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作品。

一部将人间大美与催泪悲情写到淋漓尽致的传记文学。

一部真实展示自我、记录欧洲文艺界的珍贵资料。

《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传》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完成于1942年的自传体回忆录。以个人经历为主线,回忆了他出生、成长的时代,他的中学、大学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游学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也是反映历史的巨幅画卷,是欧洲社会文化、政治的万花筒。

内容推荐

一部让人真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一部让人在平静中感受震撼的书。

《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传》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秩序井然、从容淡定的生活,他的中学、大学岁月,在世界各地的游学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与欧洲文化名人的真挚情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和一战中人们失去理智的极端行为以及战后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倒退与混乱、法西斯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结束。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有安全感的世界

第二章 上个世纪的学校

第三章 春情萌动的岁月

第四章 人生大学

第五章 巴黎,永远年轻的城市

第六章 艰难玉成

第七章 欧洲外面的世界

第八章 欧洲的光明和黑暗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

第十章 为思想上的团结而奋斗

第十一章 在欧洲的心脏

第十二章 重回祖国奥地利

第十三章 又回到世界上

第十四章 夕阳西下

第十五章 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六章 和平危在旦夕

附:茨威格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有安全感的世界

我们在一片安谧中长大成人,

忽然被投入这大千世界,

无数波涛从四周向我们袭来,

我们对一切都感兴趣,

有些我们喜欢,有些我们厌烦,

而且时时刻刻起伏着微微的不安,

我们感受着,而我们感受到的,

又被各种尘世的扰攘冲散。

——歌德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成长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有安全感的黄金时代——这是一句极具概括性的话。我们那个几乎已有一千年历史的奥地利君主国,让人感到一切都会持续下去。对国家赋予自己公民的每一项权利,自由选举出来的代表人民的议会都予以确认并用文字进行了详尽的表述。奥地利克朗是闪亮的硬金币,因而也就保证了货币的永久性。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多少钱或他被赋予怎样的权利,什么能干或什么不能干,一切都有规范、标准和分寸。拥有财产的人能够确切地算出每年盈利多少。公职人员和军官确知哪一年能晋级、哪一年可以退休。每户人家都有自己固定的开支,知道一家人可花多少膳宿费,度假娱乐可以支出多少;此外还必须仔细留出一小笔钱,以备生病时支付医生的账单和用于意外的需求。有住房的人都把一幢房子看作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安全的避难所,不动产和商铺都是世代相传的。当婴儿还在襁褓中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在储蓄罐或储蓄所里为他存下第一笔钱,这是他未来生活的“准备金”。在这个广袤无垠的帝国里,一切都牢牢地掌控在年迈的皇帝之手。谁都知道,一旦他去世,就会有另一位皇帝继位。一切都井然有序,一切都不会改变。谁都不会想到会有战争、革命或暴乱。在那样一个理性的时代,激进的事情、暴力的事情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种安全感是千百万人朝思暮想的,是他们所共同追求的理想生活。在一个有安全感的世界里,生活才有意义,而且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阶层都期盼着共享这种难得的安全感。最初只有那些富有的人为自己遇上国泰民安的时代而庆幸,但是渐渐地广大民众也有了同样的感觉。充满安全感的世纪造就了保险业的繁荣兴旺。人们为房屋投了防火和防盗保险,为田产买了防雹和防灾保险,为自己买了意外和疾病保险,为安度晚年购买了终生养老金,同时在女孩子的摇篮里放上一张保险单,作为她将来的嫁妆。最后甚至连工人也都组织起来,为自己争得了标准工资和补偿金。佣人们为自己储蓄了老年保险金并预先存入一笔丧葬基金用于身后之事。只有对未来无牵无挂的人才能尽情享受当时的安宁。

尽管对生活的态度是勤勉与谦恭的,但在这种以为能阻止任何厄运侵入自己生活的令人感动的信念中,却包含着一种严峻而又危险的傲慢。在自由的理想主义观念中,人们真诚地相信十九世纪正沿着一条万无一失的康庄大道迈向最美好的世界。从前那些充满战争、饥荒和动乱的时代,是令人嗤之以鼻的稚嫩和无知的时代。而现在,人们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将一切罪恶和暴力消灭得无影无踪,这种“进步”是持续发展的势不可当的,是那个时代的真正的信仰。人们相信这种“进步”甚于相信《圣经》,因为这种信念正在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奇迹所证实。事实上,在这个和平的世纪的末期,普遍的进步变得愈发鲜明、快捷。照亮夜晚街道的,已经不再是昏黄的油灯,而是明亮的电灯,从主要街道到市郊的沿街店铺都溢彩流光。人已能用电话进行远距离的谈话。人乘坐的车辆是以新的速度在飞驰的汽车,伊卡洛斯在天空飞翔的美梦已经成为现实。不仅达官显贵之家生活得安逸舒适,中产家庭亦是如此。自来水取代了水井,也不再那么费力地生火取暖。讲究卫生已取代肮脏不堪。健身风行起来,人们变得越发英俊、健壮。瘸腿的、残疾的、甲状腺肿大的人在街上已很罕见,而所有这些奇迹都归功于科学——这个进步的天使。社会方面也在不断前进,年复一年,个人获得越来越多的新权利,司法愈发仁慈,就连最棘手的问题,即广大群众的贫困问题也似乎有了解决之道。愈来愈多的社会阶层获得了选举权,从而有可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社会学家和教授们竞相为无产者争取比较健康乃至比较幸福的生活条件。难怪,这个世纪为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并认为每一个过去的十年都是下一个更美好的十年的序曲。如果欧洲各族人民之间爆发战争,那就是蒙昧的退化,就像女巫和幽灵一样,令人难以置信。我们的祖先深信容忍与和睦是可靠的有约束性的力量。他们虔诚地以为,各国和各教派之间的界线与分歧将会在共同的人性与慈爱中消融,和平与安宁——最宝贵的财富,也必将被全人类所共享。

今天,我们这些人认为“安全”就等同于幻想,因而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而我们有理由嘲笑被理想主义蒙蔽了双眼的上一代人,因为他们抱着乐观主义的幻想,天真地认为人类的技术进步与人类的道德发展是同步的。我们这一代人在这个新世纪里已学会了对任何兽行的爆发不再感到惊异,我们等待着未来比过去还会更糟糕,我们对人的道德进化的可能性大为怀疑。我们不得不承认弗洛伊德的正确性,他看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是何等脆弱,随时都能被破坏性的“罪恶”力量撕得四分五裂。我们今天的人已不得不使自己渐渐习惯于生活在一个没有安身立命之地,没有正义、没有自由、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长久以来,为了生存,我们拒绝了父辈们所坚持的人性会迅速和不断提高的信念。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使人性倒退近一千年的灾难之后,惊魂不定的我们认为,父辈们鲁莽的乐观主义是十分陈旧可笑的。然而,尽管那只是我们父辈追求的幻想,却是美丽而又高尚的,比今天那些蛊惑人心的口号更仁慈博爱,更卓有成效。时至今日在我内心深处还为那种幻想留有一席之地,虽然我对之早已完全绝望。一个人在童年时代的经历已溶入他的血液之中,是无法忘却的。不管现在每天在我耳边喧嚣的是怎样的声音,不管我自己以及无数和我命运相同的人经历过怎样的痛苦和磨难,我仍然不能完全忘却我青年时代的信仰,总有一天一切都会重新好起来。今天,我们的灵魂被扭曲,心灵也饱受创伤,我们像半个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渊中摸索,但我依然期待那曾经照耀过我童年时代的星光,并且用不息的信念来安慰自己: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倒退终将成为永远前进的节奏中的一种短暂的停顿。

在巨大的风暴早已将世界摧毁的今天,我们终于明白那个有安全感的世界无非是一座梦幻的宫殿。然而,我的父母生活在那座梦幻中的宫殿里,就好像住在一幢坚固的石头房子里一样。既没有暴雨也没有狂风闯入过他们温暖、舒适的生活。毫无疑问,他们当时拥有一种抵御时代风雨的特殊手段:他们是富人,他们逐渐变得有钱,甚至很富有,这在那个时代是可以维护一个牢固的家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那种所谓的“上流犹太资产阶级”的典范,这个阶级曾对维也纳文化作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而所得到的回报,却是被连根拔起,离乡背井,所以我在这里叙述我的父母的那种宁静和舒适的生活,是不带任何个人感情的:因为在那个一切价值都有保障的世纪里,在维也纳生活着一万或者两万个像我父母那样的家庭。

我的父亲祖籍摩拉维亚。在那个小小的村庄里,犹太人和当地的农民以及小市民和睦相处。他们既没有自卑的情绪,也没有加利西亚犹太人和东方犹太人的那种显而易见的急躁。得益于乡村生活,他们身体强健,步伐敏捷有力。他们早就不再信仰正统的宗教,而是时代的宗教——“进步”的狂热信徒,在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时期,他们支持在国会里最受尊敬的议员。当他们从故乡迁居到维也纳以后,就以非凡的速度适应了更高的文化生活,他们个人的成功和时代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家庭的转变就十分有代表性。我的祖父是手工纺织品经销商。在上个世纪的下半叶,奥地利的工业开始繁荣起来。相比较老式手工织布机的产品而言,由于使用合理,从英国进口的织布机械和纺纱机器生产的纺织品的价格则极为低廉,是犹太人凭借他们天才的商业观察力和国际化的视野率先认识到在奥地利实行工业化生产的必要性和有益性。他们用极少的资本匆匆建立了最初只是以水力为动力的简陋的工厂,那些工厂逐渐发展成为控制整个奥地利乃至巴尔干半岛的强有力的波希米亚纺织工业中心。如果说我祖父是一个经营成品贸易的早期典型代表,那么我父亲的事业却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他三十岁时在波希米亚北部创办的一家小织布作坊,经过多年的悉心经营,已渐渐发展成为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

尽管当时经济形势非常乐观,我父亲仍然采取那种小心谨慎的方式扩大经营,这也完全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经营方式。再者,它也特别符合我父亲的那种稳重而又知足常乐的性格。他牢记那个时代的信条:稳妥第一。他觉得拥有一家依靠自己的资本而“稳扎稳打”(那个时代最爱说的词)的企业,比通过银行贷款或者什么抵押而扩建的巨资企业更为重要。在他毕生中,从未有人在一张债据上、一张期票上见到过他的名字,而他在银行里——毫无疑问是在最可靠的信贷银行——罗思柴尔德银行里始终处在贷方的地位,这是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他讨厌任何投机买卖,哪怕要冒一点点风险也不干。他也从不参与别人的生意。他越来越富有,这并不是因为我父亲敢于冒险或深谋远虑,而恰恰因为他谨小慎微,以及那个时代普遍流行的原则:只用收入的极小部分来消费,而把其余的收入投入生产。像他同辈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如果看到一个人把自己收入的一半挥霍掉,而不“想一想以后”(这也是那个有安全感的时代常说的一句话),就会把他视为一个不靠谱的二流子。其实,当时国家还没有想到要从工业的巨额收益中多征税,而国家的有价证券和工业股票在当时的利息很高。对一个有钱的人来说,这种致富的方式,在那个经济繁荣的时代是保守而又安全的。不过,这种保守的生财之道也是值得的。因为当时还不像以后的通货膨胀时期那样,勤俭的人会遭到偷盗,规矩正派的人会遇到诈骗。当时,恰恰是最有耐心的人、老实本分的人获利最多。我父亲由于遵守了他那个时代的流行的致富方法,因而在他五十岁时,即使用国际标准来衡量,也算得上是一位大富豪了。但是,尽管我们的财产不断增加,我们在生活上却依然节省简朴。我们只是逐渐替自己添置一些方便生活的小设备,我们从一幢较小的住宅迁居到一幢较大的寓所。我们只是在春天的时候,到了下午才租一辆出租马车,我们外出旅行时坐的是二等车厢。我父亲到五十岁时才头一次体验了一回豪华生活:冬天和我母亲乘车去尼斯度假。总的说来,生活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克勤克俭,而不是浮夸炫富。我父亲即便成了百万富翁以后,他也从未吸过一支进口雪茄,而只吸普通国产的特拉布柯牌雪茄。而且在他玩牌的时候总是只下少量的赌注。他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这种适度的、谨慎而又节制的生活方式。虽然他比自己的大多数同行有文化、有品味——他钢琴弹得非常出色,书法漂亮,会说法语和英语——但他却坚决拒绝任何的荣誉和职位;在他一生中从未追求或者接受过任何头衔和身份,而像他这样的大工业家是经常被授予那些头衔的。他从未向人祈求过什么,也从未向人说过一声“请求您”或者“必须道谢”这一类话,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对他来说比任何外部的认可都显得更为重要。

儿子在某个方面继承父亲的性格是难以避免的。我父亲热衷的深居简出、默默无闻的生活的个性,现在在我身上变得一年比一年更强烈,尽管这和我的职业极不相符,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的职业要求我要有知名度,需要时常出头露面。不过,出于同我父亲一样的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我也一直拒绝任何外在的荣誉。我知道,在一个只有通过诡计和逃避才能自由生活的世界里,在一个如智慧先驱歌德所说“勋章和头衔能使人免遭压迫”的世界里,我的这种隐士般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陈旧老套。不过,既然这种自豪感是我父亲遗传给我的并且是我无法抗拒的,那么我也就不想反对,因为心灵的自由——也许是我今天唯一的财产——这应该归功于我的父亲。

我母亲婚前姓布雷陶厄尔,她的娘家是一个与我父亲家迥异的国际化的大家族;她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安科纳,孩提时代就熟练地掌握了两种语言——意大利语与法语。我母亲并不是意大利人,只是我的外祖父有意要向国际化发展。布雷陶厄尔家族最初开设的是银行,很早就从霍海内姆斯——瑞士边境的一个小地方迁徙到世界各地。一些人迁到圣加伦,另一部分迁到维也纳和巴黎,我的外祖父定居意大利,一个舅舅移民纽约;这种国际化的联系使他们更加优雅得体,视野更为开阔,也使他们有着强烈的家族自豪感。这个家族没有小商人、经纪人,只有银行家、经理、教授、律师、医生等。每个人都会说好几种语言。这是一个十分团结的家族,每当较穷的亲戚中有一个年轻姑娘到了待嫁之年,整个家族就会为她准备好丰厚的嫁妆,目的仅仅是防止她屈就一个门槛低的婆家。尽管我父亲是受人尊敬的工业家,我母亲也认为父亲是她的如意郎君,但她却坚持父亲家的亲戚与她娘家的亲戚不能并驾齐驱。这种出身于“上流”家庭的自豪感在所有布雷陶厄尔人身上都是根深蒂固的,多年以后当我母亲家的一个亲戚为了表示对我的特别的友善时,曾高傲地这样说:“你是真正的布雷陶厄尔家的传人啊。”他的这句话无异是说:生于我们这样的豪门之家,你可够幸运的。

P1-9

序言

相对于用英语写作的作家,茨威格并不为人所熟知。依稀记得,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曾学习过茨威格的《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这篇文章,我对茨威格的了解仅限于此。

这次为了翻译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我阅读了大量关于茨威格的资料。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茨威格逐渐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茨威格是一位不容忽视的文学巨匠。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博采众长的维也纳文化为茨威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维也纳的艺术化生活培养了茨威格精妙绝伦的艺术鉴赏力、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年后的茨威格长期过着在世界各地游学的生活,柏林、巴黎、伦敦、威尼斯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不仅如此,茨威格还走出欧洲,前往美洲、亚洲旅行。尽管茨威格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作家,但长期的旅行以及与世界人民的交往,让茨威格成为一个世界主义者。他渴望建立一个更美好、更人道的世界,渴望人类能够超越语言、民族和国家的障碍与界限,从思想意识上团结在一起,茨威格为世界主义的理想奋斗终生。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的自传,完成于一九四二年他自杀离世之前。在《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以个人经历为主线,回忆了他出生、成长的时代,他的中学、大学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游学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但《昨日的世界》绝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经历的回忆录。在《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对时代的回忆结合起来。《昨日的世界》也是反映历史的巨幅画卷,是欧洲社会文化、政治的万花筒。在《昨日的世界》中,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崩溃,那个有秩序、有安全感的美好欧洲的逝去令茨威格惋惜伤痛。

茨威格是一位和平主义者,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也是一位有着悲悯情怀的博爱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大多数人都丧失了理智与情感,狂热地加入对战争的鼓吹和推动时,茨威格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积极参与反对战争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毁灭性更大,也更为惨无人道。那些衣不蔽体的犹太逃亡大军,纳粹集中营惨绝人寰的暴行都令人不寒而栗。对此,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都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揭露。

茨威格还是个人自由的崇尚者,是一位捍卫道德与正义的勇士,是一位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希特勒对欧洲的蹂躏让茨威格彻底失去了希望。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茨威格同他的妻子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茨威格在遗书中写道:“……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理想与自由的神圣。

《昨日的世界》也是一部文学色彩浓厚的作品。该书融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茨威格对语言的驾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描写细腻、生动而又传神,语言的张力使其作品极具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而茨威格与世界名人的交往和友谊,也让《昨日的世界》大放异彩。青年“比利时”派的首领维尔哈伦、杰出的雕刻家罗丹、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精神的斗士弗洛伊德、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才华横溢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茨威格出神入化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人物。他们鲜为人知的轶事为该书增添了不少情趣,而杰出人物对自己的事业的执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基于上述因素,茨威格的作品才能历经时间的检验,却魅力不减,依然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本书是根据英语版的 The World of Yesterdy 翻译的,愿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茨威格和他的作品——因为茨威格的确是一位不容错过的文学巨匠。

译者

2012年10月于山东财经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31:13