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原突围
“嘀嘀嘀——嘀——嘀嘀”
1946年的夏季,要比往年来得稍早一些。而敌人的磨刀霍霍,让中原解放区的这个夏天更加炙热。
6月21日,一封请求实施主力突围计划的加急电报,从中原解放区首府宣化店秘密发往延安。
两天后,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中原局代理书记兼中原军区政治委员郑位三终于收到了中央复电:“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看着这短短的两行字,李先念和郑位三心情沉重地互相看了一眼,他们明白,在敌人五倍于己的兵力优势面前,接下来的突围战斗,将是何等的艰苦和残酷。
当然,此时的李先念不会想到,他所指挥的这场中原突围,将会是中国解放战争的起点,也是他个人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闪光点。
他只知道,一场大仗,就要打响了……
中原解放区,位于鄂豫皖边境的大别山区,抗战结束时曾地跨平汉铁路东西,接近武汉,方圆15万平方公里。在国共谈判时,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做出了巨大让步,中原解放区面积因此缩小。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虽然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定》,但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蒋介石认为中共据此随时可切断平汉路交通大动脉,是中原地区的最大威胁。
1946年6月中旬,国民党当局已决定大打,蒋介石任命刘峙为进攻中原解放军的总指挥,调集了11个正规军26个师约30万兵力,部署于中原解放区南北两线,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随即赶往驻马店设立了指挥所,并限所属部队7月1日发起总攻击,妄图在“四十八小时内,一举包围歼灭”解放军中原军区主力。
原先蒋介石估计,李先念率领的中原军区部队可能会向东北方向突围,与山东的解放军会合。因为在其他方向特别是在西面的平汉铁路,皆有国民党军重兵防守。而李先念认为,敌人重点布防之地往往是敌人容易懈怠之处,为了达到出敌不意的目的,李先念选择了与敌人估计正好相反的方向,即向西突围。
6月23日当晚22时许,天气由小雨转晴,一弯下弦之月,放着清冷的光,淡淡地照着四野。江水在默默流淌,远近的山峦静悄悄的,偶尔不知从何处传来汪汪的狗叫声,使得这个夜晚给人以更加宁静的感觉,谁也觉不出一场大战即将到来。
夜晚、星辰、山野是松弛的;夜晚、星辰、山野之中的人却紧张无比。
李先念在他的临时指挥部里,借着马灯的光亮,向中原军区各部队首长传达了中央命令尽快突围的电文。
“皮定均同志!”
“到。”人称“皮猴子”的皮定均,此时正担任中原野战军第1旅旅长。1944年9月,中共中央派皮定均率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跨过黄河天险,深人豫西山区。不到三个月,皮定均硬是以千余人的部队在民风强悍、地方武装林立的豫西站稳了脚跟。抗战胜利后,皮定均的队伍已经壮大到一旅之众,后编为中原野战军第1旅。在豫西,第1旅以敢打敢拼、不畏强敌而威名远扬,被敌我双方皆称之为“皮旅”。
“军区决定,由你部掩护军区主力突围……”
李先念的语气很沉重,为了掩护主力突围,中原军区只能丢卒保帅。这个卒,就是皮旅。
根据李先念和王树声的要求,皮旅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变成敌人眼中的主力,将敌人至少拖住三天,掩护中原军区主力突破平汉铁路。
当谈到3天后皮旅的行动方向和方案时,李先念的声音突然顿住了,他不知道3天后还有没有皮旅,当年掩护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封锁线的红34师,就是以全军覆没结束了自己的悲壮军史。
目前李先念的突围具体部署是:先由皮定均率1纵队1旅向东行动,造成主力东进态势,以迷惑敌人,转移敌人的视线。然后中原解放军的主力分为南北两路向西突围。其中: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队和2纵队主力为北路,王树声率1纵队(缺第1旅)为南路。中原军区主力部队由此化为三股,分散突围,其余少数武装力量,或坚持原地斗争,或挺进大别山腹地,继续打游击,以牵制敌人兵力。
在领受任务后,皮定均甚至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为掩护主力安全向西突围,从6月24日开始,皮旅7000官兵沿着根据地中心区白雀园向东一字摆开,在20多公里的宽大正面上顽强抗击国民党4个军10万余人的攻击。
对于完成3天阻击任务,皮定均很有信心。但是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3天后的行动方向和方案上。在中原军区刚领受任务回到旅部时,他就派作战科长带精干分队向东侦察敌情和行军路线。在旅党委会议上,皮定均否决了向南跨过长江突围、向西尾随主力、向东分散突围等各种提议。熟悉他的领导都说:“皮猴子想走一步险棋!”
26日晚,恰逢天降暴雨,皮定均大喜道:“真是天助我也。”在暴雨的掩护下,皮旅在20多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全线出击,然后突然收兵,7000大军瞬间变得无影无踪。
皮定均率领部队时而向西,时而向南,最终藏入了一个叫刘家冲的小山村休整。刘家冲这地方只住有6户人家,正好位于敌军频繁运动的两条公路之间,别说敌人没想到皮猴子这步险棋,就是1旅部队自己的同志也没有想到旅长玩得如此心跳。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