:“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这一点尤其值得当代人学习借鉴。 在为人方面,他有两字箴言:一日真,二日忍。 在处世上,他坚持非“两极”化原则:“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在做人上,他以“淡泊名利”为荣。他在晚年被授以“国学大师”“国宝”“学术泰斗”之称。他撰文力辞这三顶“桂冠”。“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而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季老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中外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都提出了许多个人独到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他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境界之高,让人景仰。 作为普通人,我们总是把“为人处世”当成是身边最简单的交流。其实不然,之中无处不包含着深刻哲理。 为什么胜者总是笑到最后呢?因为他们做人很少锋芒毕露,将大智寓于“大愚”之中,将外敛与内修相结合,“尺度”恰到好处。 有容方为大,忍是做人的大智慧。忍耐并非软弱,忍辱负重,是一种厚积薄发。尤其是在“利”字面前,~定要三思而后行。 努力做一个“漏洞”较少的人,需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未雨绸缪,贵在及早。 要清楚,人生少走弯路便是捷径,沉得住气方能干大事,心神合一了,才能远离浮躁。别怕世事多变,要学会因势利导,择势而为。被动与主动常常近在咫尺之间,变压力为动力是人生的必修课,灵活变通方显大智大勇。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打破常规便是创新。 常言说,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进攻时切记先留退路,退一步,海阔天空。知进知退不在年高,变老并不等于成熟,真正的成熟在于看透。 人在社会,不管你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在人之上,要尊重人;在人之下,要自尊。要谨记一条真理,你犯错误时,等别人都来了再骂你的,不是朋友,等别人都走了骂你的,不是敌人。背后夸奖你的人,知道了,要珍藏在心里,这里面很少有水分。当面夸奖你那叫奉承,就当什么也没发生。 为人处世,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结绳记事而已。谈开了是个疤,伤疤之下,隐隐的是苦楚。言多必有失,沉默才是金,倾听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尊重、一种心灵的沟通,平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成熟。 富有同情心是一种品德,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给予人是一种快乐,“月圆是诗,月缺是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春去秋来,必有收获。 不必刻意去做人,无须精心去处世。人生需经3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乐观的心态来自宽容,来自大度,来自善解人意,来自与世无争。 遇事不要急于下结论,即便有了答案也要等等,也许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视线,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更近人意。 归根结底,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很多因素,学历、背景、机遇等等,其中尤其不能忽视的是“为人处世”的能力——奉行什么样的做人准则、拥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子,这些都很重要。换而言之,为人处世的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生活、工作、事业等诸多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 像季老那样,做事留有余地,不仅自己能过得去,还要让别人能过得去。以此为原则决定处世思路的取舍。不管你取什么还是舍什么,都要把握一个度,不可不及,也不要太过。说话办事恰到好处。自然就成了一个受欢迎的人。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也不可能有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事。如季老所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青年人还是自然点好,平平淡淡对待名利。踏踏实实去干工作,认认真真去度人生,这样才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阳光,活得自我。 本书力图从季老的“为人处世”人笔,去解读他一生的追求、理想和人生观。去联想每个人脚下的路怎么走才好。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从平实的叙述中,却无处不与季老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相联系,从中读者可以领略欣赏季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面对人生的从容态度。 季老说,无论“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在永恒不断流逝的时间长河中,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回头看一看,看看走过的历程中自己走得是否都完全正确,正确的要坚持,不正确的要扬弃”。这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古人在这方面有许许多多的教导,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前车覆,后车戒”,通常作“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其实,人们面对现实,真的需要回头看看,这种回头,不分年龄。年长、年少各有感悟。以上所言,意在与大家共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